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煙草工場

25°02′57″N 121°31′04″E / 25.049301°N 121.517711°E / 25.049301; 121.517711

臺北煙草工場配置圖 (北方及正門朝下)

臺北菸草工場是曾經存在臺北車站北側的製菸工廠,設立於臺灣日治時期1922年,隸屬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是當時臺灣的兩處菸草工場之一(另一處為松山菸草工場)。二戰後,作為公賣局臺北菸廠,直到1966年遷至臺北縣新店市臺北市政府之後於原址設立建成國中,現址是京站時尚廣場,而位在承德路西側的倉庫則是改作臺汽客運臺北北站,此倉庫在2006年被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原專賣局臺北後站倉庫」。

沿革

编辑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自1905年4月1日實施「煙草專賣制度」,並委託臺北、臺南兩地的製菸業者製造菸草,而後於1910年5月收購了在臺北廳大稻埕下奎府聚街約3,457坪的土地,同年6月開始興建製菸工廠,包含事務所、刻菸工場、倉庫等設施,並在1911年6月完工,在1912年4月1日正式隸屬於專賣局煙草課,並開始製造「臺灣刻煙草」。1922年4月1日,此工廠改為「臺北煙草工場」,成為獨立的煙草工場,設有工場長,並負責煙草的製造、試驗及保管等事務,地址為臺北市上奎府町四番地1丁目。除了臺灣刻煙草之外,自1915年開始使用花蓮港廳吉野村的美國黃色種煙草,製造「兩切式紙捲煙草」,並在同年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試賣,由於其廣受好評,因此在1916年開始正式地製造、販售。另外,臺灣的煙草需求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而增加,使臺北煙草工場的事業快速發展,因此於1918年3月,在既有工場的西北側新建磚造兩層樓的「臺灣刻調理工場」,在1920年收購了工場東側的510坪土地以興建倉庫,在1921年增建倉庫、修理工場、職工食堂,使工場設施逐漸完備。之後於1923年,在食堂樓下設置洗面所、洗體室、浴場、讀書室、炊㸑室、更衣室,於1929年將工場西側倉庫改建為兩層樓,以增加儲藏能力[1]。臺北煙草工場的產量在最初僅為一年2,500萬根,在1935年已超過了87億4,000萬根[2]。專賣局因此在1935年提出了在臺北市興雅新設煙草工場的計畫 (是為松山煙草工場),並於1937年動工,1939年完工;臺北煙草工場的部分設施則從1939年10月27日開始移轉到松山煙草工場。另外,專賣局自1940年8月9日設立技術工養成所,而臺北煙草工場也是其機械、電氣科的實習場[1]

二戰後,臺北菸草工場在1945年11月14日由臺灣省專賣局派員接收,改稱「臺灣省專賣局臺北煙草工廠」,在1946年改稱「臺灣省專賣局煙草有限公司臺北煙草工廠」,地址是臺北市華陰街34號;菸草公司在同年6月30日撤銷後,臺北煙草工廠更名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北菸廠」。在1960年代,為了配合戰時疏遷計畫,在臺北縣新店市設立分廠,在1966年7月開始遷移,同年底遷廠完畢,成為現今的「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臺北菸廠」[3]。臺北菸廠在遷廠之後,臺北市政府利用部分空置廠房設置建成國中。1975年新校舍落成,直到新校舍在1975年完工後搬離。臺北菸廠西側的倉庫則是自1980年作為臺汽臺北北站,在2001年改為國光客運臺北北站,直到2005年8月中旬停用,保留的倉庫建築在2006年被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原專賣局臺北後站倉庫」[4],並在2012年拆除,將配合同基地新建大樓重組[5]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臺北煙草工場. 事業概況書 臺北煙草工場 昭和十六年五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 ^ 松山煙草工場. 事業概況書 松山煙草工場 昭和十六年五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3. ^ 台北菸廠沿革.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6). 
  4. ^ 原專賣局臺北後站倉庫.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6). 
  5. ^ 台汽北站. 皇翔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