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这说进士,扯什么乡试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beta)
第75行:
[[隋朝|隋]]、[[唐朝|唐]]時,進士科和明經科都算是考試科別,[[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進士科]]除考[[經學]]和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武后]]為了與唐朝[[宗室]]、善考[[明經]]的[[士族]]抗衡,特別重視進士科的地位,以選拔賢才。[[唐武宗]]下诏,凡进士及第者称为“衣冠户”,其家享受轻税免役之权,成为一种殊荣<ref>《[[文苑英华]]》卷429《会昌五年正月三日南郊赦文》</ref>。宋真宗时,尚有衣冠户之名<ref>《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辛未</ref>,後來由“官户”所取代。<ref>《[[宋史]]》卷377《王庠传》</ref>
 
[[唐朝]][[科舉]],[[進士科]]最難,[[明經科]]較易,唐人有諺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ref>《[[唐摭言]]》卷一《散序進士》:進士科“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ref>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因為明經科較易,而五十歲登困難的進士第,已經很年輕了。一般進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經十人中取一二人<ref>《[[通典]]》卷15《選舉三》:“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一二。”</ref>。[[韓愈]]稱進士考試,到最后錄取時,“有終身不得與者焉”,一旦得第時,“班白之老半焉”<ref>《全唐文》卷555,《贈張童子序》</ref>。依據[[清朝|清]][[徐松]]《登科記考》記載,[[孟郊]]於[[貞元]]十二年(西元796年)登進士第,時四十六歲。從他的〈登科後〉一詩來看,登科的喜事幾乎把幾十年為仕途的努力和艱辛都一掃而空。 <ref>李建崑、邱燮友 等 著:〈[http://cls.hs.yzu.edu.tw/MPOEM/front1.htm 序] {{Wayback|url=http://cls.hs.yzu.edu.tw/MPOEM/front1.htm |date=20081001095921 }}〉,《孟郊詩集校注》上下冊。[[國立編譯館]]中華學術著作委員會 主編,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1997年10月。</ref>
 
[[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ref>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序》中指出:“唐代進士科所取的人數,前後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ref>,僅是[[明經|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時人稱[[進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ref>《[[唐摭言]]》卷一,「散序[[進士]]」條</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