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2
 
(未显示1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3行: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934|09|06}}
| birth_place = {{ROC}}[[台灣]]
| death_date = {{death date|2022|05|28}}<ref>[{{Cite web |url=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8020148.aspx |title=中研院院士鄭天佐辭世享壽88歲 開發原子探針影響深遠] |access-date=2022-08-05 |archive-date=2022-08-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803091237/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8020148.aspx |dead-url=no }}</ref>
| death_place = {{USA}}[[西雅圖]]
| nationality = {{USA}}<br>{{ROC}}<br>
| spouse education = 林妙芳
*初中:[[台中一中]]{{Color|blue|1946-1949}}
| education =
*:[[台中一中高工]]{{Color|blue|19461949-19491952}}
*高中大學:[[國立中高工灣師範大學]]{{Color|blue|19491954-19521958}}
*大學硏究所:美[[賓州州台灣師範大學]]{{Color|blue|19541962-19581966, MS & Ph.D}}
| workplaces =
*硏究所美國賓州州立大學{{Color|blue|1962-1966, MS & Ph.D}}
*台灣[[電信局]]:技佐{{Color|blue|1952-1954}}
*[[台大醫院]]:物理技師{{Color|blue|1958-1962}}
*[[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博士後]]至傑出教授{{Color|blue|1967-1990}}
*[[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兼所長{{Color|blue|1990-1992}}
*特聘研究員兼所長{{Color|blue|1992-1999}}
*特聘研究員{{Color|blue|2000-2005}}
*特聘講座{{Color|blue|2006-2007}}
 
| educationfields =
*表面物理
*[[奈米]]科學
*原子分辨率顯微鏡學
| spouse ={{marriage| 林妙芳 |1964年|2022年|r=s}}
}}
'''鄭天佐'''({{bd|1934年|9月6日|2022年|5月28日|catIdx=Z鄭}}),男,[[台]][[台中|台中]][[潭子鄉]]人,[[中華民國]][[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 生平 ==
第20行 ⟶ 第33行:
他是[[場離子顯微鏡]]和[[原子探針]]的先驅研究開發者,對發展此技術有傑出和創新性的貢獻。在[[原子]]尺度[[表面物理]]的研究上,他享有國際聲譽,並發表論文近三百篇。在[[原子顯微學]]和[[原子]]、[[分子動態學]]等領域,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國際權威性,每年論文被引用次數都在兩百次左右<ref>[http://www.ntnu.edu.tw/alumni/alumni-03/alumni-03-2001-05.htm 《傑出校友 鄭天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網站]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1052422/http://www.ntnu.edu.tw/alumni/alumni-03/alumni-03-2001-05.htm |date=2008-10-11 }}</ref>。1992年,獲選為第1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 貢獻 <ref name="A">{{cite book |author1=總統科學獎委員會 |title=國家桂冠的故事: 總統科學獎. 2007 |date=2007年 |publisher=總統科學獎委員會, 2007 |pages=P12, P14-P15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7%B8%BD%E7%B5%B1%E7%A7%91%E5%AD%B8%E7%8D%8E%E8%A1%A8%E6%8F%9A%E5%AF%A6%E9%8C%84.html?id=t6nWngEACAAJ&redir_esc=y |accessdate=2022-09-12 |archive-date=2022-09-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12080420/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7%B8%BD%E7%B5%B1%E7%A7%91%E5%AD%B8%E7%8D%8E%E8%A1%A8%E6%8F%9A%E5%AF%A6%E9%8C%84.html?id=t6nWngEACAAJ&redir_esc=y |dead-url=no }}</ref>==
*在儀器發展他作了很多創新性貢獻。1980年開創的[[雷射]]原子探針,解決了米勒授奈秒壓[[脈衝]]原子探針缺陷。解析度提高了1000倍, 且首次可分析半導體與絕緣體等重要材料。
*他是場離子發射現象和FIM成像原理的權威,他對於場離子化、場蒸發和場吸附現象都有深入研究,他也發現複合離子HeRhHeRh2+場分離現象。這離子分離係以原子穿隧達成,且受到質心轉換而呈現強烈[[同位素]]效應,是很新奇的[[離子]]物理現象。
*在表面原子動慇學,1966年Ehrlich研究單原子擴散現象後,1972年鄭教授指出原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強調在這類實驗參與實驗原子數目必須先指定,才能把擴散與原子作用效應分開。他首次研究表面原子間相互作用,發現作用勢能有震盪現象。理論經[[諾貝爾物理獎]]得主Schrieffer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Kohn與學生提出。這題目已經成為基礎表面物理重要課題。
 
== 榮譽 <ref nam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