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江縣
- 秦代屬桂林郡地。
- 漢代屬鬱林郡之領方縣地。
- 三國時代,屬臨浦縣地。
- 晉代至隋代,屬領方縣地。
- 唐代貞觀五年(631年),在縣地置羈縻思剛州,屬邕州都督府。
- 五代十國因之。
- 宋代天禧四年(1020年)廢思剛州設遷江縣,屬賓州,為遷江得名之始,沿稱至1952年併入來賓縣始廢。
- 元代屬賓州路。
-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改屬柳州府。
- 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賓州改直隸州,遷江自柳州划出隸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改屬思恩府。
- 民國初,遷江屬柳江道。至民國19年(1930年),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1年,屬南寧民團區。民國38年,遷江屬第十三區,區治柳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1950年,屬武鳴專區。1951年改屬南寧專區,後南寧專區改稱賓陽專區,遷江隨屬之。1952年6月,中共賓陽專區委員會口頭宣布遷江縣的五個區劃歸賓陽專區上林縣。11月,劃歸來賓縣轄。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全縣有1郭4鄉64團,即:附郭(今遷江鎮境),轄城廂團。東鄉(今良塘、橋鞏、七洞鄉境),轄良塘、合龍、協力、仁合、向北、吉峰、下義正,上義正、下致和、中致和、上致和團。西鄉(今遷江、平陽、大里、溯社鄉境),轄古元、龍盤、瓦山、和廣、小里、大里、安樂、石阮、中流、洛峒、洛春、火山、高境、平陽、三寨、大潘、屯兵、朔舍、風口、弄河團。南鄉(今石陵、陶鄧鄉境),轄石陵,掛榜、北流、陳村、陳陸,三山、明堂、白山、全來、大羅、凌羅、陶鄧、橋圩、韋里!、川山、麥圩團。北鄉(今合山市境),轄河裡、忠信、懷集、古窖、安定、遼滿、洛舊、歐村、里村、新村、岜寺、里蘭、古城、北泗、亭寺、朔河團。
清朝遷江縣至界,據嘉慶《廣西通志》(重修本)稱:「府東少北二百八十里。東南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一十五里。東至榜山村,接柳州府來賓縣界五里;西至周泊隘,接上林縣界六十里;南至大羅村,接賓州安城土司界六十里;北至牛黎村,接柳州府馬平縣界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陶鄧村,接潯州府貴縣界六十里;東北至苟芭村,接柳州府來賓縣界四十里;西南至三薦塘,接上林縣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大潘村,接慶遠府忻城土縣界九十里。」
民國22年(1933年)全縣劃分為13個鄉、145個村(街)、1607個甲,共有16290戶,79470人。民國37年(1948年),古蓮鄉改為榜印鄉,其餘鄉名與民國22年同。
民國遷江至界,民國38年(1949年)《廣西通志稿》稱:「東至榜山鄉王漢村一十二里,與來賓縣唐圩鄉鳳凰村接界;西至石牌鄉春道村四十里,與上林縣恭睦鄉溯環村接界;南至陶鄧鄉五福村九十里,與賓陽縣洋橋鄉三鳳村接界,匕至北泗鄉下麥村八十里,與忻城縣石龍鄉石疊村接界;東南至陶鄧鄉四集村九十里,與貴縣青嶺鄉秦洲村接界;西南至石陵鄉三山村七十里,與賓陽縣鄒圩鄉新村接界;東北至蓮洞鄉牛則村一百五十里,與柳江縣鎮西鄉圩洞村接界;西北至溯河鄉溯河街八十里,與忻城縣果遂鄉北隴村接界。東西距約六十里,南北距約一百七十里。」
1950年全縣設一、二、三、四、五五個區,按數序排列(一區轄遷江、大里鄉,二區轄北泗、河裡鄉,三區轄平陽、溯社、石牌鄉,四區轄良塘、七洞鄉,五區轄陶鄧、韋里、石陵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