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tree Expand file tree Collapse file tree 4 files changed +70
-2
lines changed Expand file tree Collapse file tree 4 files changed +70
-2
lines change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1
+ ---
2
+ title : 表达能力-语言本能
3
+ date : 2020-07-09 10:07:21
4
+ tags : 读书
5
+ ---
6
+ #### 01 极简语言诞生史
7
+ 我们的祖先是在竞争不过猴子之后才跑到草原上,而到了草原上之后逐渐学会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带来我们咽喉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乍看起来很拙劣,因为我们的食道和气管在咽喉部位重合,可能会让我们呛噎。但就是这种看起来很拙劣的咽喉结构,无意中让我们学会掌握更丰富多彩的发音。演化的过程中处处都有偶然性和路径依赖性。
8
+
9
+ #### 02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天生的能力
10
+ 乔姆斯基最有争议的观点是,语言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就有的一种能力。语言的复杂程度,不是初生婴儿在两三年之内就能掌握的,这是一种数百万年来人类演化,一层层沉淀下来的经验。这意味着我们理解的,比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要少。潜能我们人人都有,答案早已写在我们的心中,但是,能不能发挥我们的潜能,能不能在内心里找到答案,要看你有没有悟性,而有没有悟性,首先要看你有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11
+
12
+ #### 03 语言中必不可少的“冗余”
13
+ 你要是去问问工程师,他们就会告诉你,在设计过程中就是要有冗余的,桥梁设计的时候有冗余,计算机设计的时候也有冗余,冗余能够增加“抗造”的能力,让系统更为稳健耐用。语言也是一样,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冗余,看起来很不经济,但实际上却能够避免出现误解。
14
+
15
+ 莱考夫把自己的观点称为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不是要跟客观主义对着干的,在莱考夫看来,经验主义能够涵盖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可以用简化主义的原则,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冗余。但是,有冗余并不一定是坏事,语言中有很多冗余,这是为了避免出现误解。我们也讲了客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对范畴的不同看法。莱考夫用了澳洲土著迪尔巴尔语中对事物的分类,说明他的观点。迪尔巴尔人把火、女人和危险事物都归为一类,看起来很怪异,其实有他们的道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跟迪尔巴尔人并无二致。归根到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局限于我们大脑所能理解的程度。是我们的认知,而不是客观世界,决定了范畴的划分。
16
+
17
+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18
+ 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我们认识事物不是根据事物抽象的本质,而是根据我们对事物的体验,而这种体验通常是从我们的身体感受出发。你了解到了几种常见的基本隐喻,比如,方位隐喻依靠的是我们的空间感知,主体隐喻是让我们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拟人隐喻是把非人类的事物拟人化,转喻则是以部分指代整体,以此物指代彼物。当我们构造出来隐喻之后,这些隐喻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语言比我们想象中的丰富,也比我们想象中的局促。我们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语言的桎梏之中。
19
+
20
+ #### 05 隐喻与框架的实际运用
21
+ 框架和隐喻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选择。与其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人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总能作出对自己最有利地选择,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不管是在淘宝网上买东西,或是选择自己的政治信仰,都不完全是根据事实、逻辑和数据作出决定的,他们会受到框架、隐喻和故事的影响。
22
+
23
+ 无论你是要说服别人相信你的观点,还是要劝说别人购买你的产品,都不要只是去陈述事实,而是要找到框架,让框架引导思想。当你和别人辩论的时候,千万不要掉进别人的框架。你再努力地反驳别人的框架,最终都只会对自己不利。框架的背后是价值观。找到你的价值观,坚持你的道德信念,并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找到能够与自己的共鸣,才能让你胜出。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1
+ ---
2
+ title : 影评-廊桥遗梦
3
+ date : 2020-07-09 09:09:49
4
+ tags : 感悟
5
+ ---
6
+
7
+ 转自豆瓣。
8
+
9
+ 记得当初《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当时看国内媒体提及本片时,都是一副生怕被这部“美化婚外恋”的片子误导人民的架势。那时的我从小受类似教育多年,但凡看到文艺作品中有婚外恋情节,无不深深同情被戴帽者,对偷人者深恶痛绝。渐渐地,怀疑开始了,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对于婚外恋,我也认识到它没有那么简单,就如今天再看当时由于在媒体的到道德评判下,我简直不屑的《廊桥遗梦》,感觉更是不同寻常。
10
+
11
+ 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粗俗的,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和谐社会,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肤浅的,它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个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在我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我越发感觉,婚姻本质不是为了让人幸福,它的作用是为了维系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甚至可以说,它是反人性的。其实,本来社会要协作,一些人性的东西势必要作些控制,所以,婚姻制度以及其配套道德体系来了,我需要它来将一对对男女以法律的名义结合(捆绑)在一起,这样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有很大益处的。所以,婚姻并不神圣,如果神圣,干吗要法律认可?搬到一起住不拉到了,那是因为社会的示范,我们都要有个“名份”。好在,现在的婚姻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幸福的可能,但是问题也来了,当两个人踏上婚姻殿堂时,他们常常是处于爱情幸福的阶段,情投意合,甜蜜无比,但是,人总在变化,两人要想保持这样的幸福感,无疑要以一种适宜的节奏变化,这样才能将幸福感保持,我们知道,这样的概率已经开始大大降低。更何况,在任何阶段,总有个社会习惯下的结婚“标准年龄”,比如,当前的中国城市,25到30岁最为普遍,你说怎么就这么巧,偏偏那个能让你终身幸福的,陪着你变化保持幸福的人就在那个年龄段出现?好了,婚姻幸福的概率进一步下降。
12
+
13
+ 看上去,我是个婚姻悲观论着,没错,确实如此,但是悲观并不一定必然是种消极情绪,正是悲观下,我们需要以悲观的心揣度对方,了解对方可能正在变化,去沟通,去了解,去寻找适宜的节奏。在《廊桥遗梦》中,我们看到,女主角弗朗西丝卡回忆到,当初答应丈夫的爱情时,也是一脸幸福,到一个友好的小镇,带着平淡生活的憧憬,却渐渐成为一个为琐事烦恼的家庭主妇,她感到枯燥、无聊、无奈,却无法与丈夫分享,因为这很难说出口,因为婚姻“不是就该这样吗?”,此时的她已经开始变化,而丈夫或许已经有所察觉,但是在婚姻惯性的缘故下,他们只能这样默默的过日子,此时的弗朗西丝卡只待另一种变化的点燃。摄影师罗伯特的出现,与弗朗西丝卡说俗点,就是干材遇上烈火,本来嘛,弗朗西丝卡起初就是被爱情滋润的青春之树,到最后渐渐失去这样的滋润,成为干材,于是,罗伯特来了,他曾经历婚姻的失败,长期四处游走,他见多识广,风趣幽默,他向长期在小镇带着的弗朗西丝卡带来外面世界的精彩,也终于与寂寞的她从投机到暧昧,直到相恋。
14
+
15
+
16
+ 我们常常对爱情极力美化,歌颂,但是如果这个爱情有了婚姻外的前提,便改变了态度,哪怕它再真诚,再浓烈,所以,在婚姻上,从精神到肉体,直到整个情感各个阶段分别出轨的人想必不少,但是真正踏出关键一步的人总是很少,以私奔这样绝决的方式踏出的更是艰难。真如弗朗西丝卡所说,哪怕与丈夫没有了感情,但是对善良的丈夫她并不忍心伤害,她更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离去,让家人蒙受耻辱。当感性碰上理性,激情碰上道德,痛苦的挣扎总是难免,所以,本片在一种慢慢的节奏、淡淡的情愫下进行到后部,终于开始了充满张力的高潮,走,还是不走,对一个女人,这更加困难,因为在世俗中,出轨的男人或许会受些谴责,但是却常常伴随微妙的其他人的“羡慕”和对其“能耐”的认可,而女人就不同了,往往是彻底的鄙夷,何况小镇已经有一个出轨女人的“示范”。弗朗西丝不愿家人蒙休,不愿孩子们痛苦,她选择留下,哪怕只是一瞬,哪怕片刻她又有所犹豫,但是却已经无法再赶上罗伯特远离的车痕,这痕迹,带走的是她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幸福的一种可能。
17
+
18
+ 弗朗西丝卡的抉择是正确的吗?没有人能回答,或许,哪怕她走出了那一步,哪怕她能令一个浪迹天涯的男人安定,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爱情的捉摸不定注定了两人间幸福感的不确定性,罗伯特展现的未来生活的幸福就如她丈夫曾经令她憧憬的小镇生活一般,令人向往。所以,对于婚姻中的人,对于另一种幸福可能的选择,总是很难简单的评判的,走,或是不走,都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主流道德观更倾向于让婚姻稳定,所以,在满怀憧憬的新人,走入婚姻殿堂时,切莫将婚姻的种种常规视作理所当然,或许值得保持一份悲观感,但是乐观的应对,对伴侣多些体察,多些沟通,就如弗朗西丝卡的孩子们在母亲死后,了解了母亲当年的痛苦的抉择后,与已经产生缝隙的伴侣开始真诚的沟通,这不算晚,晚的是到了婚姻崩溃的前夕,我们还只是觉得婚姻就该长相撕守,还只是知道怪对方如何没有道德,自怨自艾的人永远很难的到幸福。同时,在婚姻上,当你看到有人做出了“不道德”的选择时,请不要先开始鄙视,可能背后有你不知的故事,况且,你也在变化,或许某天,一个人闯入你的生活,向你提供了幸福的另一种可能,你该如何面对?这永远是个甘苦自知的问题。
19
+
20
+
21
+
22
+ <div align =center >
23
+
24
+ ![ ] ( /img/langqiaoyimeng.jpg )
25
+
26
+ </div >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9,11 +9,30 @@ tags: 读书
9
9
#### 01 如何掌握“遗忘学习法”?
10
10
遗忘的三个作用:
11
11
1)遗忘的第一个用途就是能够帮我们过滤垃圾信息;
12
- 2)遗忘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会议 ,我们每次把信息提取出来,不是简单地把一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我们是每提取一次,就要对信息进一步做加工,好比每一次都要在书上划道道,折书角。每当记忆被提取一次,神经元突触就会被加厚一次,于是,我们才会记得更牢,想起来更快。
12
+ 2)遗忘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回忆 ,我们每次把信息提取出来,不是简单地把一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我们是每提取一次,就要对信息进一步做加工,好比每一次都要在书上划道道,折书角。每当记忆被提取一次,神经元突触就会被加厚一次,于是,我们才会记得更牢,想起来更快。
13
13
3)遗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孵化创新的点子。
14
14
15
15
#### 02 碎片化学习的优势
16
16
为什么碎片化学习更符合学习规律?
17
17
1)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人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18
18
2)我们无法复制过去的环境,我们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唤醒背景环境的提示作用。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变换学习场所,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19
- 3)学习过程中,你需要的适应各种情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通过重复练习一个动作就能掌握的,而是要有意地进行交叉训练。
19
+ 3)学习过程中,你需要的适应各种情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通过重复练习一个动作就能掌握的,而是要有意地进行交叉训练。
20
+
21
+ #### 03 认清直觉学习的重要性
22
+ 培养自己的直觉。这种直觉比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高级,这是学霸们的终结技。这种直觉是我们的大脑自发地识别并学习大量信息的结果。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探寻可能存在的模式,并用一种“组块”的认知方式寻找规律。你了解到,这是一种更为玄妙的学问,而且你已经有了信心,这不是天才才有的特殊才能,而是潜藏在你的大脑深处的一种本能。
23
+
24
+ #### 04 用第七感洞察互联网六大变化
25
+ 网络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度分配力量。网络给了普通人和小人物更多的赋能,但是,与此同时,大公司和网络协议的影响力也空前巨大。网络不是一个平等、均匀分布的平面,而是有核心、有外围边缘的。
26
+
27
+ 网络是个复杂体系。我们来作个对比吧。喷气发动机看起来很精密,但是,它是可以被理解、预测的,雷雨看起来很平凡,但是,雷雨是无法预测的,天气是个复杂系统。复杂的是简单的,简单的是复杂的。网络看起来简单,但非常复杂,是不可预测的。网络还在不断地演化,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28
+
29
+ 网络的核心力量在控制着我们。网络的核心部分具有无穷的力量。控制了网络的核心,就控制了相连的所有的人。这就带来一个巨大的变化。过去的重大变革都是发生在明处,是在报纸的头条新闻上。现在,报纸的头条新闻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变革是在暗地里,是被算法和网络设计主宰的。这是一个“黑匣子”。我们看不到网络的深处发生了什么,只能在发生之后才突然察觉。
30
+
31
+ 一个新的权力阶层正在崛起。这个新的权力阶层对网络了如指掌,而且大多非常年轻。他们能够控制商业、政治,甚至我们的思想。但是,这个新的权力阶层的思维方式却几乎不受历史、政治和哲学的影响。这个新的权力阶层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我们并不知道。
32
+
33
+ 地理已经被改写。过去,我们要控制陆地、海洋和天空,如今,更重要的是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决定了信息是如何传递的,也决定了权力的布局。这是互联时代的“地形地貌”。
34
+
35
+ 时间也已经被改写。技术进步令人眼花缭乱,但人性是不会改变的。互联时代的技术进步仍然是为了满足人性的最基本欲望。我们希望用更少的消耗做更多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更精彩,所以,时间被压缩了。压缩时间的愿望,是我们相互连接的根本原因。为了这种互联,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放弃了隐私和自由。
36
+
37
+ #### 05 认清互联时代的三难选择
38
+ 一个网络系统,可以做到迅速、开放或者是安全,但是,我们只能最多选其中的两个,同时不得不放弃第三个目标。如今,变革的速度是很难减缓的,于是,三难选择又可以简化为两难选择,你必须在开放和安全之间作出选择。大部分国家和企业会首先选择安全。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得上发展和分享。如果选择安全,又有两种政策。一种政策是干脆修一堵墙,闭关自守,这种做法是倒行逆施。另一种政策是开一个门,坚守门户,这是一种主动管理的方法,可进可退,易守难攻。我们理解国家的政策,以及企业的战略,都要多从门和墙的角度深思。
You can’t perform that action at this time.
0 commi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