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d304ff0

Browse files
update
1 parent fb23d96 commit d304ff0

File tree

2 files changed

+62
-2
lines changed

2 files changed

+62
-2
lines changed

docs/article/2025/5月/Java的30年和我的5年.md

Lines changed: 25 additions & 1 deletion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
@@ -2,7 +2,31 @@
22

33
---
44

5-
# java 30 周年
5+
# java 30 周年:一门语言,一段旅程
66

77
> 五月二十三日是Java诞生的30周年(1995年5月23日,Sun公司正式发布了这种语言),也是我从学习Java到使用Java工作的第五年了(从2020年加入实验室学习Java做项目到23年毕业工作至今)。一路走来期间也接触使用过其他语言,例如js、python、go之类。但出于对学的第一门工作吃饭的语言的感情,还是想记录一下。
88
9+
10+
## 从课堂到项目:Java 的“入坑之路”
11+
12+
刚接触 Java 是在大学实验室,一开始是做课设,后来慢慢参与老师的项目开发。那时候不懂什么叫工程化、架构,只觉得能写个页面点点按钮,调个接口返回数据就很神奇。回想起来,正是 Java 的“保姆式语法”和完善的生态系统,降低了我作为新手的入门门槛。
13+
14+
## 从框架到底层:逐步搭起认知体系
15+
16+
工作之后,真正感受到 Java 不仅是语言,更像是一整套生态世界。Spring、MyBatis、Redis、Netty、JVM 调优、多线程、并发工具包……每一样都能深入挖很久。也开始意识到,写 Java 已不再是单纯地“实现功能”,而是追求**稳定性、扩展性、性能与安全**的多维平衡。
17+
18+
Java 的强类型、静态检查机制,让我在开发大型业务系统时更有安全感。尤其在做中台、数据治理项目中,面对动辄上万行的服务代码,类型系统和接口定义就像是代码世界里的“护栏”。
19+
20+
## Java 的“稳”,是褒义词
21+
22+
业余也时不时写些 Go 和 Node.js,但每次回到 Java,总感觉一种说不上来的稳重感。有人说 Java“过时”“臃肿”,但对企业来说,“稳”就是最大的价值。不是不进化,而是追求兼容性和长线维护的可靠。
23+
24+
从 JDK8 到 JDK17,再到现在探索 Spring Boot 3、虚拟线程、GraalVM,我能感受到 Java 社区其实也在不断“上进”,只是它的节奏偏务实,不求快,但求落地。
25+
26+
## 也说点现实:不只是情怀
27+
28+
当然,不能否认现实中 Java 招聘多、岗位稳定、社区成熟等“吃饭”属性,也是我持续投入的动力之一。它是能让你安稳写代码、也能沉下心去理解计算机原理的一门语言。哪怕将来某天换栈,Java 给我的底层训练,也一定会迁移过去。
29+
30+
## 写在 Java 三十岁这年
31+
32+
一门语言能走三十年,背后是千万开发者和企业共同维护的结果。它不是最潮的,但是最值得信赖的。对我来说,Java 已不仅仅是工具,它代表的是一种职业启蒙、成长路径和技术信仰。希望下一个五年,还能看到 Java 在路上走深一点,也走稳一点。

docs/article/2025/6月/《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md

Lines changed: 37 additions & 1 deletion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
@@ -6,4 +6,40 @@
66

77
> “你不能只是置身事外地观察中国政治经济的运行——你必须置身其内。” ——兰小欢,《置身事内》
88
9-
说实话,以前对这类书籍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亦或其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的原因。渐渐开始喜欢上读相关的书籍。
9+
"以前只是听说,工作之后再读,才明白我们早已置身事内"。兰小欢的《置身事内》是我今年读完后最有冲击感的一本书。它不像那种晦涩宏大的经济理论书,也不打“学术名词”的擦边球,而是用一种冷静、克制但犀利的方式,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中国式经济现实,一层层剥开来看。
10+
11+
## 📌 第一感受:原来我们早就"卷"在其中
12+
13+
整本书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从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讲起,到财政制度如何塑造政府行为,再到土地财政、地方债务,以及最后的再平衡与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14+
15+
作为一个普通职场人,读这本书的最大感触是——以前听说的那些概念:地方债、土地财政、城投公司、基建冲动,突然从遥远的宏观经济学,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16+
17+
尤其是关于地方政府如何依靠土地出让获取预算外收入,如何通过招商引资推动 GDP 增长,而这些模式背后的压力如何传导给居民(比如高房价、挤压消费空间),看完之后我真的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是政府抽象地做出这些选择,而是体制下被财政逻辑牵着走的必然结果。
18+
19+
## 🧱 土地财政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
20+
21+
书中对土地财政的描述是全书最让我沉思的一段。很多人第一次买房,看到增值税发票上那分开的“货款”和“税额”,可能都没意识到这代表什么,但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地方财政运作逻辑:
22+
23+
> "地方政府没法直接加税,那就搞土地开发,通过城投公司融资,把地价推上去,靠出让金缓解财政缺口。"
24+
25+
我们住在城市里,脚下踩着的地本质上早已成为政府运作的资产。这是城市化带来的繁荣,也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的负担。
26+
27+
## 💰 债务、风险与生活的现实感
28+
29+
第六章关于债务的章节,我读得最慢也最认真。作者没有从抽象的“国家层面”讲债,而是通过家庭债务的三重风险,引出了地方政府、居民、企业的负债逻辑如何交织。这一部分非常适合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
30+
31+
> "债务缺乏弹性,收入存在极大不确定性,而支出一旦发生变故,债务人往往难以招架。"
32+
33+
我们在城市里的奋斗,很多时候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高杠杆的逻辑上:稳定收入+稳定资产增值预期。但这两样东西恰恰是最不稳定的。越是了解宏观财政逻辑,越是理解个体生活中所谓的"脆弱性"。
34+
35+
## 🧭 政府转型与普通人的未来
36+
37+
书的后半部分讨论了“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问题,这一节很打动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政策的落地(如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教育医疗投入)并没有一个完整逻辑的理解。而书中通过一个很有启发的表述点明了要害:
38+
39+
> "未来就业和收入增长主要靠服务业,而服务业依赖的是城市化、人口密度和人力资本。"
40+
41+
也就是说,政策如果不从“投资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人口无法安居、消费起不来,所谓“内循环”也就只是一句空话。这一点和我们每个城市居民的未来都有密切关系。
42+
43+
## 小结
44+
45+
对于像笔者这种刚工作几年、对体制运行开始产生“模糊感”的人。或者那些想了解中国经济逻辑,却又不愿陷入专业术语堆里的读者。不妨翻开这本书。你会看到那些让你困惑的现象,其实是系统性机制下的“必然”,而不是偶然。这不是一本让人爽快的书,但它让人清醒。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一直都置身事内。

0 commit comments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