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rence Organization by 廖 育正
時間: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三樓會議室(R302)
構想:古典中國哲學的批判精神何在?在當代政治話語的爭論面前,古典中國哲學的批判潛能應如何開闢?近幾年... more 時間: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三樓會議室(R302)
構想:古典中國哲學的批判精神何在?在當代政治話語的爭論面前,古典中國哲學的批判潛能應如何開闢?近幾年來,《莊子》已逐漸成為思考這些問題的重要資源。本研讀會將試圖藉由莊子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尤其是阿多諾)的相遇,進一步探詢古今中西的思想通道。
議程:
10:00-12:00
主講人:賴錫三(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講題:《莊子》「天人不相勝」的兩行觀——與《啟蒙的辯證》之對話嘗試
12:00-13:30 午餐
13:30-15:30
主講人:劉滄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講題:「不齊之齊」與「氣韻」(Aura):莊子與阿多諾的美學化自然及其社會批判意涵
15:30-16:00 茶敘
16:00-18:00
主講人:何乏筆 (中研院文哲所)
講題:「弔詭」與「否定辯證法」:莊子與阿多諾可在何處相遇?
18:00-18:30 綜合討論
研讀資料:《莊子》;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的辯證》;阿多諾,《美學理論》;阿多諾,《否定辯證法》。詳細研讀資料將在研讀會前一週提供。
請報名:廖育正 bheadx@gmail.com
Papers by 廖 育正
中外文學, 2019
布爾迪厄對康德的美學進行了「通俗批判」,他以社會學方法駁斥了無關乎利害等美學思想,主張品味的形塑與社會的構成有高度關係,而個體透過「幻化-遊戲感」在社會場域中實踐。但在洪席耶看來,布爾迪厄的理論... more 布爾迪厄對康德的美學進行了「通俗批判」,他以社會學方法駁斥了無關乎利害等美學思想,主張品味的形塑與社會的構成有高度關係,而個體透過「幻化-遊戲感」在社會場域中實踐。但在洪席耶看來,布爾迪厄的理論將主體的品味與自主性限縮在社會框架裡,忽視了人在事物前得以「懸置」,在「警治」內得以「政治」的「自由遊玩」的美學可能性。兩人看法的差異,涉及結構觀點與行動視角的多重辯證,也有哲學美學與社會學美學不同側重的角力。本文試圖釐清兩者的主張,並透過「幻化遊戲」及「懸置遊玩」這組概念,與三種層次的自主性去解釋他們進路的差異。
廖育正_《莊子》的策略干擾──及對「觀點主義說」的再商榷
〈聲無哀樂論〉專注於一個問題:聲音是否具備哀樂的性質?秦客認為,聲音有哀樂,唯「善聽察者」能聽出。嵇康所化身的東野主人反對這項看法,主張聲音是中性的存在,其中沒有哀樂。秦客與東野主人的「聽」,意... more 〈聲無哀樂論〉專注於一個問題:聲音是否具備哀樂的性質?秦客認為,聲音有哀樂,唯「善聽察者」能聽出。嵇康所化身的東野主人反對這項看法,主張聲音是中性的存在,其中沒有哀樂。秦客與東野主人的「聽」,意味著兩種不同的體驗模型。
本文指出,「善聽」可以不必建立在「聲有哀樂」的前提上,此即表現為東野主人的觀點:聲無哀樂,主體當有另外一種聆聽。簡要地說,秦客之聽,意味著聲音與情感具備連續性;東野主人的觀點,則是讓聽者超克音樂所帶來的「躁靜」等身體反應。嵇康–東野主人推薦「心感於和」的傾聽模式,開啟中國音樂美學的新進路,迥異於巴夫洛夫式古典制約,成為一種屬智的「絕對聆聽」。
在談論道德責任(moral responsibility)歸屬時,一種常被接受的看法是:某人對某事具有道德責任,若且唯若某人在自由意志下,促使了某事的發生。換句話說,若是人無從避免去做一件道德上... more 在談論道德責任(moral responsibility)歸屬時,一種常被接受的看法是:某人對某事具有道德責任,若且唯若某人在自由意志下,促使了某事的發生。換句話說,若是人無從避免去做一件道德上應受譴責的事情,則不被歸屬道德責任。而朱熹(1130-1200)以心統性情的義理架構,作為其倫理思想的心性論基礎,這樣的系統究竟能否歸屬道德責任?當代學人對此有許多歧見。他們的意見為何產生衝突?朱子心性論可以回應道德責任歸屬嗎?這是本文意欲探究的重點。
本文的結論是:當代學人各條研究進路之糾結,大致可以視為相容論與不相容論之爭的中國式展開;對此大哉問,形上學一日不得解,便一日沒有答案。然而在上述糾結之外,若還有回應問題的空間,或許在於以本體工夫論,兼及體驗論的視野,將心詮釋為性情的突現(emergence),去照應涵養省察、格物致知、克己主敬等思想──進而能將Peter van Inwagen的話改寫為一種中國式的言說:心性情之間,別有一種神秘的工夫。
「太陽花」是藝術嗎?這個問題的提出,緣起於第十三屆臺新藝術獎將「太陽花運動」列入「第一季提名名單」,隨後,引發了一系列議論。大致而言,此一提名事件意味著:一個備受重視的藝術機構,正式承認了一個政... more 「太陽花」是藝術嗎?這個問題的提出,緣起於第十三屆臺新藝術獎將「太陽花運動」列入「第一季提名名單」,隨後,引發了一系列議論。大致而言,此一提名事件意味著:一個備受重視的藝術機構,正式承認了一個政治運動不僅可以是「藝術」,甚至可能是「年度最佳藝術」。
此議題帶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本文以正反並陳的方式,檢討相關的論述文獻,歸納並析評當前所見的四種主要進路:(1)「藝術即政治」──取消範疇界線,使概念同一;(2)「查無此人」之為藝術──以「取消作者」為藝術界定進路;(3)「藝術形式」之為藝術──以「藝術形式」為藝術界定進路;(4)(藝術的)現象學描述與關係進路。
進而,本文說明「臺新獎提名太陽花」此一事件可能擔負的滑坡效應風險,及其所面臨的美學與倫理學如何嵌結的問題。最後,以藝術終結論作為理論對照,試圖對此提名事件提出一種詮釋──它是對(在新自由主義政經極端同構的社會現實中)淪於邊緣的藝術,所發動的一次(無特定對象之)自爆式攻擊。「太陽花是藝術嗎」此問題之重要性,就在於它無意間將美學與藝術哲學逼入了死地;它看似「終結」,作勢「自殺」,卻反倒激發出全新的討論向度和美學可能,而間接暗示了某種先鋒性意義。
環境美學中「肯定美學──自然全美」的主張,由Allen Carlson「以對象為導向」(objected-orientated)的科學認知主義(scientific cognitivism)進路... more 環境美學中「肯定美學──自然全美」的主張,由Allen Carlson「以對象為導向」(objected-orientated)的科學認知主義(scientific cognitivism)進路得到了詳盡的建構。Carlson強調要「將自然如同自然般來考慮」,主張要對自然環境「如其所是,和如其所具有的屬性去欣賞」;他並以「『藝術史的知識』之於『藝術』」作為類比,來說明:那些關於自然界的知識,才是人們能否恰如其分地欣賞╱鑑賞(appreciate)自然環境的關鍵因素。
在廣義的跨文化哲學詮釋上,有一種看法連結了《莊子》與肯定美學──認為《莊子》不僅是「自然全美」的先聲,更超越了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自然全美」。對此,本文試圖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莊子》思想不僅不能支持「自然全美」之說,反而在根本上擾亂了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莊子》這種表面屬「談美」的話語策略,其實是一種思想上的干擾,一種對「過度人文化」之「儒家美」的游擊。放在思想史的脈絡來看,「莊周談美」談的其實不是肯定美學,而是「以美攻美」。《莊子》確有可能詮釋出一套獨特的環境美學,但那將與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具有截然不同的風貌。
Book Reviews by 廖 育正
許多文人在走路中構成了思想,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藉著大量的軼事將這個主題鉤勒出來。儘管作者在書中對《莊子》思想的詮釋仍可商榷,但無礙於以「走路」為視角,輻輳出一部文采... more 許多文人在走路中構成了思想,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藉著大量的軼事將這個主題鉤勒出來。儘管作者在書中對《莊子》思想的詮釋仍可商榷,但無礙於以「走路」為視角,輻輳出一部文采斐然的性靈之作。此書的文風疏淡有致,避開了艱困的術語,訴諸生活的實感與靈光。Gros像一位嚮導,帶領讀者漫步古今,提醒你我留意每一刻的身心感受,是這樣步上一趟「思索走路」之旅。
Uploads
Conference Organization by 廖 育正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三樓會議室(R302)
構想:古典中國哲學的批判精神何在?在當代政治話語的爭論面前,古典中國哲學的批判潛能應如何開闢?近幾年來,《莊子》已逐漸成為思考這些問題的重要資源。本研讀會將試圖藉由莊子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尤其是阿多諾)的相遇,進一步探詢古今中西的思想通道。
議程:
10:00-12:00
主講人:賴錫三(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講題:《莊子》「天人不相勝」的兩行觀——與《啟蒙的辯證》之對話嘗試
12:00-13:30 午餐
13:30-15:30
主講人:劉滄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講題:「不齊之齊」與「氣韻」(Aura):莊子與阿多諾的美學化自然及其社會批判意涵
15:30-16:00 茶敘
16:00-18:00
主講人:何乏筆 (中研院文哲所)
講題:「弔詭」與「否定辯證法」:莊子與阿多諾可在何處相遇?
18:00-18:30 綜合討論
研讀資料:《莊子》;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的辯證》;阿多諾,《美學理論》;阿多諾,《否定辯證法》。詳細研讀資料將在研讀會前一週提供。
請報名:廖育正 bheadx@gmail.com
Papers by 廖 育正
本文指出,「善聽」可以不必建立在「聲有哀樂」的前提上,此即表現為東野主人的觀點:聲無哀樂,主體當有另外一種聆聽。簡要地說,秦客之聽,意味著聲音與情感具備連續性;東野主人的觀點,則是讓聽者超克音樂所帶來的「躁靜」等身體反應。嵇康–東野主人推薦「心感於和」的傾聽模式,開啟中國音樂美學的新進路,迥異於巴夫洛夫式古典制約,成為一種屬智的「絕對聆聽」。
本文的結論是:當代學人各條研究進路之糾結,大致可以視為相容論與不相容論之爭的中國式展開;對此大哉問,形上學一日不得解,便一日沒有答案。然而在上述糾結之外,若還有回應問題的空間,或許在於以本體工夫論,兼及體驗論的視野,將心詮釋為性情的突現(emergence),去照應涵養省察、格物致知、克己主敬等思想──進而能將Peter van Inwagen的話改寫為一種中國式的言說:心性情之間,別有一種神秘的工夫。
此議題帶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本文以正反並陳的方式,檢討相關的論述文獻,歸納並析評當前所見的四種主要進路:(1)「藝術即政治」──取消範疇界線,使概念同一;(2)「查無此人」之為藝術──以「取消作者」為藝術界定進路;(3)「藝術形式」之為藝術──以「藝術形式」為藝術界定進路;(4)(藝術的)現象學描述與關係進路。
進而,本文說明「臺新獎提名太陽花」此一事件可能擔負的滑坡效應風險,及其所面臨的美學與倫理學如何嵌結的問題。最後,以藝術終結論作為理論對照,試圖對此提名事件提出一種詮釋──它是對(在新自由主義政經極端同構的社會現實中)淪於邊緣的藝術,所發動的一次(無特定對象之)自爆式攻擊。「太陽花是藝術嗎」此問題之重要性,就在於它無意間將美學與藝術哲學逼入了死地;它看似「終結」,作勢「自殺」,卻反倒激發出全新的討論向度和美學可能,而間接暗示了某種先鋒性意義。
在廣義的跨文化哲學詮釋上,有一種看法連結了《莊子》與肯定美學──認為《莊子》不僅是「自然全美」的先聲,更超越了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自然全美」。對此,本文試圖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莊子》思想不僅不能支持「自然全美」之說,反而在根本上擾亂了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莊子》這種表面屬「談美」的話語策略,其實是一種思想上的干擾,一種對「過度人文化」之「儒家美」的游擊。放在思想史的脈絡來看,「莊周談美」談的其實不是肯定美學,而是「以美攻美」。《莊子》確有可能詮釋出一套獨特的環境美學,但那將與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具有截然不同的風貌。
Book Reviews by 廖 育正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三樓會議室(R302)
構想:古典中國哲學的批判精神何在?在當代政治話語的爭論面前,古典中國哲學的批判潛能應如何開闢?近幾年來,《莊子》已逐漸成為思考這些問題的重要資源。本研讀會將試圖藉由莊子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尤其是阿多諾)的相遇,進一步探詢古今中西的思想通道。
議程:
10:00-12:00
主講人:賴錫三(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講題:《莊子》「天人不相勝」的兩行觀——與《啟蒙的辯證》之對話嘗試
12:00-13:30 午餐
13:30-15:30
主講人:劉滄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講題:「不齊之齊」與「氣韻」(Aura):莊子與阿多諾的美學化自然及其社會批判意涵
15:30-16:00 茶敘
16:00-18:00
主講人:何乏筆 (中研院文哲所)
講題:「弔詭」與「否定辯證法」:莊子與阿多諾可在何處相遇?
18:00-18:30 綜合討論
研讀資料:《莊子》;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的辯證》;阿多諾,《美學理論》;阿多諾,《否定辯證法》。詳細研讀資料將在研讀會前一週提供。
請報名:廖育正 bheadx@gmail.com
本文指出,「善聽」可以不必建立在「聲有哀樂」的前提上,此即表現為東野主人的觀點:聲無哀樂,主體當有另外一種聆聽。簡要地說,秦客之聽,意味著聲音與情感具備連續性;東野主人的觀點,則是讓聽者超克音樂所帶來的「躁靜」等身體反應。嵇康–東野主人推薦「心感於和」的傾聽模式,開啟中國音樂美學的新進路,迥異於巴夫洛夫式古典制約,成為一種屬智的「絕對聆聽」。
本文的結論是:當代學人各條研究進路之糾結,大致可以視為相容論與不相容論之爭的中國式展開;對此大哉問,形上學一日不得解,便一日沒有答案。然而在上述糾結之外,若還有回應問題的空間,或許在於以本體工夫論,兼及體驗論的視野,將心詮釋為性情的突現(emergence),去照應涵養省察、格物致知、克己主敬等思想──進而能將Peter van Inwagen的話改寫為一種中國式的言說:心性情之間,別有一種神秘的工夫。
此議題帶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本文以正反並陳的方式,檢討相關的論述文獻,歸納並析評當前所見的四種主要進路:(1)「藝術即政治」──取消範疇界線,使概念同一;(2)「查無此人」之為藝術──以「取消作者」為藝術界定進路;(3)「藝術形式」之為藝術──以「藝術形式」為藝術界定進路;(4)(藝術的)現象學描述與關係進路。
進而,本文說明「臺新獎提名太陽花」此一事件可能擔負的滑坡效應風險,及其所面臨的美學與倫理學如何嵌結的問題。最後,以藝術終結論作為理論對照,試圖對此提名事件提出一種詮釋──它是對(在新自由主義政經極端同構的社會現實中)淪於邊緣的藝術,所發動的一次(無特定對象之)自爆式攻擊。「太陽花是藝術嗎」此問題之重要性,就在於它無意間將美學與藝術哲學逼入了死地;它看似「終結」,作勢「自殺」,卻反倒激發出全新的討論向度和美學可能,而間接暗示了某種先鋒性意義。
在廣義的跨文化哲學詮釋上,有一種看法連結了《莊子》與肯定美學──認為《莊子》不僅是「自然全美」的先聲,更超越了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自然全美」。對此,本文試圖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莊子》思想不僅不能支持「自然全美」之說,反而在根本上擾亂了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莊子》這種表面屬「談美」的話語策略,其實是一種思想上的干擾,一種對「過度人文化」之「儒家美」的游擊。放在思想史的脈絡來看,「莊周談美」談的其實不是肯定美學,而是「以美攻美」。《莊子》確有可能詮釋出一套獨特的環境美學,但那將與Carlson式的肯定美學具有截然不同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