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George6VI/沙盒3: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 生平 ==
== 生平 ==
=== 民國初年 ===
=== 民國初年 ===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二月十一]],孟繁驥誕生於[[邹城市|鄒縣]]南關[[孟府|亞聖府]]<ref name=簡>{{cite book |editor=胡健國 |title=《近代華人生卒簡歷表》 |date=2004-07-01 |page=152 |publisher=[[國史館]] |isbn=978-957-015-870-0 }}</ref><ref name=事略>{{cite book |title=《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五輯) |date=1991-02-01 |pages=137-140 |publisher=[[國史館]] |isbn=978-669-042-028-1 }}</ref>。早年入學[[天津市 (中華民國)|天津]][[南开大学]]附屬中學,畢業於[[山东大学]],並回鄒縣創辦孟府小學<ref name=市志>{{cite book |editor=華曉林、朱慧 |title=《濟寧市志》(下卷)|date=2002 |pages=1902 |publisher=[[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7-101-03652-X }}</ref>。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二月十一]],孟繁驥誕生於[[邹城市|鄒縣]]南關[[孟府|亞聖府]]<ref name=簡>{{cite book |editor=胡健國 |title=《近代華人生卒簡歷表》 |date=2004-07-01 |page=152 |publisher=[[國史館]] |isbn=978-957-015-870-0 }}</ref><ref name=事略>{{cite book |title=《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五輯) |date=1991-02-01 |pages=137-140 |publisher=[[國史館]] |isbn=978-669-042-028-1 }}</ref>。早年入學[[天津市 (中華民國)|天津]][[南开大学]]附屬中學,畢業於[[山东大学]],並回鄒縣在孟府後宅創辦孟府小學<ref name=市志>{{cite book |editor=華曉林、朱慧 |title=《濟寧市志》(下卷)|date=2002 |pages=1902 |publisher=[[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7-101-03652-X }}</ref>。

=== 抗戰時期 ===



=== 遷居台灣 ===
=== 遷居台灣 ===

2024年10月20日 (日) 08:31的版本

孟繁驥(1909年1月2日—1990年6月26日),雪生山東鄒縣人。孟子七十四代孫,中華民國第二任亞聖奉祀官

生平

民國初年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二月十一,孟繁驥誕生於鄒縣南關亞聖府[1][2]。早年入學天津南开大学附屬中學,畢業於山东大学,並回鄒縣在孟府後宅創辦孟府小學[3]

遷居台灣

抗戰後,孟繁驥離開鄒縣遷居南京市,之後因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攜家遷居臺灣。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成立孟氏宗親會,出任會長,在此前後受推選為台灣孔孟學會理事、鄒線旅台同鄉聯誼會會長等職務。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三月,孟繁驥在透過日本友人聯繫在鄒縣的親友,先後託人送去照片、錢財、磁带雍正本《三遷志》等物;同年,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臺灣省戒嚴令[3]

根據孟令繼追憶,祖父孟繁驥在春節期間,會依照北方習俗做風乾雞、肉凍等家鄉菜,和家人包饺子。雖然話不多,但在台灣直到晚年仍說家鄉話、在家從不說國語,依然常向兒孫說故鄉舊事,即使晚輩聽不懂鄉音[4]

過世

中年後孟繁驥患糖尿病高血壓,雖服藥控制及調整生活習慣,病況時好時壞;八十歲以後輕微中風艱於行動,不過依然每天收看新聞頻道、閱讀報紙關注時事動態。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六月十四日,因身體不適在臺北市大安區宏恩醫院住院治療;同月二十六日上午十點,因心臟等器官併發症在睡夢中病逝,子女隨侍在側[2]

家庭

參見

參考來源

  1. ^ 胡健國 (编). 《近代華人生卒簡歷表》. 國史館. 2004-07-01: 152. ISBN 978-957-015-870-0. 
  2. ^ 2.0 2.1 2.2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五輯). 國史館. 1991-02-01: 137–140. ISBN 978-669-042-028-1. 
  3. ^ 3.0 3.1 華曉林、朱慧 (编). 《濟寧市志》(下卷).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2002: 1902. ISBN 7-101-03652-X. 
  4. ^ 顧梅. 流苏花里的乡愁. 鄒城外宣網. 2015-05-19. 
  5. ^ 張玉法. 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2: 288, 436. ISBN 978-986-045-959-3. 
  6. ^ 李法強. 邹城名人·孟繁骥. 鄒城外宣網. 2012-08-01. 
  7. ^ 陳威遠 (编). 臺北市民國96年7月至9月大事記. 《臺北文獻》. 國家圖書館. 2007-12-25, 162: 365–366. ISSN 1021-0660. 
  8. ^ 程國強. 百年樹人的台中一中. 《世界日報》. 2015-04-28. 
  9. ^ 張玉法 (编). 《山東人在台灣》軍事篇 (9). 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 2001-05-20: 93. ISBN 978-7-7705-3517-8. 
  10. ^ 張鏡湖 (编). 《文大校訊》 (PDF) (200). 中國文化大學. 2000-06-08: 3. ISSN 1021-0660. 
  11. ^ 【안동】공자, 증자, 맹자, 퇴계 후손 유학 맥 잇는다. 영남타임즈. 2012-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18) (韩语). 
  12. ^ 黃品璇、曾潔. 千余名孟子后裔孟子故里山东邹城纪念孟母孟子. 中国新闻社. 2015-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18). 
  13. ^ 唐飛 (编). 乾坤一鏡:空軍照相偵察機部隊史(四) (PDF). 《空軍學術雙月刊》. 國防部空軍司令部. 2016-10-19, 654: 139. ISSN 1819-0812. 
  14. ^ 《總統府公報》第六一一九號·總統令 (PDF).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國立政治大學). 199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