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推测盛唐“公主”李倕的冠饰结构
李倕“冠”也是如今古装剧喜爱仿制的一组饰品了,最近《国色芳华》中也看到了它。也是因为剧方直接参考博物馆展陈用“圣诞帽”形态的版本,所以剧方给我解释的时候,我能相信他们的确是有心去找原始文物。
但博物馆展陈的版本其实很不对劲,有些问题很值得讨论,甚至需要及时依照新发现去更正的:
①李倕冠未必是冠,也许是盛唐女性所用的“宝髻”。
德国专家的修复方案有很多问题,陕西考古博物馆沿用的这套修复方案展示,不能全信。
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德国专家的修复过程注意到很多出土时的原始叠压细节,可以为后续讨论提供细节基础。
↑我在《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中重新进行了考证。
②李倕不是唐代公主,只是宗室女,甚至她没有封号
↑我在书中对李倕的人生故事也做出了推测和尝试补全。
③李倕冠中还有些混入的不属于冠的东西,或者被理解错误的东西。
比如她额头上贴的珍珠宝石金花钿混入了冠里。
又比如冠上那些微雕小饰品,有的是组合件,有个小雕塑的金质背光被当成一片叶子挂钗头了。
文物背景:
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南郊发掘一座唐代小型墓葬。由墓志可知,墓主人是一位李唐宗室女,名倕,字淑娴,下葬于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这座墓葬规格不高,与同时期品官夫人或贵族女子的墓葬相比,甚至显得颇为寒酸。然而棺中随葬的各类首饰与妆奁用具却异常精美罕见。她腰系用珍珠、花钿串连接而成的璎珞,头饰镶嵌有珍珠、蚌壳、绿松石、玛瑙、水晶、红宝石等珠宝的金花冠饰,比起考古发现同时期的贵族女性首饰,可谓远过之而无不及。
李倕墓保存完好,各类首饰的相对位置也较明确,保存了原始佩戴方式信息。在墓葬发掘时,考古工作者及时注意到饰物痕迹,将淤土整体提取,运至实验室由德国专家针对首饰进行修复。目前这些首饰已经由中德联手修复成功。由于墓葬早期渗水,原先戴在李倕头上的饰物可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移位;修复过后的整体形象也出现了一些可供商榷的地方。
因此这里把德国专家提取首饰的步骤简要列出来,大家可以看看李倕这组头饰大致是如何提取的,各组饰品出土的叠压关系是什么样子。
对比一下德国专家版本和我的版本的差异,以及我能够明确说出德国专家的“复原”(如今展陈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做错了的一些细节。
#首饰 #珠宝 #国色芳华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01-1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