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749ef93

Browse files
committed
back
1 parent d532d94 commit 749ef93

18 files changed

+273
-0
lines changed

source/_posts/pagebannigaofei.md

Lines changed: 23 additions & 0 deletion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
@@ -0,0 +1,23 @@
1+
---
2+
title: 伴你高飞
3+
date: 2020-07-04 19:09:55
4+
tags: 感悟
5+
---
6+
7+
转发豆瓣。
8+
9+
有些电影,感染你的就是一种情绪,一种意境,比如《伴你高飞》,它几乎集结了人生中所有美好的情绪和意境,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波折,就凭着一种单纯与美好,一种和谐与自然,让我沉浸其中。伴大雁而飞,感悟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更让人们通过融入自然,彼此相连,此情此景实在让人心旷神怡。
10+
11+
这部影片的开局带着忧伤,让我以为将是部治愈系的沉重电影,一个女孩爱米在交通事故中失去了母亲,来到了久未谋面的父亲家中。两人的关系带着一种诡异的反差,才13岁的爱米显得有些小大人一般的忧郁和早熟,而她的父亲倒是显出一个大男孩般的率性,甚至一丝古怪。生疏的父女间,必定以隔阂与冲突开场,倔强的爱米不时让父亲感到不知所措,这个男人显然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醉心的仍是驾着他的小型滑翔机在天际翱翔。成长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爱米渐渐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了他的关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了父亲的责任,一切看上去似乎将以传统的父女亲情大爆发的走向延续,直到一群雏雁的出现。
12+
13+
爱米意外的发现雏雁是本片升华的开始,这群小雁出壳后,将首先看到的爱米当作了妈妈,一路尾随。爱米在与小雁子的生活中找寻到了久违的快乐,而父亲虽然因为这些小雁子有些焦头烂额,但是也以坚决的排除各方干扰,与爱米一同与小雁同乐,达成了与女儿更深的沟通。这群小雁成为了人与人感情的黏合剂,我们的沟通常常需要一个桥接的载体,有时候是利益关系,有时候是共同的喜好,而来着大自然的小雁就如同这样的一个使者,让父女俩打破隔阂,真正体会到了一份亲情。接下来的故事,可以看作他们将这份大自然的和谐之力带向更多人的旅程,驾着滑翔机,他们带着大雁重新在天际飞翔,飞往即将被地产商占据的过冬的地方。一路上,他们走走停停,经受了不大不小的困难,但是却得到了更多人的帮助,哪怕误入空军基地,看似面容冷峻的士兵们也与雁群打成一片。一路上,随着父女俩,你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从空中俯瞰辽阔壮美的大地,人、雁、自然,和谐的融合成一个整体,共长天一色,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14+
15+
我们常常听到太多围绕自然的斗争性的新闻,争夺水源,争夺土地,争夺森林,可能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也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仿佛自然永远是斗争关系的牺牲品。而这部电影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冀望,大自然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合剂,而那群小雁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正是它们,让一个因为丧母而性格可能失衡的女孩重展笑颜,让一对父女的亲情走上正轨,更让他们用率真的心灵引导雁群穿越大地。伴随着这次飞跃,我们看到的是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不分彼此的都为他们祝福,直到这场迁徙顺利的完成。我喜欢这一路上的风光,一路上的友善,一路上的热忱,一路上的坚定,整部电影展现着宽阔的视野和胸襟,和谐之景让观众对自然心生的不是征服,也不是敬畏,而是渴望亲近的感情。我想,这正是这部电影试图传达的,我知道,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如片中的人们那么温和友善,利欲熏心的商人也不会如片中那样轻易的善罢甘休,如同片中父女一样愿为雁引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是,直面现实常常需要的就是这样温暖的情绪滋润,让那么多人可以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种路径下,摆脱一次又一次挫折后的沮丧,因为,哪怕看到一只大雁能在栖息地安然的度过一个冬天,也是令人欣慰的收获。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理想主义滋润,没有美化的景愿,又何来向前的动力?
16+
17+
本片末尾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在演职人员字幕显示完毕后,后面特别提到,本片参与拍摄的大雁没有受到非人道的对待。而在前不久新版《三国》导演高希希接受采访时,对拍摄过程中的战马六死八疯,倒是显得更愿意以此表现拍摄的战争场面效果的努力,而非马的痛苦。倍受指责后,他的狡辩却显得更苍白“我们一匹马30万,死不起。”,关心的是马还是成本?其实,这就是点滴理念的差异,自然界一些不必要的付出和损失本是可以避免的。
18+
19+
<div align=center>
20+
21+
![](/img/bannigaofei.jpg)
22+
23+
</div>
Lines changed: 26 additions & 0 deletion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
@@ -0,0 +1,26 @@
1+
---
2+
title: 影评-不一样的天空
3+
date: 2020-07-04 19:09:18
4+
tags: 感悟
5+
---
6+
7+
转自豆瓣。
8+
9+
或许很多人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忽然发觉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遇上同样的麻烦,周而复始,你心情郁闷,你发现你的生活混乱的令人沮丧。在上映于1993年的《不一样的天空》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家庭,主人公吉伯特,一个平凡小镇的男青年,他的生活在我看来,不沮丧倒是怪了,他的父亲自杀了,母亲无法面对这样的打击暴食暴饮,一个曾经的美女变成了胖的惊人的有可能压穿地板的大胖子。他还有个弱智的弟弟,时不时要爬上高高的水塔而惊的警笛长鸣,让他疲于奔命。还有他的姐姐因为母亲胖的不能自理而在家担当母亲的角色,妹妹一天到晚不懂事的只知道打扮,还时不时发发脾气。而他本身要忙于小超市的工作,应付跟他偷情的家庭主妇,生活显得一团乱麻。
10+
11+
本片的故事就这样开始,进行的波澜不惊,平平淡淡,却又不时涌现一出高潮打动我。像这样发生在小镇的故事,往往都是通过几个典型的人物来展开故事。片中让我最为触动的是吉伯特那胖的惊人的母亲,她需要拐杖才能行动,她甚至无法迈上楼梯走会卧室。在她出场时我也惊了一下,笑了一下,由此也可以想象,她在剧中的小镇是个怎样的笑柄。但是,她在片中的渐进似的表现也带动着观众的情绪,先是一次家庭的纠纷引发她对亡夫的痛苦记忆而不顾肥胖的身体歇斯底里让人对她心生同情;接着当亚力被带到警局后,她又不顾他人的嘲笑勇敢的走出屋子,步履蹒跚的走进警局要回心爱的孩子,那一幕相信不少人会对她心生敬意;当吉伯特在亚力生日前夜因失手打了亚力而愧疚一夜未归,第二天当她看到吉伯特的那种内疚和对孩子深深的爱令人动容。最后,她终于迈开了步子,艰难的走回了卧室,那时,她已经太累了,她的一生都太累了,丧夫之痛让她美丽不再,肥胖的身形让她尊严不在,他人的羞辱又让她觉得亏对孩子们。她深深的爱着她的孩子们,当吉伯特带着天使一般的贝琪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似乎对孩子们放心了,她终于做了最后一件事情,她安然躺下,离开了这个世界。
12+
13+
吉伯特是本片的核心人物,这部电影总是展现着各个人物的平稳的变化,吉伯特就是这样,父亲的离去让他找找承当起家庭顶梁柱的重任,他做的很好,他极力维护着他的弟弟,同姐妹们周到的照顾母亲。但是,我们可以从片中的那有些压抑的气氛中感受他的心情,他难见快乐的笑容,生活显得似乎不会再有改观的希望。直到贝琪的出现,贝琪是这个显得沉闷的家庭的“闯入者”,她美丽,善良,善解人意,给吉伯特的生活带来一股春风,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中时,他往往会产生“惰性”,哪怕生活再混乱,再郁闷,他也只是难受一阵之后继续周而复始的生活。所以,这时,一个外来人的到来让一切显得与众不同,贝琪带来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阳光般的生活。片中,吉伯特家中的镜头总是显得阴沉黑暗,而有贝琪的画面总是显得亮丽而轻松,最后与吉伯特母亲相见那一幕,自卑的吉伯特母亲打开了窗,一缕阳光洒在她的身上,就像贝琪,入一缕阳光温暖吉伯特的心灵,让他寻求不同的生活,让他尝试改变,寻找生活中不一样的天空。
14+
15+
尽管整部电影显得有些阴郁,有些沉闷,但是这并不是一部让人看后心里一沉的电影。相反,片中时时展现着温情与希望。所以,尽管生活显得不易,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吉伯特的家庭仍然显得温暖,特别在对弱智的亚力的态度上,这个家庭显得充满了家庭的幸福,吉伯特不厌其烦的处理着亚力制造的麻烦,当失手打了弟弟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愧疚令人感动。当一家人来到警局带出亚力走出警局时,面对围观者的嘲笑,一家人坚定的围在母亲身边,那一刻,这个家庭显得充满了尊严,甚至在围观人群的嘲笑中显得有些高贵。当母亲死后,为了避免死去的母亲成为她生前不愿成为的笑柄,他们让母亲与她生活的屋子一同燃烧,火光照亮了天空,同是他们生活的小镇的天空,此时已经是不一样的天空,他们以火光向过去的生活告别,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道路。
16+
17+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部电影可谓星光灿烂,那时的约翰尼.德普还没成为史上最酷的海盗――杰克船长,而是小镇上青涩的青年,他将坚强的承担家庭重任,同时又内心阴郁的吉伯特表现的很有魅力,特别那眼神和不时露出的微笑都含蓄的现露着人物的心理变化。而那时的朱莉叶.刘易斯还要在一年后才变成生猛的杀人狂,在该片中她饰演着为吉伯特一家带来清新空气的贝琪,她的表演确实给人以天使般的感觉,特别与德普在夕阳下观望天空,抚慰受惊的亚力几场戏将一个善良女孩的心灵展现的自然而亲切。那时的迪卡普里奥更是还没有登上泰坦尼克号营救美女,而是小镇上那个弱智的孩童亚力,应该说,迪卡普里奥的表演也是本片中最为出色的,亚力的那种天真无邪让人怜惜,而时不时的率性胡闹也让人好气又好笑。片中的画面和音乐很不错,从画面上就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灵,比如贝琪出场时总是亮丽的,那时的音乐也往往轻快,吉伯特的家里却总是阴暗的。
18+
19+
这是一部温情而不煽情的电影,起初或许你会觉得有些沉闷,但是看着看着也沉入片中,伴随着片中吉伯特一家的故事或感到,或欢欣,最终为片末展现的希望而会心一笑。确实,生活有时混乱的令人沮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温情与喜欢,寻找到不一样的天空。
20+
21+
<div align=center>
22+
23+
![](/img/buyiyangdetiankong.jpg)
24+
25+
</div>
26+

source/_posts/pageqiwang.md

Lines changed: 49 additions & 0 deletion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
@@ -0,0 +1,49 @@
1+
---
2+
title: 影评-棋王
3+
date: 2020-07-04 20:19:56
4+
tags: 感悟
5+
---
6+
阿城的小说《棋王》被公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它讲述的是一群知青在文革期间下乡支边的经历:如何度过贫穷困苦的少年,如何在困窘不堪的日子里吃饱肚子,如何培育起一点小小的爱好(下棋),以及如何爱好这项爱好。
7+
8+
阿城以切近平实的笔调描写他亲身经历过的那一段岁月,没有公子落难似的酸气,也不刻意夸张青春无悔式的天真。
9+
10+
1988年导演滕文骥将《棋王》搬上荧幕,剧本也请充满英豪气的女作家张辛欣作了改编。影片中的主人公王一生,人称“棋呆子”,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少年迷棋,得到异人授书指点,棋道精悍。
11+
12+
在一次地区象棋比赛中,王一生以一对九进行了一场“车轮大战”,结果大获全胜,全场哗然,王一生却像入定老僧一般,似无所见似无所闻。小说中的主人公王一生天性柔弱,并不是什么高大的英雄人物,电影版本则通过加入侠客片的一些类型元素,使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侠道精神。主人公王一生的行动也好似江湖流浪汉而无一点书生的酸腐之气。
13+
14+
王一生是一个具有道禅精神的人物。比如,对下乡他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在他看来,民以食为天,反衬之下,乱纷纷的文革政治风云又有多少重要性呢?他对同伴阿钟说:“你讲的邦斯舅舅不好,那是个馋的故事,不是吃的故事,不如杰什么伦敦(注:杰克伦敦)。”在他看来,能吃饱饭就知足了,阿钟们想看书、看电影的需求被他称为是奢侈,是超出基准线以上的要求,是谗。这种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人生态度正是道家哲学的体现。
15+
16+
而王一生在乡下不愁一日三餐时,便请假外出寻找“异人”、高手与之下棋。无论是家境贫寒、下乡插队还是政治运动,都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何以解忧,惟有象棋”,他以“呆在棋里舒服”来躲避纷扰的外部世界,对现实的名利没有丝毫热情,比如当知青“脚卵”用祖传的乌木棋为他换来参赛资格时,他却拒绝去比赛,说:“那是他父亲的棋,东西好坏不说,是个信物,反正我是不赛了,被人做了交易倒好像自己占了便宜,下不下得赢那是我自个的事,可这么下让别人戳脊梁骨。”
17+
18+
可见,“棋”和“吃”一样,在王一生面前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王一生这种平凡而实际的人生态度、平静而淡泊的生命体验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或许也正是影片企图找寻的精神支柱。
19+
20+
与此前知青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男女互救”模式不同,这部影片的获救模式则是主人公获得一位奇异过人的智慧长者指引,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长者并未现身,只在王一生的讲述中出现。关于老头的背景,王一生也所知不多,是他在垃圾站翻找棋谱时认识的。
21+
22+
老头虽然棋艺高超,但下棋不当饭,老头还得靠捡破烂、撕大字报卖钱过活。结果王一生为了替老头去撕大字报,被造反派当做“现行反革命”抓起来。可见,长者一出场就处在与文革对立的位置上。
23+
24+
这位长者,是位“江湖异人”,不仅技艺过人,更对世界(社会现实)有独到的见解和应对姿态,影片中他不仅教王一生棋术,更教给他道家的人生哲学,他告诉王一生:“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和势既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
25+
26+
老头还传给王一生一本棋谱,王一生对同伴说:“这是本异书,也不知哪朝哪代,手抄,边边角角,补了又补,初看还真他妈看不懂,讲的是男女的事,后来才琢磨出这是借男女之事讲阴阳。”可见这棋是“道家”的棋,老头也可以看作是道家这种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27+
28+
学者许子东在研究文革小说时指出:“奇人异事实际上代表了‘士’的文化思考和精神希望。……‘士’的困惑与思考,说到底就是看伪革命最终要‘乱’什么东西,‘乱’到什么程度。只有回答以上问题,才可以找到解释并抗衡动乱的力量。”根据这一观点,影片中的棋道和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的老头正是代表着一种对抗政治斗争的力量。王一生能在乱世乡野安身乐棋,正是在象棋和老头身上找到自己的文化追求和精神价值。
29+
30+
奇异过人的老头、沉迷象棋的王一生、武林秘籍似的棋谱、玄而又玄的人生哲理、比武论剑似的车轮大战,这一切都给这个知青故事增添了一份武侠片式的传奇色彩。影片营造的这种充满江湖味的文化氛围,使得“知青生活”和“文革背景”不再是影片中人物生存和活动的全部环境和依据,影片的政治色彩和社会矛盾也在无形中被淡化了。
31+
32+
王一生在迎战几名得奖棋手时说:“跑江湖的不怕朝廷的。”这“江湖”可以理解为走南闯北、流离失所、四海为家(知青不也都背井离乡,闯荡江湖吗?);另一方面,与庙堂相对的“江湖”所代表的往往是下层的身份、民间的伦理、古老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游离、摆脱和超越现实文化政治秩序的某种可能,隐含着保持传统民间社会及其文化的某种努力。这是否也体现出影片对当时主流政治文化的一种刻意疏离?
33+
34+
影片虽然名为“棋王”,但讲述的却不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主人公王一生矮小瘦弱,吃相凶恶,始终是一副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不修边幅的流浪汉模样,在与人赛棋前也会考虑万一出了事就跑,可见也会胆小害怕。这一知青形象已经不同于此前知青电影所塑造的传统士大夫式的、符合主流社会道德伦理的英雄形象。
35+
36+
同时,影片也不能像此前伤痕叙事和悲壮青春叙事电影一样可以导出一个“因祸得福”、“坏事最终变成好事”或者“虽无结果,过程仍有意义”的结构模式。虽然王一生在受到高人点化后棋艺大进,最终在一对九的车轮大战中大获全胜,全镇的人都擎着火把簇拥着他,为他欢呼,那一刻王一生暗淡的人生达到顶峰,变得光芒四射。然而,第二天早上,王一生独自一人出现在狼藉的大街上,灰头土脸,衣衫褴褛,寻找昨夜被骚动的人群挤掉的一颗棋子——他的当妓女的母亲为他用牙刷柄磨的无字棋。影片最后只剩下王一生拖着疲倦的身躯走向画面深处的一个落寞背影。
37+
38+
影片开始于王一生与其他知青随大流下乡,结束于王一生在棋战后独自寻找失落的棋子,开端与结尾并无什么变化,一切照旧,并没有变成什么好事,过程也不见得有什么意义。用阿城的话来说是“普通人在被迫的状态下焕发出一定光彩后又回到普通人”、“从零开始最终又复归于零”,描述的是从平常人到平常人之间的一个过程。 王一生便是这样一个复归为普通人的“王者”。
39+
40+
如果说王一生对象棋的迷恋代表了他“雅”的一面,而对吃的欲求则代表他“俗”的一面,那么影片是在“雅”与“俗”的自然统一之中完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塑造。
41+
42+
影片在日常化的平和叙写中,将历史书写引向个人记忆的灰暗地带,通过王一生这个边缘性的个人,以及他迷恋象棋时所流露出来的庄禅式的淡定境界,使他从知青的主流生活中走出来,从而为一段灰暗的历史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记忆段落,在知青群体的历史叙事里留下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43+
44+
45+
<div align=center>
46+
47+
![](/img/qiwang.png)
48+
49+
</div>

0 commit comments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