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7
在第一个单元,我们来讨论一下人生。我给你推荐了两本书,第一本是英国哲学家瑞·蒙克写的《罗素传》。这本书有上下两册。上册是《罗素传:孤独的精神1872-1921》,讲的是罗素的早年经历,下册是《罗素传:疯狂的幽灵1921-1970》,讲的是罗素50岁以后的人生。我们要从罗素的一生讨论什么才是幸福。
8
8
9
9
1.三种激情
10
-
11
10
我为什么要挑选罗素呢?我们读书俱乐部的第一节课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把哲学的注意力从思考世界起源转变为思考人生。他的智慧和勇气启迪了后来的无数哲人。我们讲过理性的力量,从探究人性的本原,到领悟社会的秩序,再到思考经济的规律、历史的趋势,很多哲人追随的都是苏格拉底的脚步。
12
11
13
12
但是,我也提醒你一下,我们在通识七艺直到通识七观,还讲了另一条反对苏格拉底的战线。比如,平克讲到,我们的人性并非理性,也不自由,更谈不上平等,我们也介绍了很多脑神经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的观点,这些观点无不提醒我们,理性本身有其局限性,所有能够教会我们谦卑的学问才是好学问。
@@ -25,7 +24,6 @@ tags: 读书
25
24
苏格拉底不是告诉我们,“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罗素的人生应该是“经过省察的”,为什么经过省察之后的人生也是这样痛苦、全无规则、充满痛苦和绝望呢?
26
25
27
26
2.罗素生平
28
-
29
27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分别审视这三种激情,以便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这三种激情之前,我先给你简单介绍一下罗素的人生,让你体会一下这个伟大的灵魂体验过的幸与不幸。
30
28
31
29
罗素是贵族出身。他们家族是英国最著名的望族之一。但是,罗素的身世比较坎坷。两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几天之后姐姐死于同一种疾病,父亲遭到毁灭性打击,一年半之后也去世了。罗素当时年仅三岁,被送到祖父家抚养,结果六岁的时候祖父又去世了。那天晚上,罗素彻夜难眠,担心奶奶会接着去世,把自己留在这个世界上。
@@ -37,12 +35,9 @@ tags: 读书
37
35
罗素也很热衷于公共事务。他支持一切看起来是进步的新事物。他第一次参加政治活动是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联合会的候选人参加下议院选举,结果当然是惨遭失败。他同情左翼,但后来转而反对苏联的专制政权。他坚定地反对战争,为此坐过几次牢房。他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在二战之后不顾年事已高,大声疾呼反对核武器、批评美国的越南战争。为此,他到90多岁还被判刑入狱,考虑到他实在是年龄太大,改为减刑并在监狱医院监禁一年。
38
36
39
37
#### 02 对知识的追求
40
- 上一节课,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一生。我给你推荐的书是英国哲学家瑞·蒙克写的两卷本的《罗素传》。罗素讲到,他生命中有三种激情,分别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苦难命运的怜悯。
41
-
42
38
这三种激情激励着他时而追求理论,时而追求爱情,时而参加政治活动。我们接下来要以罗素的人生为案例,讨论一下这三种激情和人生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一讲,我们先来讲讲对知识的追求。
43
39
44
40
1.罗素的哲学探索
45
-
46
41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罗素的哲学贡献,我们可以说,罗素的哲学探索是“有心种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罗素在哲学方面期许甚高,但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可是,在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中,罗素启发了很多哲学家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哲学演进的方向。
47
42
48
43
罗素最早的雄心是用逻辑推导出数学,这在数学界被称为“逻辑主义”,这是很多哲人的梦想。在罗素之前,数学家莱布尼茨就曾梦想创立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普遍的、完全精确的,可以用它解决一切哲学问题。
@@ -56,7 +51,6 @@ tags: 读书
56
51
那你可能会说,罗素的哲学研究不是错了吗?其实不然。罗素对哲学界的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当代哲学是从罗素的《数学原则》这本书开始的。罗素非常强调逻辑。他一直主张: “逻辑是哲学的本质”,这开启了后来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分析哲学的方向。
57
52
58
53
2.通识课复盘
59
-
60
54
简单介绍完罗素的哲学探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关心的并不是罗素的哲学理论,而是他这个人。罗素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他的经历,能够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尤其是,当我们学完了通识七艺和通识七观,再来看罗素这样的大师,我们能有什么样的视角呢?
61
55
62
56
首先,请你回顾一下,我们在讲思维锻炼的时候,特别强调在构建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时一定要打好逻辑学的基础。我们说的逻辑并不单纯是形式逻辑,也要熟悉一下罗素开创的数理逻辑。第一个原因是罗素告诉我们的。他说,我们的日常语言很混乱,容易误导,吵了半天,其实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这很容易产生坏的哲学,逻辑则可以澄清和消除这些误解,更好地处理抽象的概念。第二个原因是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的。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指出,我们的大脑中有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二就包括了逻辑推理,但这不是我们天生就熟悉的,所以特别需要后天去学习和锻炼。
@@ -73,7 +67,6 @@ tags: 读书
73
67
罗素讲到,他生命中有三种激情,分别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苦难命运的怜悯。我们在前一节课介绍了罗素对知识的追求,这一节课我们接着介绍他的情感世界。
74
68
75
69
1.罗素情史
76
-
77
70
我们讲到,罗素是个哲学家,而且研究的是数理哲学,但他最后却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他能够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呢?主要就是因为他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婚姻与道德》。刚刚构思这本书的时候,罗素曾经想把书名叫做《性自由》,后来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又改为《婚姻革命》,总之这本书可谓毁誉参半、风行一时。1940年,这本书在纽约引起一场反对罗素的运动,搞得罗素丢掉了纽约城市学院的聘任,十年之后,这本书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78
71
79
72
公允地讲,罗素的观点虽然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但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罗素谈到,过去的社会观念和宗教信念认为性是有罪的,但是这种道德准则其实是“由生活在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中未受过教育的人提出的古代禁律”。他的意思是说,这是很久以前教会的神父主张的教义。罗素指出,这种教义使得人们对性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 -93,7 +86,6 @@ tags: 读书
93
86
罗素的第四任太太是伊迪丝·芬奇,他们相识很久,但直到伊迪丝55岁、罗素84岁的时候两个人才走到一起。伊迪丝非常低调,对罗素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这段时光或许是罗素一生中最平静快乐的时候。
94
87
95
88
2.罗素错在哪里?
96
-
97
89
很多从来没有读过罗素哲学著作的人也会深受其影响。20世纪的“婚姻革命”和性解放运动,罗素居功甚伟。但是,罗素倡导并实践了所谓的“开放婚姻”,却把自己的人生折腾得一团糟。蒙克的《罗素传》下册写他50岁之后的人生,简直让人不忍卒读。
98
90
99
91
那么,如果我们复盘一下,罗素的爱情观错在哪里?
@@ -107,14 +99,9 @@ tags: 读书
107
99
我们在通识课上讲到,人并非完全理性的,人受到基因、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就拿罗素来说吧,他的家族有精神病的病史,这让罗素始终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又增加了他的孤独感,影响到他和普通人的交流。很多熟悉他的人都能感受到罗素对亲人的冷酷无情。他和几任前妻分手的时候都表现得异常冷漠、残忍,他曾经非常疼爱自己的长子约翰,但最后却和约翰反目为仇。罗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他自认为能够尊重配偶的选择,但当朵拉和情人生下孩子的时候,罗素一样控制不住自己,勃然大怒,要登报声明这个孩子是个私生子。罗素在英国更容易被公众接受,但和美国社会却格格不入。
108
100
109
101
#### 04 对人类苦难的怜悯
110
- 好啊,我是何帆,欢迎回到我们的读书俱乐部。
111
-
112
- 我们现在是在通识课的总复习阶段。我们正在讲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人生故事。我们正在读的书是英国哲学家瑞·蒙克写的两卷本的《罗素传》。
113
-
114
102
罗素讲到,他生命中有三种激情,分别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苦难命运的怜悯。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介绍了罗素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这一节课,我们来讲讲罗素对政治活动的参与。
115
103
116
104
1.罗素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活动
117
-
118
105
首先,我不得不说,罗素尽管非常积极地参与政治,而且在公众中的声望很高,但他写的大量关于政治的文章、发表过的评论,实在难以令人恭维。这是让《罗素传》的作者瑞·蒙克也很纳闷的一件事。为什么像罗素这样的天才,要把时间花在这么多无用、无聊的政治活动上呢?
119
106
120
107
维特根斯坦是罗素的学生,也是一位不世出的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对罗素早年的哲学成就非常景仰,但对他后期写的时事评论却嗤之以鼻。维特根斯坦说,罗素的著作应该被分成两种,关于数理逻辑的应该标为红色,这是学习哲学的学生的必读书,而关于伦理和政治的著作应该标为蓝色,这是学哲学的学生都不应该读的东西。罗素的婶婶也曾经劝告过他。她说,你现在做的事情是我们大家都能做的,在政治中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东西,搞政治纯粹是投机钻营,从一个乱局到另一个乱局,你又没有这样的经历,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发表评论呢?
@@ -132,7 +119,6 @@ tags: 读书
132
119
第五,罗素当然有知识分子胸怀天下的情怀。他从一开始就认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本来根本不应该打仗。这场战争对罗素刺激很大。过了不到三十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人们非常担心很快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当有了核武器之后,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可能会是末日战争。罗素是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成了工党党员,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撕毁了党员证,因为他憎恨工党出身的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支持美国在越南进行战争。
133
120
134
121
2.知识分子与政治参与
135
-
136
122
这是一个很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方面,人们对知识分子寄予厚望,觉得他们应该做社会的良心,为公众说话,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在政治问题上却很少能提出有真知灼见的建议。他们可以是批评者,但不大可能成为建设者。这是为什么呢?
137
123
138
124
请你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关于政治和社会的那些知识。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过,对文人来说是优点的事情,对政治家来说就是灾难。罗素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个文人,他对政治游戏缺乏亲身体验,也不关心实际操作的具体问题。他所提出的改进意见往往缺少说服力,不是流于空想就是难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执行。他跟真正的大众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隔膜。罗素是个社会主义者,但他是一个讨厌工人的社会主义者,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人们可以自由地合作,没有人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人们可以通过自我管理,过上幸福生活。
@@ -148,12 +134,9 @@ tags: 读书
148
134
最后,我们在通识课里反复讲到,凡是能够教会我们谦卑的学问都是好学问。我们要了解一个社会,就要尽最大努力了解它的包含各方面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当我们打通了学科藩篱,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社会是个复杂体系,而我们经常会忘记这一点。
149
135
150
136
#### 05 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151
- 我们正在讲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人生故事。我给你推荐的书是英国哲学家瑞·蒙克写的两卷本的《罗素传》。我们在前三讲分别讲了罗素生命中的三种激情,分别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苦难命运的怜悯。
152
-
153
- 这一节课,我们再来一个总的复盘,讲讲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怎样才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137
+ 我们再来一个总的复盘,讲讲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怎样才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154
138
155
139
1.对知识的追求
156
-
157
140
罗素是一位世纪老人,活了差不多100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体验了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但在公众中的名气却主要是由于参与各种社会和政治争论。他有时候备受冷落和诋毁,有时候又得到热情的欢迎和尊重。
158
141
159
142
假如我们以罗素的人生为案例,能不能从中悟出一些关于人生的道理?
@@ -167,7 +150,6 @@ tags: 读书
167
150
当然,企图通过追求知识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不靠谱的。罗素都找不到,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这是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牢笼,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受到知识的限制也就越多。学经济学的人会戴着“经济人”的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学法学的人会喜欢每件事情都辩个谁对谁错。罗素年轻的时候曾说:“我希望在为数不多的专家心目中获得知名度。我的主要愿望,作为我调控生活原则的愿望,是纯粹以自我为中心,旨在获得思想上的满足,探索让我感到困惑的事物。”如果他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的人生会更平静、安逸,但也就少了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体验。
168
151
169
152
2.对爱情的渴望
170
-
171
153
再看对爱情的渴望。人是一种情感动物,需要与人深度沟通和交流。罗素年幼的时候失去了双亲,是由严厉的祖母带大的,他内心里对爱情的渴望比一般人更为强烈。
172
154
173
155
但是,罗素特有的贵族身份、诗人气质、学者本色,阻碍了他真正地掌握这门爱的艺术。
@@ -179,7 +161,6 @@ tags: 读书
179
161
作为学者,罗素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是平等的个体,然后才能互相融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缺陷。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就认定,每个事物都有一个不变的本质。在罗素看来,自我就是一个不变的本质,但我们现在知道,自我是不断变化的,我中有我,自我本来就是个矛盾体。罗素还尝试过自己教育孩子,但他借鉴的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我们在讲平克的《白板》时介绍过华生。华生的学说看起来很像是科学,但其实是错误的。罗素最喜欢大海,但他的儿子约翰很害怕大海,罗素就把约翰丢进海水里,希望能够消除他对大海的恐惧,结果,约翰又多了对父亲的恐惧。
180
162
181
163
3.对人类苦难的怜悯
182
-
183
164
再说对人类苦难的怜悯。这是知识分子最可贵、也是最可悲的特性。可贵之处在于,很少有人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去关心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可悲之处在于,知识分子往往会错估自己对现实的了解程度,夸大思想的影响力。
184
165
185
166
当我们关心人类苦难的时候,我们关心的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这有很大的区别。我建议你读读乔治·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奥威尔混迹在一群社会底层中间,他在巴黎的小酒馆里当过洗碗工,在伦敦的社会救济站领过施舍的食物。奥威尔告诉我们,我们对底层的民众都缺乏了解。从好处说,流浪汉其实并没有威胁,他们大多数都是非常温驯胆小的,从坏处说,穷人也有其可恶之处,比如,当你接受别人的施舍之后,你不会感激施舍的人,相反,你会恨他们,因为被施舍的感觉非常不好。
0 commi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