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曼瑰: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Green Starbucks留言 | 贡献
加入{{Prose}}和{{Tone}}標記
Jimmy-bot留言 | 贡献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第一屆立法院正選立法委員Cat:立法院第一屆正選立法委員
 
(未显示8个用户的19个中间版本)
第5行: 第5行:
{{Infobox Officeholder
{{Infobox Officeholder
|姓名=李曼瑰
|姓名=李曼瑰
|圖像=File:李曼瑰5.jpg
|圖像=李曼瑰5.jpg
|圖像大小=200px
|圖像大小=200px
|圖像說明=
|圖像說明=
|字 =號滿桂、雨初
|字 =
| = 滿桂、雨初
|號 =
|別名 =
|別名 =
|出生日期 = 1907年6月13日
|出生日期 = 1907年6月13日
|出生地點 =
|出生地點 = {{QING|廣東省}}[[廣州府]][[新寧縣]]
|逝世日期 = {{dda|1975|10|20|1907|6|13}}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5|10|20|1907|6|13}}
|逝世地點 =
|逝世地點 = {{TWN}}[[臺北市]][[內湖區]][[三軍總醫院]]
|死因 =
|死因 =
|墓地 =
|墓地 =
|國籍 = {{QING}}(1907年-1912年)<br>{{ROC}}(1912年-1975年)
|籍貫 = [[廣東省]][[台山縣]]
|籍貫 = [[廣東省 (中華民國)|廣東]][[臺山縣|臺山]]
|政黨 =
|parents =
|政黨 = {{KMT}}
|配偶 =
|伴侶 =
|relatives =
|children =
|著作 =
|著作 =
|past =
|past =
}}
}}
'''李曼瑰'''({{bd|1907年|6月13日|1975年|10月20日}}),別號'''滿桂'''、'''雨初''',劇作家、劇場教育家、臺灣早期女權運動者、戲劇運動領導者。[[廣東省 (中華民國)|廣東]][[臺山縣|臺山]]人。[[燕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1933年起赴美深造,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碩士畢業,<ref name=":0">{{Cite web|title=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url=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564|access-date=2023-08-10|website=db.nmtl.gov.tw|archive-date=2023-08-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811025637/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564|dead-url=no}}</ref>1937年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劇<ref name=":1">{{Cite web|url=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133|access-date=2023-08-10|website=nrch.culture.tw|title=存档副本|archive-date=2023-08-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810231954/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133|dead-url=no}}</ref>,1958年接受聯合國文敎組織獎學金,入耶魯大學戲劇硏究所硏究。<ref>{{Cite web|title=PAR表演藝術|在適當的位置做最適當的事 李曼瑰和她所推廣的劇運|url=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D99EPH3JS9|access-date=2023-08-10|website=par.npac-ntch.org|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23-08-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810232053/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D99EPH3JS9|dead-url=no}}</ref>曾任教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學]])、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今[[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戲劇學院]])、[[師範學校|國立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影劇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電影研究所等。<ref name=":1" />
'''李曼瑰'''({{bd|1907年|6月13日|1975年|10月20日}}),別號滿桂、雨初。[[廣東省]][[台山縣]]人。民國37年(1948年)在廣東婦女選區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

[[File:李曼瑰 (制憲).jpg|thumb|出席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時]]
由於其戲劇成就,李曼瑰曾先後受蔣宋美齡、蔣介石之邀,擔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委員。她也擔任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直到逝世皆任此職)。
== 生平<ref>「李曼瑰女士事蹟」,《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15輯,第109頁</ref><ref>《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鑑》,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編印,民國42年9月,第70頁</ref><ref>《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鑑》,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指導委員會,民國61年6月,第58頁</ref> ==

* 廣東如柏女校畢業
1936年她曾以《大觀園》一劇獲得霍柏伍德戲劇獎,以《中國文學批評》4篇獲得霍柏伍德學術論文獎首獎。於臺灣的任教期間,她培植了許多劇場界的優秀人才,更利用自身在政界的影響力,積極推行多項戲劇運動,被稱為「臺灣戰後劇場第一人」。
* 廣州西關路得女校畢業

* 廣州白鶴洞真光中學畢業
1975年10月20日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壽68歲。[[File:李曼瑰 (制憲).jpg|thumb|出席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時]]
* 北平[[燕京大學]]中文系畢業

* 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碩士
== 生平<ref name=":1" /> ==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研究
李曼瑰的戲劇啟蒙可追溯自中學時代,就讀[[廣州市真光中學|廣州真光中學]]時就開始接觸戲劇,對西洋名劇及五四運動以後之劇作頗有涉獵。1926年就讀燕京大學後,和作家[[冰心]]學習文藝寫作,和劇作家[[熊佛西]]學習戲劇。1933年赴美深造後,就讀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期間創作的劇本《大觀園》和論文《中國文學批評》,皆獲好評,1937年再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劇,接受約翰.蓋斯納(John Gasner)的指導,之後便留在哥大圖書館任職,並主編留美學生出版之《遠東雜誌》。
* 廣州培道中學教師

* [[江蘇學院]]教授、英文系兼任系主任
1940年返國,先是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擔任英語系副敎授,隔年受到[[宋美齡|蔣宋美齡]]邀請,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從事戰時中國的婦女運動,主編婦女刊物,倡導女權思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李曼瑰至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擔任教授,同年在於南京膺選爲[[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名單|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屬廣東省婦女委員。
* [[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1948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於1950年擔任「[[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簡稱「文獎會」) 委員,負責戲劇稿件審查,同時亦持續從事劇本創作和戲劇教育,截至1972年,二十多年間創作了14部劇本,曾任國立師範大學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影劇系主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電影研究所所長。
* [[政工幹部學校]]教授

* 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英文系副教授
== 作品與特色<ref>{{Cite journal |last=夏 |first=智瑜 |title=李曼瑰戲劇及其在臺灣之傳播研究 |journal=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研究所}}</ref> ==
* 重慶[[中央青年幹部學校]]研究部英文系教授
戲劇為李曼瑰的主要創作文類,劇作主題涉及女性、反共、社會、歷史等層面。<ref name=":0" />
* [[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教授

* [[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 《淪陷之家》
* [[政工幹部學校]]戲劇系系主任
* 《冤家路窄》
*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授
* 《戲中戲》
* [[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系主任
* 《天問》
* 中國話劇欣賞委員會主任委員
* 《Heaven Challenges》
* [[中國文化學院]]戲劇電影研究所所長
* 《時代插曲》
* 臺北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主任委員
* 《Interludes of the times》
* 中國戲劇藝術中心主任
* 《千古恨》
* 三民主義青年團常務監察兼任女青年處副處長
* 《皇天后土》
* 《婦女新運》月刊週刊半月刊主編
* 《Heaven and Earth》
* 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 《王莽篡漢》
* 重慶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文化事業組組長
* 《光武中興》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方圖書館館員
* 《The Restorer》
* 英文《遠東雜誌》(The Far Eastern Magazine)主編
* 《The Pretender》
*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 《女畫家》
* 中國國民黨常務監察委員
* 《維新橋》
* 立法院立法委員<ref>「廣東省婦女團體選出立法委員李曼瑰於民國64年10月20日病逝,依法註銷名籍」,(64)台統(一)義字第5060號(64.11.18),《總統府公報》第2967號</ref>
* 《漢宮春秋》
* 《大漢復興曲》
* 《盡瘁留芳》
* 《楚漢風雲》
* 《國父傳》
* 《淡水河畔》
* 《漢武帝》
* 《阿里山的太陽》
* 《瑤池仙夢》
* 《現代女性劇本五種》

== 對臺灣戲劇界的影響<ref name=":1" /> ==
李曼瑰所推動的重要戲劇運動,包括了新世界劇運(1956-1957)、小劇場運動(1960-1961),主持臺北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1961-1984),發起成立中國戲劇藝術中心(1967),舉辦青年劇展(1967)、世界劇展(1967),引進創造性戲劇教學之概念,推動兒童劇運(1967),設立李聖質基督天主教劇本創作獎(1968),推動宗教劇運等。

== 評價 ==
李曼瑰逝世後,1975年10月22日,全國教育界、文化界及戲劇界人士集會紀念,尊其為「中國戲劇導師」。<ref name=":1" />

== 榮譽 ==
曾獲美國霍柏伍德戲劇獎金和論文獎金、教育部學術文藝獎金戲劇獎、中華民國編劇學會第一屆最佳劇本獎、中山文藝創作獎。<ref name=":0" />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reflist}}

{{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
{{DEFAULTSORT:li}}
[[Category:第1屆正選立法委員]]
[[Category:立法院第一屆正選立法委員]]
[[Category:台山人]]
[[Category:台山人]]
[[Category:臺灣女性立法委員]]
[[Category:燕京大學校友]]
[[Category:密西根大學校友]]
[[Category: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
[[Category: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教授]]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Category: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Category: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Category: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Category:臺灣女性教育人物]]
[[Category:台灣戰後廣東移民]]

2024年1月14日 (日) 08:31的最新版本

李曼瑰
个人资料
滿桂、雨初
出生1907年6月13日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新寧縣
逝世1975年10月20日(1975歲—10—20)(68歲)
臺灣臺北市內湖區三軍總醫院
籍贯廣東臺山
国籍 大清(1907年-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75年)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李曼瑰(1907年6月13日—1975年10月20日),別號滿桂雨初,劇作家、劇場教育家、臺灣早期女權運動者、戲劇運動領導者。廣東臺山人。燕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1933年起赴美深造,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碩士畢業,[1]1937年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劇[2],1958年接受聯合國文敎組織獎學金,入耶魯大學戲劇硏究所硏究。[3]曾任教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金陵女子大學)、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今中央戲劇學院)、國立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影劇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電影研究所等。[2]

由於其戲劇成就,李曼瑰曾先後受蔣宋美齡、蔣介石之邀,擔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委員。她也擔任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直到逝世皆任此職)。

1936年她曾以《大觀園》一劇獲得霍柏伍德戲劇獎,以《中國文學批評》4篇獲得霍柏伍德學術論文獎首獎。於臺灣的任教期間,她培植了許多劇場界的優秀人才,更利用自身在政界的影響力,積極推行多項戲劇運動,被稱為「臺灣戰後劇場第一人」。

1975年10月20日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壽68歲。

出席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時

生平[2]

[编辑]

李曼瑰的戲劇啟蒙可追溯自中學時代,就讀廣州真光中學時就開始接觸戲劇,對西洋名劇及五四運動以後之劇作頗有涉獵。1926年就讀燕京大學後,和作家冰心學習文藝寫作,和劇作家熊佛西學習戲劇。1933年赴美深造後,就讀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期間創作的劇本《大觀園》和論文《中國文學批評》,皆獲好評,1937年再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劇,接受約翰.蓋斯納(John Gasner)的指導,之後便留在哥大圖書館任職,並主編留美學生出版之《遠東雜誌》。

1940年返國,先是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擔任英語系副敎授,隔年受到蔣宋美齡邀請,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從事戰時中國的婦女運動,主編婦女刊物,倡導女權思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李曼瑰至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擔任教授,同年在於南京膺選爲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屬廣東省婦女委員。

1948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於1950年擔任「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簡稱「文獎會」) 委員,負責戲劇稿件審查,同時亦持續從事劇本創作和戲劇教育,截至1972年,二十多年間創作了14部劇本,曾任國立師範大學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影劇系主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電影研究所所長。

作品與特色[4]

[编辑]

戲劇為李曼瑰的主要創作文類,劇作主題涉及女性、反共、社會、歷史等層面。[1]

  • 《淪陷之家》
  • 《冤家路窄》
  • 《戲中戲》
  • 《天問》
  • 《Heaven Challenges》
  • 《時代插曲》
  • 《Interludes of the times》
  • 《千古恨》
  • 《皇天后土》
  • 《Heaven and Earth》
  • 《王莽篡漢》
  • 《光武中興》
  • 《The Restorer》
  • 《The Pretender》
  • 《女畫家》
  • 《維新橋》
  • 《漢宮春秋》
  • 《大漢復興曲》
  • 《盡瘁留芳》
  • 《楚漢風雲》
  • 《國父傳》
  • 《淡水河畔》
  • 《漢武帝》
  • 《阿里山的太陽》
  • 《瑤池仙夢》
  • 《現代女性劇本五種》

對臺灣戲劇界的影響[2]

[编辑]

李曼瑰所推動的重要戲劇運動,包括了新世界劇運(1956-1957)、小劇場運動(1960-1961),主持臺北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1961-1984),發起成立中國戲劇藝術中心(1967),舉辦青年劇展(1967)、世界劇展(1967),引進創造性戲劇教學之概念,推動兒童劇運(1967),設立李聖質基督天主教劇本創作獎(1968),推動宗教劇運等。

評價

[编辑]

李曼瑰逝世後,1975年10月22日,全國教育界、文化界及戲劇界人士集會紀念,尊其為「中國戲劇導師」。[2]

榮譽

[编辑]

曾獲美國霍柏伍德戲劇獎金和論文獎金、教育部學術文藝獎金戲劇獎、中華民國編劇學會第一屆最佳劇本獎、中山文藝創作獎。[1]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 db.nmtl.gov.tw.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2. ^ 2.0 2.1 2.2 2.3 2.4 存档副本. nrch.culture.tw.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3. ^ PAR表演藝術|在適當的位置做最適當的事 李曼瑰和她所推廣的劇運. par.npac-ntch.org.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中文(繁體)). 
  4. ^ 夏, 智瑜. 李曼瑰戲劇及其在臺灣之傳播研究.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