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人才 金融 福州都市圈 区县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网盟信息

文化专家汪建策:前后搜救出3000多件文物

2023-11-22 15:48:54来源:长江网

  他前后搜救出3000多件文物,其中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在他的呼吁奔走下,九江市结束30多年来“有馆藏无馆舍”的历史,九江有了全新博物馆并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九江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有他的大力推动。他就是被九江市政府特聘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文化专家的汪建策,退休前曾担任九江市博物馆馆长。

  2023年11月15日下午,“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一行来到江西省九江市探访,汪建策在浔阳楼上面对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接受了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访。

文化专家汪建策:前后搜救出3000多件文物

  和文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汪建策。照片由本人提供

  “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与人文旧事,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的曾经与过去,这些远逝的历史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叩问。42年前,当我从部队退伍来到九江成为一名文物保管员时,就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和文物打交道的感觉。”已经退休5年的汪建策,退休后作为九江市政府特聘的文化顾问,助力九江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2年开始,汪建策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的文化专家,为九江城区段琵琶亭、浔阳楼、锁江楼、九八抗洪陈列馆的展陈出谋划策。

  前后搜救出3000多件文物,其中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九江市博物馆工作的30多年里,汪建策跑遍了九江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他前后搜救出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唐代铜灯、南宋江州钱牌、唐三彩等6件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文化专家汪建策:前后搜救出3000多件文物

  2023年3月,汪建策(中)在指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展陈雕塑品创作。图片由本人提供

  1996年,九江出土了一枚南宋江州钱牌,一开始省内文物专家组鉴定后评级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汪建策经研究后认为,该钱牌的价值有被低估的可能。

  后来,一位国内文物鉴别机构的权威专家来九江出差,汪建策闻讯带上江州钱牌赶赴浔阳楼与专家会面。在专家反复端详检查这件文物时,汪建策趁机抛出了他认为钱牌应评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观点,“钱牌作为代货币的出现,表明九江在宋朝时的经济高度繁荣,同时又辅证了九江三大茶市之一交易数量大的观点,这枚钱牌的出现直接佐证了九江码头城市的历史”。专家认真听完后,非常认可汪建策的观点。随后在各方努力下,这枚江州钱牌被重新评估,并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文化专家汪建策:前后搜救出3000多件文物

  南宋“准拾捌界江州行使”铅钱牌。受访者提供

  “从元代青花瓷、江州钱牌等文物,我们可以看到九江这个城市曾经的繁华。”汪建策认为,九江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地上地下或多或少都有她过去的痕迹。

  汪建策对于任何一件与九江有关的文物,不管市场价格如何界定,他都是充满着最大的热情。“文物确实是能够待价而沽,可是我总认为文物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在我心里,每样文物都是有生命的,我能够感受到文物生命征兆的存在。”汪建策以井冈山上朱德的扁担为例,他说文物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文化涵义,现在朱德扁担已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试问一根扁担能值多少钱,可是当它承载了文化和精神意义,这件器具就非同寻常了。

  结束30多年“有馆藏无馆舍”历史,为万余件文物安家

  在汪建策的呼吁和奔走之下,九江市新博物馆于2010年10月开工兴建。17个月后,博物馆全新亮相,成为江西省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结束了九江市30多年来“有馆藏无馆舍”的尴尬境地,给万余件(套)文物安了个家。

文化专家汪建策:前后搜救出3000多件文物

  汪建策(左)在浔阳楼上接受探访团的采访。王筝 摄

  2010年至2012年新博物馆建设期间,汪建策心无旁骛,吃住在工地上,设计各种建设方案,亲自上阵监督。在一次巡查工地时,汪建策的脚掌不慎被铁钉扎穿,医生劝他住院治疗,可他在进行必要的包扎消毒后,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工地。其间,妻子生病,女儿分娩,他都无暇顾及。提及这段往事,汪建策不禁红了眼眶,“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新馆的建设对九江市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作为博物馆负责人,重任在肩。”

  2014年5月,由汪建策精心策展的“九派云横——九江历史文化陈列”荣获2013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奖为博物馆行业最高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随后,九江博物馆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九江市的文博事业从此迈上新的历史高度。

  汪建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九江的文博事业,在他的眼里,文博事业就是他的生命价值所在。

  助力九江成功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建议保护古建筑留住乡愁

  2022年4月初,九江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消息传来。从1982年到2022年,走了40年的“申名”之路,几经波折,最终取得了成功。

  作为九江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专家组成员,汪建策参与了九江此次“申名”的整个过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依然激动不已。

  从1982年九江市第一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始,九江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的步伐。汪建策说:“可见的历史遗迹太少了,这是‘申名’的一个关键。”总结原因,汪建策认为有三点:一是天灾,九江因水而兴,却也因水而祸,从唐代元和九年到清代,九江发生破坏性水患就达24次,更早之前的浔阳古城更是毁于水灾;二是人祸,九江襟江带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各类战争也让城市不断地损毁又不断地重建;三是过去拆旧建新的思想,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也无形地影响了城市的文脉延续。

文化专家汪建策:前后搜救出3000多件文物

  2022年5月,汪建策(右)和九江市文保中心项目负责人实地考察锁江楼维修情况。图片由本人提供

  虽然地面遗存历史风貌较少,但是这次能够成功申报,汪建策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目前九江大体保留了唐宋之后古城的脉络和机理;二是这次九江提出的“山江湖城,四位一体”的概念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同。“文化名城,这个概念,我们九江给它放大了,庐山市、柴桑区、濂溪区都有很多文化遗存,不局限在一个九江老城。明清时期的九江地图,还有庐山作为背景,九江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这也是真正尊重历史。”

  九江“申名”成功之后,汪建策也建议,希望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动态管理,大胆探索一条既保护又利用的路径。”2022年元旦,老地委大院里发现了九江老城墙的基址,这是九江现存不多的地面遗迹,“我希望可以修个遗址公园,留住大家的乡愁。乡愁何以为寄?就在那一个个老物件上。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就在这些历史的脉络里。”汪建策告诉记者。(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 王成勇 通讯员 赣文旅)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正月初七,开门红
正月初七,开门红
福州话里的春节 初七 —— 人日节 neoyng ni zaik
福州话里的春节 初七 —— 人日节 neoyng ni zaik
正月初六,赏春意!
正月初六,赏春意!
福州话里的春节 初六 —— 开市 kui cei
福州话里的春节 初六 —— 开市 kui cei
福州房产频道
总投资七亿元!闽清这个项目火热建设中
总投资七亿元!闽清这个项目火热建设中
专题推荐
新春走基层
聚焦2025福州两会
2025福州大篷车年味妙会市集
​2024年“中国梦 新征程”原创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