Skip to content

Commit 569cae3

Browse files
沟通
1 parent 0428346 commit 569cae3

File tree

1 file changed

+80
-0
lines changed

1 file changed

+80
-0
lines changed
Lines changed: 80 additions & 0 deletion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
@@ -0,0 +1,80 @@
1+
---
2+
3+
---
4+
5+
# 沟通或许比编码更重要
6+
7+
> 最近有感而发,沟通或许比编码更重要。技术人常自嘲“社恐”,仿佛只要会写代码,世界便应为他们让路。但现实是,哪怕你能独立写出一个极致优雅的模块,也无法靠一己之力让系统完整运行。你需要配合上下游、理解模糊需求、响应变化、推动决策,而这一切的起点,不是代码,而是沟通。
8+
9+
- 同事写了一个接口,却没考虑兼容性,上线当天直接导致调用方崩溃;
10+
- 前端抱怨后端接口“变来变去”,后端反问“你又没提清楚你需要什么”;
11+
- 测试在版本冻结前发现严重逻辑漏洞,结果甩锅大战拉满一周;
12+
- 代码 Review 遭遇一星好评,“你这写法不优雅”,却没人说清楚什么是“优雅”;
13+
- Leader 以为你这个月在做 A,实际上你一直在搞 B,还以为你摸鱼了……
14+
15+
这些等等问题表面看是技术、流程或人力安排问题,但根因都是沟通不清楚。编码能力再强,也无法弥补“没有达成共识”的系统性偏差。
16+
17+
## 沟通能力的五个维度
18+
19+
“会沟通”不是说会说话、情商高,而是要具备如下五个实际能力:
20+
21+
### 1. 让人听懂你在说什么
22+
技术人容易陷入“自说自话”模式——写技术方案、开评审会、写接口文档,总以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但别人一听就懵。这时候,不是别人不专业,而是你没站在接收者角度输出信息。
23+
24+
### 2.把问题问清楚
25+
不会问问题,是初中级工程师最常见的沟通短板。很多人习惯在不确定时自己闷头猜,直到交付前发现方向错了。
26+
27+
### 3. 凝聚共识,形成闭环
28+
沟通的目的不是“说出来”,而是“说通了”。如果每次会议之后大家还在各干各的,那这场沟通就失败了。
29+
30+
### 4. 理解对方的上下文
31+
技术团队里往往是不同角色、不同背景的人在合作——前端、后端、产品、测试、运维、数据、业务分析师,各自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32+
33+
### 5. 管理预期和冲突
34+
项目延期、功能砍掉、代码出 Bug 这些都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沟通、坦诚同步。
35+
36+
## 现代软件工程,本质是一种协作工程
37+
38+
过去,软件更像手工艺。开发者是个单体项目的唯一作者,一切尽在掌控。但今天的软件开发是一场大规模分布式协作:团队之间、模块之间、系统之间,乃至人和非人的协作(CI/CD、AI Agent、自动化管控等),复杂度不再来源于代码,而是来自“边界”与“共识”。而未来,随着AI的发展,我相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开发者、测试的时代也会来临,那时候编码解决的是“怎么做”;而沟通解决的是“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做成了没”。没有沟通,编码只能原地打转。
39+
40+
每一个技术实现,都是协作的产物,而不是单点意志的结果。
41+
42+
## 沟通成本决定系统边界,进而反过来决定架构形态
43+
44+
技术架构的演进,绝非只由技术驱动,而是受限于沟通路径的效率。
45+
46+
在当前我所经历过的项目中:一个服务明明逻辑可以复用,但因为不同的人维护,接口标准不统一,干脆各自复制一套。明明知道这不是“技术上最优解”,但这是“沟通成本最低的折中解”。
47+
48+
这或许就是康威定律(Conway’s Law):一个组织设计的系统,其结构反映了这个组织的沟通结构。如果团队之间的沟通成本很高,系统就会长出“边界墙”——重复逻辑、冗余模块、甚至是不必要的异步队列。
49+
50+
架构的瓶颈,往往不是技术选型,而是沟通链路的瘫痪。
51+
52+
## 需求不确定、业务高速变化下,沟通能力是技术响应的“适配层”
53+
54+
现代产品变化快、节奏紧,写代码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你有没有理解对的需求?你能不能容错?你能不能预判业务变化?
55+
56+
问题是,大多数需求在被“写下来”之前,都不是真正清晰的。产品的想法在脑子里、领导的战略在会议里、用户的行为在数据里——这些信息之间的非结构性、不确定性、不完整性,只有靠主动沟通去“解码”。(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
57+
58+
你若只是“等需求”,代码迟早白写。你若只是“按字面实现”,最终只能被业务“当工具人”。
59+
60+
真正成熟的技术人,不再只是“编码机器”,而是能在需求模糊期参与定义,在冲突发生前协调利害,在交付边缘守住质量底线——这些,没有一个是代码能独立完成的。(这一块笔者需要走的路还有得走)
61+
62+
## 影响技术判断的,不是技术,而是信息密度与上下文完整度
63+
64+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对一个方案争得面红耳赤,我说“这样更优雅”,另一个说“那样更可控”,最后才发现,我们两人拿到的信息上下文根本不对称。
65+
66+
技术争议的本质,不是水平高低,而是彼此看到的视角不同。A 关注扩展性,B 关注交付压力;A 有历史包袱,B 是全新起步;A 看长期架构,B 扛短期指标。
67+
68+
在复杂系统里,没有“绝对最优”,只有“条件最适”。而条件,本身就靠沟通来还原。
69+
70+
所以技术决策的能力,不仅仅来自技术本身,更来自你能不能基于“多方语境”做判断。不能沟通的人,是无法获得真实上下文的,结果就是永远站在局部做局部最优。
71+
72+
## 技术人的话语权,其实来自“能不能对齐认知”
73+
74+
话语权从来不是“你说话声音大”,而是你能不能“把你的判断,转化为别人也能接受的语言”。你能不能在非技术人面前讲明技术价值,在多个技术方案之间推进合理取舍,在关键节点做出让别人愿意跟随的决策。
75+
76+
这不是“情商”,这是构建影响力的基本能力,而它的根基仍然是沟通。
77+
78+
## 小结
79+
80+
编码能力,是你在键盘前的个人战斗力;而沟通能力,是你在组织内的系统生存能力。前者决定你写出什么代码;后者决定你能写成多大系统、推动多大影响力。当你处在初级阶段时,沟通可能只是“让自己少出错”;但当你走到中高级、甚至参与决策和架构时,沟通的质量,决定了你所有技术动作的杠杆大小。技术人写的代码,面向机器;技术人写的命运,面向人。

0 commit comments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