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樂團: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小 參考英文wiki |
||
(未显示26个用户的40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Unreferenced|time=2022-09-11T04:50:35+00:00}} |
|||
'''大樂團'''([[英語]]:Big band),又譯'''大樂隊''',起源於[[1920年代]]中後期,是以[[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與[[班尼·顧德曼]]為主的[[爵士樂]]風格。 |
|||
⚫ | |||
|bgcolor=lavender |
|||
|color=navy |
|||
|name=大樂團 |
|||
|image = File:Whitemanband1921.jpg |
|||
|caption = 1921年Paul Whiteman與他的樂團 |
|||
|stylistic_origins= * [[爵士樂]] |
|||
* [[藍調]] |
|||
* [[古典音樂]] |
|||
|cultural_origins= 1910年代 |
|||
|instruments=[[薩克斯風]]·[[銅管樂器]]·[[節奏組 (音樂)|節奏組]]([[吉他]]·[[鋼琴]]·[[低音提琴]]·[[大號]]·[[顫音琴]]·[[爵士鼓]]·[[打擊樂器]]) |
|||
|popularity=1920年代-1950年代 |
|||
|derivatives= |
|||
|subgenrelist= |
|||
|subgenres= |
|||
|fusiongenres= |
|||
|regional_scenes= |
|||
|other_topics= |
|||
}} |
|||
'''大樂團'''({{lang-en|Big band}}),又譯'''大樂隊''',是演奏[[爵士樂]]的[[流行樂團|樂團]],流行於[[美國]]1930年代初到1950年代末的{{link-en|搖擺年代|Swing Era}}。大樂團的編制通常有10到25位樂手,包括演奏[[薩克斯風]]、[[小喇叭]]、[[伸縮喇叭]]、[[鐵琴]]的樂手,還有[[歌手]]以及負責節奏樂器的樂手。 |
|||
大樂團所演奏的音樂多經過改編,且會依照事前預備好的書面樂譜(charts)來演奏。唯有當編曲者指定時,才會有樂手擔任即興獨奏。 |
|||
大樂團的編製一般在10人以上,其中包括:[[小喇叭]]3支以上;[[伸縮喇叭]]2支以上;[[薩克斯風]]4支以上。伴奏或節奏樂器:[[鋼琴]]、[[吉他]]、[[貝斯]]、[[鼓]]和其它[[弦樂器]]。 |
|||
==歷史與風格== |
|||
⚫ | |||
大樂團受歡迎的時期,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1920年代中期開始,由10到25個樂手組成的大樂隊便主宰了流行樂,當時所演奏的爵士樂即興成分很少,樂團還有使用小提琴的弦樂部。不過1935年之後[[搖擺樂]]盛行時,弦樂部分被拿掉。 |
|||
192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型大樂隊有更多即興的成分。但這類型的爵士樂不若為跳舞而演奏的爵士樂來得受歡迎,期間只有少數音樂被錄製成唱片,所製成的唱片被稱為『民族唱片』(Race records),聽眾也只限於少數的都市人口,且只有極少數的白人樂手熟悉這類曲風。這類曲風主要在[[紐約市]]、[[芝加哥]]、[[堪薩斯市]]發展。 |
|||
⚫ | |||
==大樂團編制== |
|||
[[ar:بيغ باند]] |
|||
[[Image:Jazz ensemble - seating diagram.svg|thumb|大乐团的典型编制座位]] |
|||
[[ca:Big Band]] |
|||
大樂團後來發展出由17個樂手組成的標準編制形式,有許多商業曲目都是依此編制寫成的。這樣的編制包括五支薩克斯風(通常為兩支中音薩克斯風、兩支次中音薩克斯風、一支上低音薩克斯風)、四支小喇叭、四支伸縮喇叭(通常包括一支低音伸縮喇叭),以及四個節奏樂器([[鼓]]、[[原音貝斯]]([[低音大提琴]])/[[電貝斯]]、[[鋼琴]]、[[吉他]])。 |
|||
[[cy:Big band]] |
|||
[[da:Bigband]] |
|||
樂團在編制上還是時常出現變化。作曲者、編曲者、樂團領班會斟酌各部的樂手,適時減少或加入樂器。有時,也會加入男、女歌手。 |
|||
[[de:Big Band]] |
|||
[[en:Big band]] |
|||
==大樂團編曲== |
|||
[[es:Big Band]] |
|||
搖擺時期的典型大樂團曲子是以[[一段體]]寫成,即一些樂段及和弦結構會重覆數次。每個小段反覆(iteration)/[[副歌]](chorus)通常都接在十二小節藍調曲式或三十二小節(AABA)曲式之後。曲子的第一個副歌通常會引出主旋律,後面接著經過發展後的副歌。發展的方式包括即興獨奏、演奏預先寫好的齊奏樂段(Soli),或以齊奏段落表現(shout choruses)。 |
|||
[[fr:Big band]] |
|||
[[fy:Bigband]] |
|||
有時曲子的第一個副歌之前,會有一段[[引子]](introduction),可能只有幾小節那麼短,但也可能會發展出引子自己的副歌。許多曲子包含[[間奏]](interlude),形式類似於引子,在部分或所有副歌之間插入。其他一些擴展樂曲的方式包括[[轉調]](modulation)或[[終止式]]擴展(cadential extensions)。 |
|||
[[gl:Big Band]] |
|||
[[id:Big band]] |
|||
{{Authority control}} |
|||
[[it:Orchestra jazz]] |
|||
⚫ | |||
[[he:ביג בנד]] |
|||
[[nl:Bigband]] |
|||
[[ja:ビッグバンド]] |
|||
[[no:Storband]] |
|||
[[nn:Storband]] |
|||
[[oc:Big band]] |
|||
[[pl:Big band]] |
|||
[[pt:Big Band]] |
|||
[[fi:Big band]] |
|||
[[sv:Storband]] |
|||
[[th:บิ๊กแบนด์]] |
|||
[[uk:Біґ бенд]] |
2024年7月14日 (日) 07:41的最新版本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9月11日) |
大樂團 | |
---|---|
風格起源 | |
文化起源 | 1910年代 |
典型樂器 | 薩克斯風·銅管樂器·節奏組(吉他·鋼琴·低音提琴·大號·顫音琴·爵士鼓·打擊樂器) |
大樂團(英語:Big band),又譯大樂隊,是演奏爵士樂的樂團,流行於美國1930年代初到1950年代末的搖擺年代。大樂團的編制通常有10到25位樂手,包括演奏薩克斯風、小喇叭、伸縮喇叭、鐵琴的樂手,還有歌手以及負責節奏樂器的樂手。
大樂團所演奏的音樂多經過改編,且會依照事前預備好的書面樂譜(charts)來演奏。唯有當編曲者指定時,才會有樂手擔任即興獨奏。
歷史與風格
[编辑]大樂團受歡迎的時期,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1920年代中期開始,由10到25個樂手組成的大樂隊便主宰了流行樂,當時所演奏的爵士樂即興成分很少,樂團還有使用小提琴的弦樂部。不過1935年之後搖擺樂盛行時,弦樂部分被拿掉。
192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型大樂隊有更多即興的成分。但這類型的爵士樂不若為跳舞而演奏的爵士樂來得受歡迎,期間只有少數音樂被錄製成唱片,所製成的唱片被稱為『民族唱片』(Race records),聽眾也只限於少數的都市人口,且只有極少數的白人樂手熟悉這類曲風。這類曲風主要在紐約市、芝加哥、堪薩斯市發展。
大樂團編制
[编辑]大樂團後來發展出由17個樂手組成的標準編制形式,有許多商業曲目都是依此編制寫成的。這樣的編制包括五支薩克斯風(通常為兩支中音薩克斯風、兩支次中音薩克斯風、一支上低音薩克斯風)、四支小喇叭、四支伸縮喇叭(通常包括一支低音伸縮喇叭),以及四個節奏樂器(鼓、原音貝斯(低音大提琴)/電貝斯、鋼琴、吉他)。
樂團在編制上還是時常出現變化。作曲者、編曲者、樂團領班會斟酌各部的樂手,適時減少或加入樂器。有時,也會加入男、女歌手。
大樂團編曲
[编辑]搖擺時期的典型大樂團曲子是以一段體寫成,即一些樂段及和弦結構會重覆數次。每個小段反覆(iteration)/副歌(chorus)通常都接在十二小節藍調曲式或三十二小節(AABA)曲式之後。曲子的第一個副歌通常會引出主旋律,後面接著經過發展後的副歌。發展的方式包括即興獨奏、演奏預先寫好的齊奏樂段(Soli),或以齊奏段落表現(shout choruses)。
有時曲子的第一個副歌之前,會有一段引子(introduction),可能只有幾小節那麼短,但也可能會發展出引子自己的副歌。許多曲子包含間奏(interlude),形式類似於引子,在部分或所有副歌之間插入。其他一些擴展樂曲的方式包括轉調(modulation)或終止式擴展(cadential ext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