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逝世,享壽88歲 「庶民的教宗」迎向改革、擁抱邊緣群體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4月21日,羅馬天主教會宣布一項重大消息:教宗方濟各(Jorge Mario Bergoglio)與世長辭,享壽88歲。

羅馬時間4月21日早上9點45分,羅馬天主教會宣布教宗方濟各(Franciscus)辭世。「今天早上7時35分,羅馬主教方濟各回歸天父的家。」羅馬聖教會總司庫法雷爾(Kevin Farrell)樞機主教於聲明中提到,「他的一生奉獻於侍奉上主與祂的教會。他教導我們以忠誠、勇氣與普世之愛來活出福音的價值,特別是為了最貧困與最被邊緣化的人們。」

「我們滿懷感激,感謝他作為主耶穌真正門徒的榜樣,將教宗方濟各的靈魂託付給那位三位一體的天主無限仁慈的愛。」

過世前剛完成殯葬新規,盼能簡化儀式

過世的前一天為復活節主日,當天方濟各還在聖伯多祿廣場,為參與彌撒的數千名民眾祈福,隨後出人意料地搭乘教宗車在廣場繞行巡禮。不過,方濟各並未親自主持廣場上的彌撒,而是由聖伯多祿大殿榮休總鐸安傑洛.科馬斯特里樞機主教(Cardinal Angelo Comastri)代為主持。

事實上,方濟各一直都患有慢性肺部疾病,長年飽受呼吸道疾病之苦,年輕時還曾切除部分肺部。今年2月14日,他就因支氣管炎發作被送入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治療,病情隨後發展為雙側肺炎。方濟各經過38天的治療才出院,為他12年教宗任期中最長的一次住院紀錄。

根據《梵蒂岡新聞》,今年4月方濟各才剛批准新版的教宗殯葬禮儀書,引入多項新規,包括如何處理過世教宗的遺體。根據教宗禮儀處禮儀長迭戈・拉韋利(Diego Ravelli)總主教的說法,方濟各曾要求將殯葬儀式簡化,並著重於展現教會對基督復活之身的信仰,

「更新後的儀式,旨在更強調羅馬教宗的葬禮是一位牧人及基督門徒的葬禮,而非世間權貴之人的葬禮。」

文章插圖

是世界的風雲人物,也是庶民的教宗

方濟各是天主教歷史上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同時也是第一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這位來自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神父,在2013年3月13日的雨夜登場,並在聖伯多祿廣場以一句簡單的「Buonasera(晚安)」開場,瞬間拉近與全球信眾的距離。

與前任教宗嚴謹、學者型的風格截然不同,方濟各謙遜、簡樸,他住在聖瑪爾大之家、不穿紅鞋、搭小車、用白話傳教,並選擇以中世紀關懷貧民、熱愛自然與動物的聖人方濟各為名,向世界傳達和平、環境保護與關懷窮人的訊息。

而方濟各上任後,立刻用實際的行動回應自己的名號。例如,他曾經替伊斯蘭教女受刑人洗腳、與軀體傷殘者擁抱、在顏面不堪的人額上親吻,重視邊緣群體的聲音;他也進行教廷改革,針對家庭的議題召開了全球會議,直面貧窮富裕、公平正義、透明化、現代化、全球化、女性角色、LGBTQ、婚姻的意義、以及權力誘惑等這個時代所關注的議題。

2013年,他當選《TIME》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當時編輯部主任吉布絲(Nancy Gibbs)這樣描述:他就像是把教宗高高在上的權力從宮殿帶進了街頭巷弄的常民生活中,你很少能看到一位剛接下國際大位的人能這麼迅速抓住全球的目光,不論男女老少、虔誠或疑神論者,大家都在關注教宗方濟各。

文章插圖

不完美但真誠,方濟各在進步與保守的拉扯下前行

方濟各在任內,也接手深陷性侵醜聞與內部權鬥的教會,原本肩負著撥亂反正的使命,卻隨著時間演變,成為保守與進步派之間拉鋸戰的焦點。保守派批評他背棄教會傳統,特別是他對同性戀者更開放、願意討論離婚者能否領聖體等議題;但進步派也不滿他在許多議題上不夠果斷,例如女性晉鐸與結構性改革仍遲無明確突破。

面對批評,方濟各往往選擇沉默以對,他相信改變需要耐性,也多次表達:

「教會不是律法的法庭,而是醫治創傷的戰地醫院。」

在方濟各的任內,有改革、有進步,同時也有爭議、有批評,無論各方評價如何,他仍留下「不完美卻真誠」的教宗形象。而方濟各未竟的理想,是否能在他身後繼續延續,答案或許將由未來數年內,這批由他任命的樞機主教們揭曉。

2025年4月21日,教宗方濟各的時代正式結束,而天主教會正迎向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文章插圖

回顧教宗方濟各的精彩故事: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