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 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落实巡视及审计整改任务,强化科研经费管理纪律意识,4月14日,化工与化学学院组织召开“科研经费合规使用要点讲解”专项培训会。会议特邀校计财处科研与专项管理办公室业务主管段介夫作专题报告。计财处副处长姜丹丹、孙妮娜出席会议。全院教职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会,会议由化工与化学学院院长吴晓宏主持。段介夫系统梳理了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框架,重点阐释了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分类管理要求,详细解读了设备购置费、材料费、差旅会议费等高频支出科目的报销规范与审批流程。针对经费使用中的风险防控,他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深化了参会教师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理解,使其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对科研经费管理与执行规范化的重视程度。段介夫作专题报告吴晓宏强调,科研经费合规使用不仅是法律赋予的责任义务,更是科研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科技投入的效益、科研机构的公信力、科研人员的职业安全以及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全院教职工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巡视整改为契机,树牢科研经费管理纪律红线意识,筑牢学术生态安全防线,严格遵守科研经费支出的相关
  • ​为深入贯彻落实哈尔滨工业大学2025年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系统排查实验室安全隐患,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化工与化学学院开展了2025春季学期实验室安全整改专项行动。
  • 为广揽全球优秀青年人才,化工与化学学院人才招聘专员果崇申教授与齐殿鹏教授于3月26日至31日赴日本东京、仙台及新加坡等地开展系列招才引智宣讲活动。果崇申教授与齐殿鹏教授分别在日本东京专场(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三校协同专场)、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四场宣讲会,累计吸引近两百名高年级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参与。在为期六天的引才工作中,果崇申教授和齐殿鹏教授通过专题报告与圆桌座谈等形式,系统介绍了学院在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化工等领域的学科优势,详细介绍了学校人才成长的资源配备条件以及人才引进政策,诚挚邀请优秀青年学者加盟哈工大,依托一流学科平台与创新资源,携手攻克关键领域技术难题,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年人才力量。化工与化学学院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引擎,多次派出人才招聘专项工作组专程赴海内外顶尖高校进行人才招聘,广泛吸引各方优秀人才,形成引才聚智的良性循环。学院将以此次海外招才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引育留用”生态链,为青年学者提供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平台,共同谱写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新篇章。图文:孟慧初审:张海玲复
  • 为落实学校2025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学院师生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护航学院高质量发展,3月26日下午,化工与化学学院于明德楼明理学术报告厅召开实验室安全警示大会暨2025年度安全工作会议。党委书记刘光惠、副院长杜春雨、各系(所、中心、院办)主任及兼职安全员、主要实验室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院长吴晓宏主持。会议现场吴晓宏指出,安全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位师生的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学院健康良性发展。2024年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提升,但仍存在薄弱环节。此次会议既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反思,更是对安全隐患的系统排查整治。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全院教师能够以案为鉴、举一反三,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吴晓宏讲话会上,学院专职安全员张秋明介绍近期发生的实验室安全险情,杜春雨宣读《关于对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罚的通报》。随后张秋明汇报学院2024年度安全工作,杜春雨宣读《关于授予化工与化学学院2024年度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学院领导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奖状。学院领导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奖状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相关部署,会上开展学院、系所实验中心、实
  • 3月19日下午,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登集团)董事长杨锐一行来院开展调研交流,并出席“双登”奖学金颁奖仪式。座谈会上,杨锐结合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系统阐释了双登集团“场景驱动创新”的战略布局。他指出,双登集团聚焦产业需求,锚定技术转化方向,希望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从材料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验证平台,助推关键技术突破。集团计划投入专项资源,与学院共建“储能技术应用创新中心”,推动实验室成果向通信备电、户用储能等场景快速落地,助力突破储能领域“卡脖子”技术,为国家新能源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化工与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光惠指出,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导向,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强化电化学储能领域前沿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探索。学院将汇聚更多资源,持续加大对固态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的攻关力度,愿与双登携手在通信储能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依托双登广泛的用户需求与应用场景,快速推动实验室研究成果尽快验证落地。同时,加大与双登集团共同探索“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兼具理论功底和工程思维的新能源领域复合型人才,为新能源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双方表示,将通过“项目制”人才培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