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英語的 wedden,意指「娶妻或嫁人,結婚」,源自古英語的 weddian,意為「自我承諾,立約做某事,發誓;訂婚,結婚」。此外,對於牧師等人來說,還有「將一男一女結合為夫妻,主持婚禮儀式」的意思。這一詞源自原始日耳曼語的 *wadanan,同樣的詞根也出現在古諾爾斯語的 veðja、丹麥語的 vedde(意為「賭注,賭賭看」),古弗里斯語的 weddia(意為「承諾」),以及哥特語的 ga-wadjon(意為「訂婚」)。
根據沃特金斯的說法,這個詞來自原始印歐語的 *wadh-(1),意為「承諾,贖回承諾」(這一詞根同樣源自拉丁語的 vas,屬格 vadis,意為「保釋金,擔保」,立陶宛語的 vaduoti,意為「贖回承諾」)。布特坎雖然承認了同源詞的存在,但懷疑其可能來自某種語言基底。
在其他日耳曼語中,這個詞的意義仍然更接近「承諾」(例如德語的 Wette,意為「賭注,賭賭看」);而其專門化為「結婚」的用法在英語中是獨特的。在中古英語中,它仍然可以表示「賭注」。
最早的用法是指男性「將(女性)娶為妻子」。在對女性的直接描述中,這一用法出現於14世紀晚期;而在早期,則多見於被動語態,如 be wedded、was wedded。最初的意思是「通過承諾或訂金使女性成為自己的妻子」,後來則可用於任一方[巴克]。
在被動語態中,指兩人「作為夫妻結合」,約1200年起開始使用。比喻義「在情感上緊密結合」則出現於1818年。相關詞彙包括:Wedded(已婚),wedding(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