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馬拉西亞華人
戰後馬拉西亞華人
戰後馬拉西亞華人
指導教授:陳鴻瑜 博士
政 治 大
立
學
‧ 國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 ‧
Nat
發展(1946-1957)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研究生:陳硯棻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
(1946-1957)
陳硯棻
摘要
政 治 大
立
華人至馬來亞的歷史相當長遠,但馬來亞華人參與馬來亞政治的運動卻
從戰後才風起雲湧。1945年日本戰敗,大英帝國重拾對馬來亞的控制。1946
學
‧ 國
年出現的馬來亞聯盟(或名聯邦)計畫(Malayan Union)擴大了馬來亞境內公民
權的取得資格,並且中國與英國於1943年簽訂的中英新約,廢除過去英國對 ‧
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與英國互為平等國家,此舉是否侵犯了馬來亞華人
擁有的各種通商權益,立場不同的各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1948年大英
Nat
Malaya),短縮了公民權的取得,並且以馬來人的利益至上。面對此一變局,
io
er
al v
馬來亞華人團體各自採取了不同的管道來應變:有從政治層面下手的溫和手
n
Ch n i
e n g c h i U
段,也有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暴動。在戰後初期,1940年代末的馬來亞地區
經歷了種種巨大變革,華人就在這種劇烈變幻的世局中試圖力挽狂瀾,從公
民權到通商權益的爭議,至1950年代馬來亞華人爭取官方語言與教育的權
利,都是戰後一連串爭取政治平等運動的延續;最後1957年馬來亞獨立,今
日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就在那時成形。
關鍵字: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亞聯盟、馬來亞聯合邦、中英新約、馬華公會、
公民權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he Citizenship
and Privileges of Malayan Chinese,
1946-1957
政 治
Chen, Yen Fen
diplomacy would do Malayan Chinese harm and cause them to lose business
sit
er
al v
n
政 治 大
立
學
‧ 國
‧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目次
前言……………………………………………...…………………………1
一、研究動機………………………………………………………………….2
二、文獻回顧………………………………………………………………….5
政 治 大
三、研究方法與架構…………………………………………………………11
第一章
立
戰前馬來亞華人…………………………………………...….15
第一節 華人移民的組成………………………………………..…………..15
學
‧ 國
第二節 西方殖民與日本佔領時期………………………………..………..21
第三節 戰前中國與馬來亞華人……………………………………………28
第二章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31
‧
第一節 1946 年馬來亞聯盟計畫(Malayan Union Proposal)….……..……31
Nat
第二節 馬來亞新憲制…………………………………………….………...40
sit
第三節 中英新第七條與僑民利益…………………………………………46
io
er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51
第三章
al v
n
第一節 Ch
馬來亞共產黨與緊急命令…………………………………………51n i
engchi U
第二節 馬華公會的成立……………………………………………………58
第三節 聯盟(Alliance)的形成……………………………………………...62
第四節 1952 年馬來亞聯合邦協議(修正)敕令……………………………65
第四章 邁向獨立………………………………………………….……68
第一節 1952 年教育法令……………………………………………….......69
第二節 1957 年教育法令…………………………………………………...72
第三節 華文大學之爭………………………………………………………74
第四節 李特憲草……………………………………………………………78
結論………………………………………………………..……………..84
參考書目………………………………………………………………….91
政 治 大
立
學
‧ 國
‧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前言 .1.
前言
編寫於馬來西亞董總出版的獨立中學高中歷史課本的《中國歷史》,引
政 治
述了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華僑在反清革命中出力不少,被孫中山喻為
『革命之母』 1
大
。」 華僑與革命的關係一向為人津津樂道,顏清湟所著的《星馬
立
華人與辛亥革命》當是研究華僑與革命的重要著作。然而在華僑與中國的關
係之外,這些中國法律定義下的「華僑」,他們在原居地的故事卻在所謂華
學
‧ 國
僑的視野下受到忽略。身為中國的華僑之外,他們更是當地的住民,需要面
對中國事務以外的考驗,這是身為海外華人最艱辛的部分。故「華僑為革命
‧
之母」這句話引起筆者研究海外華人的興趣,但海外華人參與當地政治、經
濟活動,並且發展出與原鄉不同的文化,使筆者開始思考這些海外華人在當
Nat
y
sit
地所面對的衝突與融合,也開啟了這篇論文研究的契機。
io
al
v
n
n i
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在 19 世紀下半葉,英國開始介入馬來半島的事
C h 年英國在馬來半島設置了「馬來聯邦」
engchi U
務,分別與各州蘇丹建立關係,1896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而在 1909 年解決了與泰國之間馬來半島北方四州的
問題後,加上南方的柔佛,組成了「馬來屬邦」(the Unfederated Malay States)。英
國在馬來亞的控制於是一步一步更趨緊密。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入
侵馬來亞地區,造成英國在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中斷,卻也帶來了戰後馬來亞
地區發展的轉折點。戰後英國考量自身在馬來亞的最大利益,帶著一套新政
策回到馬來亞推行,這就是「馬來亞聯盟」(Malayan Union)計畫,而「馬來亞
1
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纂,《中國歷史》(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
會總會,2004),214。
.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聯盟」計畫可視為英國對馬來亞政策的一大突破,除了弱化蘇丹權力,建立
中央集權的政府外,還包括了推行全馬人民不分種族的平等公民權。然而這
個計畫招致了馬來人強烈的反對,以及非馬來人的冷淡與批評。隨後英國與
馬來人商討出來的馬來亞新憲制,就此其他的非馬來人失去了平等的地位,
馬來人擁有憲法保障的特權。直到 1957 年獨立前,華人就在爭取平等公民
權上與馬來人或是談判、或是合作,但依舊難以轉移馬來人至上的立場。本
政 治 大
文即欲探討戰後初期馬來亞華人如何面對公民權困境,以及整個公民權變化
的過程。
立
一、 研究動機
學
‧ 國
探討今日馬來西亞的華人地位時,必須重視二戰到獨立之前這段期間的 ‧
變化。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並無特別規定華人之公民權,戰後英國要給予
馬來亞自治,就須以法律規範人民的公民權利,而法律所定義出來的公民權
Nat
會影響馬來亞華人的地位,甚至是影響馬來亞地區的其他族群對馬來亞華人
sit
的觀感。本文擬以戰後初期法律上公民權的演變為探討中心,進一步去論述
io
er
al
華人爭取公民權的問題,包括了公民權的變化帶給馬來亞華人權益上的影
v
n
Ch
響,以及馬來人對於華人公民權的立場,才能釐清戰後初期馬來亞華人爭取 n i
engchi U
公民權的過程,此為本篇研究計畫的主旨。
在1963年9月16日的「馬來西亞日」(Malaysia Day)以前,今日的馬來半島
地區稱為馬來亞(Malaya)。馬來亞在大英帝國的統治下有不同的行政區劃;由
於馬來亞各地受到英國統治的時間不一,分為「海峽殖民地」2、馬來聯邦3與
馬來屬邦4,而各地受英國引進歸化法(naturalization laws)的時間也不一樣,「海
峽殖民地」最早,在1867年的歸化法(The Natralization Act of 1867)就已允許殖民
2
包含檳城(Penang)、馬六甲(Maleka)以及新加坡(Singapore)。
3
包含雪蘭莪(Selangor)、森美蘭(Negeri Sembilan)、霹靂(Perak),以及彭亨(Pahang)。
4
包含吉蘭丹(Kelantan)、丁加奴(Terengganu)、玻璃市(Perlis)、吉打(Kedah),以及柔佛(Johor)。
前言 .3.
地人民歸化,5雖然還不是「公民權」完整的出現,但已經在法律上規範了歸
化的條件。由於馬來亞地區各地的差異大,在人口組成、經濟條件、社會結
構各方面都不同,故公民權的概念雖早在19世紀末就已提出,但各地接受公
民權法的時間不一,公民權的發展也必須依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來看待。6
雖然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與馬來屬邦引進公民權的時間並不相同,但
在大英帝國的統治下馬來人與非馬來人之間的矛盾並不明顯,故沒有公民權
政 治
適用的問題。衝突最明顯的時間是在1946年馬來亞聯盟(或稱馬來亞聯邦)出現的
大
時候。馬來亞聯盟的出現,代表的意義是接受英國保護的馬來人的權力受到
立
侵犯。當大英帝國將馬來亞境內的人民賦予普遍的公民權的時候,身為土著
的馬來人失去了受到英國保護的特殊地位。7由於英國藉由簽訂條約達成介入
學
‧ 國
馬來半島事務的目的,而條約是與各州的統治者蘇丹所簽;也就是英國實際
上藉由與蘇丹簽約的外交手段換取對各州事務的控制,同樣地英國就必須給
‧
予馬來人相當的保護。8正因為英國對馬來亞統治的正當性來自於馬來統治者
的主權,9英國欲發展半島經濟而引進的華工、印工,對馬來人而言就不是馬
Nat
y
sit
來亞的主人,但在馬來亞聯盟的時期卻可以得到與他們一樣的權利,這是他
io
們難以忍受的。
er
v al
n
Ch n i
關於為什麼馬來人害怕非馬來人擁有跟他們一樣的權利之問題,就必須
engchi U
追溯到英國殖民馬來亞時對馬來人的政策。英國人讓馬來人保持他們的傳
統,畫定鄉村為馬來人的保留地,並且以有限的教育讓馬來人不會偏離傳
5
Vi
suSi
nna
dur
ai,“
Nat
iona
lit
yandI
nte
rna
tiona
lLa
wint
hePe
rspe
cti
veoft
heFe
der
ation of
Ma l
aysia”,i
nKo Swan Sik,ed.,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Asia Perspective(Boston:
Kluwer Academic, 1990), 312.
6
Vi
suSi nnadurai
,“Na t
ionalitya ndI
nter
na tionalLa wi nt hePe rs
pe cti
veoft heFe de r
ati
onof
Ma laysi
a ”,in Ko Swan Sik,ed.,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Asia Perspective, 312.
7
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Malay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284.
8
C. M. Turnbull, “ TheOr iginsofBr iti
shCont rolint heMa laySt at
esBe f
oreCol oni
alRul e.”John
Bastin and R. Roolvink ed., Malayan and Indonesian Studies(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88.
9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116。
.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統。結果大英帝國對馬來人的保護在戰後卻讓馬來人成為在馬來亞各族群之
間,教育程度較低的,也是經濟上不占優勢的一群。10所以在談論馬來亞公
民權問題上的華巫衝突時,必須了解衝突的原因十分複雜,難以用簡單的論
述來化約之;相反地,造成馬來人恐懼的原因不只因為對華人分享權利的不
滿,還包括了客觀的社會環境帶給他們處於劣勢的地位。馬來人在經濟、教
育層面處於劣勢的原因,事實上也與英國的政策有關。所以1946年的馬來亞
政 治
聯盟計畫對公民權之規定,首先英國與蘇丹之間簽訂條約,取得「馬來亞聯
大
盟」公民權之資格,需生於馬來亞,或已在馬來亞居住一定時間,並且所有
立 11
人公民權皆平等。 對於馬來人而言,身為「客」的非馬來人若得到平等的
公民權,再加上他們原本所擁有的經濟、教育的力量,就讓馬來人備感威脅,
學
‧ 國
總和許多的原因讓馬來人在1946年馬來亞聯盟計畫提出的時候起身反彈。對
於馬來人為什麼在1946年激烈地爭取權利,他們認為這是他們原本就擁有的
‧
權利,大英帝國無權讓其他的「客人」也擁有平等的權利。對於馬來人而言,
華人或印度人等非馬來人並不是馬來亞的主人,而英國也並沒有去管制這些
Nat
y
sit
所謂的客人,造成戰後馬來人與華人的人口數幾乎並駕齊驅,讓馬來人認為
io
華人有反客為主的憂慮;所以一個跨越州界的馬來政黨巫人全國統一組織
er
al v
n
i
(United Malay Nation Organization, UMNO)就在此時動員馬來人反抗。
Ch n
12
engchi U
馬來人在戰後極力爭取保障他們原有的權利,相形之下壓迫到了華人的
生存空間。為了爭取平等的公民權,華人展開各種抗爭活動;因為沒有平等
的公民權,華人就居於次等的地位,這將不利華人在馬來亞的生存。公民權
規範了公民的地位,所以同樣表明了馬來人是處於較為優越的地位,進而要
討論國家的政策時,馬來人也就不會對華人讓步,諸如教育政策以及官方語
10
R. S. Milne and Diane K. Mauzy, Malaysia: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Islam (Boulder and
London:Westview Press, 1986), 20-21.
11
K. J. Ratnam, Commun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5), 73-74.
12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7.
前言 .5.
言的爭議,這也是公民權所衍生出來的問題。然而從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
獨立之前,這段期間馬來亞華人對於政治問題的立場也有所不同,從中英新
約第七條的爭議,一直到獨立前憲草的制定等,華人也並非立場一致。這亦
是華人為什麼爭取公民權會如此困頓的原因。
由於注意到今日馬來西亞華人的地位,進而引起對公民權問題的關心,
並且發現關於華人公民權爭取上的問題多以討論戰後華巫之間的矛盾為
政 治
多,諸如馬來人擔心華人將主導馬來亞、馬來亞將變成中國的一省等等。但
大
若站在馬來人的角度來看待華人爭取平等公民權的問題,以及馬來人受到英
立
國殖民的歷程等,就比較能夠了解為什麼戰後馬來人要求保留自身特權的立
場如此堅定,這樣的態度也就影響了英國,從而在華人公民權問題上起了決
學
‧ 國
定性的影響。本篇研究計畫即以戰後初期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的過程為探
討中心,欲闡明公民權對馬來亞華人的重要性,還有從1946年至1948年之間
‧
由公民權問題引發的族群矛盾,一直到1950年代獨立前的制憲運動,筆者希
望不止以華人的觀點來看待這個歷程,也嘗試進入馬來人的立場,以期更深
Nat
y
sit
入地理解華人公民權爭議的過程及討論公民權爭取受挫的複雜原因。
io
er
二、 文獻回顧 al v
n
Ch n i
engchi U
楊建成於《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一書裡分成三個章節論述馬來亞社會
多族群的構成、馬來亞華人社會的組織,以及馬來亞建國時期的華人。對於
戰後馬來亞華人雖然掌握馬來亞的經濟命脈,數量上也絕非少數民族,但為
何無法發揮應有的影響力,最終變成「次等公民」,都歸咎於英國對於華人
可能將馬來亞變成中國的一省的恐懼,13以及華人社會本身的不團結所致。14
崔貴強在《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一書中,用非常多的報紙作為論
述的材料,他將華人爭取政治權力的奮鬥放在探討華人國家認同的一環,利
13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25。
14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78-179。
.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用報紙社論反映當時馬來亞華人對於馬來亞新憲制的意見。然而廣大華人對
當地政治的冷漠,對於政治意識的覺醒緩慢,還需要各地的中華總商會去推
動,這是華人爭取平等公民權失敗的地方之一。另外就是華人資產階級雖然
洞燭先機,參與政治希望殖民政府能平等相待,但一受到政府強硬的態度,
也就委屈求全、明哲保身。15
陳劍虹於〈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一文中對於華人失去平等公民權
政 治
的原因在於:第一,英國為了安撫馬來人高漲的反彈與衝突的擴大,第二,
大
需要爭取馬來人的合作以便打擊馬共的勢力,第三,在國際上英國也希望以
立 16
此挽回形象。 在華人方面,華人社會大抵對政治是遲鈍與冷淡的。陳劍虹
運用王賡武馬來西亞華人的三種分類來分別論述三種政治傾向的華人對公
學
‧ 國
民權問題引起的危機的反應,一種仍舊熱衷於中國內部的國共之戰,第二種
則是冷靜而現實的華人缺乏對政治的狂熱,只追求經濟的發展,他們注重公
‧
民權問題,是因為這會影響他們的經濟利益。第三種較確定以馬來亞做為認
同的人,要求與政府商榷草擬新憲法,希望將公民權平等授予定居在馬來亞
Nat
y
sit
並且效忠馬來亞的人民。17而華人社會的分歧在此也能明顯看出。
io
巴素(Victor Purcell)所著的《東南亞之華僑》18的馬來亞篇,對於華人在戰
er
al v
n
Ch n i
後爭取平等公民權失利的情況,提出更進一步的解釋,認為華人在馬來亞聯
engchi U
盟計畫出現時的態度不僅是冷淡,對這個十分受益的計畫,他們並沒有拿出
「特別大的熱情來歡迎這個主張」
,理由是他們質疑為什麼英國當局要把蘇丹
列為商談的對象,而蘇丹根本無權代表華僑。19言下之意即是質疑英國方面
為何不與華人代表來商談這個聯盟計畫。而馬來亞共產黨的立場就更為尖
15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南洋學會,1990),177-178。
16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於林水檺、駱靜山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八打靈市: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96。
17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於林水檺、駱靜山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91-106。
18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台北:國立編譯館,1974)。
19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552-553。
前言 .7.
銳,對於這個聯盟計畫嗤之以鼻。英國政府並未能從華人身上得到支持,於
是當馬來人群起反抗的時候,英國方面就屈服了。20
巴素另一本著作 The Chinese in Malaya 從十八世紀華人移民至馬來半島
開始闡述華人在馬來亞的歷史,一直到戰後 1946 年。書中詳述了 20 世紀以
前早期馬來亞華人的歷史,接著分析馬來亞華人社會生活的各種層面,最後
談論二戰時期與戰後初期馬來亞華人的發展。在憲政制度上,巴素除了交代
政 治
馬來亞聯盟的動機與公民權規定外,在分析華人為何對這項政策冷漠時,從
大
英國統治的時代開始解析,認為必須回到戰前馬來亞華人的地位來看待。 海 21
立
峽華人的身分與權利有較為清楚的規範,但馬來各州華人的地位則有法律上
定位模糊的狀況;雖然是受英國保護的,但在法律上卻不清楚是否真的有這
學
‧ 國
種地位,同時他們也不是蘇丹臣民,不受蘇丹保護。所以馬來各州的華人在
政治上沒有權利,於是也對於英國干涉馬來各州的行為也興趣缺缺。22
‧
Richard Allen 所著的 Malaysia: Prospect and Retrospect 討論了馬來亞從
十九世紀的殖民時代到 1960 年代的發展。戰後初期馬來亞華人與公民權的
Nat
y
sit
問題上,他一方面點出華人因為忙著恢復商業活動,對馬來亞聯盟計畫的冷
io
淡;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馬來人的民族主義運動所帶來的影響。馬來人提出
er
v al
n
Ch n i
了英國是對馬來人有責任,而不是對移民種族有責任,馬來亞聯盟剝奪了馬
engchi U
來人在歐洲人與其他移民進入馬來亞之前就已經擁有的合法權利,並且聯盟
讓蘇丹幾乎失去全部的權力。23Richard Allen 並未以華人為探討的中心,但
也點出在戰後初期馬來人對於聯盟計畫反抗的原因,並且指出由於馬來人的
反抗,加上華人漠不關心,使得巫統成功阻止計畫的推行,否則英國政府都
還有機會持續推行。24
20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553。
21
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Malaya, 285.
22
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Malaya, 281-285.
23
Richard Allen, Malaysia: Prespect and Retrospec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82-83.
24
Richard Allen, Malaysia: Prespect and Retrospect, 84-86.
.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政 治
指控英國當局用脅迫的手段奪取蘇丹權力,是無法讓人認可的。然而英國政
大
府本來是拒絕停止這項計畫的,但因為反抗太過強烈讓計畫無法推行,最後
立作者並不單獨討論華人公民權的問題,但即使以英
選擇用新憲制取代之。 27
國與馬來人方面的反應,就能理解華人在爭取公民權上首先錯過了爭取平等
學
‧ 國
公民權的時機,接著當英國與馬來人妥協之後,一些華人感受到英國的背
叛,投向了馬共,馬共的暴動讓全馬陷入緊急狀態。直到獨立後的聯盟
‧
(Alliance)政府,巫人維持擁有特權的身分,28華人追求平等公民權之事,已能
看出並無更大斬獲。
Nat
y
sit
方面的檔案來細述馬來亞聯盟計畫從興起到結束的過程。29書中更詳細討論
er
val
n
Ch n i
馬來亞聯盟計畫的動機,以英國的立場來看待馬來亞地區的未來藍圖,並且
engchi U
能夠以英國立場、馬來人立場與非馬來人立場來討論這項爭議。 30
以馬來亞
聯盟計畫做為華人追求公民權失利之始,Albert Lau 也使用報紙評論來表達
不同立場的華人的意見,他另外點出了有些海外華人的心態以國民黨至上,
25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1991), 254.
26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256.
27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256.
28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254-262.
29
Albert Lau, The Malayan Union Controversy 1942-1948(Singapore: Oxford Unoversity Press,
1991).
30
Albert Lau, The Malayan Union Controversy 1942-1948, 125-145.
前言 .9.
對於英方來說,這也是他們原想創造的馬來亞公民權的一大阻礙。31
James P. Ongkili 所著的 National 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將戰後
馬來亞的公民權問題放在國家建立的一環裡。作者指出馬來亞聯盟計畫的失
敗出自於馬來人的強烈反抗以及非馬來人冷淡的反應,而馬來人將公民權的
門檻提高,正是為了要擁有控制馬來亞未來移民的權利。32當馬來亞進入緊
急狀態以後,作者認為這是一個憲政發展的重要時期,包括了 1952 年聯合
政 治
邦的修正法「馬來亞協議敕令」(Malaya Agreement Ordinance),放寬了申請公民
大
權的限制,並且「馬來亞協議敕令」不允許雙重國籍 ,這就讓 (原英國屬民除外)
立
非馬來人的移民要認真地考慮是否加入聯合邦公民權。 雖然「馬來亞協議 33
(Federation of Agreement)已經指出馬來亞未來將以多元民族、單一國籍的方向,
朝自治的目標前進;1952 年的修正案更進一步使馬來亞境內八成以上的人成
‧
為公民,其他的人也很快將成為公民,已經幾乎是一個國家,並且未來也會
以一個多種族的內閣來治理馬來亞。34
Nat
y
sit
李珮瑩的碩士論文〈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
io
(1945-1950)〉運用了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論述了以中華民國領事館在馬來亞
er
al v
n
Ch n i
戰後的保僑工作,及馬來亞憲制與馬華公會成立所反映出來的華僑國籍與認
engchi U
同問題。在馬來亞新憲制的部分,中華民國政府對於當地華僑面臨公民權問
題的時候,一直予以「密切注意但未便公開支持」的態度,以暗中策劃指導
的方式來幫助馬來亞華僑爭取政治權利。35外交部也理解這是馬來亞的內政
問題,其實中華民國也不適合做出什麼行動,因此對馬來亞華僑爭取公民權
31
Albert Lau, The Malayan Union Controversy 1942-1948, 128.
32
James P. Ongkili, National 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58-59.
33
James P. Ongkili, National 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89.
34
James P. Ongkili, National 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88-91.
35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101。
.1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的態度很低調,要領事館不能公開支持,也不能為華僑作主。36故保僑失敗
的原因在於:第一,中華民國政府因為陷於內戰,無法插手海外華僑事務;
第二,馬來亞華人之間主張不同,以及第三,外交部的人員對馬來亞當地情
況不熟悉,未必能做出最好的決定。37馬來亞華人面對公民權問題時,受限
於中華民國的立場,亦得不到中華民國方面的支持,讓華人在當地爭取公民
權的運動變得孤立無援。
政 治
Oong Hak Ching 所著,李珮瑩翻譯的〈華人馬來亞化政策(1948-1951 年)〉
文章裡,以馬共騷亂的時間做為背景,論述 1948 大
年到 1951 年之間英國在馬
立
來亞地區推行的華人馬來亞化政策。 38
英國的政策是要華人在祖國與馬來亞
之間做出明確選擇,鼓勵華人將他們的認同轉移到馬來亞上面,並且支持華
學
‧ 國
人籌組馬華公會,期待與巫人合作建立一個新國家。39接著作者以民族聯絡
委員會(The Communities Liaison Committee,CLC)的討論過程指出華巫之間的彼此
‧
妥協,巫人給予華人更寬大的公民權,華人則要幫助改善巫人的經濟地位,
而且希望進行「經濟調整」讓巫族能夠與華族競爭,也代表巫人必須擁有經
Nat
y
sit
濟上的優先地位。40作者在討論各民族之間妥協的過程裡,也表達了無論是
io
怎樣的妥協結果,都是奠基在承認馬來人擁有特權的立場上。41對於華人而
er
al v
n
Ch n i
言,無論什麼樣的妥協結果,華人都不處於與馬來人平等的地位,接受了這
engchi U
種妥協的華人,在日後的政治上就更難扭轉不平等的現象。
總的來說,探討戰後初期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過程的問題癥結,可歸
36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90-91。
37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108-111。
38
Oong Hak Ching著,李珮瑩譯,〈華人馬來亞化政策(1948-1951年)〉,《海華與東南亞研
究》3.2(2003.04): 61-91。
39
Oong Hak Ching著,李珮瑩譯,〈華人馬來亞化政策(1948-1951年)〉,《海華與東南亞研
究》,65-67。
40
Oong Hak Ching著,李珮瑩譯,〈華人馬來亞化政策(1948-1951年)〉,《海華與東南亞研
究》,71-80。
41
Oong Hak Ching著,李珮瑩譯,〈華人馬來亞化政策(1948-1951年)〉,《海華與東南亞研
究》,78。
前言 .11.
結成三個層面。第一,華人社會內部的不團結,華人大眾對政治興趣缺缺,
以至於錯過爭取平等公民權的最好機會。第二,馬來人在馬來亞聯盟計畫提
出時,對英國採取激烈的反抗,讓英國重新與馬來人訂立新憲制。第三,英
國立場的轉變,由於察覺到華人社會的冷淡,又為了安撫馬來人的抗爭,加
上英國內部對馬來亞聯盟計畫也有質疑的聲音,最後英國選擇與馬來人妥
協。這個轉變也讓馬來亞華人就此失去了能夠平等的機會。誠然這些都是造
政 治
成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受挫的原因,但多數的研究很少將解釋華人公民權
大
挫敗的原因拉長到戰前英國殖民統治來看,如果能夠了解戰後為什麼華人對
立
政治冷漠、為什麼馬來人恐懼華人擁有平等地位,以及為什麼最後英國迅速
放棄給予平等公民權的理念,這些問題的原因都可以連結到戰前英國的殖民
學
‧ 國
統治,若以這樣的觀點視之,才能對戰後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問題有更完
整的了解。
‧
三、 研究方法與架構
Nat
y
sit
關於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之爭取的題目,筆者將先以已出版的專書做
io
er
al
為了解戰後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的背景知識,以期對這段時間的歷史有較
v
n
Ch
為通盤的了解,接著將參照一手史料做為驗證這些論點的根據。目前台灣關 n i
engchi U
於此時期相關的檔案收藏於國史館、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以及國民黨黨史
館,當中以國史館收藏的檔案開放的最多,也涵蓋了筆者將研究的主題。中
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的檔案已陸續開放,在線上目錄查閱已能發現許多有利於
筆者研究的資料,在條法司的一些僑務統計上面亦可取得對於馬來亞的資
料,有很多當時馬來亞地區人口、產業、教育等等的統計數字,也有助於筆
者即將進行的研究。國民黨黨史館所藏的特種檔案包含了馬來亞地區的資
料,大抵以國民黨在馬來亞當地的活動為主,能夠看到黨務與海外華人之間
的聯繫。
另外需要參照的一手史料包括了報紙與英國殖民部檔案(Colonial Office,
.1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CO)。報紙包括了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等,這些報紙反映了華人對當時時事
議題最及時的反應,而許多二手著作也以報紙為重要的研究資料。英國殖民
部檔案則能代表英國方面的立場,新加坡國立大學所藏的英國殖民部檔案正
能符合筆者的需求,希望從一手的紀錄裡了解英國方面的立場。
本文從前言到結論總共分為五個部分,各部分內容分別概述如下:
政 治 大
(一) 前言
立
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文獻回顧以及研究方法與架構,並且簡略介紹與
本文相關的參考文獻,簡單地勾勒出本篇論文所要討論的主旨。
學
‧ 國
土生華人與新客華人的差別,同樣是新客華人之間亦有方言群認同的差別,
sit
io
對於華人的概念難以化約論之。
er
al v
n
Ch n i
由於英國勢力深入馬來亞各地有時間先後之別,發展狀況亦不同,故分
engchi U
成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馬來屬邦論之。在日本占領馬來亞的期間,日人
對巫人與華人的態度不同,也影響了戰後馬來人與華人的關係。
戰後英國打算在馬來亞推行改革,集中馬來半島的行政力量等,推行了
馬來亞聯盟計畫。巫統(UMNO)動員馬來人對此計畫表示抗議。而馬來人的抗
議也得到了英國方面的首肯,接著就推行了截然不同的新憲制。
經過馬來人的抗爭,英國也深感當初與蘇丹訂立條約,今日就應保護土
著的權利,故與巫人制定新憲制,對馬來人而言這是將過去的權利再次確認
前言 .13.
的過程。對華人而言,沒有平等的公民權就如同二等公民,華人社群裡也出
現了反抗的聲浪,有全馬聯合大罷工、檳城分離運動等,最激烈的反抗當屬
馬共暴動,使馬來亞地區在 1948 年進入了緊急狀態;而馬共多數成員是華
人,更讓英國的立場無法向華人靠攏。而在華人爭取公民權的時候,中英新
約在 1947 年於新加坡實行,激起馬來亞華人的一陣激辯,認為中英新約第
七條所規範的華僑身分,將有礙於他們在此時追求公民權的正當性,故中英
政 治 大
新約第七條的爭議也是華人為了追求公民權所引發的。
(四) 第三章 立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學
‧ 國
1948 年 6 月,馬共揚棄了過去發動工潮的溫和鬥爭路線,改採激烈的武
裝鬥爭,將馬共建設一個獨立的馬來亞的精神,用反英民族統一陣線的口 ‧
號,表達的更為徹底。由於馬來亞共產黨多為華人,英軍一方面對馬共作戰,
一方面又要面對馬來亞為數眾多的華人群體,華人對馬來亞的效忠在此時受
Nat
馬來亞華人參與當地政治的新里程。而從馬共暴動到英國發布緊急命令,以
io
er
al
及為了服務新村而出現的馬華公會,這一連串的活動都與馬來亞華人爭取公
v
n
Ch
民權密不可分,緊急狀態出現一直到 1950 年代初期,馬來亞華人經歷戰後 n i
engchi U
最劇烈的政治變革,也同時開創了往獨立邁進的基礎。
策與官方語言的制定上,就無再讓步的必要。而華人社群在爭取公民權的過
程中也並非意見一致,這亦是爭取公民權失利的原因。
(六) 結論
在結論裡將總結華人在馬來亞爭取公民權困頓的原因。首先要理解華人
並非是個統一的群體,各群體之間也有不同的立場,才會造成意見的分歧,
政 治 大
以致影響公民權爭取的結果。另外要能理解馬來人在戰後初期如此強烈反對
立
華人擁有平等公民權的原因,並非只是出於對華人的歧視,而是能夠追溯到
英國殖民統治的政策。用更豐富、更長的脈絡來看待公民權問題上的華巫關
學
‧ 國
係,才能理解戰後初期華人爭取公民權的問題。
‧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戰前馬來亞華人 .15.
第一章 戰前馬來亞華人
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的高峰雖然是戰後受到英國殖民政策改變的影
政 治
響,但戰前馬來亞華人的社會型態、生活方式,都形塑了戰後馬來亞華人爭
大
取公民權的背景,而華人之間的異同也埋藏了日後爭取公民權受阻的伏線。
立
本章將從戰前華人社會探討馬來亞華人的組成,社會網絡的不同,以及參與
公眾事務上的表現,來反映馬來亞華人政治認同的轉變。
學
‧ 國
第一節 華人移民的組成 ‧
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因為山多田少,自然災害頻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
Nat
膨脹,人地比例失調等人為因素,造成了清末人口外移的大宗,其中以福建、
sit
廣東兩省居民最多。1然而,討論中國本身的推力之外,英國在馬來亞所需求
io
er
al
的勞力有可能是促成華人往南洋移民的更強拉力。2
v
n
Ch
導致 19 世紀中葉華工大量移出的內在因素多為經濟層面的,其中包括n i
engchi U
了第一,人口過剩造成人地比例失衡,土地無法養活暴增的人口,造成的結
果是農產品價格飛漲,人民難以負擔。第二,自然災害頻仍,自然災害嚴重
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與外國較有接觸的這些東南省分,遷居外移也成為一
種趨勢。3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將中國門戶洞開,飽受天災人禍與太平天國之
亂的中國人,便離鄉背井,出海謀生。英國人為了在馬來亞發展,提供了橡
膠種植與開發錫礦等工作,變成了吸引中國人南移的誘因。4
1
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Malaya , 3.
2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新華書店,1991),3。
3
顏清湟著,《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北京:新華書店,1990),36-37。
4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3。
.1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華人至馬來亞作工,依照移民類型可分為以親屬關係做為基礎的,以及
以賒單制度發展出來的移民貿易。首先是親屬關係移民的類型,這類型的移
民多半是一個中國移民在馬來亞賺了錢開始想做點生意,考慮到對雇主的忠
誠以及馬來亞當地缺乏可信賴的職員,返回家鄉從親戚當中招募幫手,就變
成了最令人放心的辦法。於是這些商人在海外發達致富的消息,隨著他們的
返鄉招募人才,也就在鄉里之間傳開,吸引一群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到海外
政 治
打拼,經過若干年後,這些年輕人在馬來亞學到些手藝並開始做起他們自己
大
的事業,他們也會再次返回中國,招募親屬到馬來亞工作。於是,這樣的親
立
屬移民關係就日漸建立起來,進而吸引更多中國人到馬來亞移民。 5
賒單制度是中國移民的另一種類型,是屬於非以親屬關係移民至馬來亞
學
‧ 國
的辦法。許多希望移民的中國人無法負擔出國的船資,就先由客頭、帆船船
長或勞工代理商先墊付,抵達馬來亞後,這些賒單移民就被送到當地的雇主
‧
手中,雇主就將這些移民所欠的錢付給勞工掮客,並與移民訂立工作契約,
以勞動來清償債務。完成契約規定的工作年限,就可以從債務中解脫,並且
Nat
y
sit
可以自由選擇雇主了。這樣的移民制度在十九世紀相當普遍,是造成中國移
io
民大量赴馬來亞的重要管道。6
er
al v
n
Ch n i
由於新、馬地區位置適中,英國為了發展在新、馬的事業,需要大量的
engchi U
勞動力,於是注意到這些從中國沿海到馬來亞積極工作的華人移民。在英國
積極的招攬之下,助長了華人移民人口的大幅增長。中國開港以前,出資帶
領移民出國的多為客頭或帆船船長,他們幫助貧苦的移民出國謀生,藉由代
墊船資而後與當地的雇主交易,僱主不僅付清移民所欠的船資,還包括給客
頭的利潤,而利潤的多少則是依照市場的供應來決定,當供不應求時,客頭
或船長所得的獲利將更高。在十九世紀上半,這樣的移民貿易成為了中國人
移民東南亞的主要方式,但這樣的移民方式還只是地區性的,專門從閩粵兩
5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4。
6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4-5。
戰前馬來亞華人 .17.
省輸出移民到東南亞,交易集中在廣州與廈門兩個港口。移民貿易的興盛,
也就存在著能夠運輸這麼多移民的大帆船組織。7由於供應了相當充足而廉價
的勞動力,
「苦力」一詞變成為華工的代名詞,尤其在 1842 年南京條約之後,
中國沿岸港口的開放正好補足英國對中國苦力勞動的巨大需求,而這個轉變
也讓移民貿易的性質改變,尤其是讓移民貿易變成了苦力貿易──以更不人
道的方式對待這些勞工。8
政 治
19 世紀下半葉,在中國負責僱傭勞工的買辦,將每個移民帶到碼頭的「豬
仔館」 大
,便能得到一筆佣金,而且買家為了獎勵這些買辦,還設有
(baracoon)
立
厚利誘惑,促使這些買辦用盡各種方法將同胞拐帶進豬仔館。而被拐帶進去
的移民,必須將買方付給買辦的錢悉數還清,否則不能離開。於是這些移民
學
‧ 國
從此就失去了自由,豬仔館從此惡名昭彰。9
1850 年代以後,「苦力」一詞已常見於英國政府文件中,苦力貿易已經
‧
建立了起來。苦力貿易的殘酷與不人道,豬仔館的通風不良、擁擠不堪,以
及骯髒汙穢,並且受到秘密會社的監管,10還有在苦力船地獄般的環境裡,
Nat
y
sit
造成了許多華工的自殺或死亡。11
io
秘密會社參與苦力貿易,造成苦力更大的痛苦。12中國移民離鄉背井到
er
al v
n
Ch n i
了異地,通常會以同一地緣關係或同一方言群聚在一起,彼此扶持,亦有感
engchi U
情的寄託。隨著移民數量的增加,各種同鄉會、方言組織、氏族宗親會等漸
次成立,讓組織成員的關係更加緊密,卻同時也讓華人社會的分化加劇。方
言組織通常對某種職業或商業具有壟斷性地位,比方閩籍移民大多從事商貿
工作,潮州移民多種植胡椒,客家人與廣東人擅長手工藝等。故在原本的地
7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5。
8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6。
9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501-502。
10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6。
11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502。
12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7。
.1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緣與方言組織之外,華人社會的分化又因為利益的爭奪而屢屢爆發衝突。13此
外,華人社會還有「幫」的存在,是綜合方言、地緣、職業的組織,分為福
建幫、潮州幫、廣府幫、客家幫和海南幫五大幫派,彼此之間互不統屬,容
易有利益上的糾紛,而這也讓英國殖民政府視為是新、馬地區社會動亂的根
源,華人社會的暴亂動盪在 19 世紀層出不窮。14
19 世紀最主要的幫派組織是秘密會社 (Secret Society),一般都相信馬來亞
政 治
的祕密會社乃是「天地會」或稱「洪門」的支派,亦稱為「三合會」。在中
大
國原本天地會是一種互助的團體,但在滿清入關後,從而肩負著反清復明的
立
任務。華人移民到馬來亞後,舉目無親,容易加入秘密會社,因為不管移民
從哪裡來,只要歃血為盟,加入會社,就可以兄弟之義相稱。移民社會的特
學
‧ 國
色就是男女比例失衡,多數的男性移民為羅漢腳,社會缺少穩定的力量,男
性移民便容易受到隱密又藉用暴力的秘密會社吸引。15秘密會社的力量在於
‧
超越了地緣、方言與職業的圈圈,控制移民,掌握了影響經濟的命脈,故秘
密會社在華人社會裡具有相當的地位,從而也就在殖民地擁有一席之地的影
Nat
y
sit
給華人甲必丹(Kapitan),政府並不直接管理華人,而是藉由甲必丹做為橋梁,
er
v al
n
Ch n i
而政府委任的甲必丹,也往往跟秘密會社有相當大的關係,有些甚至就是秘
engchi U
密會社的領袖,秘密會社也就成為穩定華人社會的力量。 16
然而秘密會社之間劃分勢力範圍,幫派份子為了利益分配產生衝突,組
織之間分裂與敵對,暴力活動已經嚴重到殖民當局不得不正視華人社會問題
來尋求解決之道。1877 年,英國政府設置華民護衛司 (Chinese Protectorate),目
的就是為了解決華人社會的問題,最主要就是設法遏止秘密會社的活動。
13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108-113。
14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9-10。
15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A History of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15.
16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116。
戰前馬來亞華人 .19.
政 治
冊,之後又在其他海峽殖民地與馬來各州設立多個支部。18國民黨黨員滲透
大國民黨人在華人社會打
到馬來亞華人的民間組織,還有多份黨報的宣傳, 19
立
下了根基,擴大在馬來亞華人社會的影響力。國民黨在馬來亞的活躍也引來
英國的矚目,曾在 1925、1930、1949 年在社團法令下三度查禁國民黨的組
學
‧ 國
織,原因在於英國政府認為國民黨的勢力將成為「政府中的政府」(imperium in
imperio),會威脅到英國的統治。但國民黨的勢力依舊在會館、書報社、中華
‧
總商會的組織裡,繼續宣揚中國民族主義,從 1912 到 1949 年,馬來亞國民
黨支部還是受到中國政治的刺激,持續運作到 1949 年,長期給予中國政府
Nat
y
sit
支持。20不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暫不取締各政黨的活動,一切以抗
io
日為優先,國民黨人得到較多活動的空間,在新、馬華人社會裡重新建立起
er
al v
n
影響力。21
Ch n i
engchi U
除了 19 世紀透過貿易大量移民到馬來亞的華人之外,在新、馬華人社
會裡還有一種稱為「峇峇」的華人。峇峇華人主要分布在海峽殖民地,馬六
甲、檳榔嶼與新加坡,於是他們又稱為「海峽華人」 (Straits Chinese)。峇峇華
17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A History of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17-18.
18
C. F. Yong, Chinese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Colonial Singapore (Singapore: Time Academics
Press, 1992),153-154.
19
崔貴強,〈華人的政治意識與政治組織〉,收入林水檺、駱靜山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56-57。
20
C. F. Yong & R. B. Mckenna,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26-235.
21
C. F. Yong & R. B. Mckenna,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 195.
.2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人是土生土長的華人,是華人與當地土著婦女通婚的後代,因此,這些峇峇
華人也受到了馬來文化的影響。由於峇峇華人居住於海峽殖民地,海峽殖民
地是英文教育,故他們也收到英國文化的涵化,22他們的認同也傾向英國。
1900 年,新加坡的峇峇華人成立了「海峽英籍華人公會」(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集結了華人社會的菁英,除了促進海峽英籍華人對時事的關心之
外,同時也要對英國皇家政府宣示華人的效忠,認為海峽華人是英國臣民,
政 治
應該享有與英國人同等的權利,故公會時常批評英國政府,要求給予華人參
23
大
政的權利。 海峽英籍華人公會的領袖也常常受到英國政府委任為行政機關
的非官方成員。 立 24
由於大量華人移民湧入,峇峇華人在人口比例上下降不少,占華人人口
學
‧ 國
不到 15%。由於受到英國文化影響,峇峇華人自詡為「英皇的華人」(King’
s
Chinese),25這樣的認同也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轉變。26早期峇峇華人因
‧
為經商的關係,與馬來亞的土人有相當密切的往來;加上 19 世紀峇峇華人
因為英籍民的身分,在政治、經濟地位上占有優勢,社會地位也比較高,與
Nat
y
sit
半島上其他華人移民形成明顯區分,峇峇華人無論在社會地位或是文化傳承
io
上,都與這些後來至馬來亞的華人不同。27然而,20 世紀開始,華人移民大
er
val
n
Ch n i
量湧入,使峇峇華人成為相對較少數的族群。由於這些土生的峇峇華人在經
engchi U
濟上被華人移民超越,政治上依賴英國的保護,但英國卻採取親馬來人的政
22
陳志明,〈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收入林水檺、駱靜山編,《馬
來西亞華人史》,176。
23
陳志明,〈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收入林水檺、駱靜山編,《馬
來西亞華人史》,177-178。
24
C. F. Yong & R. B. Mckenna,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 56-57.
25
陳志明,〈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收入林水檺、駱靜山編,《馬
來西亞華人史》,177。
26
張曉威,〈”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8),47。
27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15。
戰前馬來亞華人 .21.
策,讓峇峇華人的地位日漸衰弱。28故峇峇華人受到英國人在公共事務上刻
意的打壓,造成峇峇華人與其他華人的隔閡。29不過,在新馬華人社會史上,
多位重要的領袖都為峇峇華人,故峇峇華人的角色依舊值得注意。
第二節 西方殖民與日本佔領時期
1511 年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開啟了馬來半島接受西方殖民的首頁。
政 治 大
1641 年,荷蘭人將葡萄牙人驅走,不僅取代了葡萄牙人的統治地位,也占領
立
了馬來半島的香料貿易。但葡萄牙與荷蘭兩國在馬來亞的統治並沒有帶來很
深的影響,原因在於這兩國在馬來亞只是爭奪商業據點,基於商業的經濟目
學
‧ 國
的使然,影響不比英國來的大。30
英國於 1786 年占領檳榔嶼,在此之前,馬來半島是諸邦林立的狀態, ‧
但從英國人萊特(Francis Light)宣布占領檳榔嶼之後,局勢開始有了變化。31萊
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於 1819 與柔佛天猛公(Temenggong)簽約,取得馬來
Nat
半島最南端的新加坡。在萊佛士開闢新加坡之後,英國以自由港政策,配合
sit
新加坡島優越的地理位置,商業活動蒸蒸日上,變成英國在遠東貿易的堅強
io
er
al
實力。321824 年英荷條約簽定,荷蘭將馬來半島與印度的據點交出,跟英國
v
n
交換英國在印尼的據點,並且撤銷對英國占領馬來半島與新加坡的控訴。英Ch n i
engchi U
荷兩國在遠東的貿易勢力達到妥協,英國人也在 1826 年正式將新加坡、馬
六甲與檳榔嶼合併為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又稱「三州府」),下轄於英屬
印度。33隨著海峽殖民地三個港口的繁榮蓬勃,大量移民湧入。1832 年新加
坡取代檳榔嶼成為海峽殖民地之首,1876 年海峽殖民地不再屬於印度管轄,
28
陳志明,〈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收入林水檺、駱靜山編,《馬
來西亞華人史》,167-200。
29
C. F. Yong, Chinese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Colonial Singapore,301.
30
B. R. Pearm著,張奕善譯,《東南亞史導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77、81。
31
Victor Purcell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1950),28。
32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The History of Malaya, 111.
33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The History of Malaya, 122.
.2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轉到英國殖民部(Colonial Office)底下。34
建立了海峽殖民地後,英國以此為日後占領馬來亞的根據地。1874 年,
霹靂發生內亂,英國藉機介入紛爭,調停華人與馬來人領袖簽定邦喀條約
(Pangkor Treaty),明定霹靂受英國保護,蘇丹為阿布都拉 (Raja Abdullah),並同意
英國派遣參政司(Resident,或稱駐紮官),參政司是除了有關馬來人宗教及習俗的
事務之外,其他所有問題都要徵詢他的意見並且實施。35之後,1874 到 1888
政 治
年之間,英國用類似的手法,將霹靂、雪蘭莪、森美蘭與彭亨四個邦組城馬
大
來聯邦,整合為單一行政機構。而馬來半島北部四州,吉打、玻璃市、吉蘭
立年的曼谷條約中由暹羅轉讓英國,英國將吉打、玻
丹、登嘉樓,則在 1909
璃市、登嘉樓、吉蘭丹組成馬來屬邦,並且在 1914 年加入柔佛州。英國相
學
‧ 國
繼在馬來屬邦設立顧問官 (Adviser)進行間接統治。馬來聯邦的參政司制度以各
邦蘇丹的名義為上,實際上是代表英國政府的參政司來管理各邦事務,大權
‧
雖然握在英國人手裡,但仍舊以蘇丹的名義來統治,與海峽殖民地的英國總
督不同。顧問官制度則是設顧問官,讓蘇丹徵詢意見,並不頒發任何政令,
Nat
y
sit
並且以各邦蘇丹為統治者。36
io
於是,馬來半島此時就呈現了三種不同的行政單位,海峽殖民地、馬來
er
val
n
Ch n i
聯邦、馬來屬邦,英國對這三個行政體的控制介入程度不一,而且在馬來半
engchi U
島上建立這三種不同的行政單位,是一個欠缺詳細規劃的結果。故這樣的組
合,使得馬來各州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上更形分歧,馬來半島並無共同效忠
對象,殖民統治讓馬來亞的華巫關係出現更大歧異。37
關於管理華人的辦法,葡萄牙人創立了「甲必丹」制度,也為後來荷蘭
與英國人沿用。「甲必丹」是從華人當中選出一名領袖,由政府賦予他管理
34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27。
35
John G. Butcher, The British in Malaya 1880-1941(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6-7.
36
張曉威,〈”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之研究〉,19。
37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The History of Malaya, 200-201.
戰前馬來亞華人 .23.
華人社會的工作,諸如維護秩序、傳達政令、排解糾紛、社會救濟、經營慈
善事業等。對殖民政府而言,華人只是過客,只是來賺錢並不會長久居留,
故秉持與經濟無關就不加干預的態度,任用甲必丹來管理,的確是符合英國
政府對華人的態度。但是甲必丹畢竟身負管理華人社會的責任,所以甲必丹
必須要是擁有相當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的領袖,所以政府也常從方言組織或
宗親團體裡,甚至是秘密會社的領袖當中挑選甲必丹。38儘管英國想要以甲
政 治
必丹制度來維持華人社會的安定,但華人社會裡因為各幫之間的利益衝突與
大
秘密會社擅長的暴力行為,華人經常械鬥引起社會動盪,依舊是英國政府的
心頭之患。 立 39
華人社會秩序的問題,伴隨著秘密會社介入契約勞工的輸入,而更形嚴
學
‧ 國
重,英國也無法繼續坐視不理。除了親屬移民的華人,大多來到馬來亞的華
工是屬於契約勞工,也就是前述所提之賒單制的移民,客頭或船長幫他們墊
‧
付船資,到馬來亞以後,交給雇主,他們就必須為雇主工作,直到償清賒欠
的所有金額。殖民政府對於勞工的輸入並不干預,採放任態度,也是因為華
Nat
y
sit
人移民社會裡有不少的互助組織,較能自立自強。40剛到的華工通常稱為「新
io
客」(Sinkeh),新客要面對掮客與船長的壓榨,還有秘密會社的操縱,華工受
er
v al
n
Ch n i
虐的事件屢見不鮮。1823 年,萊佛士公布一項保護到新加坡的移民的法令,
engchi U
對保障到新加坡來的移民有種種規定,但這項法令並未受到重視,數十年間
也並未做到對華人的管理。1871 年,華商與華民向總督提出一個有關苦力販
賣的請願書,道出苦力販賣的黑暗面,諸如流氓欺騙那些新客,從苦力船上
將新客們拐走,那些新客們就消失無蹤了。但政府提出保障移民條例時,並
未獲得公眾的支持。1877 年,畢麒麟(W. A. Pickering)成為首任華民護衛司,立
法規定移民買賣的船隻、接待移民的設施,並規定所有由華籍移民簽立的勞
38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11。
39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29。
40
Victor Purcell, Malaysia(New York: Walker, 1965), 91.
.2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動契約均須呈請備案,41華人勞工的問題才得到改善,畢麒麟處理華人社會
的經驗,也成為英國殖民官員在處理華人事務上的典範。
到了 1914 年,英國殖民政府終於在輿論的壓力下,在馬來亞完全廢棄
契約勞工的制度,規定之後的勞工雇約不得超過一個月,而且不得訂立任何
關於勞工的書面契約。42
1889 年,英國政府頒布社團法令,規定任何性質的集會結社在未經申請
政 治
與批准登記之前,均屬非法,同時總督可以下令解散任何社團,但該法並未
大 43
真正消滅秘密會社。 社團法令頒布後,英國宣布秘密會社為非法組織,並
立
厲行查禁。隨後,英國成立華人顧問委員會 來取代秘密 (Chinese Advisory Board)
會社,藉此向華人領袖請益,試著改善雙方關係。44但是填補秘密會社所留
學
‧ 國
下來的權力真空,是各方言會館、福利性社團或工會等自願性組織,例如新
加坡中華總商會或福建會館等。華人社團組織發達,正顯現了華人移民將馬
‧
來亞轉變為定居的現象。這些華人社團儘管有辦法成為英國殖民政府與華人
之間的溝通橋樑,但卻因為受限於華文教育與傾向中國的認同,始終不受英
Nat
y
sit
國政府的賞識。45另外,峇峇華人受過英文教育,也認同英國,跟殖民政府
io
的關係較為密切,但也是經過一連串的抗爭請願,才得到公職的機會。
er
v al
n
Ch n i
關於馬來亞華人的教育,除了峇峇華人接受英文教育外,在英國當局的
engchi U
不干涉之下,華人的教育得以保存傳統。對殖民者而言,早期對於商人、工
匠及勞工移民較為注重,只要對有關當局以及其他社團沒有妨礙,對於他們
的社會行為就不加干預。所以英國利用甲必丹制度來控制華人,讓各民族有
自己的領袖來處理族群內部的事務,而華人也樂於接受這種制度,因為這樣
就能讓他們在英國的保護底下,同時又能保持自己的生活習慣。46
41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503。
42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504。
43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482。
44
C. F. Yong, Chinese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Colonial Singapore, 294-295.
45
C. F. Yong, Chinese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Colonial Singapore, 300-301.
46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478。
戰前馬來亞華人 .25.
20 世紀初期新馬的現代華文教育出現以前,全馬已經有許多華文學校,
如 1815 年在馬六甲就已經有三間華文學校。47舊式的華文學校設備簡陋,校
舍大半汙穢、通風不良、光線欠佳,衛生問題嚴重等,以及教員招攬不易,
招攬來的教員亦可能只是知書善寫之人,或兼看風水算命的先生,因為背誦
傳統的四書五經即為主要學科。48馬來亞的華校與幫的關係相當密切,各幫
組織皆積極參與辦學。馬來亞華人相當注重子女的教育,創設華文學校藉以
政 治
發楊儒家的道德規範與培育英才,例如新加坡的萃英書院。儘管社區領袖希
大
望子女成材,但對於教育其實並沒有明確的概念;就算學習了孔孟儒家之
立
道,對生活在馬來亞的他們也沒有現實的意義,因為他們無法進入仕途。由
於這些社區領袖們也對自己的教育一知半解,所以他們並沒有去修改這些課
學
‧ 國
程,對於教育的內容並未進行改革。
直到 20 世紀初,清朝在張之洞、劉坤一的奏請下,要求引進現代教育,
‧
改革科舉制度,將現代學校化身為培育官僚的搖籃。1904 年,中國的新式教
育正式上路,全面引進現代教育,而這也衝擊到海外華人的教育,把中國現
Nat
y
sit
學堂,是該區第一所現代華文學校。49張弼士認為海外華人也可以為中國發
er
al v
n
Ch n i
揮作用,促使他興辦中華學堂,務使海外華人青年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當中
engchi U
發揮作用,也就是海外華人子弟必須兼學中西,以符合清末中國追求現代化
的腳步。於是一些傳統科目依舊留下,同時也兼學西方文化知識。中華學堂
遂成為清末現代教育制度的一部分,不僅把中華學堂與清政府連繫在一起,
也加強了華文學校與中國教育制度的關係。之後,華文學校都是在中國教育
部門的間接控制之下,中國為海外華校提供課程、教材、師資,而且海外學
校也接受從中國派去的教育督查定期巡視,直到 1949 中國共產黨領有中國
47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279。
48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488。
49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280-281。
.2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大陸以後才停止這樣的關係。50
直到 1910 年代,新馬地區的現代華文學校蓬勃發展,主要還是肇因於
清政府對海外華人教育實行的政策所影響,也是為了阻止維新派和革命黨人
在海外的影響擴大。透過現代華文教育的興盛,新馬華人對中國的認同也連
帶加深,因為無論從教材的內容或思想,都不停地灌輸中國傳統的儒家價
值,以及中國的歷史、地理教育,加強了對中國的傾向,讓學生更能認同自
政 治
己是中國人而非英國臣民。維新派和革命黨人士在海外的活動,將國語(普通
大
話)引進了學校,儘管維新派與革命派存在著競爭,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在海
立
外華人之間引進了更強的中國認同情感;因為中國是一個整體,所以必須學
習國語,而非只是某省的方言。51這樣一來,馬來亞華人藉由教育的開展,
學
‧ 國
對於中國的認同又更加緊密。
華文教育對於馬來亞華人的政治意義比文化意義更重,華文教育的興盛
‧
同時也受到中國革命的影響。1911 年辛亥革命在馬來亞獲得擁護,隨著革命
而衍生的對華文教育的熱情,在 1917 年中國發起國語運動之後,國語便在
Nat
y
sit
馬來亞華文學校成為教學媒介。52然而英國官方政策是要建立一種馬來亞精
io
神的共同民族意識,以做為一個在不列顛國協中一個自治政府的先決條件,
er
al v
n
Ch n i
在 1930 年代初期,英國官方發現華人教育的興盛,吸收了大部分的華人兒
engchi U
童,除非有相當的對策,否則就連峇峇華人都不可避免地捲入中國民族主義
的氛圍,以中國為他們的祖國,這與英國對馬來亞建設的既定政策相違背。
於是,政府想辦法專心於英語或馬來語的教育,自 1920 年代起將華語學校
置於政府的監督之下。53
將華語學校置於政府的監督之下,其中的政治目的不言可喻。華語學校
裡甚至也受到共產主義影響,諸如海南人的成人夜間學校,幾已成為共產主
50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282-283。
51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284-285。
52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488。
53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488。
戰前馬來亞華人 .27.
義的宣傳中心。華語學校的教科書也是一個問題,因為馬來亞華語學校的教
材都是從中國而來,1925 年後中國教科書寫入了大量排外的材料,特別是對
英國的憎恨,而這種內容對於英國殖民政府而言,挑起華人仇英的情緒,這
是不能容許的,於是取締中國教科書的進口。中國教科書最大的問題不只是
挑起民族仇視的情緒,更直接的問題就是教科書的內容都是只關於中國的,
對於馬來亞的歷史、地理、商貿等各型各色馬來亞的特色都未觸及。所以馬
政 治
來亞政府必須要應付中國政府對馬來亞華人的關懷,對中國政府而言,所有
大
僑居國外的華人,包括出生於海峽殖民地的華人,都是中國人。中國政府制
立
定了補貼華僑學校的政策,希望海外子女的教育能與中國國內符合一致。對
馬來亞的殖民政府而言,這樣的現象頗表顧忌;對於一些出生於馬來亞的華
學
‧ 國
人,或者視馬來亞為家鄉的華人,對於遠在中國的政府想要和他們所認為的
國內事務強拉關係,頗表疑惑。在種族和情感上,他們可能是中國人;在政
‧
治上,他們卻自認為是馬來亞人。54
1937 年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掀起了民族主義,馬來亞華人
Nat
y
sit
也投入了抗日的浪潮,抵制日貨或是聲援中國的活動迅速蔓延。1938 年,馬
io
來亞華人更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統一在馬
er
al v
n
n i
來亞的抗日力量,並協調東南亞華僑援助祖國的各項活動,55打擊日本在馬
C 月 8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也進軍泰國、馬來
來亞的經濟活動。1941 年 12 h engchi U
半島,隨後日軍勢如破竹,英軍防衛馬來亞僅僅 70 天,新加坡與馬來亞全
境就失陷了。56日本佔領馬來亞後,對馬來亞華人的態度相當強硬,大肆逮
捕、監禁、殺害參加抗日的民眾,強行徵用華人的物資,57相繼在各地舉行
54
巴素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上)》,490-491。
55
李恩涵,〈星馬華人的抗日救亡運動(1937-1941)〉,收入李業霖編,《太平洋戰爭史料匯
編》(吉隆坡:華資企業有限公司,1996),61-62。
56
蘇雲峰,〈星馬華人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與奉獻:1937-1945〉,收入《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
亞州之海外華人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7),4。
57
蔡史君,〈戰時的馬來亞華人〉,收入林水檺、駱靜山編,《馬來西亞華人史》,75。
.2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大檢証,任意屠殺華人,58肅清了數以萬計的華人。日軍對華人種種的迫害
加深了華人的反感,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緒更為高漲。在日本統治底下,由馬
共領導的以華人為主的抗日力量是 「馬來亞人民抗日軍」 (Malaya People’
s
動,華人反日情節日益高漲,游擊隊得到人民的支持而不斷壯大,也在馬來
亞經濟日漸衰退的情況下,給日軍帶來壓力。1943 年 5 月,一三六部隊至馬
政 治
來亞,與抗日軍共同牽制日軍,1945 年 8 月 15 日,日軍宣布投降,馬來亞
與新加坡的經濟和社會各方面均受到重創。 大 59
立
然而,日軍對馬來人與印度人的辦法則是採取攏絡的策略,承認馬來亞
各州蘇丹的地位,錄取馬來人為官,並且呼籲印度人與日本合作,共同驅逐
學
‧ 國
英國解放印度。由於日軍對待華人與其他民族的政策差異過大,日後新馬地
區華人與巫人衝突的種子也就此埋下。60英國重返馬來亞時,除了戰後重建,
‧
還必須要應付華人國籍與公民權問題,還有日漸白熱化的華巫衝突。
Nat
第三節 戰前中國與馬來亞華人
sit
io
er
al
1877 年,海峽殖民地設置華民護衛司的同年,清朝政府在馬來亞設立領
v
n
Ch
事館,透過賣官鬻爵、保護華商、資助華文教育等行為,欲培養華僑對中國 n i
engchi U
的效忠,是中國民族主義在英屬馬來亞之發端。61
1877 年清朝在新加坡設置第一個領事館,以胡璇澤為領事,1881 年新
加坡領館成為永久機構,於 1891 年升格為總領事館,主要任務是保護華僑
和華商。領事館地位的轉變,以及清廷派遣專業的外交官員擔任領事,開啟
了日後中國領事與英國華民護衛司之間互相對抗的開始。62清廷的僑務政策
58
吳志超,
〈日軍侵占馬來亞三年八個月〉,收入李業霖編, 《太平洋戰爭史料匯編》 ,288-290。
59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33。
60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32。
61
C. F. Yong, Chinese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Colonial Singapore, xvii.
62
林孝勝,〈清朝駐清領事與海峽殖民地政府間的糾紛〉,收入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
戰前馬來亞華人 .29.
是在經濟上鼓勵華僑回國投資和吸引僑匯,為中國提供現代化所需要的物質
支援;另外,又以賣官鬻爵的方式,增強華僑對中國的效忠。63但由於中國
的保商局官吏對歸國華人敲詐而且政府無法約束,加上其他國家對中國領事
的外交性質和華僑國籍問題上有所疑義,讓保僑工作不易推展,僑務成就有
限。64
20 世紀初,中國改革與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改革派領袖康有為、革命派
政 治
領袖孫中山,都在馬來亞得到相當的支持,讓南洋華人與中國政治變革聯繫
大
了起來。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政府制定新的僑務政策,北京政府曾二度修
立
改國籍法,確定以血統主義為主,兼採屬地主義(jus soli),這種國籍判定原
則直到 1949 年都沒改變。這樣的國籍認定原則與英國所採的屬地主義不同,
學
‧ 國
出國華人已經在當地取得外國國籍,卻又未喪失中國國籍,雙重國籍的問題
於焉形成。這個問題在戰後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與各種權益時變成了一大
‧
阻礙。65
北京政府時期成立了僑務機構,經過多次的沿革,於 1926 年成立了僑
Nat
y
sit
務委員會,保護華僑、鼓勵華僑捐款、管制華僑移民、指導華僑團體是僑委
io
會最主要的工作。1928 年北伐成功,南京政府在外交部底下設立僑務委員
er
al v
n
Ch n i
會,著重指導華僑團體與宣傳政府的工作。經過幾次變遷,1932 年確立了僑
engchi U
委會隸屬行政院,代表了僑務機構的地位在中國政府裡得到提升,華僑與中
國的關係也有了改變。66
南京國民政府的僑務工作包含了修改國籍法來確認僑民身分,積極展開
首次華僑總登記、救濟失業歸國的華僑、增設領事館等,保護華僑的工作是
國民政府的成就較大,透過護照條例與華僑登記辦法,掌握了海外華僑的動
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17-20。
63
顏清湟著,張清江譯,〈清朝賣官鬻爵制度與星馬華族領導層(1877-1912)〉,收入柯木林、
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70。
64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台北:國史館,1997),21-24。
65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109-113。
66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16-17。
.3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向,並且便於保僑。但由於國內情勢未定,僑務政策的推行成效不大,發展
海外華僑教育反為主軸。67對馬來亞華人影響最大的,也同時是當時最重要
的僑務,就是海外華僑教育。68南京國民政府的華僑教育政策是以三民主義
為目標,在海外設立僑校,政府出錢出力也調派人力到海外視察,政府更為
海外僑校撥經費、編寫教材、培養師資,更派人在海外負責指導僑校。69然
而,中國國籍法的認定問題,讓海外華人擁有雙重國籍,而且強調中國傾向
政 治
的教育,難以得到當地政府的允許,畢竟對當地政府而言,這些中國眼中的
大
華僑,就是他們的國民。不過,僑教政策裡的國語教育還是成功凝聚了海外
立
華人,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反日民族意識高漲,讓華僑當地的政府對華僑的
活動又起了限制。70
學
‧ 國
1937 年中國開始全面對日作戰,影響到海外華僑的民族情緒,無論是出
錢資助抗日戰爭,或是憤而投筆從戎者,海外華僑皆有之。太平洋戰爭爆發
‧
後,日本佔領馬來亞,對馬來亞華人大肆報復,華人仇日情節更加熾烈。此
時中國政府以保僑、救僑及號召僑民抗日為重點。馬來亞華人在抗日的表現
Nat
y
sit
勞苦功高,加上中國因為抗戰成功提升了國際地位,故保僑交涉在戰後進行
io
得較為順利,1945 年抗戰結束,中國政府在戰後四年的保僑工作中,以歸僑
er
al v
n
復員最為成功,即將因抗戰回中國的華人送回原居地。71
Ch n i
engchi U
戰前的馬來亞華人社會與中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中國影響了馬來
亞華人的情感與認同。但戰後的馬來亞社會,面臨了急速的轉變,華人的處
境,還有華人與中國的關係,戰前種下的因,在戰後都有劃時代的變化。
67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20。
68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500。
69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500-531。
70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634-635。
71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294。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31.
第二章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1945年日本戰敗,大英帝國重拾對馬來亞的控制。1946年出現的馬來亞
政 治
聯盟(或名聯邦)計畫(Malayan Union)擴大了馬來亞境內公民權的取得資格,
大
並且中國與英國於1943年簽訂的中英新約,廢除過去英國對中國的不平等條
立
約,中國與英國互為平等國家,此舉是否侵犯了馬來亞華人擁有的各種既有
權益,立場不同的各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1948年大英帝國毅然實施與
學
‧ 國
馬來亞聯盟計畫迥然不同的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短縮了公民
權的取得,並且以馬來人的利益至上。面對此一變局,馬來亞華人團體各自
‧
採取了不同的管道來應變:有從政治層面下手的溫和手段,也有馬來亞共產
黨的武裝暴動。在戰後初期,1940年代末的馬來亞地區經歷了種種巨大變
Nat
y
sit
革,華人就在這種劇烈變幻的世局中試圖力挽狂瀾,從公民權到通商權益的
io
爭議,今日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漸漸在那時成形。本文擬從戰後英國對馬來
er
v al
n
Ch n i
亞的處理方式開始,公民權的爭議如何出現,以及中英新約帶給馬來亞華人
engchi U
的衝擊,最後馬來亞聯合邦出現,華人如何在這些爭議當中,定位自己。
1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38.
.3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社會因為日本的侵略顯得百廢待興,此時正是大英帝國推行改革的大好時
機。2
(一) 馬來亞聯盟計畫的動機
成立這個馬來亞聯盟計畫的目的在於,首先要整頓在馬來半島上分散的
行政權,並且賦予行政機關理性化的目標。3由於英國在馬來半島上劃分了三
政 治 大
個不同的殖民區,分別是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與馬來屬邦。海峽殖民地在
立
1867年以後從英國印度管轄交回給英國殖民部,成為帝國直接統治的殖民
地。在馬來半島上,英國透過與各州蘇丹締結條約的辦法達到行政控制,並
學
‧ 國
以保護者自居。4在馬來聯邦,包括雪蘭莪(Selangor)、森美蘭(Negeri Sembilan)、
彭亨(Pahang)、霹靂 (Perak) ,名義上最高統治者是各州蘇丹,但實際上負 ‧
責各州行政事務的英國派來的參政司 (Resident,或稱駐紮官) 。在馬來屬邦,
包括吉蘭丹(Kelantan)、登嘉樓(Terengganu)、吉打(Kedah)、玻璃市(Perlis)
Nat
(Advisor),不直接負責行政工作。英國在馬來亞的統治處於分散的狀態,行
io
er
al
政權力不集中,無法達到有效的統治。故在馬來亞聯盟計畫裡,第一步就是
v
n
要將行政權力集中,將分散於馬來半島上各州蘇丹的權力,集中到英國身 Ch n i
engchi U
上;而新加坡則獨自成為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5
英國在馬來亞聯盟計畫的第二步,就是要在馬來人與非馬來人之間創造
普遍的公民權,將公民權給予那些視馬來亞為家鄉並且效忠馬來亞的人,6以
2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54。
3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A Histor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p.46.
4
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23。
5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54。
6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39.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33.
期達到自治的目的。7英國方面對實行普遍公民權的考量是可以增加帝國統治
的強度,促進殖民地與大英帝國的共同利益,8因為一旦在馬來亞境內普及公
民權,廢除戰前馬來人擁有的特權,並且在種族平等的基礎上制訂憲法,9無
論是馬來人或非馬來人,無論是土著或移民,都將效忠英國。這樣的忠誠有
利於英國統合馬來半島上分散的各州,然後將帝國的權力,藉由公民權的普
及,將對帝國的效忠下及到每個個人身上。
政 治
要能夠完成馬來亞聯盟的計畫,大英帝國首先就要貫徹權力集中中央的
大
政策,而此時橫亙在帝國與人民之間的各州蘇丹,就變成了大英帝國欲先擺
平的問題。 立
1945年,英國下議院發表完對於馬來亞前途的問題後,英政府派了特使
學
‧ 國
y
sit
的管轄權,將整個馬來亞置於英國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io
er
(二) 馬來亞聯盟計畫對公民權的規範與馬來人的反抗 al v
n
Ch n i
engchi U
1946年1月22日,大英帝國公布的馬來亞聯盟制憲計畫,公民權是以屬
地主義(Jus Soli)為原則,不分種族與宗教,普遍授予符合資格的境內人民,
規範是相當寬大的:11
1. 凡此法生效之前出生於馬來亞或新加坡者。
7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A Histor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46.
8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38.
9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54。
10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40.
11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56。
.3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2. 凡年滿18歲,在法令生效之前係馬來亞聯邦或新加坡的普通居民,
在1942年2月15日以前十五年內在上述兩地之一居留十年以上者。
3. 凡在法令生效時或生效後,出生於馬來亞聯邦、新加坡者。
4. 凡在法令生效時或生效後,出生於馬來亞聯邦或新加坡以外地區,
在出生之時其父為馬來亞聯邦公民者。
5. 年齡在18歲以下而其父母具有第一條或第二條之資格者。12
政 治 大
以上是法令生效後自動取得公民權的資格,其他的人則要符合以下的規定,
方能提出公民權的申請:
立
1. 在申請之日前一年內,必須在馬來亞或新加坡居住,並且在申請之
日前八年內在上述兩地居住四年以上。
學
‧ 國
2. 品行良好,並具有相當的馬來文或英文知識。
3. 必須宣示效忠馬來亞聯邦,並表明如果申請獲得批准,願意居住在
‧
馬來亞聯邦或新加坡。13
馬來亞聯盟計畫引起了馬來人的恐慌,因為原本華人在當地社會即擁有
Nat
y
sit
經濟、教育、文化等的優勢,在人數上也有與馬來人並駕齊驅甚至是超越的
io
傾向。馬來人只有政治上的特權,如果以種族平等的原則推行馬來亞聯盟計
er
al v
n
Ch n i
畫,馬來人很有可能永遠受制於華人而無法翻身,不啻是馬來人「種族滅絕
。14
的危機」 engchi U
馬來人的報章媒體也強烈抨擊馬來亞聯盟計畫,並且呼籲馬來人
為了後代子孫,絕不能忽視這個問題,而且要團結起來。15《馬來亞先鋒報》
(Utusan Malaya)指出,馬來亞聯盟是對馬來統治者的摧毀,不相信馬來亞聯盟
政策白皮書的出現是馬來蘇丹與英國之間友善的象徵。16吉隆坡的報紙Majlis
12
溫廣益,《二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55。
13
溫廣益,《二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史》,55-56。
14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54-55。
15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47.
16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檔號:172-1/0363,檔名: 「馬來亞聯邦案」 Ma
,” l
ayaPr
essComme
nt
OnTheWhi t
ePa pe ronMa layanUni on”。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35.
也表示馬來亞聯盟政策只會讓馬來人的命運跟美洲印地安人與澳洲的土著
一樣。17吉隆坡Seruan Raayat大聲疾呼馬來人應該捍衛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土
地,保護自己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力。18Straits Echo報導了吉打州反馬來亞聯
邦運動,聚集了5000馬來人,標示著「吉打不要馬來亞聯盟」(Kedah Malays Want
no Malayan Union.),並且讓學校的孩童拿著標語寫道:
「父親們保護我們的權利
直到我們長大」(Fathers, preserve our rights until we grow up.)。19僅有一家報社Warta
政 治
Negara表示馬來亞聯邦政策所帶來的改革未必就等於侵犯馬來人受保護的
大
權利,馬來人應該要懷著希望。 由幾家馬來人主流報紙的反彈可以瞭解馬 20
立
來亞聯盟計畫白皮書對於馬來人而言是多麼巨大的衝擊。
在這樣的恐懼之下,馬來人在拿督翁(Dat
oOnnBi
nJa
’af
ar)的領導下,成
學
‧ 國
y
sit
成立典禮。馬來人將馬來亞聯盟計畫視為剝奪馬來人對馬來半島與生俱來的
er
al v
n
權利,巫統甚至表示他們執行了所有馬來人的意志,22堅決地反對馬來亞聯
Ch n i
盟計畫白皮書。 engchi U
面對如此激烈的反對聲浪,英國不得不重新評估馬來亞聯盟計畫。為了
平息馬來人的不滿,英國當局邀請馬來蘇丹與巫統人士秘密商量新憲制。23而
17
Ma
「馬來亞聯邦案」,” l
ayaPr
essComme
ntOnTheWhi
tePa
peronMa
lay
anUni
on”
。
18
Ma
「馬來亞聯邦案」,” l
ayaPr
essComme
ntOnTheWhi
tePa
peronMa
lay
anUni
on”
。
19
Ma
「馬來亞聯邦案」,” l
ayaPr
essComme
ntOnTheWhi
tePa
peronMa
lay
anUni
on”
。
20
Ma
「馬來亞聯邦案」,” l
ayaPr
essComme
ntOnTheWhi
tePa
peronMa
lay
anUni
on”
。
21
中華民國當時對國籍的判定是以血統主義,故當時馬來亞華人在沒有依規定脫離中華民國
國籍的狀況之下,本人及其後代也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事實上,這樣的辦法也曾令英國當局
對華人感到顧忌,甚至對於華人教育出手干涉。
22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49-50.
23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57-158。
.3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馬來人為了這次強烈的抗議,首次大規模組織動員共同面對危機,也是馬來
人第一次出現跨越州界的共同政治意識,24英國的馬來亞聯盟計畫,正是引
起澎湃洶湧的馬來民族主義的推手。
1946年5月,英國官員、馬來蘇丹與巫統人士舉行了會議,討論馬來亞
的未來,馬來人所提出的要求,也變成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 (Federation of
Malaya)制憲的基礎。在一連串的制憲會議中,除了英國的官員外,並沒有非
馬來人的代表。
政 治 大
(三) 華人對馬來亞聯邦公民權之反應 立
學
‧ 國
對於馬來亞聯盟授予境內公民平等的公民權,華人報業大抵上沒有強烈
的反彈。25Straits Echo指出平等的公民權以及馬來亞聯盟政策白皮書都有利 ‧
於將馬來亞建設成一個自治的地方,無論是其用心與目標都是正確的。而平
等的公民權則是給予那些將馬來亞視為家鄉的人。 26 除此之外,吉隆坡的
Nat
字率與教化,以及沒有應有的基本社會福利,那麼公民權也就毫無意義。27比
io
er
al
照馬來報紙對於馬來亞聯盟之平等公民權的反應,華人報業並無激烈的言
v
n
Ch
論。然而檳城的《中華報》也指出馬來亞華人在這個課題下,應該做的事情 n i
engchi U
是選擇,因為馬來亞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the second mother country),但是如果要申
請入籍馬來亞聯盟的話,就必須要公開地宣示自己已經正式脫離了原來的母
國。28
儘管在馬來亞當地的華人可以選擇脫離中華民國國籍,但當時中華民國
對馬來亞聯盟計畫抱持懷疑的態度。1946年4月24日駐檳榔嶼領事李能梗便
24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47.
25
「馬來亞聯邦案」,” Ma l
ay aPr essComme ntOnTheWhi t
ePape
ronMa
lay
anUni
on”
。
26
「馬來亞聯邦案」,” Ma l
ay aPr essComme ntOnTheWhi t
ePape
ronMa
lay
anUni
on”
。
27
「馬來亞聯邦案」,” Ma l
ay aPr essComme ntOnTheWhi t
ePape
ronMa
lay
anUni
on”
。
28
「馬來亞聯邦案」,” Ma l
ay aPr essComme ntOnTheWhi t
ePape
ronMa
lay
anUni
on”
。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37.
向中央表示馬來亞聯盟之公民如果加入另一國的國籍則喪失其公民權,但如
為英國籍民則加入馬來亞聯邦後仍為英國籍民。簡言之是厚待馬來亞的土生
華人。李能梗指出英國政府這項政策也直接影響了當地領事館的華僑登記,
許多富有的華僑因為經濟上的考量,願意放棄中華民國國籍;而英國政府雖
稱國籍乃個人選擇,但實已胸有成竹。實際上,若不放棄中華民國國籍,當
地華僑損失了各種經營商業的方便,也失去了購買地產的權利,為了種種便
政 治
利,富人自然容易放棄他國國籍,加入英籍。至於貧無立錐之地者,在社會
大
上的影響就小,不管他們加不加入,對於英國而言都沒有影響。李能梗在呈
立
報中央的文末寫道:「英國政府利用經濟為壓迫看透上層階級之弱點,不患
吾僑不入其彀中也」,實為中華民國對馬來亞聯邦案所抱持觀望態度的原
學
‧ 國
因。29
關於以上華僑國籍問題,中華民國政府做出了回應,大抵是讓各領館以
‧
不強迫也不鼓勵的態度來面對。任何華僑要入當地國籍,領事館均不加以干
涉,但在中國方面並不會承認其喪失中國國籍。然而中國當局也注意到馬來
Nat
y
sit
亞聯盟政策剝除馬來蘇丹之權也引起馬來人的不滿,在馬來人的反對下,此
io
計畫的施行仍有待觀察。30中國當局對於馬來亞聯盟公民權與國籍的問題,
er
al v
n
Ch n i
雖說不干涉華僑的選擇自由,但是中華民國仍然沒有承認華僑失去中華民國
engchi U
國籍;大抵中華民國當時仍以血緣為其國籍判別,對於西方以屬地主義為國
籍依據,採取著一種各說各話的行為。
(四) 馬來亞聯盟計畫的失敗
讓英國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放棄馬來亞聯邦計畫的原因,除了馬來人
29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檔號172-1/0363-(1),檔名:「馬來亞聯邦案」,1946年4月24
日,駐檳榔嶼領事致外交部代電,事由:「電陳最近華僑於馬來亞公民權之意見如何應付乞
核示由」,總收文字第1648號。
30
「馬來亞聯邦案」,1946年7月22日,僑務委員會公函,事由:「馬來亞聯邦計畫中對于
兩重國籍華僑之影響,本部已分飭英屬各領館注意應付,復查照由」。
.3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的強烈反抗之外,英國國內對此計畫也有批評的聲音,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
因為英國在馬來亞的殖民依靠著蘇丹的權力才取得合法性。31
英國在馬來亞的政策是以保護者或協調者的身份介入各州事務,藉由條
約的簽訂,對馬來亞各州擁有程度不一的行政權,例如1874年霹靂 (Perak)
內亂,華人礦工之間的鬥爭與霹靂王位繼承問題混雜在一起,是為拿律戰爭
(Larut War),英國則受馬來人與華人之邀請,介入仲裁,訂立邦喀條約(Treaty
of
政 治
Pangkor)。條約中規定霹靂受大英帝國保護,接受英國派來的參政司,除
大
了馬來人宗教與習俗的事務之外,其餘都必須徵得參政司的建議並且予以實
立
施;對於華人則協調出雙方代表都同意無條件聽從英國政府的判決。 正因 32
為英國是以這樣的方式取得馬來亞各州的權力,而不是以暴力的方式強佔,
學
‧ 國
此舉讓馬來人對英國沒有存在真正強烈的敵意。33英國政府交涉的對象,正
是各州的蘇丹;換句話說,英國之所以能夠在馬來亞各州得到權力,都是因
‧
為蘇丹的關係,而蘇丹統領的馬來人也變成英國考量殖民地發展的重要對
象,與馬來人的關係攸關到英國統治馬來亞的穩定。
Nat
y
sit
對於馬來亞聯盟計畫,巫統指出這個計畫在一開始麥邁可與各州蘇丹簽
io
訂條約時是以不公正的手段達成的,用威脅的方法並且不給予各州蘇丹交換
er
al v
n
Ch n i
意見的機會,使蘇丹在壓力下不得不簽署。另外,馬來亞聯邦計畫剝奪蘇丹
的權力,嚴重破壞了馬來人的傳統與習俗; U
e n g c h i既然英國當初是以「保護者」 34
的身份進入馬來亞,那麼對於馬來人,就要負起保護的責任。35事實上英國
國內早對馬來亞公民權的問題有所爭議,1942年甘特即在遠東政策上面表
示:馬來人是當地的原住民(the people of the soli),華人的角色只是馬來亞境
內不擾亂的族群。考量到華人社群的經濟力量與政治組織,給予華人廣泛的
31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116。
32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16。
33
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23。
34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48.
35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124。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39.
政治權力就等於讓他們有效地控制馬來亞。36早在1930年代,英國政府即有
「馬來亞可能淪為中國之一省」的恐懼,馬來人也利用這種心理來當作反對
馬來亞聯盟計畫的理由。37在馬來人抗議馬來亞聯邦計畫的同時,印尼的獨
立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英國政府為了防止馬來人捲入印尼革命,也認為
應該拉攏馬來人,以先安撫馬來人為首要任務,避免馬來亞的馬來人對革命
心生嚮往。38
政 治
在裡外的壓力之下,英國政府迅速放棄了馬來亞聯盟計畫,不再考慮各
大
民族地位平等的制憲原則,取而代之的則是維持馬來人特權,將其他非馬來
立
人視為外來移民的種族不平等原則。 39
與馬來人熱情地投入抗議運動相比,華人社群對於馬來亞聯盟計畫中公
學
‧ 國
民權問題的反應大抵是冷漠的。大部分的華人都在努力恢復自己政治與經濟
力量,無暇深入馬來亞聯盟計畫的辯論中。40華人對此議題的冷漠可以從兩
‧
方面來理解,首先是英國從戰前就在馬來亞推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華人
可以自由地從事經濟活動,沒有受到什麼限制。華人仍然可以中國籍自居,
Nat
y
sit
留在當地做生意並且受到英國保護。其次,公民權的實施並沒有強制性,即
io
使不入籍馬來亞,華人仍可以在當地經商,造成許多華人對公民權一事抱持
er
al v
n
觀望的態度。但有些華人也認為為了經商的方便與獲利的考量,入籍馬來亞
Ch n i
是最好的辦法。41 engchi U
儘管如此,華人社群中還是對馬來亞聯盟有批評的意見。對馬來亞聯盟
計畫不滿的華人表示,這個計畫事先並未和華人商量過,而且普遍的公民權
36
Albert Lau, The Malayan Union Controversy 1942-1948, 64.
37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56。
38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124。
39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57。
40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A Histor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47.
41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56-157。
.4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還不足以滿足華人想要民主代議政府的欲望。42結果在種種原因之下,一個
令華人更無法接受的馬來亞聯合邦取而代之。
第二節 馬來亞新憲制
由英國官員、馬來亞各州蘇丹與巫統成員所組成的制憲委員會 (Working
Commitee)於1946年7月對於馬來亞未來的發展原則有了幾點共識:
政 治 大
1. 馬來亞應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來確保經濟利益與行政效率,保障全體
的利益。
立
2. 馬來亞各州與各殖民地的獨特性應被保留。
學
‧ 國
3. 新的協議應該要朝向完全的自治。
4. 為了要使第三點的協議更有效率地執行,公民權應給予那些視馬來亞為自 ‧
己真正家鄉與效忠對象的人。
5. 馬來蘇丹擁有特殊的地位,而且權力應該受到保障。43
Nat
在這樣的共識之下,英國當局於1946年12月提出了馬來亞聯合邦的制憲報告
sit
書。
io
er
al v
n
(一)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對公民權的規定
Ch n i
engchi U
符合以下資格者,將自動成為馬來亞聯合邦的公民:
1. 不論出生何地,凡屬於任何一邦蘇丹臣民者。44
2. 不論何時出生於任何殖民地之英國屬民,凡在聯合邦所包括之任何
領土內為永久居住者(即謂連續居住已達15年之久者)。
3. 不論何時出生於現屬聯合邦之任何領土以內之英國屬民其父具有
下列條件之一者:
(1)其父本人出生於各該領土者;(2)連續居住於
42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97。
43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54.
44
即蘇丹籍民,也就是原住民馬來人。意思就是馬來人都將自動取得馬來亞聯合邦的公民權。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41.
各該領土以內達15年以上之久者。
4. 凡不論何時出生於現屬聯合邦之任何領土以內,習慣於操講馬來語
及遵循馬來習俗者。
5. 凡其他任何時間出生於任何各該領土,其父母亦出生於各該領土之
內,且在其間連續居住達15年以上之久者。
6. 凡出生之日其父為一聯合邦公民者。45
政 治
除了自動取得公民權的人之外,其他人必須依據下列條件提出申請,最高專
員(High Commisioner)
將頒給公民權資格: 大
立 (1)出生於現屬聯合邦之領土以內,且在該
1. 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
領土內之一地或多數地方,在其申請之前十二年內,居住達八年以上
學
‧ 國
之久者。
(2)在其申請之前20年內,於各該領土中之任何一地或多數
地方居住達15年之久者。
‧
2. 申請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而高級專員認為滿意者:申請人須有良好
品格,具備充分之馬來語或英語之知識,在規定表格中言明永久居
Nat
y
sit
留,如申請被批准,申請人須樂於參加公民宣誓。依照運籌委員會46之
io
建議,公民申請人須年滿18歲以上。47
er
val
n
Ch n i
從上述的資格限制可以發現,馬來亞聯合邦首先去除了出生與居住於新
engchi U
加坡的公民資格,原先的馬來亞聯邦計畫則是將新加坡也納入公民權授予的
範圍。排除新加坡的舉動可以視為強調馬來亞與新加坡是政治上分離的,48因
為在公民權的規定裡數次提及「於現屬聯合邦境內」,但馬來亞聯盟計畫對
於公民權的規定還擴展到新加坡。新加坡從聯合邦分離出去,成為英國直轄
的殖民地,出生與居住在新加坡的人都無法成為馬來亞聯合邦的公民;這樣
45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90。
46
即制憲委員會(Working Commitee)。
47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191。
48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57.
.4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一來便大幅減少馬來亞聯合邦境內的非馬來人人數,49對馬來人而言是非常
有利的,因為新加坡的人口有很高的比例是華人,如果將之併入馬來亞聯合
邦,將會對馬來人造成威脅。
馬來亞聯合邦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強調馬來人的特殊地位,並且對於非馬
來人申請公民權設置嚴格的規定。馬來人都可以自動取得公民權,但是非馬
來人則要父母都居住在聯合邦境內15年以上才能取得,這與馬來亞聯盟所提
政 治
出來的屬地主義大相逕庭,也由此凸顯了馬來人的特權。而馬來亞聯合邦計
大
畫更加長了對居住年限的規定,並且提高了語言的門檻,必須要讓高級專員
立
滿意者,才能取得公民權。此舉一下子讓許多第一代華人移民很難取得公民
權,即使是第二代移民,也只有部分符合資格。50
學
‧ 國
顯然馬來亞聯合邦公民資格的規定對華人並不友善,聯合邦的目的即是
,51蘇丹的地位提高,馬來人的特權也受到保護。
創造一個「馬來人的馬來亞」
‧
此制憲計畫書發表後,在華人社會引起一陣嘩然,華人也循各種途徑力圖力
挽狂瀾。
Nat
y
sit
(二)華人對馬來亞聯合邦計畫的反抗
io
er
al v
n
Ch
面對華人的抗議,英國當局也必須面對。政府一再表示馬來人是馬來亞 n i
engchi U
的土著,與英國政府之間存有條約關係,不能不先徵詢他們的意見;而又保
證不會在不跟其他種族代表商討之前就制訂決策。52故為了在形式上面不顯
得 偏 頗 , 英 國 政 府 在 1946 年 12 月 成 立 了 憲 制 諮 詢 委 員 會 ( Consulative
Committee) ,徵詢非馬來人的意見。諮詢委員會總共有九名成員,其中五名
49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60。
50
溫廣益,《二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史》,56-57。
51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60。
52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57。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43.
為歐洲人,兩名華人,兩名印度人,而這兩名華人還是由政府指派的。53由
英國向各界徵詢的結果,馬來人以外的其他種族大多主張強化中央政府,以
及減少馬來人特權,原則上對馬來亞聯合邦的組織並沒有太大異議。
儘管華人團體對英國當局提出許多制憲意見,包括要求新加坡不應與馬
來亞分離、要求放寬公民權資格,以及反對立法議會對非馬來人不公平的議
席分配。然而英國當局對這些聲音都充耳不聞,在1947年7月正式宣佈馬來
政 治
亞聯合邦將在1948年2月1日成立。54
大
面對新憲制偏袒馬來人、歧視華人的現象,華人團體與左翼馬來團體都
立
在馬來亞境內掀起抗議的浪潮。其中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 (All-Malaya Concil of
邦計畫發表了備忘錄,主張一個聯合的馬來亞必須包含新加坡,而且應該給
予馬來亞境內視馬來亞為家鄉與效忠馬來亞的人平等的地位與權力,利於達
‧
到最終的自治,以期帶來各民族之間的平等相處,增進馬來亞與英國的利
益。55陳禎祿的備忘錄表示了建設一個馬來亞民族 (Malayan Nation)的必要,
Nat
y
sit
並且以西方的觀點出發,提出關於平等的公民權與自治的建議。56
io
1947年10月,馬華商聯會與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共同合作展開的全馬總
er
v al
n
Ch n i
罷工運動,是為了表示對新憲制的不滿,10月20日在馬來亞與新加坡,華人
engchi U
與印度人聯合響應罷工運動,讓許多城市幾乎陷入停擺,舉凡工商運輸、銀
行學校、娛樂場所,在新加坡、吉隆坡、檳城等地都陷入一片蕭條,57罷工
運動本身大體上是成功的。58各家媒體報導總罷業以馬來亞新憲制違反民主
精神與族群平等之由,在全馬與新加坡得到高度的成功。首先,在政府體制
上馬來亞聯合邦新憲制設立行政、立法兩機構,但此兩個機構同時受到總督
53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130。
54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61-162。
55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60-61.
56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61.
57
〈歷史創舉總罷業抗議政制〉,南洋商報,1947年10月21日。
58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64-165。
.4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領導,也只對總督負責。總督領有特權,擁有立法會議法律案與預算案的最
高權力,行政會議也不是由立法會議選舉。59在政府體制上就已背離了民主
體制之外,在議會代表的名額上,也明顯出現不公。60而新憲制將新加坡脫
離馬來亞,亦是總罷業抗爭的一項。將新加坡從馬來亞分離,而新加坡是為
英國在東南亞國防與經濟上的重心,新加坡的分離除了帶來經濟上的影響,
更直接的就是減少了馬來亞的華人總數,讓馬來亞華人從可與馬來人匹敵的
政 治
數量,變成少數族群。61再者,新憲制歧視非馬來人,造成境內族群矛盾,
大
戰後已有巴勒斯坦的例子,倘若各民族之間的利害關係繼續下去,則會造成
立
跟巴勒斯坦人民一樣的可悲情況。 華人對於馬來亞新憲制有這麼大的反62
彈,大抵除了上述各項原因,還有華人對於馬來亞已經有對家鄉的忠誠,並
學
‧ 國
且對於馬來亞的繁榮有一定的貢獻,63今日卻被拒於平等的門外。
儘管此次罷工運動引起殖民地官員的高度重視,卻無法改變英國貫徹馬
‧
來亞聯合邦憲制的決心,華人越是強烈反彈,英國政府就越感覺到不能在華
人的壓力下低頭,而且支持馬來人比遷就華人來得重要的多。64
Nat
y
sit
另外一個華人反抗聯合邦新憲制的運動發生在檳城。1948年馬來亞聯合
io
邦憲制出爐後,檳城地區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發起了從馬來亞聯合邦分離
er
al v
n
Ch n i
的運動。納入馬來亞聯合邦的檳城,失去了過去海峽殖民地的特殊地位,65意
engchi U
味著當過去的海峽殖民地(新加坡被排除在馬來亞聯合邦之外)與馬來各州
在同一個政府的行政下,無論是種族結構或社會結構都與其他馬來各州不同
的檳城,在未來的發展上很可能受到不良的影響。檳城是個以華人為多數人
口的地方,也憑藉著華人的努力讓檳城地區持續地繁榮;對於他們而言,維
59
The Striats Times(海峽時報),1947年10月21日社論。
60
“ChinaOf fi
cialAt
tac
ksMal
ayaCons
ti
tut
ion”,TheSt
ri
atsTi
mes
,1947年11月5日。
61
「馬來亞新憲草案對華僑極為不利」,中央日報,1947年12月5日。
62
星洲日報,1947年10月21日社論、The Striats Times(海峽時報),1947年10月21日社論。
63
南洋商報,1947年10月16日社論。
64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65-166。
65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97。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45.
護這種利益最好的狀況就是保持大英帝國的統治。檳城的海峽華人認為在大
英帝國的統治下,當地的多元文化可藉以保存,並且能夠維持地方上的和
平,這對商貿發展而言是最有利的。66
檳城的海峽華人發起分離運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害怕失去與新加
坡和大英帝國傳統的聯繫,而被一個由馬來民族主控的政府所吞噬。67在大
英帝國的統治下,檳城擁有自由港68的地位,這也加速了檳城地區的商業繁
政 治
榮,跟馬來亞其他地方相比,他們擁有英國籍的地位,這也確保了他們在馬
大
來亞的特殊性。故海峽華人不願意失去在英國統治時的特殊地位,因為在英
立
國統治下,海峽華人在檳城擁有很大的自由與便利,而他們也不樂見成立一
個自治政府,正因為有了大英帝國的統治,當地的種族之間才有共同效忠的
學
‧ 國
對象,不僅有利於商業發展,也有利於種族和諧。69
就在併入馬來亞聯合邦之後,檳城失去了自由港的地位,並且受制於馬
‧
來亞的中央政府。失去自由港地位的檳城地區,商人因此要負擔沈重的進出
口稅,加上1948年馬共爆發武裝暴亂,政府實施緊急法令,這都讓檳城貿易
Nat
y
sit
急速衰退,檳城商人也因此居於惡劣的地位。而受制於馬來亞中央政府,為
io
了彌補其他州的發展短缺,檳城地區的歲入外流,導致檳城本地的建設停
er
al v
n
頓,發展趨緩。70
Ch n i
engchi U
然而英國政府並沒有接受檳城分離運動的要求。大英帝國在二戰之前即
有在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建設一個統一而現代化的馬來亞,以及大英帝國所
保護的馬來各州的特殊認同的維持,經濟與政治層面的緊張關係在戰前即已
開始。而在日本投降後,大英帝國回到馬來亞,預期在長遠的政策下發展成
為一個團結,最終達到高度自治的馬來亞。71檳城的分離運動並沒辦法撼動
66
Cl
iveJ
.Chr
ist
ie,“ (
A Modern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NewYor
k:I
.B.Ta
uri
s,1996)
,30.
67
Cl
iveJ
.Chr
ist
ie,“ ,29.
A Modern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
68
貨物進出口免稅。
69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97-198。
70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97-198。
71
Cl
iveJ
.Chr
ist
ie,“
A Modern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
, 28.
.4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英國對馬來亞的根本政策,因為一旦檳城從馬來亞聯合邦分離,一個團結自
治的馬來亞就無法完成。面對檳城華人的請願,英國方面的殖民地官員仍然
偏袒馬來人,認為馬來人是馬來亞的土著,後面來的移民雖然對經濟發展有
很大的貢獻,但是對這塊土地的忠誠仍然可議;更甚者,認為華人助長了馬
共的暴亂。72無論從帝國的政策或是長久以來存在著的對華人忠誠的疑慮,
檳城分離運動以失敗告終。
政 治
檳城分離運動的失敗有很多因素,分離運動的領導人多半侷限於上層的
大
知識份子,忽略了群眾的力量,導致抗爭的強度與長度無法維持。而在英國
立
以恢復檳城為自由港地位與城市選舉的安撫之下,分離運動很快就煙消雲散
了。73
學
‧ 國
反新憲制的運動最終失敗了,儘管最後對於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有稍稍
放寬,基本上這個偏袒馬來人、強調馬來人特權地位的馬來亞聯合邦憲法已
‧
經正式在1948年2月1日生效。在此次反新憲制的運動中,無論是總罷業運動
或是檳城分離運動,雖然最後沒有達到目的,但是在環境出現阻礙的時候,
Nat
y
sit
華人在種種反抗活動的動員,標示了華人日後將展開風起雲湧的政治運動。
io
這是一向對當地政治冷漠的華人,受到環境驅使也好、受到心中對馬來亞的
er
al v
n
認同鼓舞也好,致使華人在馬來亞境內的政治運動由此開始前仆後繼。
Ch n i
ngch e i U
第三節 中英新約第七條與僑民利益
戰後自1946年開始,馬來亞局勢便風起雲湧。與馬來亞聯盟、馬來亞聯
合邦新憲制等政策吵的沸沸揚揚同時,中英新約第七條1947年在新加坡施
行,也在馬來亞地區掀起了一陣辯論的波瀾。
1943年中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關於取消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
約〉,遲至1947年才在新加坡實行。中英新約當中最受馬來亞華人矚目的便
72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98-199。
73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201。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47.
是中英新約第七條:
締約此方之領事館經彼方給予執行職務證書後,得在彼方領土內雙方
所同意之口岸地方與城市駐紮。彼方領土內之締約之領事官在其領事
區內應有與其本國人民及公司會晤通訊以及指示之權。而締約此方之
人民及公司在彼方領土之內亦隨有與其本國領事官通訊之權。遇有締
約此方之任何人民在彼方領土內被地方官廳逮捕或拘留時,該地方主
政 治
管官廳應立即通報在該地領事區內之彼方領事官。該領事關於其管轄
大
範圍以內有權探視其任何被逮捕或在獄候審之本國人民。締約此方之
立
人在彼方領土內被監禁者,其與本國領事官之通訊,地方官廳應轉遞
與其主管之領事官。締約此方之領事官在彼方領土內應享有現代國際
學
‧ 國
慣例所給予之權利、特權與豁免。74
關於中英新約第七條,華人輿論界也出現了兩種立場。1947年11月21日
‧
由《星洲日報》首先發難,在一篇社論名為〈中英新約與馬來亞吾僑地位〉
中,認為中國以為中英新約唯一發揚國威之舉,但卻沒有照顧到馬來亞華人
Nat
y
sit
之地位,加上此時正為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反對新憲制的時刻,中英新
io
約的施行將陷總罷業於非法。此篇社論認為,馬來亞華人並未以外僑自居,
er
al v
n
Ch n i
當地政府政策也不曾將馬來亞華人視為外僑;一旦中英新約在馬實施,華僑
engchi U
在馬來亞的地位將變成外僑,也就失去了在馬來亞的特殊利益,此為中國陷
馬來亞華僑於不義之舉。再者,以國籍法論,中國以屬人主義、英國以屬地
主義,凡生長於馬來亞者,皆為英國籍民,那如此之矛盾,如何可以施行中
英新約第七條?對於拘捕土生華人之通報,如果通報中國領館是否能為當地
政府所接受?如果不通報中國領館,則中國領館已不承認此為中國籍民。這
樣子的矛盾損害馬來亞僑民利益,社論中抨擊在馬實行中英新約的決定,竟
然是中國政府向英國政府提出的,這樣罔顧僑民之福祉,是最令人感到可惜
74
國史館藏,財政部檔案,檔號:258/321,檔名:「中美、中英關於取消美、英在華治外法
權及處理有關問題」。
.4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的。75
與《星洲日報》此篇社論站在同一陣線的還有《南僑日報》。一篇〈護
僑乎?禍僑乎?〉的社論抨擊了中國當局並未設想馬來亞華人的權利,並且
尖銳地指出中英新約第七條並沒有達成所謂中國一直在追求的平等。社論當
中提到凡世界上主權獨立的國家,對於境內外僑的違法事件皆以當地法律審
之,不受外國領事干涉。然而中英新約第七條顯然違反國際慣例,原因無他,
政 治
就是英國對中國的司法不放心,為了避免中國以不法的程序捉拿英國籍民,
大
至少捉捕英國籍民時必須通報英國領事館,英國領事館才能保障他們不受非
立
法待遇。而實施中英新約第七條,實有利於在中國的英國籍民,而非在英屬
的中國華僑。76
學
‧ 國
立場不同的《中國報》也回應了《星洲日報》的社論,提出了中英新約
在馬來亞實施是極為平常的事情,而且當前馬來亞公民權之爭議與國籍也沒
‧
有關係,也不因具有中國國籍而喪失了馬來亞的公民權,因為華僑在馬來亞
所取得的地位不因國籍而起,自然也不因為國籍而受到影響。而且中國政府
Nat
y
sit
並未有放棄僑民的想法,就算土生僑民得不到中國政府的保護,中國政府也
io
不打算放棄大多數僑民的利益。77幾日後,
《中興報》在這基礎上更進一步提
er
al v
n
Ch n i
出中英新約適用於馬來亞,首先馬華的地位並不特殊,因為馬華所取得的經
engchi U
濟利益是因為自身的努力,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外客的原因,中英新約第七條
自然也就無損馬華的權利。再者,爭取馬來亞公民權的爭議上,如果因為爭
取公民權之便而放棄本來的國籍,在道理與良心上皆說不通,因為華僑的利
益與母國緊緊相依,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則外僑難以保障自身安全。所以中
英新約第七條毫無疑問應該施行於馬來亞,就算成效不彰也不應該放棄這個
原則。最後如果你認為你是中國人,就應該贊成中英新約第七條在馬來亞施
行;如果不願為中國人,則可以反對並且加入別的國籍,而且須知道海外僑
75
星洲日報,1947年11月21日社論。
76
南僑日報,1947年11月29日社論。
77
中國報,1947年11月21日社論。
戰後馬來亞新憲制 .49.
民的安危實由自己的國家所保護,任何人均不應該拒絕。78
面對質疑的聲浪,《星洲日報》也有所回應,更加清楚地闡述自己的立
論。
《星洲日報》
〈再論中英新約第七條〉當中首先指出了中英新約第七條的
「多此一舉」。因為保護嫌疑犯不受到非法對待之冤,其實無須中英新約第
七條,領事館本身就可發揮保護的權力。談到馬來亞華僑的特權,比起英國
在中國放棄土地權、內河航行權、鐵路公路礦山之經營權、內地旅行與居住
政 治
自由權,商業經營上亦不能用純外僑資本組織有限公司等,華僑在英屬地放
大
棄上述這些權利,遠比英國在中國放棄特權的損失更大。再談到公民權與國
立
籍問題,對內稱為公民權、對外稱為國籍,這兩者並非不相干。而且今日在
新加坡適用中英新約第七條並不包含英籍華僑在內,且許多贊成中英新約第
學
‧ 國
七條適用於馬來亞的人,多具有英籍資格,實在難以服人。79《南僑日報》
也報導李光前評論中英新約第七條在馬施行的不切實際,因為華僑眾多且情
‧
形特殊,此約是否在馬來亞施行宜先與在地華僑商討,否則貿然實施則容易
折損華僑利益。80
Nat
y
sit
對於中英新約是否在馬施行,不只是中英新約第七條本身的規定,更從
io
條約內容衍生到在馬華僑的定位,加上當時全馬陷入馬來亞新憲制的公民權
er
al v
n
Ch n i
爭議上,中英新約第七條的規定與延伸出來的意義也成為當時討論的重點。
engchi U
戰後馬來亞華人在公民權與特權上面產生的爭議,從馬來亞聯盟到馬來亞聯
合邦新憲制,一直到中英新約第七條的問題,都可以總的視為是馬來亞華人
爭取公民權的種種過程。在中英新約第七條的紛爭裡,立場傾向中國的報章
以國家民族的號召呼籲僑民支持中英新約第七條在馬施行,因為僑民在外的
安危必須由國家來保障。而對於本土立場的媒體而言,爭取在馬來亞這片土
地生存的最大利益,就是要取得當地的公民權,並且維護一直以來華人所擁
有的各種權利;一旦中英新約第七條在全馬實施,勢必會動搖馬來亞華人的
78
中興報,1947年11月27日社論。
79
星洲日報,1947年11月29日社論。
80
〈李光前評中英新約第七條〉,南僑日報,1947年11月22日。
.5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既得利益。馬來亞華人面對新憲制的挑戰時,已對其在馬來亞的權利感到不
安;若加上中英新約第七條的爭議,則馬來亞華人在馬爭取平等公民權的路
就更加困難重重。
馬來亞華人之所以要反對中英新約第七條在馬來亞施行,主要是因為中
英新約第七條牽涉到在英屬馬來亞境內華人國籍的認定。如果中英新約在馬
來亞施行,華人在馬來亞的地位將變成「外僑」,也就失去了在馬來亞享有
政 治
的的既得利益,反對中英新約在馬來亞施行的華人,認為此是中國陷馬來亞
大
華僑於不義之舉。但在中英新約第七條在馬來亞施行與否的爭議相當熱烈
立
時,馬來亞華人不願意變成中華民國國民,但也並不積極加入馬來亞聯盟或
馬來亞聯合邦籍。馬來亞華人這樣矛盾的舉止,亦可能造成日後馬來亞華人
學
‧ 國
爭取公民權與其他權益的困境。
‧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51.
第三章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當英國在馬來亞推行馬來亞聯合邦新憲制時,馬來亞共產黨也準備好對
政 治
抗英國這個保護馬來人利益,並且繼續貫徹英國在馬來亞的殖民統治的體
大
制。1948 年 6 月,馬共揚棄了過去發動工潮的溫和鬥爭路線,改採激烈的武
立
裝鬥爭,將馬共建設一個獨立的馬來亞的精神,用反英民族統一陣線的口
號,表達的更為徹底。然而,英國發布緊急狀態影響的不只有共產黨員。戰
學
‧ 國
y
sit
里程。而從馬共暴動到英國發布緊急命令,以及為了服務新村而出現的馬華
io
公會,這一連串的活動都與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密不可分,緊急狀態出現
er
al v
n
1920 年代,世界受到蘇聯革命成功影響,共產主義思潮席捲了全球,各
地的共產黨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當中 1921 年創立的中國共產黨,其與中國
國民黨之間的關係也連帶影響了馬來亞。來自印尼與中國的共產黨份子進入
馬來亞,但他們無法說服馬來人與印度人,只能在華人社會裡發展。1
1923 年,中國國民黨推行「聯俄容共」策略,接受蘇聯的指導,允許中
1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07。
.5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在國民黨革命事業屢受挫折之時,孫中
山必須結合外力,學習蘇聯。一向不注重群眾運動的國民黨,在聯俄容共之
始,便開始投入農人、工人、婦女,和青年學生的運動,以求擴大革命的社
會基礎。2另外,建立黃埔軍校也是塑造革命武力的最快途徑。為了打倒軍閥,
完成統一,讓中共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一來可以將共黨消弭於無
形,二來可以吸收中共的人才,一舉兩得。3聯俄容共的政策讓中國國民黨在
政 治
1920 年代的政治路線有了改變,同樣也影響到了在馬來亞的國民黨支部。
大
聯俄容共以後,中國國民黨馬來亞支部的活動漸趨頻繁,在新加坡更是
立
擴建支部,在馬來亞地區的黨務蒸蒸日上,黨員數量大為增加。而英國當局
在無法區分國民黨員與共產黨員的狀況下,對國民黨採取戒備手段。4國民黨
學
‧ 國
在馬來亞的運動包括了中國民族主義的鼓吹,隨著中國本土的民族主義浪
潮,馬來亞地區的華文教育、書報也滲透了反英思想,由中國出版的教科書
‧
裡引入近代中國的排外事件,華語學校的教育與制度都是複製中國本土的,
教師亦由中國分派,教授的教材多為中國的事務而非馬來亞的,這些都足以
Nat
y
sit
倡的反對列強帝國主義侵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民族主義思潮也在
er
al v
n
C n i
馬來亞發揮了影響,尤有甚者,聯俄容共以後的中國國民黨在群眾運動的路
hengchi U
線上又更上一層,馬來亞支部的活動也更為熱絡。
然而,1927 年,中國國民黨實施「清黨」,國共合作破裂,原來寄生在
國民黨的共產黨員紛紛南逃,到馬來亞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南洋臨時委員
會」
、「共產主義青年團」等組織。6此時期是馬來亞共產主義者的困境,由於
馬來亞華僑社會大部分仍延續中國國民黨的立場,對左派份子明顯排斥,第
2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04),326-327。
3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327。
4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1994),63-64、92。
5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73-75。
6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台北:文史哲,1982),353。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53.
二就是殖民地政府壓抑共產黨的措施,使共產黨的活動範圍大為縮小。但另
一方面,受到國共分裂的影響,從中國南來的共產黨員補強了馬來亞左翼華
僑的勢力。7
1927 年到 1928 年的冬天,
「共產國際」派出數名華人來到馬來亞,成立
了「南洋共產黨」,不僅從事馬來亞的共產主義運動,還包括泰國、印度支
那、馬來半島、緬甸與印尼等東南亞地區。8國共分裂之後給馬來亞的共產勢
政 治
力帶來不小的危機,為了面對這個困境,
「共產國際」於 1930 年 4 月秘密召
大
開南洋共產黨第三屆代表會議,將南洋共產黨解散,取而代之的是「馬來亞
立 。馬來亞共產黨的活動受到「共產國際」遠
共產黨」與「印度支那共產黨」
東局的直接監督。另一方面,「南洋總工會」隨後也在新加坡召開大會,以
學
‧ 國
「共產國際」的指示為基礎,改組為「馬來亞總工會」
,並且提出不只對華僑,
更特別表示重視組織馬來人的方針。91930 年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正式
‧
重組為馬來亞共產黨。馬共的成員多為馬來亞華文學校以及星馬的勞工階
層,華文學校成為了宣傳共產主義的場所。10
Nat
y
sit
馬來亞共產黨有利的情勢。首先是全球經濟大蕭條,貧窮化的出現使越來越
er
al v
n
Ch n i
多人對共產主義產生共鳴;第二點則是上海的「共產國際」重新指揮、援助
12
engchi U
馬來亞共產黨。 此時期馬來亞共產黨發動了民眾遊行、罷工抗爭,到了 1936
年馬來亞工潮洶湧,1937 年雪蘭莪工人大罷工,公然挑戰政府,馬共的聲勢
已經極為浩大。13
7
長井信一,《現代マレーシア政治研究》(東京: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78),34。
8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07。
9
長井信一,《現代マレーシア政治研究》,36。
10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353-354。
11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07。
12
長井信一,《現代マレーシア政治研究》,39。
13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07。
.5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激起了馬來亞地區華人的抗日的民情,馬共藉機
參與抗戰活動,一方面反法西斯的侵略戰爭,一方面依然高舉著反英國帝國
。14當時許多青年受到馬來
主義的旗子,企圖建立一個「馬來亞民主共和國」
亞共產黨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影響,紛紛加入了馬共,馬來亞共產黨於是成
為一種英勇的象徵。然而這樣的狀況說明了馬共的壯大並非因為青年學子認
同馬共的思想,而是在於中日戰爭爆發後,馬共所點燃的民族情緒使然,所
政 治
以馬共的抗日路線受到極大的迴響。15人民戰線也好,抗日統一戰線也好,
大
共產黨的目的儘管達到了,抗日運動不免仍是只關乎華僑的運動,對於共產
立
主義應該不分種族、不分階級的傳播,在此時已埋下分歧。
1940 年 2 月馬來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議確立「反帝民族統一戰線」,
學
‧ 國
不管是中國的抗日戰爭或是在巫、印之間挑起反英情感,都同時並進。同時,
驅逐英國帝國主義以及建立馬來亞民主共和國等 10 項綱領也在此時確立。16
‧
對此,英國政府採取高壓手段,以驅逐法令強制扣押或驅逐馬共領袖,但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馬來亞的局勢又有了不同。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
Nat
y
sit
,放棄反英政策,與殖民政府合作。17英國同意提供
馬共聽命於「共產國際」
io
馬共成員軍事武器與訓練,這給馬共的壯大提供了良好的組織。18然而,1942
er
val
n
Ch n i
年日本佔領馬來亞,英國旋即撤退,日本開啟了在馬來亞三年八個月的統
engchi U
治,而這極短時間也是馬共發展的轉折點,日本統治激化了馬來亞三大民族
之間的矛盾,對戰後的馬來亞帶來戲劇性的變化。
日本統治激化了馬來亞民族之間的矛盾,原因在於日本對馬來亞的政策
是聯合其他民族來壓制華人,特別是以馬來人來抑制華人,任命馬來人擔任
官吏、警察,來做為日人壓迫華人的工具。日本更進一步宣傳,華人控制了
14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08。
15
長井信一,《現代マレーシア政治研究》,42。
16
長井信一,《現代マレーシア政治研究》,43。
17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08。
18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74.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55.
馬來亞的政治和經濟,馬來人必須團結起來,與印尼的馬來人一起統治華
人,不然很可能就會受到華人的主宰。19由於這樣的分化政策,讓在英國統
治底下並無多大矛盾的華巫關係,驟然起了變化。在日本人壓制華人的統治
底下,馬共在馬來亞地區建立多個獨立隊,在各地分散作戰,參與游擊組織
的人數難以統計,到最後才結合為抗日軍。抗日軍成員多為華人,以受華文
教育者為多數,不僅有受到馬共號召的,亦有因同仇敵愾而志願武裝抗日
者。20
政 治
大
1943 年,馬共抗日的思想行動依據來自馬共的「抗日九大綱領」,當中
立
首要目標就是驅逐日本,建立一個各民族共存的馬來亞民主共和國,這當然
也包括驅趕原先的殖民者英國。21然而,1945 年馬共的「八大主張」卻放棄
學
‧ 國
y
sit
作來換取英國承認馬共的合法,進一步用政黨的力量加強和平鬥爭,以求英
io
國在馬來亞建立代議制度,逐步引導馬來亞走向自治之路。23
er
al v
n
Ch n i
1946 年,英國提出馬來亞聯盟計畫,馬共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具有改革性
engchi U
的計畫,而且只是將馬來亞變成一個由總督直接管轄的殖民地罷了,並沒有
給予一個自治的政府,並且與馬共希望的境內 18 歲以上的公民應有平等的
19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356。
20
朱自存,〈獨立前西馬華人政治演變〉,收入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編,《馬
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24-26。
21
朱自存,〈獨立前西馬華人政治演變〉,收入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編,《馬
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6-27。
22
朱自存,〈獨立前西馬華人政治演變〉,收入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編,《馬
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8-29。
23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11。
.5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公民權有相當大的距離。24更甚者,白皮書內容將新加坡排除在外,馬共認
為這是英國的陰謀,將身為新馬政治、經濟與軍事中心的新加坡分割開來,
企圖將新加坡做為遠東殖民地的根據;而且總督獨攬大權,直是加強帝國主
義對馬來亞的掠劫。25
然而,經過馬來人的反彈,1946 年 12 月,英國政府毅然決定實施與馬
來亞聯盟計畫相去甚遠的馬來亞聯合邦新憲制,誠如上一章所言,這是一個
政 治
保障馬來人,而且將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的門檻大大提高的政策,此舉引起
大
馬共的不滿,馬共認為聯合邦新憲制不但背離自治之路,而且繼續保持英國
立
在馬來亞的殖民母國身分,新憲制當中保障馬來人的部分,也是英國破壞馬
來亞民族和諧的手段。1948 年 6 月,馬共揚棄了過去溫和改革的方法,改走
學
‧ 國
激烈的武裝鬥爭路線,號召反英民族統一陣線,正式轉為地下,與英國短兵
相接。26馬共的路線轉變並非一時一刻,從 1947 年黨內清算總書記萊特時,
‧
就見到馬共路線轉變的端倪。
1947 年 3 月,馬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會中不只決議
Nat
y
sit
要清算總書紀萊特,同時也批評了過去黨的政策,並且在同年 5 月的第五次
io
全體會議裡,擬定具體的鬥爭計畫,開始準備武裝叛亂。1947 年 5 月,馬共
er
al
v
n
Ch n i
開始搞工人運動,選擇用罷工的方式來對抗英國政府。27隨著罷工行動越演
engchi U
越烈,英國於是下達命令,立法限制工會的工作人員,必須符合從事相關行
業三年以上的條件,就是為了防止共產黨人藉由滲透工會達到煽動群眾的目
的。28由於受到英國的掣肘,馬共的行動轉為恐怖主義的攻擊。1948 年 2 月,
馬共搶劫、謀殺等流血案件頻傳,當中又以暗殺敵人為最嚴重的手段,暗殺
24
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1945 (Bangi: Penerbit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2000), 98-99.
25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17。
26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218。
27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檔號:172-1/0359,檔名:「馬共暴行」,1948年4月,檳榔嶼領
事館卅七年四月分下半月月報〈馬來亞英府處置工潮之緊急措施〉。
28
張虎,《早期馬共歷史之分析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0),166。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57.
的對象包括了橡膠園或礦區的歐籍經理人、馬來亞的國民黨領袖或支持者,
以及警察或政府官員。暗殺橡膠園或礦區的歐籍經理人不僅可以打擊英國帝
國主義,重點是可以取得橡膠園與礦區的人力、物力及情報支援;暗殺國民
黨的領袖或支持者,則可造成馬來亞政治的真空,好讓共產黨有機可乘;暗
殺警察或政府官員則可破壞經濟與行政系統,造成政府的混亂與癱瘓。29
1948 年 6 月 16 日在霹靂州和豐(Sungai Siput)的橡膠園發生三名歐籍經理
政 治
人被槍殺的案件中,還有兩名國民黨黨員身分的吉打華玲中華商會主席與柔
大
佛膠園的工頭也遭暴徒傷害,在柔佛州笨珍則發生暴徒攻佔警局、洗劫全
立 這也讓英國當局不得不對馬共採取認真的鎮
市,搗毀國民黨分部的案件, 30
壓行動。
學
‧ 國
由於馬共的行為已經嚴重威脅到馬來亞的治安與歐洲人的利益,1948 年
6 月 16 日,英國政府發布「緊急命令」宣布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
。「緊急
‧
命令」發布後,馬來亞就進入了長達十餘年的緊急狀態。為了確保在馬來亞
的戰略與經濟利益,英國方面逐步增加馬來亞的軍事力量,啟動防衛機制來
Nat
y
sit
al v
n
Ch n i
界上最好的訓練學校,來訓練對抗馬共的知識分子。31緊急狀態也就是戒嚴
engchi U
狀態,英國當局頒布各種法令希望壓縮共產黨的活動空間,包括了緊急條
例、煽動法令、印務館法令、限制居留法令等,都為了減少社會的動盪與馬
共的活動。32
29
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1945, 125.
30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檔號:172-1/0359,檔名:「馬共暴行」,1948年6月19日,駐新
加坡總領事館呈外交部,事由:「呈報馬來亞數地區戒嚴及民聲報被封事」,新37字第
0888號。
31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79.
32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59。
.5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第二節 馬華公會的成立
馬來亞華人的歷史上,馬華公會的創立標幟了華人在體制內參與當地政
府的政治,與過去英國或蘇丹任命的甲必丹性質相去甚遠。馬華公會創建之
初並非為了競選,而是為了服務新村的華人。這是由於1948年英國政府在馬
來亞殖民地發佈了「緊急命令」(Emergency),為了對抗馬來亞共產黨,英國提
政 治 大
出了「新村」計畫(New Village),馬華公會正是缺乏直接管理華人經驗的英國
政府首要利用的對象,利用馬華公會達到控制華人社群,以及便利新村計畫
立
的施行。33然而馬華公會於1952年與巫人統一組織 (UMNO)的合作取得了壓倒
性的選舉勝利,自此馬華公會與巫統結合為聯盟 (Alliance),共同分享馬來亞的
學
‧ 國
政治權利。34馬華公會與巫統之間的關係並非毫無矛盾,而馬華公會內部亦
有分歧;受英文教育者與受中文教育者的立場在馬來亞教育問題上勢同水 ‧
火,彼此的認同傾向也就不言可喻。351949年馬華公會在緊急命令的影響下
創建了,當中包含了多種不同的立場的成員,無論是馬華公會內部,或是之
Nat
後結盟的「聯盟」,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個體,而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也糾
sit
結了馬華公會與華人之間的關係。
io
er
al
v
n
經過了戰後一連串的公民權爭議的問題,陳禎祿堅持一個團結的馬來
Ch n i
engchi U
亞,必須包含新加坡,擁有一個自治的政府,以及給予境內效忠馬來亞的人
36
民公民權, 於是在為了保障華人權益的動機之上,陳禎祿醞釀著以公會的
方式,提升華人在政治參與上的角色。37但在此時,影響馬來亞華人甚鉅的
馬來亞共產黨也在此時有了轉變。
33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A History of the 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
101.
34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吉隆坡:馬來西
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49-50。
35
何啓良,〈陳修信:貢獻與局限〉,收入何啟良主編,《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政治
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108-111。
36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164。
37
何啟良主編,《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政治篇》,34-35。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59.
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新憲制正式在馬來亞實施,面臨新加坡依舊被排
除在外、蘇丹重掌權力、馬來人獲得憲法保障特權等等,非馬來人取得公民
權的條件越顯嚴苛。馬共除了參與抗議之外,並發表聲明,認為英國當局此
舉將會破壞馬來亞的民族團結,並且延續殖民地之統治政策,使得自治之路
遙遙無期。38原先在對日抗戰的時候,馬來亞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軍在英國
失守馬來亞之後,帶領境內華人抗日取得很大的成功,39而在英國回到馬來
政 治
亞之後,馬共也認為可以用憲制手段來取得政權。然而經過1948年新憲制的
大
打擊,馬共揚棄了過去溫和的手段,取而代之的是武裝鬥爭。 40
立
對於馬共的揭竿起義,英國政府下達了緊急命令,展開為期12年的馬來
亞緊急狀態。由於馬共的組成多為華人,引起了英國當局對華人的猜忌,為
學
‧ 國
了提防華人暗中接濟馬共,英國推行了「新村」政策,強硬地將原本住在森
林或偏僻地區的居民,集體遷移到園丘、礦場、城市周圍,以及被規劃的新
‧
村地區,以免受到馬共的威脅,同時也阻斷了對馬共的補給,並在全馬各地
展開檢証。41就在戰後新憲制鬧得滿城風雨的同時,馬共用武裝鬥爭的方式,
Nat
y
sit
組成民族統一反英陣線,對於華人取得平等公民權,又是另一個阻礙。
io
同為華人的馬來亞共產黨,使英國政府對於華人的效忠性又起了疑問。
er
al v
n
Ch n i
本來對於給予華人平等公民權的問題就已經牽扯到華人人數幾與馬來人並
engchi U
駕齊驅,馬來人的恐懼在於,若華人人數多過馬來人,就能名正言順將馬來
亞歸為中國的一省。421948年新憲制限制了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的條件,掀
起了華人社團之間的一陣波瀾,首當其衝的就是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鬥爭,
雖然受到英國全面的封殺,但馬共仍然潛入叢林,改行游擊戰。馬共的抗爭
38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217-218。
39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一冊(吉隆坡:馬來西
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104-105。
40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218。
41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350。
42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56。
.6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一路持續到1960年才讓馬來亞政府取消了緊急狀態,而在這十餘年中,華社
面臨了一連串的挑戰,而這些問題雖不再與馬共牽扯,但1948年的緊急命令
造成了新村的出現,也讓馬華公會進入新村,服務新村的人民,43也成為英
國當局滲透華人社會的媒介,企圖對馬華社會裡親中共的份子展開抗衡,諸
如陳嘉庚等人,防止馬華公會受共產黨所利用,慎防共產黨在馬華社會有機
可乘。44
政 治
英國了解馬華公會的成立有助於團結馬華社會,藉此培養華人效忠馬來
大
亞的觀念,而且作為華族與政府之間的橋樑,希望馬華公會解決華人在緊急
立
命令下所面對的問題,諸如新村的遷徙等,得到華人的擁護,協助政府度過
緊急狀態下對抗馬共的活動。45
學
‧ 國
在英國的支持下,以陳禎祿等海峽華人為首的馬華公會在1949年2月27
日成立,但馬華公會並不是一個單一認同的組織,陳禎祿所提倡的一個團結
‧
的馬來亞並不能弭平所有的問題,華人群體之間對於馬來亞的認同程度不
一,這就為未來華人爭取公民權埋下了分歧的因子。在這之中,國民黨分子
Nat
y
sit
在馬華公會的活動可表現出在馬華公會當中儘管眾人都想追求平等的公民
io
權,但在認同程度上的不同就造成了日後衝突的原因。
er
al v
n
Ch n i
儘管1949年國民黨戰敗撤守台灣,國民黨政府對海外華僑的政策依舊延
engchi U
續南京國民政府的觀念和作法,維護僑胞權益,解決海外華僑在其居住國的
各種困難,並且將海外僑胞視為反共作戰的一環。46中華民國政府與海外僑
胞維持著緊密的聯繫,一是為了反共復國,但更根本的原因則是中華民國的
國籍法,在1912年以後採取血統主義,兼採出生地主義,更在1929年後,堅
43
Fujio Hara著,張曉威譯,〈中國駐馬來亞領事館的角色〉,《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2(台
北:2002.04):127。
44
2. Oonk Hak Ching著,李佩瑩譯,〈華人馬來亞化政策(1948-1951)〉,《海華與東南亞研
究》,3.2(台北:2003.04):68-69。
45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104。
46
僑務委員會,《僑務五十年》(台北:僑務委員會,1982),101。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61.
持出籍從嚴、復籍從寬的態度,使得海外華僑面臨中國國籍與當地國籍的衝
突問題。47正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海外僑民如此重視,讓馬來亞華人社群出
現了認同不一的分歧。
戰前國民黨經過改組後,積極地有組織地在馬來亞建立海外僑社,從事
各種有助於提倡傾向中國的活動,包括廣設學校,以國語做為教學媒介,並
且宣揚革命思想,甚至大方提倡反帝國主義的運動,當中包括強烈的反英宣
政 治
傳。48也正是因為國民黨自19世紀末即因革命需要開始耕耘馬來亞,到了1940
大
年代已經在社會上累積了一定的實力,諸如各地區的商聯會或宗親團體都有
立
國民黨份子滲透的情形。 49
由於國民黨人曾經在馬來亞有過如此長時間的努力,雖然曾經受到英國
學
‧ 國
當局禁止活動,但國民黨利用華文教育與報章宣傳,形成了一個效忠中國的
群體,他們受中文教育成長,對於中國以及中國文化具有相當的情感,與台
‧
灣的國民黨政府也有密切的聯繫,甚至盛大參與中華民國的國慶、青年節、
蔣公誕辰紀念等,表達對中華民國的效忠,支持國民政府反攻大陸。50然而,
Nat
y
sit
中國國民黨致力於培養出效忠中國的意識形態時,受到殖民地政府的牽制,
io
原本華僑群體已經因為出生地、方言群、職業別而有莫大歧異,國民黨的努
er
al v
n
力仍舊無法讓馬來亞華僑社會形成一致的親中立場,51也就造成了戰後華人
Ch n i
社會裡極大的紛爭。 engchi U
馬華公會的成立,國民黨的力量也不容小覷。1948 年英國頒布緊急命
令,不僅禁止共產黨的活動,同時也解散國民黨在馬各支部。當馬華公會醞
釀成立的時候,國民黨領袖們便呼籲國民黨員加入馬華公會,企圖利用馬華
公會來重振國民黨在馬來亞的影響力。52馬華公會的領導階層,以陳禎祿為
47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台北:國史館,1997),138-139。
48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91-95。
49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246。
50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228。
51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110。
52
C. F. Yong and R. B. McKenna.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 221.
.6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首的,多為受英語教育的海峽華人,也就是俗稱的「峇峇」,他們西化的程
。53戰後
度高,並當中混雜著當地土著的血統,對於華文則「茫然不知所措」
海峽華人依舊認同於當地的政治,不願意新憲制損害他們原本的利益,故起
而抗爭,檳城甚至出現分離運動。54認同中華民國的國民黨份子,與認同於
當地的海峽菁英,在馬華公會建立之初,尚能以爭取平等公民權為共同目
標,但當 1950 年代平息了公民權問題後,攸關馬來亞華人文化的官方語言
與教育政策上,兩者的較量才要展開。
政 治 大
第三節 立
聯盟(Alliance)的形成
學
‧ 國
受到英國殖民遺緒的影響,馬來亞最重要的政黨是代表各民族利益的組
織,諸如馬來人的巫人統一組織、華人的馬華公會與印度人的印度國大黨。 ‧
然而在英國統治的末期,各民族之間開始尋求政治上的合作,而這種合作的
政治關係也成為日後馬來西亞政治的特徵。55
Nat
馬華公會成立之初,英國便對馬華公會寄予團結華人共同反共的期待,陳禎
io
er
al
祿等華族領導人,在公民權與新憲制的問題上面取得共識,有重大進展,確
v
n
Ch
立當局有必要給予非馬來人充分的公民權利與地位。可是他們的溫和立場卻 n i
engchi U
使馬華公會在緊急命令發布之初有了曖昧的思想路線,也使他們失去一部分
華人的支持。56然而馬華公會的困境並不是成立之後才出現,事實上政府的
英籍官員始終對華人的效忠抱持著懷疑與不信任的態度,以為馬來亞華人具
有把馬來亞改變為中國之一省的企圖。57馬華公會無法作為華人最有權威的
53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272-273。
54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193-201。
55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266.
56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107。
57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108。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63.
代表,儘管馬華公會的宗旨是維護馬來亞華人的利益,英國方面的不信任華
族領袖,無法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致使華族領袖不敢深入鄉間,以免受到
馬共的報復,58而這也就無法達成英國希望馬華公會發揮團結華人共同抗共
的目標。
1946 年成立的巫人統一組織,由於受到馬來亞聯盟計畫刺激,催生了這
個保護馬來人利益的政黨。對巫統而言,儘管他們的政治目標是維護馬來人
政 治
的利益,但面臨選舉時,巫統亦尋求馬華公會的合作。聯盟的形成也是由於
大
1952 年英國將選舉引入馬來亞,造成政黨開始注重公眾的意見。由於公眾受
到族群主義 立以及族群合作 的影響,政黨之間的較
(communalism) (inter-communalism)
量也就變成族群主義對抗族群合作,以及馬來族群主義對抗非馬來族群主
學
‧ 國
義。59選舉的出現讓政黨之間出現競爭,但為了勝選,巫統與馬華公會反而
決定合作,不談論爭議性的非種族政治,而將選區選民的種族結構當做選擇
‧
候選人的依據,避開了敏感的議題,力求贏得大多數議席為主要的策略。這
樣折衷的政治組合,華巫聯盟成功擊敗對手拿督翁率領的馬來亞獨立黨
Nat
y
sit
選擇與巫統合作的馬華公會,也正是因為馬華公會在華人社會或是殖民
er
v al
n
Ch n i
政府底下的處境尷尬,而馬華公會主席陳禎祿對馬華公會的期望是一個讓華
engchi U
人覺醒並且增強與馬來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最終達到讓馬來亞成為一個國
家、一個民族(one country and one nation)。61也就是說馬華公會的成立,不只是想
要達到英國所期望的「強過馬共」62而已,馬華公會希望利用華人與馬來人
58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108。
59
K. J. 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1965), 159.
60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110。
61
K. J. 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154.
62
K. J. 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153.
.6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之間的互相了解達到讓馬來亞成為不分種族的國家,也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之
下,馬華公會爭取華人擁有平等的公民權也才有立論的根基。
1952 年吉隆坡市議員選舉,巫統與馬華公會的「聯盟」得到了壓倒性的
勝利,贏得超過七成的市議會議席,並且同樣在 1953 年贏得七成的總議席。
這樣輝煌的成績使兩黨在 1953 年 8 月 23 日正式結為「聯盟」,從臨時性的
合作變成永久的夥伴, 63 馬華公會自此能與巫統一起坐上馬來亞政治的核
政 治
心。馬華公會與巫統的結合的確讓以華人為主的馬華公會得到了政治上的權
大
利,但是馬華公會內部的歧異以及馬華公會與巫統的關係,卻使馬華公會無
立
法成為華社當中最有力的力量。對馬華公會而言,內部存在的新舊差異,土
生華人與國民黨分子,使得馬華公會本身無法團結出一個共同的政治目標;
學
‧ 國
對華社而言,馬華公會是一個政黨,而不是一個代表大眾意見的組織,馬華
公會似乎太過於注重其自身與巫統的關係,甚至要比爭取華人權益更加關
‧
心。64對馬華公會創辦人陳禎祿而言,馬華公會的本質就是一個政治組織,
為了服務大眾,所以擴充到福利工作上面去,雖然在創辦初期基本上從事社
Nat
y
sit
會服務,但陳禎祿成立馬華公會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馬來亞華人在緊急狀態
io
下吃盡苦頭,他們要為這些忠心的馬來亞華人爭取平等的公民權,培養他們
er
al v
n
效忠本地,協助政府剿共。65
Ch n i
engchi U
儘管馬華公會與巫統的合作得到了成果,但「聯盟」本身其實是相當有
分歧的組織。由於馬華公會與巫統一樣,都是標榜著代表各自族群利益的團
體,他們所負責的使命也就持續在各自的族群裡面,集中關注自己族群裡的
利益,使得「聯盟」不只防止自己變的非族群(non-communal)的,也讓自己
難以達成族際合作(inter-communal)的理想。66
63
鄭良樹,〈陳禎祿:學者型的政治家〉,收入何啟良主編,《匡正與流變:馬來西亞華人
歷史與人物政治篇》(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47-48。
64
K. J. 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163.
65
鄭良樹,〈陳禎祿:學者型的政治家〉,收入何啟良主編,《匡正與流變:馬來西亞華人
歷史與人物政治篇》,46-47。
66
K. J. 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161-162.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65.
政 治 大
減少入籍的條件,並以此作為取得選舉權之資格條件(…It is an addition to, and not
67
a subtraction from nationality and could be a qualification for electoral rights…), 這對於英國
立
想促進一個馬來亞的整體意識並不相符。於是英國政府透過社群連繫委員會
(Communities Liasion Committee, CLC)及特選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修訂公民權條
學
‧ 國
例。68
1952 年條例主要是針對需求日益增加的公民權人口,提出了兩個新的方 ‧
法獲得聯合邦的公民權。第一,大英帝國及其殖民地的人民,或出生於海峽
殖民地(僅馬六甲與檳榔嶼)或聯合邦境內的英籍民,這些人可自動成為公民。第
Nat
二,任何想擁有聯合邦公民權的人,可以藉由變成蘇丹臣民來獲得。基本上
sit
這些條例都是為了非馬來人設計的,因為馬來人在法律上是自動成為聯合邦
io
er
al v
n
67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88.
68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100。
69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89.
70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89.
.6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擇。
對於蘇丹臣民,1952 年法例也有明確的規範。邦籍民法令當中除了那些
自動成為統治者臣民者外,對於申請為統治者臣民者的規定在於,須會講流
利的馬來文或英文並且讓統治者滿意,以及宣示效忠該邦,放棄任何國籍或
公民資格。在 1952 年條例當中,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強調了馬來特徵(Malay
Character),對非馬來人提出了同化的要求,以語言還有宣誓效忠本邦來提升
政 治
非馬來人的馬來化程度。公民權依舊是一種參政權,由於聯合邦尚未獨立,
大
並不能構成效忠的對象,各邦的蘇丹就成為臣民效忠的對象,公民權與國籍
立 71
依舊有所區別。 這樣子的法令創造出了「在小國中有九種不同的國籍」 (nine
72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a small country)(意指每個人在馬來半島九個州皆各有國籍), 而
學
‧ 國
公民權是各邦蘇丹臣民與海峽殖民地英籍民在滿足特定條件下才能享有的
參政權。對於海峽殖民地的英籍民,則明確限指馬六甲與檳榔嶼,新加坡被
‧
明顯排除在外。73
1952 年條例讓更多非馬來人成為公民,對馬來亞華人而言,確立華人在
Nat
y
sit
國家領導層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馬華公會與巫統的合作變得相當必要,但
io
在華巫聯盟的草案裡並不觸及一些迫切的敏感議題,諸如馬來人的特權與華
er
al v
n
n i
人公民權的問題,維繫種族之間的和諧關係是當時最重要的。74因此,儘管
C h 1948 年新憲制來的寬鬆,馬來人特權的保
馬來亞華人取得公民權的資格較engchi U
留依舊表示華人的地位沒有得到真正的平等;加上馬華公會與巫統的合作,
不挑戰馬來人特權成為了馬華公會與巫統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此舉的確讓
華人較容易取得公民權,但也同樣地助長了馬來人的特殊地位,馬來人的特
71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104。
72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90.
73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100-104。
74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111。
緊急命令下的馬來亞華人 .67.
殊地位變成了一種永久的政治身分,而非暫時的保護措施,華人無法與馬來
人分享這種政治身分。75華人在這狀況之下不可能得到平等,就算華巫合作,
問題仍然存在,埋下了日後紛爭的種子。
總的來說,1952 年條例是為了改善 1948 年新憲制將公民權附加在國籍
上所帶來的問題,因為這會讓境內的非馬來人難以感受到一個完整的馬來亞
意識,但 1948 年公民權的規定也帶來些好處,諸如讓馬來亞的人民明白公
政 治
民權的重要性,並且讓他們對於取得公民權有更大的興趣。76 但在馬來亞多
大
元種族的狀況下要實現獨立建國,缺少一種各族群通用的政治身分是難以達
立
成的,缺少了這種共同的身分,就難以導出共同的馬來亞意識,也就無法成
為一個馬來亞民族(Malayan Nation),1952 年的條例依舊無法符合這個需要。77在
學
‧ 國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75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104-105。
76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88.
77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105。
.6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第四章 邁向獨立
1952年馬來亞聯合邦公民權敕令讓非馬來人取得馬來亞聯邦公民權的
政 治
門檻放寬了,讓約55%(約一百餘萬)的華人可依法取得公民權資格。1到了獨立
大
之前,海峽華人堅持的應該依照屬地主義給予公民權的辦法獲得實現,卻同
立
樣必須付出在教育與語言的問題對巫統做出讓步。 2
邁向獨立的路上,對於英
國而言,建立一個團結的馬來亞須要靠教育與語言來形塑;對華人而言,要
學
‧ 國
保存民族自身的文化也需要靠教育與語言來維持;對馬來人而言,要保持自
己在馬來亞的特殊地位,更需要教育與語言來彰顯。當華人順利取得公民權
‧
之後,是否就代表可以享有平等維持自己母語與文化的權利呢?或者是對於
英國與馬來人而言,華人爭取的教育與語言的權利,反而是建立一個團結的
Nat
y
sit
馬來亞的阻力呢?儘管公民權問題看似得到了解決,但在馬來亞這個多民族
io
的環境下,爭取到了公民權亦不等於爭取到了華人在政治上平起平坐的力
er
al v
n
Ch n i
量。簡而言之,以交換條件得來的公民權,無法發揮更進一步的作用,而這
engchi U
也是馬來亞華人之間產生分歧的明顯指標,因為教育與官方語言的問題牽涉
到了所謂建立一個共同的馬來亞的意識,華人也因為各自的背景與立場,在
這個問題上做出不同的抉擇,也使華人在爭取平權的路上更加難行。華人爭
取的權利,對於英國當局而言,也是造成馬來亞分裂的隱憂,就在這樣的僵
持下,教育與語言的爭議持續到獨立後。
1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46。
2
陳劍虹,〈戰後大馬華人的政治發展〉,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114。
邁向獨立 .69.
第一節 1952年教育法令
馬來亞聯合邦在1948年正式組成之後,英國即在1949年成立了中央教育
諮詢委員會(The Central Advisory Committeee on Education),委員會於1950年提出報
告,建議透過一個共同語文──英文,來建立一個馬來亞國家的新觀念。3這
項建議同時受到馬來人與華人的反對,對華人而言,這個建議就如同扼殺了
政 治 大
華人的語言和文化,而英國的企圖就是透過教育使華族社群能夠馬來亞化。
4
由於英國這項建議受到各方的反對,政府於是召集以牛津大學的巴恩 (L. J.
立
Barnes)為首的五名歐人與九名馬來人,來檢討1950年的教育政策,他們所提
的報告書簡稱為《巴恩報告書》(Barnes Report)。5在《巴恩報告書》裡提出了
學
‧ 國
為了表示顧及全民,英國方面也委任了對中國教育有研究的方氏 (William
sit
P. Fenn)和聯合國官員吳德耀來研究馬來亞的華教問題,寫成《馬來亞的華校
io
er
al v
n
3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2-233。
4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3.
5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3。
6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與人物文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46-47。
7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3。
8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2-233。
9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3-234。
10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7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儘管1951年先後出爐了《巴恩報告書》與《方吳報告書》,政府在1952
年通過的教育法令還是讓華人失望了。1952年教育法令基本上就是《巴恩報
告書》的翻版,強調政府應該開辦國民學校,以馬來文或英文做為教學媒介,
11
其他語言的學校應逐步改為國民學校,並且有遲早要滅絕的危機。 121952
年教育法令明白指出,這個政策的目標就是要達到讓聯合邦的孩子都能使用
一個共通的媒介溝通,也就是聯合邦的官方語言讓所有種族的學生在國民學
校裡能夠融和在一起。13
政 治
大
1952年教育法令因此在華人社群裡掀起一陣波瀾,1952年教育法令一
立
出,全馬華校教師董事代表與馬華公會代表舉行了緊急會議,馬華公會代表
陳禎祿也表示將支持華教的發展,陳禎祿雖是峇峇華人,但熱愛中華文化,
學
‧ 國
他對於母語的態度相當堅持。他認為除非學生對他自己的方言已經擁有良好
的基礎,否則學習外國語言的價值是有待商榷的。馬來亞華人應該與馬來亞
‧
其他民族成為一體,但在文化上各民族應該保持自己的精神生活。14於是,
華校教師總會15、馬來亞華校董事聯合會16與馬華公會在1953年4月聯合組織
Nat
y
sit
反對教育法令,捍衛華教。17對於華社的反應,欽差大臣鄧普勒(Templer)拒絕
er
al iv
n
與馬華公會華文教育委員會的成員討論教育法令的問題,甚至批評華人是在
Ch U n
為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追求分離與獨立的地位。18 engchi 政府不重視華人,甚至猜忌
與人物文化篇》,47。
11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4。
12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242。
13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3.
14
鄭良樹,〈陳禎祿:學者型的政治家〉,收入何啟良主編,《匡正與流變:馬來西亞華人
歷史與人物政治篇》,52。
15
為了反應《巴恩報告書》的不公,1951年12月25日由吉隆坡教師公會主席林連玉召集全馬
華校教師會代表大會,催生了華校教師聯合會。
16
1954年8月22日成立的馬來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反對1954年的報告書。
17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1。
18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4.
邁向獨立 .71.
華人,追根究柢仍舊與共產主義有關。自從緊急命令發布後,政府對華校極
為不信任,搜查層出不窮,華校生也屢被指為左派份子。19鄧普勒對於華人
反對1952年教育法令有更尖銳的回應,他認為當時依舊還有許多華文中學暗
藏著馬克斯共產主義的邪惡教條,並且繼續腐蝕年輕學子的心智,讓他們受
到這種不知人性又缺乏正義,而且完全是錯誤的價值觀影響。20從鄧普勒對
華校的立場可以理解為何政府執意推動1952年教育法令,而華社爭取華校權
政
益也在共產主義的波及之下失敗了。 治
大
英國政府認為推動國民學校的制度是有根據的,第一,檢討過去的教育
立
政策,讓個別種族獨立發展各自的教育,使各民族的學生無法齊聚一堂,缺
乏互相了解以致產生糾紛。第二,國民學校可以減少語言的負擔,使學生用
學
‧ 國
一種語言就可以學習到其他知識。第三,政府要保存馬來亞豐富的生活方式
不會被消滅。21對於維護華文教育者而言,這三點都無法自圓其說。他們舉
‧
出瑞士使用不同語言卻依然可以建國,而且過去各民族並未有互相仇視的問
題,如果以後會有仇視的問題,那也是因為政治上的不平等。22然而,對於
Nat
y
sit
支持政府教育法令的人認為,只有透過國民學校的共同制度、教學內容與教
io
學方針,經由英文或馬來文的媒介傳達,才能灌輸國民效忠的觀念。反對者
er
al v
n
則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馬來亞應該效法瑞士,不管是什麼語言,都可
Ch n i
以發揮教育國民共存共榮的觀念。23 engchi U
但1952年教育法令依舊三讀通過了。華籍議員除了黃柏才表示支持華文
教育之外,馬華公會的議員如葉松綱、李孝式等人皆讚揚教育法令的成就,
並且是對於馬來亞的統一抱持妥協態度的正確法令。此舉對華教捍衛者而
19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與人物文化篇》,47。
20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4.
21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89-390。
22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0。
23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0-391。
.7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言,無異受到出賣。24然而對馬來人而言,1952年教育法令也不受歡迎,他
們認為教育法令嚴重危害馬來文的發展,並且是殖民政策的延續罷了。25
在通過1952年教育法令之後,政府面臨了財政上的困難,似乎無法一下
子履行教育法令的項目。26於是政府接受了特別委員會的建議,在1954年9月
29日公布了教育白皮書,主要是設法在財政緊縮的狀況下推展1952年教育法
令,包括了計畫在現有的馬來學校、華校以及淡米爾學校加強英語教學,使
政 治
這些學校變成以英文為主的國民學校。結果這份報告引起華人與馬來人同聲
大
反抗,馬來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也正式成立,積極投入反對1954年報告書
的行列。 立27
學
‧ 國
第二節 1957年教育法令
‧
1954年教育報告書頒布之後,在各族擾嚷的反對聲下,馬來亞迎來了
1955年馬來亞聯合邦第一次民選立法議會選舉,巫統、馬華公會與印度國大
Nat
黨組成的「聯盟」在此次選舉當中獲得壓倒性勝利。28但在1955年大選之前,
sit
「聯盟」與華社捍衛華教者有過會談,針對吵得沸沸揚揚的教育政策與官方
io
er
al
語言問題做過協調。1955年1月12日,林連玉率領董教總代表團與東姑阿都
v
n
Ch
拉曼在馬六甲陳禎祿的家裡會談,這場馬六甲會談主要是「聯盟」方面對選 n i
engchi U
舉做出來的應變,如果華教人士可以在聯盟競選期間不用華教問題讓聯盟疲
於應付的話,聯盟承諾將在選後檢討華教措施並且增加華教的補助,簡而言
之,就是讓聯盟便於打贏這場選戰。29
關於爭取華文教育,馬華公會儘管有陳禎祿做為捍衛華教的代表,馬華
24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242-243。
25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3。
26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184.
27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4。
28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235。
29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與人物文化篇》,51-52。
邁向獨立 .73.
公會內部對此仍有不同的聲音存在。雪蘭莪馬華公會會長李孝式對華人爭取
華文教育的態度不以為然,他本人即是支持1952年教育法令的其中一名議
員,他認為董教總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將會破壞族群和諧,一切應該以國家
利益為前提,任何會引起族群間不滿的議題都應該禁止。30
從教育法令上面的分歧就可以明白,馬華公會內部對於華文教育的態
度。馬華公會中心領導階層,多為土生華人,對於華教的態度是認為1952年
政 治
的教育法令已經可以滿足華人的需求,對於華教團體所要求的華文教育並不
大
能認同,1956年對華教團體爭取華文為官方語言時,馬華公會宣布其政治路
立
線:國家第一、政黨第二、華人利益第三。 31
若以馬華公會的領導層的立場
而言,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馬華公會的領導者,以陳禎祿為首的土生華
學
‧ 國
人,他們與中國的羈絆較淺,許多甚至不諳華文,他們認同的是馬來亞,追
求的是華人擁有平等的公民權。至於華文教育要到達什麼程度,一切都以國
‧
家和諧為最高訴求,破壞聯盟和諧,也就是破壞了華人的權利。這與受華文
教育,受中國文化薰陶,認同國民黨的馬華公會份子大相逕庭,兩者在重要
Nat
y
sit
決策上的分裂,亦能看出兩者在文化認同上的差異。
io
馬六甲會談的成果讓聯盟取得選舉的成功,董教總答應在選舉期間不談
er
al v
n
Ch n i
教育政策的問題。聯盟在競選期間即以允許方言學校正常發展,對於各民族
engchi U
語言文化予以鼓勵,以不摧殘各民族文化做為選舉政綱,並且將重新檢視
1952年教育法令以及1954年教育白皮書的內容。同時,華校教師則同意不提
出華文為官方語言的要求。不過對教總而言,這僅是權宜之計,列華文為官
方語言,仍是教總日後努力的目標。32
聯盟在1955年取得勝利之後,也實現諾言修改1952年教育法令當中不利
華文教育的部分,成立了以當時的教育部長拉薩 (Dato Abdul Razak bin Hussain)為
30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與人物文化篇》,50。
31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62。
32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4。
.7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首的15人教育委員會,重訂教育政策。33經過委員會的討論後,1956年撰成
《1956年教育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拉薩報告書》(Razak Report),這份報告
主張以馬來文為國語,並維護和支持馬來亞各邦其他族群的語言與文化發
展。34然而,在以馬來文為國語的情況下,華文依舊沒有得到華社想要的地
位,儘管支持馬來亞其他民族的語言及文化,但《拉薩報告書》的委員會仍
相信馬來亞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將各族兒童集中於同一種教育制度下,儘管承
政 治
認這樣的變化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否認以馬來文為優先的地位。至於中學教
大
育,則是希望建立國民型中學,教授巫文及英文,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貼,不
立
然則是「獨立中學」,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與此同時,一系列的法令規定
了文憑考試、升學考試等要用英文作答,在允許華校用華文教學的前提下,
學
‧ 國
政府的法令顯示了當局以英文作為使華校變質的武器。35
然而,以1956年《拉薩報告書》為藍本的《1957年教育法令》還是通過
‧
了,雖然讓各民族的方言學校存在,但最終目的依舊是消滅其他方言學校。
Nat
第三節 華文大學之爭
sit
io
er
al
1953年南洋華社開始倡辦華文大學,其中以陳六使創辦南洋大學最為熱
v
n
Ch
烈。創辦南洋大學的理念得到了馬來亞華社的大力支持,由於1949年中華人 n i
engchi U
民共和國建立後,馬來亞的華校中學畢業生無法赴中國留學,而馬來亞大學
又是為了英校生而設,華校畢業生難以考入;再加上無法從中國引進師資,
華校也面臨師資短缺的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華文大學以解決華社的
問題,成為了南洋大學創建的背景。36
33
何國忠,〈林連玉:為族群招魂〉,收入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與人物文化篇》,53。
34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62。
35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95-396。
36
林孝勝,〈陳六使:膠業鉅子與南洋大學倡辦人〉,收入林水檺主編,《創業與護根:馬
來西亞華人利史與人物儒商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71。
邁向獨立 .75.
創辦南洋大學的理念得到全馬華社的認同,社會上各階層的華人無不貢
獻自己的力量。1953年4月7日,南洋大學籌備委員會發表宣言,公布南洋大
學創立的四大宗旨:為中學畢業生廣開深造之門、為中學培植師資、為本邦
造就專門人才、為適應人口增加及社會經濟發展之需求,同時也表示,南洋
大學還具有溝通東西文化及發展馬來亞文化的特質。37儘管南洋大學得到華
社的熱烈支持,南洋大學的創辦之路依舊困難重重,殖民政府就率先表示反
對。
政 治
大
對於英國政府而言,創辦華文大學儘管得到華社的支持,政府依舊認為
立
創辦華文大學的動機是政治的、種族的,而非是無私的教育目的。 英國認 38
為,創辦華文大學的目的也與國民黨的僑教政策有關係;基於1952年國民黨
學
‧ 國
發表的宣言,表示將在海外積極推行教育,以保存海外華人對祖國的文化傳
承。39儘管英國認知到共產黨已經取下整個中國,知道華人要完成華文的高
‧
等教育是受到阻礙的,可是英國認為這並不代表在馬來亞大學裡,其他種族
的受教機會就大過馬來亞華人。40也就是說,無論本土中國發生什麼變化,
Nat
y
sit
英國都不希望馬來亞因此而有什麼對應的改變,也包括華人不應以此為藉口
io
來建設華文大學。
er
al v
n
Ch n i
不只是英國政府對建設南洋大學有所顧忌,此時亦值聯盟草創時期,馬
engchi U
華公會與巫統之間的關係也極受重視,其中東姑阿都拉曼在華文大學的爭議
中扮演了一個相當尷尬的角色。東姑阿都拉曼一方面不希望失去馬華公會這
個盟友,但又不希望華文大學的問題觸怒了巫統的支持者。巫統內部的反對
聲浪指出,華人應該把支持華文大學的財富拿來資助馬來亞大學才對。41在
馬來人的觀點,一座華文大學的設立,讓馬來人懷疑究竟馬來亞華人的馬來
37
林孝勝,〈陳六使:膠業鉅子與南洋大學倡辦人〉,收入林水檺主編,《創業與護根:馬
來西亞華人利史與人物儒商篇》,72-73。
38
TheFe
CO 1022/204,” d/Ma
lay
aaMont
hlyPol
it
ica
lInt
ell
enge
nceRe
por
t”, Jaunary 1953.
39
TheFe
CO 1022/204,” d/Ma
lay
aaMont
hlyPol
it
ica
lInt
ell
enge
nceRe
por
t”, Jaunary 1953.
40
TheFe
CO 1022/204,” d/Ma
lay
aaMont
hlyPol
it
ica
lInt
ell
enge
nceRe
por
t”, Jaunary 1953.
41
TheFe
CO 1022/204,” d/Ma
lay
aaMont
hlyPol
it
ica
lInt
ell
enge
nceRe
por
t”,Fe bruary1953.
.7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亞化可以走到多遠,甚至懷疑華人是否已經準備好馬來亞化。42
南洋大學的創設不只有來自英國與馬來人的質疑,南洋大學本身的定位
也有其模糊的地方。南洋大學以華文為教學媒介語似乎是無庸置疑的事情,
這對南洋大學的贊助者來講可能也未必是個問題,但南洋大學的支持者現在
希望教學媒介語可以是英文。43陳六使本人也未明確強調南洋大學是否僅對
華人開放,事實上,他強調南洋大學對各種族開放,也就暗示了教學媒介語
政 治
不一定要是華語。44無論如何,南洋大學得到馬來亞華社的群起支持,截至
大
1954年底,華人的募款已達到兩百五十萬叻幣。而在馬華公會內部,無論是
立
英文教育出身者,或中文教育出身者,都對南洋大學的創立表示支持,因為
這有助於增強黨內高階與低階的各階層領導之間的團結,而且幫助政黨在華
學
‧ 國
社之間贏得更高的民意支持。45馬華公會對於南洋大學的鼎力支持還包括了
在聯盟裡取得巫統的認可。聯盟於1953年8月發表聲明,支持南洋大學的創
‧
立,如此讓未來馬來亞所有族群想要建設大學的,都可以受惠。馬華公會不
僅藉南洋大學的案子增強了黨內的團結,也擴大了馬華公會在華人社會的聲
Nat
y
sit
望,並且以華文教育的守護者自居。46同樣地,創建南洋大學的過程亦不只
io
是華社內部的議題,更在政治上牽扯了馬華公會與巫統之間的關係,催生了
er
al v
n
聯盟對於各民族創辦大學的肯定,儘管馬來人有反對聲浪,但不致影響聯盟
Ch n i
的和諧。 engchi U
1953年3月,陳六使發表聲明,除了前述的四大主張之外,南洋大學將
以華文和英文做為教學媒介語,並且目標是收8000名各種族的學生。然而陳
六使卻出人意料地陳述了政府應該負起照顧這所新大學的責任,因為華人現
在認為馬來亞是他們的第一故鄉,而不再是第二故鄉。47馬來人對於南洋大
42
TheFe
CO 1022/204,” d/Ma
lay
aaMont
hlyPol
it
ica
lInt
ell
enge
nceRe
por
t”,Fe
brua
ry1953.
43
TheFe
CO 1022/204,” d/Ma
lay
aaMont
hlyPol
it
ica
lInt
ell
enge
nceRe
por
t”,Fe
brua
ry1953.
44
TheFe
CO 1022/204,” d/Ma
lay
aaMont
hlyPol
it
ica
lInt
ell
enge
nceRe
por
t”,Fe
brua
ry1953.
45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200.
46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200.
47
CO 1022/204,” TheFe d/Ma la yaaMont hlyPol itic
alI
nte
lle
nge
nceRe
por
t”,Ma
rch1953.
邁向獨立 .77.
學創立的態度漸趨明顯,他們以復興馬來語言與文化來回應這件事。馬來人
成立了由政府支持的「馬來語發展會議」,在每一州至少都要成立一所馬來
中學,而且在政府出版品上面使用馬來文,讓馬來文成為官方語言等。這些
都是馬來人回應華人成立華文大學的作為。48
儘管殖民當局對南洋大學抱持反對的態度,南大籌委會依舊堅持創辦南
洋大學的決心,並在1953年5月5日於公司法令下註冊,取得「南洋大學有限
政 治
公司」的法人資格。同年7月26日,南洋大學進行動土典禮。而南洋大學校
大
長林語堂與陳六使之間的齟齬也使南洋大學創辦之路留下汙點,由於林語堂
立
與陳六使辦高等教育的理念不同,林語堂著重高等教育的品質,一心想投入
充足的經費來辦第一流的大學,但陳六使所代表的華商團體,則認為東南亞
學
‧ 國
華人亟需一間華文大學,應先著重量的開發。雙方的種種不合使陳六使與林
語堂的談判破局,但南洋大學的籌備依舊如期進行,在1956年3月15日舉行
‧
開學儀式,象徵了華人憑藉自己的力量,在南洋建立了大學,讓華文教育從
小學、中學,完備到大學。49
Nat
y
sit
南洋大學的創立夾在1950年代教育法令與公民權問題之間,故南洋大學
io
的創辦之路不免染上政治色彩。從殖民當局的猜忌,到馬來人的反彈,在在
er
al v
n
Ch n i
顯示英國人與馬來人對於華人的馬來亞化有相當的保留,深怕華人打算在馬
engchi U
來亞建立自己獨立的文化,而不肯融入當地社會。然而,創辦華文大學並非
認同中國,相反的是認同馬來亞,希望在馬來亞建立起完善的制度,讓馬來
亞華人不需要依靠中國就能完成高等教育。以陳六使為例,他集資創辦南洋
大學,雖然他受陳嘉庚影響涉身中國政事,但他的表現並不積極,並且在1949
年陳嘉庚回到中國,陳六使接替他成為福建會館主席,繼續擁共反蔣。然而,
1950年代的陳六使,言論當中逐漸顯現國家認同的轉變,鼓勵華人參與當地
政治,以當地做為永久家鄉,強調爭取公民權,並以新加坡人自居。無論是
48
TheFe
CO 1022/204,” d/Ma
lay
aaMont
hlyPol
it
ica
lInt
ell
enge
nceRe
por
t”,Ma
rch1953.
49
林孝勝,〈陳六使:膠業鉅子與南洋大學倡辦人〉,收入林水檺主編,《創業與護根:馬
來西亞華人利史與人物儒商篇》,73-75。
.7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基於什麼樣的理由造成陳六使的政治認同轉變,但新馬自治、獨立乃大勢所
趨,華人已經與馬來亞緊緊綁在一起,為了爭取獨立後的地位,華人應該投
入當地社會。50
第四節 李特憲草
1952年聯合邦公民權敕令放寬了公民權的資格,使馬來亞境內的非馬來
政 治 大
人能夠較易取得馬來亞聯合邦的公民權,同時也解決公民權附加於國籍之上
立
的問題。儘管1952年聯合邦公民權敕令讓更多非馬來人成為聯合邦公民,但
關於馬來人的特權依然保留,為了維繫種族和諧,巫統以較寬大的公民權來
學
‧ 國
交換馬華公會默認馬來人的特權,而馬來人特權,與前文提及的教育與官方
語言問題,都延續到了獨立前的李特憲草,這些問題依舊是各族最關切的。 ‧
1955年聯盟壓倒性地贏得了普選,以東姑阿都拉曼為首,聯盟組成了內
閣,並且在東姑阿都拉曼的率領下,代表團赴英國商談馬來亞獨立事宜,終
Nat
於讓英方保證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獨立。為了訂立獨立的憲法,英國派一
sit
個憲法調查團,將接納民意,做為制憲的參考,而在東姑回國以後,全馬華
io
er
al
人社團變對公民權問題備加關注,與過去的觀望態度不同了。51
v
n
Ch n i
除了馬來亞內部的變革,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1955年
engchi U
中共政權與印尼政府簽訂〈關於雙重國籍問題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
了雙重國籍的原則,讓印尼華人自由選擇國籍。這件事情帶給馬來亞莫大的
壓力,首先,馬來人不能再堅持公民權與國籍分家,否則更多華人選擇了中
華人民共和國,讓這些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享有公民權,將可能帶
來嚴重的後果。還有,為了避免華人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放寬公民權
限制是必要的。52由於星馬華人數量之眾,讓英國當局必須審慎地處理這個
50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316-317。
51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58。
52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105。
邁向獨立 .79.
問題,防止華人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
1956年3月9日,倫敦當局指派了一個調查團,來為馬來亞草擬憲法。這
個調查團以李特(Lord Leid)為主席,稱為李特調查團,並於1957年2月20日公布
其所草擬的憲章,最受各方矚目的依舊是公民權、教育與官方語言的問題。
憲章草案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設立一個中央政府,但各州與殖民地可以享
受若干自治權,並在憲制上定明有關各州及殖民地政府的財政問題,必須設
政 治
立一個機構由中央與各州及殖民地政府商討之。二、尊重馬來統治者為各州
大
屬憲制之元首地位。三、在馬來統治者之間選出一最高元首。四、聯合邦全
立
境只有一個國籍。五、保障馬來人的特殊地位及維護其他民族的合法利益。
53
在李特憲章草案的主要內容可看出英國人對於馬來人的權益相當重視,明
學
‧ 國
定尊重蘇丹為各州元首的地位,並且以馬來統治者當中決定最高元首,最重
要的是保障馬來人的特殊地位,在在可以顯示英國對於馬來人的重視。而與
‧
華人有關係的,就是「維護其他民族的合法利益」,但這亦是在保護馬來人
的特權為前提之下的。54
Nat
y
sit
馬來亞華人社會在1956年4月27日召開了全馬華人這冊社團代表大會,
io
通過了以下四項決議,作為華人在馬來亞聯合邦憲制上的基本要求:一、在
er
al v
n
Ch n i
本邦出生的男女均成為公民;二、外地人在本邦居住滿五年者,得申請為公
engchi U
民,免受語言考試;三、凡本邦公民,權利義務一律平等;四、列華、巫、
印文為官方語文。55大會也決議組織一個委員會,負責徵選專才撰寫備忘錄,
並且廣發函給各華人社團簽名以示支持,於是在1956年8月24日將該備忘錄
呈交李特憲制調查團。56
李特調查團在馬來亞5個月內參考全馬131份備忘錄,在報告書內針對公
53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61-162。
54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62。
55
〈全馬華人註冊社團代表大會爭取公民權宣言〉,1956年4月27日,收入教總三十三年編
輯室編,《教總三十三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7),373。
56
〈全馬華人註冊社團代表大會十五人工委會報告書〉,1957年8月6日,收入教總三十三年
編輯室編,《教總三十三年》,400。
.8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民權、官方語言與馬來人特權做出建議。
在公民權這個具爭議性的議題上,李特調查團接納了聯盟的備忘錄,因
為較之與其他社團提出的方案,聯盟的備忘錄較合理可行,57並於1957年2月
20日公布報告書內容。李特調查團建議在公民權的資格上有下列幾種規範:
一、已經是公民者在獨立後依舊維持其公民身分;二、在聯合邦境內於獨立
日或獨立日後出生者,依法成為公民,以屬地法則給予公民權;三、在獨立
政 治
之前出生於聯合邦境內,且在獨立日居住在聯合邦者,要經過申請成為公
大
民,必須在申請前七年在聯合邦境內居住過五年以上,宣示願意在聯合邦境
立
內永久居住並且不會擁有其他國籍,以及通曉馬來文知識,可登記為公民。
四、在聯合邦境外出生,但在獨立日居住於聯合邦,必須在申請之前12年有
學
‧ 國
8年居住於聯合邦,而且也要做出前述同樣的宣示,可登記為公民;如果申
請人年屆45歲於獨立後一年內申請,可免語言考試。五、其他人欲申請 歸
‧
化聯合邦公民,則必須要符合下列六項條件:21歲以上、 品行良好、在申
請日之前12年居住滿10年、願意宣示效忠,並具有基本馬來文知識。所有聯
Nat
y
sit
邦的公民,應成為「大英國協」的公民。58
io
在官方語文方面,李特調查團認為馬來文應為官方語言,英文也在獨立
er
al v
n
後10年同為官方語言。而華文與英文則可以在議會裡使用,以免有議員不懂
Ch n i
馬來文或英文。59 engchi U
至於讓華文與英文同列官方語言,調查報告則認為在過去
並不需要,而且若真採行會帶來重大不便。60聯盟方面提議讓伊斯蘭成為國
教的建議則沒有受憲制團採納。61
57
J
.Nor
man Pa
rme
r.“
Cons
ti
tut
iona
lCha
nge
sin Ma
lay
a’sPl
ura
lSoc
iet
y”,e
ditbyPa
ulH.
Kratoska, South East Asia : Colonial History(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35.
58
J
.Nor ma n Pa rme r
.“ Cons tit
uti
ona lCha ngesi n Ma l
aya’
sPl uralSoc i
ety” ,e ditbyPa
ulH.
Kratoska, South East Asia : Colonial History, 235-236;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
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106-107。
59
J
.Nor
man Pa
rme
r.“
Cons
ti
tut
iona
lCha
nge
sin Ma
lay
a’sPl
ura
lSoc
iet
y”,e
ditbyPa
ulH.
Kratoska, South East Asia : Colonial History,236.
60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59。
61
J
.Nor
man Pa
rme
r.“
Cons
ti
tut
iona
lCha
nge
sin Ma
lay
a’sPl
ura
lSoc
iet
y”,e
ditbyPa
ulH.
邁向獨立 .81.
至於馬來人特權方面,李特憲制團做出的建議是,馬來人的固打(配額)
制,還有一切已經實行的特權,包括土地、擔任公職、若干商業的執照還有
教育補助等的優待,皆繼續實行,但在15年之後要交回國會來評估是否延
續。62調查團認為馬來人特權應該繼續延長15年,到1972年再由國會決定,
但1969年發生了五一三事件以後,國會停止運作,到1971年重新召開國會以
後,修改憲法,便明文規定不得討論馬來人特權的議題。63
政 治
在教育方面,調查報告書則認為政府撥給聯合邦居民的教育津貼不得有
大
所歧視,只要是公民,不得以種族、宗教、出生地或任何原因受拒於政府所
倡辦的教育機構。 立 64
各族群對於李特憲草的反應不一,巫統表明不接受任何有雙重國籍意味
學
‧ 國
的憲法,包括了大英國協的公民權也一樣。巫統也拒絕認可將馬來人特權加
上施行的期限,並且伊斯蘭也應該成為國教。65重點是,馬來人認為這個憲
‧
法無法表現出馬來人的主人身分,以寬大的方式讓非馬來人享受公民權,會
損及馬來人的地位。66
Nat
y
sit
公民權議題在華人社會裡早在李特調查團公布報告之前就已出現分
io
歧。華人社團代表大會要求馬華公會要讓聯盟同意華社的三大要求:各種族
er
al
v
n
Ch n i
權力平等、以屬地主義的原則授予公民權,列華、巫、印語文為官方語文,
e n g c h i U然而這些要求並不符合馬
以及在馬來居住五年以上者,可免除語文考試。 67
華公會與聯盟的立場,李特調查團則認為聯盟的備忘錄是最可行的,故在李
特調查團報告書發布後,公民權問題也在華人社會裡掀起一陣波瀾。馬華公
會以外的華人社群,對於李特報告書中華人次等的地位提出抗議,對這份報
告書相當失望,68這個公民權規定太不公平,沒有用同樣的標準來對待馬來
人及非馬來人。但是這個規定對於具有英國籍的人士相當寬大,他們可以獲
得聯合邦的公民權,而且還能保留英國臣民的身分,依舊享受各種優惠,並
且可以較海峽殖民地以外的華人處於更優勢的地位。69
政 治
英國政府及聯合邦制憲當局根據李特報告書加以修正,1957年6月3日正
大
式公布聯合邦新憲法。在公民權規定上,大致維持了李特憲制團調查報告書
立
的原則,但卻加上了保護馬來人的條款,如無限延長馬來人特權、將伊斯蘭
定為國教、議會中不許用英文或馬來文以外的語言發言,還有馬來亞聯合邦
學
‧ 國
的最高元首,應由各州蘇丹互選產生,擁有保護馬來人特殊地位的責任。70
李特憲草與獨立憲法在公民權的問題上原則上都以屬地主義解決,但牽
‧
涉到馬來人與非馬來人的權益時,也同時是聯盟裡華巫之間的妥協折衝。71由
於英國方面對於馬來亞獨立的立場是,不會將政治權力完全交給某一種族,
Nat
y
sit
而只會交給一個多元種族的政府,雖然不能否認即使在多元種族的政府裡,
io
馬來人依舊會擁有較高的地位。72因此,為了追求獨立,馬來人對於華人的
er
al
v
n
Ch n i
重視也不在話下,巫統與馬華公會、印度國大黨的合作自然也是時勢所趨,
engchi U
在1955年大選中聯盟因此橫掃多數席位,而這種各種族政黨之間的合作,也
成為馬來亞政治的核心。獨立憲法的交涉,也可算是馬來人與非馬來人之間
的討價還價,73最後達成一個雙方皆可以接受的結果。這也影響到了未來馬
68
J
.Nor ma n Pa rme r
.“ Cons tit
uti
ona lCha ngesi n Mal
aya
’sPl
ura
lSoc
iet
y”,e
ditbyPa
ulH.
Kratoska, South East Asia : Colonial History, 236.
69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107。
70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228.
71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13-114.
72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200-201.
73
James P. Ongkili,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14.
邁向獨立 .83.
來亞與馬來西亞的政治特色,政黨之間的合作與妥協,深深影響了馬來亞的
種族政治。
政 治 大
立
學
‧ 國
‧
Nat
y
sit
io
er
al v
n
Ch n i
engchi U
.8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結論
發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連串馬來亞的政治運動,改變了至今馬來西
政 治
亞華人的地位。馬來西亞華人的地位如何演變,一直是引人興趣的議題,也
大
是一個牽涉到華人群體內部的差異,也牽涉到華人與英國人、馬來人之間的
立
互動;要了解馬來亞華人所面臨的問題,英國人的政策與馬來人的態度都要
考慮在內。與華人地位相對的,就是馬來人特權受到了憲法保障,使得華人
學
‧ 國
的地位相形之下受到威脅。
探究近代以來馬來人特權如何形塑,必須要從英國的殖民體制開始追
‧
溯。今日馬來西亞社會的族群不平等以及種族對立的現象,並不能用單一原
因來解釋,因為解釋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就如同華人在馬來
Nat
y
sit
亞的發展一樣長久。不僅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互動,甚至是華人團體之間
io
也存在著許多差異,對於本文的公民權與認同問題也因各自的背景與立場使
er
al v
n
Ch n i
然,有不同的看法。華人面對的不只是英國政府偏袒馬來人的政策,在動員
engchi U
抗議的同時,華人的國家認同問題也是華人回應殖民政府的訴求。
華人至馬來亞有很長久的歷史,人數也愈來愈多,而華人也有土生華人
與新客華人的差別,同樣是新客華人之間亦有方言群認同的差別,對於華人
的概念難以化約論之。馬來亞華人保持著華人的屬性,各自依原鄉或依地域
組成緊密的團體,仍以對家族的認同與效忠為重,操著不同的方言,居住在
馬來半島上。雖然華人屬於同一個種族,但是不宜貿然用某一種強化的集體
認同來定義馬來亞華人。正因為華人之間有如此的歧異,彼此的立場在公民
權的問題上就無法一致,這也是華人在追求公民權的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困
境。
由於英國勢力深入馬來亞各地有時間先後之別,發展狀況亦不同,故分
結論 .85.
成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馬來屬邦論之。在日本占領馬來亞的期間,日人
對巫人與華人的態度不同,也影響了戰後馬來人與華人的關係。
戰後英國打算在馬來亞推行改革,集中馬來半島的行政力量等,推行了
馬來亞聯盟計畫。巫統 (UMNO) 動員馬來人對此計畫表示抗議。對馬來人而
言,戰後馬來亞聯盟的出現,對他們而言是嚴重的危機,在華人擁有與馬來
人並駕齊驅的數量下,華人一旦得到平等的權力,又納入新加坡的話,馬來
政 治
人的處境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而促成後來馬來亞聯合邦出現,最重要的是
大
英國的態度,英國政策的丕變,扭轉了馬來亞華人的地位,阻礙了馬來亞華
立
人追求平等權力的路。馬來人的抗議也得到了英國方面的首肯,接著就推行
了截然不同的新憲制。
學
‧ 國
經過馬來人的抗爭,英國也深感當初與蘇丹訂立條約,就應保護土著的
權利,故與巫人制定新憲制,對馬來人而言這是將過去的權利再次確認的過
‧
程。對華人而言,沒有平等的公民權就如同二等公民,華人社群裡也出現了
反抗的聲浪,有全馬聯合大罷工、檳城分離運動等,最激烈的反抗當屬馬共
Nat
y
sit
暴動,使馬來亞地區在1948年進入了緊急狀態;而馬共多數成員是華人,更
io
讓英國的立場無法向華人靠攏。
er
al v
n
Ch n i
在華人爭取公民權的時候,中英新約在1947年於新加坡實行,激起馬來
engchi U
亞華人的一陣激辯,認為中英新約第七條所規範的華僑身分,將有礙於他們
在此時追求公民權的正當性,故中英新約第七條的爭議也是華人為了追求公
民權所引發的。戰後馬來亞華人面對馬來亞新憲制的挑戰與中英新約第七條
的爭議,除了是與英國當局之間的利益關係之外,在華人群體內部發酵的就
是認同問題。立場不同的華人各自以自己的立場陳述中英新約第七條的意
義:有以民族情感為號召,支持中英新約第七條在馬來亞施行的,而認同傾
向本土的則對於中英新約第七條在馬來亞實施抱持反對的態度。經歷了公民
權的總罷業抗爭,到中英新約第七條的論戰,馬來亞華人對於自身的定位已
經趨向以馬來亞本土為考量,儘管仍有立場相左的認同,但是認同本土已經
變成難以抗拒的潮流。尤其1945年後中國內部陷於內戰之苦,加上1949年中
.86.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華民國撤退到台灣,對於海外華人能夠發揮的影響力十分有限。而馬來亞華
人在戰後一系列的政治抗爭也表現了馬來亞華人對於馬來亞這片土地的效
忠跟認同。
多數被記載下來的華人運動,活動的範圍都有限,參與的人物也沒有廣
及與社會的每個階層,大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菁英份子。而馬來亞共產黨雖
然在 1948 年以後改變活動方式,從要求憲制改革到發動武裝暴動,但是馬
政 治
共「以鄉村包圍城市」的預期並沒有達成,而且因為政府剿共的關係發佈了
大
緊急命令,使得華人的活動都宣告停擺。馬共沒有得到廣大的民眾支持,最
後還是失敗了 。 立
當英國在馬來亞推行馬來亞聯合邦新憲制時,馬來亞共產黨也準備好對
學
‧ 國
抗英國這個保護馬來人利益,並且繼續貫徹英國在馬來亞的殖民統治的體
制。1948年6月,馬共揚棄了過去發動工潮的溫和鬥爭路線,改採激烈的武
‧
裝鬥爭,將馬共建設一個獨立的馬來亞的精神,用反英民族統一陣線的口
號,表達的更為徹底。然而,英國發布緊急狀態影響的不只有共產黨員。戰
Nat
y
sit
後馬來亞華人前仆後繼追求的平等公民權也在1948年受到考驗。由於馬來亞
io
共產黨多為華人,英軍一方面對馬共作戰,一方面又要面對馬來亞為數眾多
er
al v
n
Ch n i
的華人群體,華人對馬來亞的效忠在此時受到最大考驗。此時,馬來亞第一
engchi U
個華人政黨馬華公會於1949年創立,標誌馬來亞華人參與當地政治的新里
程。而從馬共暴動到英國發布緊急命令,以及為了服務新村而出現的馬華公
會,這一連串的活動都與馬來亞華人爭取公民權密不可分,緊急狀態出現一
直到1950年代初期,馬來亞華人經歷戰後最劇烈的政治變革,也同時開創了
往獨立邁進的基礎。
1950 年代在獨立前經歷過一段族群間相互磨合的時期,雖然對於 1948
年的馬來亞聯合邦憲制沒有大幅的改變,但對於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的放
寬,代表了馬來人的妥協;而對於華人而言,承認馬來人在法律上擁有特權,
或是說承認馬來人擁有較高的地位,就是他們換得在馬來亞生存的交換條
件。對馬來人而言,最大的讓步已經是給非馬來人在馬來亞有求生存的基本
結論 .87.
權利,也就是賦予了較寬的公民權規定,除此之外的一切行事,諸如教育政
策與官方語言的制定上,就無再讓步的必要。而華人社群在爭取公民權的過
程中也並非意見一致,這亦是爭取公民權失利的原因。
造成今日馬來西亞族群之間不平等的原因很多,而在華人與馬來人之
間,華人從殖民時代開始即已在馬來亞的經濟上扮演吃重的角色,而華人重
視教育也讓華人逐步往社會的上層邁進。但是華人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也
政 治
讓英國政府對華人的忠誠感到懷疑,並以馬來人是馬來亞的土著為由,貫徹
大
保護馬來人的政策。在殖民政府有意的保護之下,馬來人與華人族群之間的
立
疏離也造成彼此的不瞭解,所以互有歧視,也變成了族群之間不安的原因。
從英國在戰前對馬來亞的殖民方針,到戰後1946年與1948年馬來亞聯邦
學
‧ 國
到馬來亞聯合邦憲制的變化,英國方面對華人的態度其實仍是一致的。1946
年離日本撤退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推行了的馬來亞聯邦計畫,在英國也受到
‧
很強的反對,理由便是當初英國之所以能夠在馬來亞各州擁有保護者的地
位,就是因為是和當地的蘇丹用條約的方式得來的。如此一來,支持著英國
Nat
y
sit
在馬來亞統治的正當性就是來自代表馬來人的蘇丹;不保護馬來人的特殊地
io
位,就等於無法給予英國介入馬來亞正當的藉口。儘管戰後藉著戰勝國的餘
er
al v
n
Ch n i
威想要以平等的公民權來增進半島上人民對馬來亞的忠誠,以期未來能達到
engchi U
高度自治的目標,在馬來人的抗議之下迅速宣告失敗,取而代之的是馬來亞
聯合邦,一個更清楚表態維護馬來人特權的憲制。
面對這種困境,華人從原本對政治冷漠,到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帶來的
衝擊,已開始思考自己的定位,並且在國家認同上選擇了英屬馬來亞。縱然
文化上與中國仍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馬來亞華人的產業,他們賴以維生的
家園就在馬來亞。他們無法回到中國,也不願意回到中國,中國也不歡迎他
們回去,1馬來亞華人需要在當地找到自己的認同。
值得一提的是,華人思考自己的國家認同時,多以現實需求為考量,不
1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352-355。
.88.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管是要求平等的公民權或是檳城的分離運動,他們對成立一個華人的政權沒
有太大的興趣(馬共最後也失敗了),端視什麼樣的政府與政策可以保障他們最
大的利益。不管馬來亞華人訴求的政府是馬來亞人的政府還是英國人的政
府,華人本身還是保留了很強的文化認同,在生活上、禮俗上、語言上,都
能夠看到這種密不可分的關係。也是這樣緊密的文化認同讓英國人對華人心
生猜忌,但也因英國人的不信任,讓馬來亞華人無法心悅誠服地做一個效忠
政 治
大英帝國的臣民。2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華人最終只能臣服於從屬的地位,並且
必須接受馬來人才是馬來亞的「主人」。 大
立
而同時受英國統治的馬來族群與華人族群之間,也存在著文化疏離的偏
見。由於馬來人信仰伊斯蘭,而伊斯蘭不只是宗教,包括了一個人生命的每
學
‧ 國
一個層面,同樣也沒有世俗與神聖之分;因為在《古蘭經》的觀點裡,人的
生命都具有潛在的神聖性,生命的意義就是要將自己繫於整個伊斯蘭社群之
‧
內,達到「合而為一」(tawhid)的境界。3當華人對伊斯蘭不瞭解的時候,就
容易對馬來人產生偏見,因為伊斯蘭是深入到生活的每個角落,而許多伊斯
Nat
y
sit
蘭的教義,是與華人文化不相容的;加上英國人的殖民政策,族群之間的隔
io
閡越來越深。
er
al v
n
Ch n i
經過這一連串的政治行動,馬來人確保了他們在馬來亞的特權地位,並
engchi U
且延續到1957年獨立以後的聯邦憲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東南亞各國,
皆在推行程度不一的「同化運動」(Assimilation),其中以印尼、菲律賓最為
顯著。馬來亞脫離了英國統治之後,馬來人一躍成為政治上的領導人,於是
也開始推行他們的同化政策;而華人的語言與財富首先就是馬來人想要同化
的目標。馬來人以馬來語為國語,並且列為各級學校的必修科目,一切公家
機關都以馬來文標示,非馬來人也同樣難以出任公職。接著推行一系列的經
2
英國擔心馬來亞華人的中國民族主義,故對華人教育也多有壓抑;除此之外,土地保留給
馬來人,華人沒有擁有土地的權力。華人也沒有任公職的權力,在議會也沒有代表。見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84-93。
3
Karen Armstrong著,林宗憲譯,《伊斯蘭》(台北:左岸,2003),82。
結論 .89.
濟政策,目的就是在於調節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貧富差距。馬來人與華人的
纏結在英國統治時還沒有明顯的衝突,因為他們都共同受到英國的管理;然
而在馬來人得到憲法保障的特權之後,他們儼然成為馬來亞的主人,儘管違
反了民主與人權,馬來人對非馬來人的歧視與壓迫仍然存在。
對華人而言,在同一個國家裡的公民,被明顯分成兩種階級,主導政治
的仍舊是馬來人。經過數十年的演變,馬來亞華人對於馬來亞的認同已經落
政 治
地生根,他們熟悉當地的語言,熟悉當地多民族的風俗,但卻仍然保持著自
大
己文化的獨特性。從英國殖民時代開始,由於大英帝國的殖民策略使然,讓
立
馬來亞地區各種族之間無論是職業或是居住地有了顯著的差別,族群之間的
差異漸大,又華人主導當地經濟許久,但又對中國文化有強烈的認同,讓英
學
‧ 國
國人與馬來人猜忌。最後,馬來人用新憲制的特權實現了他們對馬來亞的主
宰,對馬來人而言,唯有這樣的特權保護才讓他們有機會跟華人站在同樣的
‧
起跑點上並且超越華人;而對華人而言,這樣的歧視就是罔顧他們是馬來亞
公民的權益。
Nat
y
sit
時至今日,華人對馬來亞的認同已經不只是為了現實經濟的考量。戰
io
前,華人社會也沒有緊密的結合,各自認同的是自己的家族與來自同鄉、說
er
al v
n
Ch n i
著同樣方言的社群。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憲制,讓馬來亞華人感受到自己的
engchi U
權益將被威脅,故而起身抗爭。在抗爭的過程,讓馬來亞華人瞭解到他們的
利益都在這塊土地上面,而文化的祖國在這個時候並不起什麼作用。然而,
不管是殖民時代的馬來亞華人,還是戰後爭取平等公民權或是尋求分離的華
人,他們在文化認同上還是保持了中華文化,儘管他們也接受英語教育,甚
至也希望英國人繼續統治,這些現實政治因素都不影響他們對自身文化的保
持。這樣多重屬性的認同,也普遍地存在在今日馬來亞華人身上4,這也是在
台灣的我們,能夠與馬來西亞華人分享眾多的共通文化,但又能夠從他們身
上看到另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世界。
4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頁235。。
.90.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馬來亞華人從聯合邦憲制的危機當中,感受到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必
須做出努力。而努力的方向不只是指出新憲制不公正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馬
來亞華人必須要展現自己對馬來亞的忠誠。儘管文化上馬來亞華人與中國的
關係仍然很深,但是在最切身的經濟層面上,馬來亞華人與馬來亞這塊土地
是無法分開的,他們對馬來亞的需要更甚於他們對所謂祖國的懷想。 5到了
1940年代末期,馬來亞的華人已不再是當初受英國人引進的勞工而已,經過
政 治
幾代的繁衍,他們已生根在馬來亞,馬來亞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產業的所在;
大
在現實的考量下,政治上馬來亞華人必須要追求公民的權力。
立
華人並非是個統一的群體,各群體之間也有不同的立場,才會造成意見
的分歧,以致影響公民權爭取的結果。另外要能理解馬來人在戰後初期如此
學
‧ 國
強烈反對華人擁有平等公民權的原因,並非只是出於對華人的歧視,而是能
夠追溯到英國殖民統治的政策,英國分而治之的殖民策略,讓馬來亞各民族
‧
可以自由發展,但也造成了各民族之間的隔閡。馬來人不希望華人得到平等
的權利,因為他們恐懼於華人擁有平等的權利會威脅到他們的生存,因為在
Nat
y
sit
英國不加干預,但也同時不加整合的民族政策下,華人藉由教育、經商等管
io
道漸漸在社會上嶄露頭角,但馬來人則大部分維持在鄉村的生活方式。於
er
al v
n
Ch n i
是,當英國在戰後改變了統治策略時,馬來人才會如此強烈地反彈,以至於
engchi U
在 1950 年代一連串的政治事件當中,馬來人對於華人依舊忌諱;儘管聯盟
裡,巫統仍須要馬華公會的力量,但同樣的馬華公會更必須保持在聯盟裡的
地位,不挑戰馬來人的特權地位就變成了馬華公會與巫統之間的默契。這樣
一來,華人在爭取平等公民權的路上就只能得到在馬來亞基本的生存權,依
舊無法撼動馬來人的特權地位,也遑論得到平等權利。
5
李秋在1941年即於《南洋商報》發表文章表示馬華儘管在文化上仍不脫中國,但在政治經
濟方面更近於馬來亞其他民族,並且認為這是個現實的問題,客觀地存在,與喜好並無關係。
他還提出馬華的「雙重屬性論」,即在文化上屬於中華文化,但在現實的政經層面是屬於馬
來亞當地的。見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轉向1945-1959》,166-167。
參考書目 .91.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政 治 大
1. 國史館館藏,外交部檔案。
立
檔號:172-1//0298,檔名:「馬來西亞各地緊急法令」。
學
‧ 國
檔號:172-1/0311,檔名;「中英新約第七條與馬來僑民權益事」。
檔號:172-1/0359,檔名:「馬共暴行」。 ‧
檔號:172-1/0363,檔名:「馬來亞聯邦」。
檔號:172-1/0364,檔名:「馬來亞聯邦新憲制」。
Nat
2. 國史館藏,財政部檔案。
sit
檔號:258/321,檔名:「中美、中英關於取消美、英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
io
er
3. Colonial Office al v
n
Ch n i
engchi U
CO 1022/204,”The Fed/Malaya a Monthly Political Intellengence Report”
.
二、 專書
(一) 中日文
Pearm, B. R.著,張奕善譯,《東南亞史導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
1. 巴素(Victor Purcell)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台北:國立編譯館,1965。
.92.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2. 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3.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4.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1994。
5. 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文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
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
6. 何啟良主編,《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政治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
計畫,2001。
政 治 大
7.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台北:國史館,1997。
立
8. 李業霖編,《太平洋戰爭史料匯編》,吉隆坡:華資企業有限公司,1996。
學
‧ 國
9.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一冊,吉隆坡:馬來
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
10.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吉隆坡:馬來
‧
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
Nat
11. 林水檺、駱靜山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八打靈市;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
y
sit
1984。
io
er
12. 林水檺主編,《創業與護根:馬來西亞華人利史與人物儒商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東
al v
n
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
Ch n i
13. engchi U
長井信一,《現代マレーシア政治研究》,東京: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78。
14. 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
15. 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編纂,《中國歷史》,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董事
聯合會總會,2004。
17.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04。
18. 張虎,《早期馬共歷史之分析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0。
19. 教總三十三年編輯室編,《教總三十三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7。
20.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
八》,台北:文史哲,1982。
參考書目 .93.
21.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22. 溫廣益,《二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23. 僑務委員會,《僑務五十年》,台北:僑務委員會,1982。
24. 顏清湟著,《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北京:新華書店,1990。
25.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新華書店,1991。
a. 英文
政 治 大
立
1. Allen, Richard, Malaysia: Prespect and Retrospec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 Andaya, Barbara Watson and Andaya, Leonard Y., A History of Malaysia, London: Macmillan
學
‧ 國
Education, 1991.
3. Butcher, John G., The British in Malaya 1880-1941.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
4. Cheah Boon Kheng., Red Star Over Malaya: Resistance and Social Conflict During and After
Nat
2003.
io
er
5. Christie, Clive J., A Modern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 New York: I. B. Tauris, 1996.
al v
n
n i
6. Hanrahan, Gene Z., The Communist Struggle in Malaya,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Ch
Press, 1971. engchi U
7.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A Histor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8. Kratoska, Paul H. ed., Malaya and Singapor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Singapore:
9. Lau, Albert, The Malayan Union Controversy 1942-1948, Singapore: Oxford Unoversity Press,
1991.
10. Milne, R. S. and Mauzy, Diane K., Malaysia: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Islam, Boulder and
11. 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1945, Bangi: Penerbit Universiti
.94. 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發展(1946-1957)
12. Ongkili, James P.,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1946-1974,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 Purcell, Victor, The Chinese in Malay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5. Ratnam, K. J., Commun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學
‧ 國
17. Yong C. F., Chinese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Colonial Singapore. Singapore: Time
y
sit
(一)中文
io
er
al v
n
1. Fujio Hara著,張曉威譯,〈中國駐馬來亞領事館的角色〉,《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2(台
Ch n i
北:2002.04):108-132。
engchi U
2. Oong Hak Ching著,李珮瑩譯,〈華人馬來亞化政策(1948-1951年)〉,《海華與東南亞研
究》3.2(南投,2003.04):61-91。
3.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 張曉威,〈「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與馬來亞華人社會之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5. 蘇雲峰,〈星馬華人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與奉獻:1937-1945〉,收入《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在亞州之海外華人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7。
參考書目 .95.
(二) 英文
1. Lau, Albert. “
Malayan Union Citizenship: Constitutional Change and Controversy in Malaya,
2. Parmer , J
.Nor
man.“
Cons
ti
tut
iona
lCha
nge
sinMa
lay
a’sPl
ura
lSoc
iet
y”,e
ditbyPa
ulH.
Kratoska, South East Asia : Colonial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政 治 大
3. Sinnadurai, Visu, “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ederation of
立
Boston: Kluwer Academic, 1990.
4. Turnbull, C. M, “
Overseas Chinese Attitudes to Nationalism in Malaya between the two World
學
‧ 國
Wars,”《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亞洲之海外華人國際研討會》,1987, 1-13.
四、 報紙
‧
Nat
1. 中興日報(新加坡)
y
sit
2. 光華日報(檳城)
io
er
3. 南洋商報(新加坡)
al v
n
4. 南僑日報(新加坡)
Ch n i
5. 星洲日報(新加坡) engchi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