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近衛內閣

(重定向自第3次近衛內閣

第三屆近衛內閣(日语:第三次近衞内閣だいさんじ このえ ないかく*/?)是日本貴族院議員火曜會大政翼贊會總裁近衛文麿就任第39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後,自1941年7月18日至1941年10月18日組成的內閣

第三屆近衛內閣

日本第39屆內閣
第3次近衛内閣首相近衞文麿國務大臣等。
建立日期1941年7月18日
解散日期1941年10月18日
组织与人物
內閣總理大臣近衛文麿
成員政黨大政翼贊會
历史
选举-
卸任选举-(眾議院解散)
备注成員名單(首相官邸)

背景

编辑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苏德战争,并在战争初期取得巨大胜利。德军的军事胜利,使日本国内南进舆论占据上风。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目前形势下国策提纲》,决心“不惜与英美一战”[1]。为配合“南进”方针的落实,近卫文麿加强日美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外相松冈洋右一味激化同美国的矛盾,导致美国决定全面中止对日本石油出口,冻结日本在美资产。为使松冈洋右下台,近卫决定内阁全体辞职[2]

1941年7月18日,近卫文麿组成第三届近卫内阁,继续同美国谈判。同时,日本继续加紧进行战争准备。9月3日,日本大本营联络会议通过的《帝国国策遂行纲要》决定,如果到10月上旬外交谈判仍不能取得成果,则立即与美英荷开战[3]。到了10月,日美谈判仍然陷于僵局。陆相东条英机主张停止谈判,立即开战。近卫认为立即同美英开战的条件尚不成熟,胜利的把握不大。东条英机向近卫提出:如果不按御前会议的开战决定执行国策,那么参与这项决定的近卫内阁就应该引咎辞职[4]。由于东条的态度十分强硬,近卫内阁被迫于10月16日宣布内阁总辞职。

閣僚

编辑

以下列出第三次近卫内阁阁僚名单[5]

職稱 姓名 所屬 任期 備註
內閣總理大臣   近衞文麿 貴族院
火曜會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外務大臣   豐田貞次郎 預備役海軍大將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內務大臣   田邊治通 貴族院
無所屬俱樂部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大藏大臣   小倉正恒 貴族院
昭和研究會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陸軍大臣   東條英機 軍人
陸軍中將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海軍大臣   及川古志郎 軍人
海軍大將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司法大臣   近衛文麿 貴族院
火曜會
1941年7月18日-1941年7月25日 內閣總理大臣兼任
  岩村通世 官僚
司法省
1941年7月25日-1941年10月18日
文部大臣   橋田邦彥 例子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農林大臣   井野碩哉 官僚
農林省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商工大臣   左近司政三 預備役海軍中將
貴族院同和会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遞信大臣   村田省藏 貴族院
同和大藏省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鐵道大臣   村田省藏 貴族院
同和大藏省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遞信大臣兼任
拓務大臣   豐田貞次郎 預備役海軍大將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外務大臣兼任
厚生大臣   小泉親彥 預備役陸軍軍醫中將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國務大臣   平沼騏一郎 官僚
司法省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鈴木貞一 預備役陸軍中將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柳川平助 預備役陸軍中將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企劃院總裁   鈴木貞一 預備役陸軍中將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内閣書記官長   富田健治 官僚
內務省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法制局長官   村瀨直養 貴族院
昭和研究會
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王树增. 抗日战争 二.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423. ISBN 978-7-02-011005-6. 
  2. ^ 约翰·托兰; 郭伟强. 日本帝国衰亡史 1.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125–126. ISBN 978-7-5086-5281-8. 
  3. ^ 冯玮. 日本通史.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582. ISBN 978-7-5520-0016-0. 
  4. ^ 服部卓四郎. 大东亚战争全史.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5: 152–154. ISBN 978-7-5012-5021-9. 
  5. ^ 第3次近卫内阁. 日本首相官邸. [2016-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