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2

國 史 館 館 刊

第二十八期(2011 年 6 月),頁 73-114


© 國 史 館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王宏松

摘 要

1933 年 11 月 20 日,陳銘樞結合李濟深為政治領袖,發動以蔣光
鼐、蔡廷鍇所統率的第十九路軍為軍事資本,聯合國民黨內的反蔣人
士、第三黨人及神州國光社的文人在福建揭起反蔣抗日的旗幟,並建立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是為「福建事變」,又稱「閩變」。
本文以國史館的《蔣中正總統檔案》為基礎,其內容有「事略稿本」

「革命文獻─閩變」
、「特交文電─勾結閩逆叛變」
、「特交文卷─親批文
件」等,其他輔以國史館出版的《陳誠先生回憶錄──北伐平亂》等,
希望對閩變中蔣中正的態度與作為有進一步的認識。本文探討閩變前蔣
曾派許多人士勸說陳銘樞與中央合作,不過蔣的和平努力全告落空。閩
變正式爆發後,蔣決定用迅速撲滅的方式來對付福建,從各路抽調部隊
入閩討伐十九路軍。因為福建地形多山及靠海,故蔣特別重視空軍、海
軍陸戰隊及山砲在攻閩時所發揮的作用。此外,蔣多次校閱攻閩部隊,
強化敵我意識,產生同仇敵愾的集體意識。
南京能否順利平定閩變的另一關鍵是兩廣的動向,廣東陳濟棠表態
願意與中央合作,並要求中央財政上給予支援,而廣西對閩變也不表支
持。閩變最後在中央迅速調集大軍圍攻下,不及三個月即告平定,結果
並澈底解決十九路軍,蔣指派陳儀為新任福建省主席,這代表南京的勢
力正式進入福建,廣東陳濟棠因此直接面對中央的挑戰。

關鍵詞:蔣中正、粵系、桂系、閩變

-73-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A Research on Chiang Kai-shek’s


Attitude and Measures towards the Fujian
Rebellion

Horng-Song Wang*

Abstract
On November 20th, 1933, Chen Mingshu and Li Jishen, who gained
military support from the 19th Route Army led by Jiang Guangnai and Cai
Tingkai, allied themselves in Fujian with the Third Party, some literati from
Shenzhou Guoguangshe, and anti-Chiang forces in Kuomintang to break up
with Chiang Kai-shek and appeal to fight Japan. They founded The People's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is known as the
Fujian Incident or the Fujian Rebellion.
This research drew reference mainly from the Chiang Kai-shek
Collections and was supplemented with the Memoirs of Chen Cheng: the
North Expedition and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in the hope of gain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ang Kai-shek’s attitude towards and measures against
the Fujian Incident.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Fujian Incident, many
people were sent by Chiang to persuade Chen Mingshu to cooperate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Chiang’s efforts for peace were in vain.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Fujian Incident, Chiang decided to respond with a
quick crackdown and dispatched armies from around the nation to attack
the 19th Route Army in Fujian. Because Fujian was mountainous and near
the sea, Chiang put high emphasis on the deployment of the air force, the
Marine Corps and the mountain artillery when attacking Fujian. Besides,
Chiang several times inspected the troops which were to fight against
Fujian and mobilized them mentally to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friends or
foes.

*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74-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The other key factor in the successful suppression of the Fujian


Rebellion lay on the attitude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Chen
Jitang of Guangdong expressed his will to cooperate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asked for financial support. But Guangxi didn’t support the
Fujian Rebell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quickly deployed a large army
and the Fujian Rebellion was completely suppressed in less than three
months. The 19th Route Army was thoroughly defeated. Chiang designated
Chen Yi as the new governor of Fujian Province, which meant that the
Nanking government formally took over the province of Fujian and that
Chen Jitang, who was in Guangdong, faced the challenge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rectly.

Keywords: Chiang Kai-shek, the Guangdong Clique, the Guangxi


Clique, the Fujian Rebellion

-75-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76-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

王宏松**

壹、前 言
1933 年對國民政府而言是充滿挑戰和危險的一年,外患和內憂紛至沓來。
在外患方面,日本以東北軍守軍挑釁為由,先是要求撤退山海關中國駐軍,繼
而開始大舉進攻,占領了山海關,是為「榆關事變」。之後日軍攻陷熱河,向
長城各口進攻,國軍與其激戰了三個月,死傷極為慘重,最後日軍直逼平津。
國民政府考量內外情勢,決定與日軍簽訂停戰協定。為了說服國人接受政府的
處置,蔣中正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重要性,但是此政策在國內還是引發了
許多批評,尤其是粵系利用此機會向南京提出了一連串挑戰。

在粵系提出的挑戰當中,以陳銘樞發動的「閩變」最為重要。11 月 20 日,
陳銘樞結合李濟深為政治領袖,發動以蔣光鼐、蔡廷鍇所統率的第十九路軍為
軍事資本,聯合國民黨內的反蔣人士、第三黨人及神州國光社的文人在福建揭
起反蔣抗日的旗幟,並建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是為福建事變,又稱閩
變。

過去史學界在論及閩變時,多從陳銘樞、蔣光鼐和蔡廷鍇的角度來著手,
對蔣中正的態度和作為卻缺乏具體的資料來說明。1 本文以國史館的《蔣中正

*
本文承蒙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意見,特此致謝。
收稿日期:2011 年 4 月 14 日;通過刊登日期:2011 年 6 月 10 日。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1
閩變的研究,中國大陸已出版的史料有薛謀成,鄭權備選編,《福建事變資料選編》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較新的專著有王順生、楊大緯合著,《福建事
變──一九三三年福建人民政府始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吳明剛
著,
《1933:福建事變始末》(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上述研究以粵系的
回憶性資料為主要材料,缺乏來自南京(蔣中正)角度對事件的觀察。近年中國大
陸學者陳紅民與楊天石利用收藏於哈佛燕京圖書館的《胡漢民未刊往來函電稿》進
一步來說明胡漢民、陳濟棠及十九路軍與閩變的關係,著實豐富了研究成果;而臺

-77-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總統檔案》為基礎,其內容有「事略稿本」
、「革命文獻─閩變」
、「特交文電─
勾結閩逆叛變」
、「特交文卷─親批文件」等,其他輔以國史館出版的《陳誠先
生回憶錄──北伐平亂》、相關人士回憶錄及文史資料選輯等,希望對閩變中
蔣中正的態度與作為有進一步的認識。如在事件爆發之前,蔣的應對態度為
何?在閩變爆發後,蔣的討閩戰略和部署是如何進行的?兩廣的態度在事變中
舉足輕重,蔣是如何爭取和拉攏?武力定閩的過程中,蔣是如何作為及處置善
後?以上種種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本文希望透過閩變,來探查蔣的立場及態
度變化,進而從蔣的角度來思考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貳、閩變前蔣的和平努力
閩變的發生與粵系陳銘樞息息相關。陳和蔣中正的關係在 1932 年的一二
八事件後降至冰點。1932 年 6 月底陳辭去交通部長和軍事委員會本兼各職,並
於 10 月底出國放洋,之後陳認為蔣中正利用上海招商局李國杰貪污案間接打
擊其名聲。2 在歐洲旅遊半年多之後,陳在 1933 年 5 月 6 日自法回國到達香
港。陳銘樞到港時,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譚啟秀會同陳濟棠的代表香翰屏等
人親去迎接。3 蔡廷鍇認為「陳銘樞是我等十年來直接上官,就公誼私情皆應
。4 陳銘樞在倫敦期間,已勾勒出一幅未來活動的藍圖,
到港接船,以示敬意」
重點是回國後為建立新政權而努力。5

灣方面則僅有一本專著探討福建事變,即蔡行濤, 《福建事變(一九三三、一一~一
九三四、一)敗亡原因之分析》(臺北:三民出版社,1978 年),其餘多為專文,較
新的有李守孔, 〈閩變之研究〉 ,
《珠海學報》 ,第 16 期(1988 年 10 月)
,頁 613-635;
施家順,〈福建事變與陳濟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第 8 卷 2 期(1999 年 6
月),頁 173-182。臺灣研究者因早年蔣中正檔案尚未開放,囿於材料所限,蔣中正
的觀點未能充分說明。
2
關於上海招商局貪污案,陳銘樞認為是陳孚木、黃居素與李國杰三人合謀貪污,其
完全被三人蒙在鼓裡。見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7 年),頁 112-113。
3
林忠佳等編, 《申報廣東資料選輯之十三(1930.7-1933.12)》(廣州:廣東省檔案館,
1996 年),1933 年 5 月 6 日,頁 253。
4
蔡廷鍇著,《蔡廷鍇自傳》(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 年),頁 349。
5
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頁 116。

-78-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1933 年陳銘樞回國後積極串連各方以實施其倒蔣計畫,希望以福建十九路
軍為主體,再聯合粵、桂二省力量,並與中共合作。而廣東陳濟棠、廣西李宗
仁等人對陳銘樞的計畫不感興趣,胡漢民也未表支持,因此陳銘樞只能找到李
濟深領導此次倒蔣運動。而在十九路軍方面,陳銘樞對發動蔣光鼐、蔡廷鍇反
蔣很有把握,因為兩人與陳銘樞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而蔣光鼐首先表態支持,
蔡廷鍇對陳的計畫起初抱有疑慮,直到十九路軍在福建剿共遭遇重大挫敗,蔡
氏認為中央企圖藉由剿共來消滅十九路軍,6 因此十九路軍除了跟隨陳銘樞一
道抗日反蔣外,已無其他路可走。此時陳銘樞指派陳公培與中共搭上線,由徐
名鴻代表閩方,潘健行(潘漢年)代表中共,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7,
但是並未達成具體的反蔣作戰同盟。8

在陳銘樞四出活動聯絡反蔣力量之時,其作為也備受蔣中正注意。1933
年 5 月蔣曾去電蔣光鼐希望其勸陳銘樞來南京任職。9 5 月 7 日,蔣中正電陳
濟棠,希其勸陳銘樞來中央工作,共同挽救日軍侵略華北之危局。10 25 日,
「令勸陳銘樞共赴國難,即回中央,共膺艱鉅。」11 29 日蔣中
蔣再電蔡廷鍇:
正電蔣光鼐請其勸陳銘樞來中央服務。12 此外,蔣曾派幾位說客到南方見陳銘
樞,如派段錫朋到香港。段氏和陳銘樞在南京時期曾一度共事,陳任總政治部
副主任,段任組織處處長,兩人私交不錯。但陳對段的來訪已有警惕,陳只表

6
蔡廷鍇,〈回憶十九路軍在閩反蔣失敗經過〉,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
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選輯》
,第 59 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年),頁 79-80。
7
本協定詳細內容可參見由贛粵閩鄂湘北路剿匪第三路軍指揮部參謀處編印, 《五次圍
剿戰史》,上冊(臺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重印,1968 年),頁
121-122。
8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著,陳謙平等譯,《1927-1937 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流
產的革命》(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年),頁 147。而陳公培與中共接觸過程
可參見陳公培撰,〈我在閩變中所作的主要工作──兩到蘇區〉,收入福建省檔案館
編,《福建事變檔案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頁 262-275。
9
王正華編註,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20─民國 22 年 5 月至 6 月》(臺北:國史
館,2005 年),頁 6。
10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 20》,頁 67。
11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 20》,頁 292-293。
12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 20》,頁 674。

-79-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與蔣有根本分歧,不能談什麼合作。13 後來蔣派黃紹竑南
下查訪情況,黃見陳銘樞滿口革命的新名詞,而李濟深也堅決反蔣。再加上此
時黃紹竑見十九路軍實力大增,故與其拉攏接近,因此黃氏、陳銘樞和李濟深
三人簽訂盟書合作,並計畫組織農工生產黨。14 以上蔣的努力均未使陳銘樞答
應到中央任職,反而繼續忙著串連各方勢力以實現倒蔣,陳的發動只是時間問
題而已。

1933 年下半年,陳銘樞正在緊鑼密鼓籌劃閩變之際,此時正是蔣中正全力
進行第五次圍剿的重要時刻。十九路軍原擔任東路剿共任務,負責在福建境內
防堵共軍東竄,對蔣而言,一旦福建有變,必然對剿共的戰略部署有所影響,
甚至閩事如曠日持久,不僅共軍將乘機坐大,且有被日本操縱利用之虞。既然
閩事影響如此深遠重大,蔣對於陳銘樞蓄意發動事變更是著力消弭,透過各種
管道勸解陳氏的反中央計畫。廣東陳濟棠在 10 月 3 日電蔣報告:
「任潮(李濟
深)、真如(陳銘樞)等仍在香港日謀有所動作,不獨影響於粵政進行,且中
央之設施更多阻礙,如果彼等在外閒散,實非黨國之福,懇鈞座於華北或其他
地方給以名義使之融洽。」蔣於 5 日電復陳濟棠道:

任潮、真如不宜置之閒散,與中所見胥同,惟季寬(黃紹竑)奔走
兩次,均未得當,去月(汪)精衛、哲生(孫科)諸兄來牯,中復
以此相商,華北或其他地方別有環境,實不易安置,故擬任真如為
行營參謀長,藉示開誠倚重,當經轉徵同意,迄無確復,任潮本職
為訓練總監兼鄂豫皖剿匪副司令,今後為改造國軍專力對外之時
期,總監一職尤關重要,均懸缺未補,但要回京復職,便可合作如
初,未審兄能為勸駕否,倘承鼎力周旋,或易生效也。15

蔣電告陳濟棠說明中央勸陳銘樞、李濟深任職的努力情況,已多次派人接
洽均未收到效果,此時寄望陳濟棠協助勸告陳、李到中央任職。而陳濟棠的勸

13
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頁 125。
14
黃紹竑, 〈我與蔣介石和桂系的關係〉 ,收入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廣
州文史資料》 ,第 7 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2 年) ,頁 85;朱宗震等編, 《陳
銘樞回憶錄》,頁 125。
15
「陳總指揮濟棠呈蔣委員長江電」(1933 年 10 月 3 日),〈閩變〉,革命文獻─統一
時 期 ,《 蔣 中 正 總 統 檔 案 》( 以 下 簡 稱 《 蔣 中 正 檔 》), 國 史 館 藏 , 典 藏 號 :
002020200018001。

-80-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告顯然未收到效果。

時序進入 11 月之後,蔣得到各方消息回報,閩變的爆發已箭在弦上。如
11 月 10 日蔣接香港情報:
「查閩事確有鋌而走險之虞,為陳(銘樞)蔣(光鼐)
赴閩突然發動孤注一擲,則木已成舟,蔡(廷鍇)亦無為之何,此時如閩為導
火線,則各方殊有蔓延之可能,實不可輕視,似應多方設法從速消弭之。」16 11
日,行政院長汪兆銘電蔣中正:
「粵訊:
(一)十九路軍本定本月真(11)日發
動,茲因各人不能趕到改期哿(20)日。(二)通電由李濟深領銜,馮玉祥、
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聯署。(三)定名為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宣言已脫
稿。」蔣復電:「閩事極可注意,仍希加意探查,盡力消弭。」17 15 日,蔣中
正自記:「陳銘樞在福建陰謀,以理度之,不致如此,但以今日各方之消息觀
之,已成事實,惟有盡我心力,竭盡人事,相機應之。」18 既然要盡人事來防
堵閩變,蔣再透過相關人士來打消陳銘樞的計畫。11 月 11 日,蔣電國民政府
主席林森:「聞真如(陳銘樞)到福州進謁鈞座,可否勸其回中央襄助一切,
如其能不忘前情,顧念黨國,共仗安危,則中正當另電勸駕。」19 林森在福州
會見陳銘樞、蔣光鼐等人後,認為如果蔣中正能對陳氏等人加以慰勉,團結可
期,20 陳銘樞等人應不致於發動起事。故於 13 日蔣中正電蔡廷鍇譯轉陳銘樞
曰:「自兄歐歸國,中曾託季寬(黃紹竑)諸兄一再達意,未獲諒解,茲特再
申前情,倘惠然肯來匡助一切,則公誼私情均所企願。」21 17 日,蔣再電蔡
廷鍇譯轉陳銘樞:「根本救濟,唯有諸同志互相信賴,犧牲一切之成見,而開
誠協力以赴之,況兄與中正關係之悠久密切,尤非他人所可比乎,務望兄速返

16
「朱主任培德呈蔣委員長灰電」(1933 年 11 月 10 日),〈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
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02。
17
「汪院長兆銘致蔣委員長真電」(1933 年 11 月 11 日),〈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
期,《蔣中正檔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07。
18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 20》,頁 460。
19
「蔣委員長呈林主席真電」(1933 年 11 月 11 日),〈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05。
20
「蔣委員長致陳銘樞元電(附林主席尤申電)」(1933 年 11 月 11 日),〈閩變〉,革
命文獻─統一時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06。
21
周美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23─民國 22 年 10 月至 11 月》(臺北:
國史館,2005 年),頁 419。

-81-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中央,同負責任,則一切魔障自可消除,大局匡扶,尤深利賴。」22 蔣希望陳
銘樞打消舉事反抗中央的念頭,到南京與其一同合作。不過蔣的勸告並未收到
效果,陳銘樞似已吃了秤砣鐵了心,決心發動事變反蔣到底。

雖然陳銘樞並不領情,面對福建日趨緊張的局勢,蔣中正把消弭事變的最
後希望寄託在蔡廷鍇身上。蔣先要求國民黨各黨部及黨報,萬不可對閩有質問
或勸戒之事,否則弄假成真。23 蔣且認為福建實際掌握兵權的蔡廷鍇,與陳銘
樞等人並不一致,應有從中調解的機會。24 蔣於 11 月 15 日致電蔡廷鍇,希望
其為了十九路軍的歷史和前途,設法消弭事變,並希其速來會面,共謀具體解
決的辦法。25 16 日,蔡廷鍇復電道:「職軍抗日剿共,連年不懈,外間謠言,
不值識者一笑,真如兄到閩雖有政客一度挑動,但經職與孝悃(戴戟)等力勸
其入京,最近觀其態度,似已消極,職日內部署妥當,即與(陸)文瀾兄飛謁
鈞座,面陳一切,然後即回前方指揮。」26 對於蔡廷鍇的無事回報,蔣半信半
疑,17 日午後又致電蔡廷鍇,促其提早來江西會商一切。27 而當時南京政界
認為閩變應有轉圜空間,《北平晨報》11 月 19 日報導,「汪兆銘談:閩事已緩
和,中央曾去電商討共濟時艱辦法。……又孫科 18 日晨在私邸對新聞界談:
林主席離閩時,閩局並無任何舉動,目前情形和緩,變動說不致成為事實。中
央無派員入閩疏解必要。」「中央對閩局,仍取鎮靜態度,極力設法疏解。」
20 日《大公報》
:「聞蔡廷鍇有長電致蔣,報告閩省最近情形及本人態度,該電
已由南昌轉到中央,日來各當局對閩事頗趨樂觀,倘再加疏解,不難圓滿收束。」28
輿論對閩變的觀察認為應不致發生,經南京調解後應可和平解決。29

22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71。
23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60-461。
24
「汪兆銘致蔣委員長合電」(1933 年 11 月 15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09。
25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61。
26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64-465。
27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71-472。
28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 《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 ,第
43 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 29、37。
29
當時南京政界對於閩變和平解決的期望,可以蔣中正為代表,直到 11 月 19 日,蔣
對爭取蔡廷鍇的支持來消弭閩變仍存期待,見「蔣中正致蔡廷鍇效電」(1933 年 11
月 19 日)
,〈勾結閩逆叛變(一)〉
,特交文電─共匪禍國, 《蔣中正檔》
,國史館藏,

-82-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對於南京的極力拉攏,蔡廷鍇的態度是:

10 月間,陳銘樞來閩活動時,
(蔣中正)來電一再查詢陳銘樞來福建
的具體活動,派飛機來福州接我到廬山會晤,我托病不能前往,婉
言將飛機打發走了。幾天之後,蔣介石又由廬山來電特別說明,如
不能離開軍中,可另派親信代表來晤,於是我為了解蔣介石對待十
九路軍及對待陳銘樞的企圖,當時福建的前方人員選不出來,乃電
令十九路軍駐京辦事處主任黃和春同陸文瀾、宋子文一道往廬山見
蔣介石。蔣在廬山召見黃和春之後,即著宋子文送我五十萬元交黃
和春帶回。30

可見蔣為了消弭事變,不惜以人情和金錢攻勢交互運用。直到 11 月 19 日,
蔣仍致電蔡廷鍇希其能「消患於無形」。31 不過蔡廷鍇對南京只是緩兵之計,
其目的在爭取時間將存款和軍械盡數運閩,32 而要求蔣的金錢補助,也是要作
為十九路軍的經費。33 由上可知,蔣在閩變前和平解決的努力全告落空,閩變
已蓄勢待發。

1933 年 11 月 20 日閩變爆發,福州舉行「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決定
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改用上紅下藍中嵌黃色五角星形之國旗。當晚,大會
主席團著手組織政府,推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 11 人為人民革
命政府中央委員。22 日上午,人民革命政府舉行成立典禮,李濟深主持中央委
員會會議,決定更定年號為中華共和國元年。政府下設三會兩部一院一局,李
濟深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陳銘樞兼任文化委員會主席,陳友仁兼任外交部
長,蔣光鼐兼任財政部長,許錫清任財政部次長。閩府當下通過由團結在陳銘
樞周圍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如王禮錫、胡秋原、梅龔彬等所起草的「成立宣言」

典藏號:002080200414031。
30
蔡廷鍇,〈回憶十九路軍在閩反蔣失敗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 59 輯,頁 93。
31
「蔣中正致蔡廷鍇效電」(1933 年 11 月 19 日),〈勾結閩逆叛變(一)〉,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414031。
32
黃和春,〈對「福建人民政府」的點滴回憶〉 ,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
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 3 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6 年),頁 145-146。
33
「張羣致蔣中正有電」(1933 年 11 月 24 日),〈勾結閩逆叛變(二)〉,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10210。

-83-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對外宣言」
、「最低綱領十八條」等重要文件及一系列政策法令,制定了福建
人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後來成立生產人民黨,以示與國民黨完全脫離,由陳銘
樞擔任總書記。34

這一場改元易幟的革命,是在陳銘樞一手策動下進行的,十九路軍和在當
地活動的第三黨勢力,是這場革命的主要支柱。這場革命是秘密策動的,沒有
群眾的普遍動員,外來的各軍政界人士,在當地也缺乏社會基礎。陳銘樞雖然
一手設計著黨政軍的一切,但他並沒有過度拋頭露面,更多的是在幕後活動,
調節著政府內部複雜的人事關係。他擔任了政府的中央委員,兼任文化委員會
主席,同時還兼任了軍事委員會委員。27 日,陳銘樞又擔任了軍委政治部主任
的職務。十九路軍在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後改稱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蔡廷鍇
為總司令兼總指揮,鄧世增任參謀長,蔡負責軍隊的實際指揮,部隊仍保存十
九路軍番號,所轄 5 個師改為 5 個軍,但實力依舊,約 7 萬餘人,散布於省內
各地。35

在閩變爆發前幾日,各方情報陸續傳至南昌,故蔣中正對於福建情勢的發
展有所掌握。如 11 月 16 日上海社會局長吳醒亞報告,李濟深將抵閩主導軍事,
陳銘樞總理政治,組社會民主黨,並與中共簽軍事協定,不過胡漢民和兩廣並
不支持。19 日參謀總長朱培德報告,陳銘樞與中共合作,軍事上有棄閩圖浙的
計畫。36 軍事委員會中華民族復興社特務處處長戴笠同日報告:「福建的軍事
企圖究是對粵對浙尚未確定,不過廣東陳濟棠對福建情勢甚為關注,已提高軍
事戒備以防閩對粵不利。」37 從以上的情報看來,蔣已得知閩方的動態,當然
最為蔣所關心的是閩方的軍事企圖,且好消息是兩廣對福建似乎並不支持。

11 月 18 日蔣中正收到財政部長孔祥熙的報告,知悉閩變將起,廈門中央

34
福建省檔案館編,《福建事變檔案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頁
《鐵軍名將:陳銘樞》
69-71;朱宗震、汪朝光著, (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 146。
35
朱宗震、汪朝光著,《鐵軍名將:陳銘樞》,頁 147。
36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79-480。
37
「江漢清呈蔣中正篠電」(1933 年 11 月 17 日),〈勾結閩逆叛變(一)〉,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9017。

-84-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分行已被閩方接收。38 19 日海軍部長陳紹寬電蔣報告,閩綏靖署委黃強為漳
廈警備司令,要派軍隊來廈門,省府亦派林知瓊、唐德煌到馬尾海軍要港司令
部,要強取海軍要塞,占據馬尾海軍根據地。蔣批示道:
「如果陳逆在閩反叛,
則其內部必崩潰,請令在閩海軍準備封鎖各港可也。」39 同日陳紹寬再電:
「本
日午後蔡廷鍇派軍隊一旅、飛機六架,強佔福州口要塞及馬尾附近,事勢非常
緊張。」40 蔣在收到消息後,認為福建諸人叛跡已著,與中共合作,且與日本
勾結,如此將給日本藉口介入中國南方港口。蔣自信討平閩變並沒問題,不過
此舉將耽誤剿共的進度。41

叁、蔣的軍事準備和作戰規劃
閩變突起,南京政府通告全國指責叛亂者的不是,並誓言早日平定。11
月 20 日,南京中央政治會議提前開會,通電各省市府稱:「自國難發生以來,
全國一致力求團結,乃陳銘樞等忽於此時,在福州糾合所謂第三黨重要分子,
實行叛亂,同時勾結共匪助其肆虐,若任其猖獗為患不堪設想,為此決議,著
各軍政機關迅予處置,務使叛亂剋日敉平。」42 22 日,蔣發布「告十九路軍
全體將士書」,內容指責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假借十九路軍名義,聯共勾日,
背叛黨國,廢棄國旗,希望十九路軍勿為陳銘樞個人之私產,為其所挾持。23
日,國民黨中常會決議,
「陳銘樞、李濟深、陳友仁乘內憂外患國難嚴重之時,
背叛民國、殘害人民,應永遠開除黨籍,並請監察委員會追認,並交政府嚴行
查辦。」43 同日,蔣又通電各剿共將領,通告陳銘樞等人之叛黨賣國行為,指

38
「孔部長祥熙呈蔣委員長巧電」(1933 年 11 月 18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
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17。
39
「陳部長紹寬呈蔣委員長效電」(1933 年 11 月 19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
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21。
40
〈陳部長紹寬呈蔣委員長皓電〉(1933 年 11 月 19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
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22。
4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80。
42
「中央政治會議秘書處致蔣委員長號電」(1933 年 11 月 20 日),〈閩變〉
,革命文獻
─統一時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28。
43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3 冊,頁 131。

-85-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其不會撼動中央堅持剿共的政策。44 12 月 1 日南京決定以背叛民國罪名,褫
奪陳銘樞、李濟深、蔡廷鍇等人本兼各職。45 以上南京政府的作為旨在強調陳
銘樞等人叛亂缺乏正當性,其毀黨聯共勾日的行為應受國人之譴責,希望造成
無人聲援閩變的政治效應。

在閩變爆發之初,南京政府及輿論界有一股「政治解決」的呼聲。如 11
月 24 日《大公報》短評:
「自閩事發生以迄今日,中央方面之措置,大體不外
兩點:一為開除陳銘樞、李濟深等黨籍,並定下月 20 日開召集四中全會;一
為力求避免用兵,傾向政治解決。……默察國民心理,避免用兵,實為一般所
贊同,吾人且熱望政治解決早日實現。」25 日《益世報》社論:「我們曾忠告
政府,認武力不足以根本解決閩局。觀察這幾天中央政府對閩局的措置,似乎
亦已看到這點,因此就有政治解決這名詞出現。」46 不過對閩主戰的聲音卻也
不小,各地軍人以何應欽為首,紛紛拍電要求中央明令討伐。國民黨華北十黨
部也聯名電請中央對閩實行討伐。47 因此對閩究竟是採和平解決抑是軍事討伐
的策略,考驗著蔣中正的智慧。

蔣在閩變爆發前後,即進行一連串的軍事準備,以為日後解決之後盾。11
月 19 日,蔣電軍事委員會航空署署長徐培根:
「溫州飛機場設備如何,大轟炸
機可運用否,福建叛變消息漸明,希即計畫轟炸福州與漳州,該處現有飛機數
架,恐其先來襲擊我江浙贛各飛機場,應即通令嚴防,如其叛變通令發表,應
即派全部轟炸機先毀該兩處之機場,如何計畫,盼復。又云,建甌有機場,該
場可為我降落地,劉和鼎必擁護中央也。」48 閩變爆發後,20 日蔣電浙江省
主席魯滌平:「閩亂既起,浙防應從速準備,現在如何布置,詳復,可派員來
南昌領輕機槍壹百挺。」49 蔣根據之前情報,判斷閩方有北上攻浙企圖,故指
示魯滌平應從速進行布防。與此同時,蔣與閩北的劉和鼎師和劉建緒旅有所聯

44
薛謀成、鄭全備選編,《福建事變資料選編》,頁 198-201。
45
「朱培德等呈蔣委員長東電」(1933 年 12 月 1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54。
46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3 冊,頁 114、137。
47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3 冊,頁 187-189、218。
48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82-483。
49
「蔣委員長致魯主席滌平俞處長濟時哿電」(1933 年 11 月 20 日)
,〈閩變〉,革命文
獻─統一時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24。

-86-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繫。22 日蔣電劉和鼎麾下旅長張鑾基:
「皓戌(19 日)電悉,密,閩省府已聯
共叛變,該旅應與劉(和鼎)師切實聯絡,鎮靜固守駐防各縣,應即令行一律
仍用中央鈔票,勿受閩省府之亂命,否則以附逆論罪可也。」50 23 日,蔣電
劉和鼎:「請兄準備在建甌停積一個月秣糧,……此間入閩部隊,約半月後即
可集中目的地,與兄連繫,請勿念,逆軍各部,近日行動,須派探詳偵,對於
延平軍隊之行動,尤應注意為要。」51 蔣希望駐守閩北的部隊與中央合作,同
時偵查各方情報。

閩變既起,政府對福建應取何種戰略應對,蔣徵詢部下的意見以供參考。
11 月 20 日,蔣中正致電參謀總長朱培德等人,希其切實商議閩變應如何處置。
而朱培德等 21 日回電的意見認為宜用迅速撲滅的方式來對付福建,如果猶疑
不定的話,或許廣東陳濟棠無力支撐,甚至日本將乘機干涉,故應調集重兵壓
迫福建就範。52 同日,軍政部次長陳儀電蔣建議中央應取攻勢,並與廣東協同
夾擊,迅速撲滅為是。53 另外,蔣中正於 22 日約集楊永泰、熊式輝、陳誠等
部下到南昌商議對策,對於閩變究竟應採何種態度?陳誠的意見為:「中國幾
千年來,還沒有見過在福建舉事而能成功的先例。考量地理環境,東邊是臺灣
海峽,不能有所發展。南邊是陳濟棠,廣州元老無不反共,而李濟深等聯共色
彩異常濃厚,想要得到陳伯南的合作,絕無可能。西邊是江西共黨盤據區,共
黨在大軍進剿的情形下,亦無法與之呼應。如政府派兵由北面加以討伐,便有
如甕中捉鱉,他們失敗是注定了的。」綜合以上意見,蔣最後決定:「共產黨
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得了的,不妨稍放一放。而閩變不馬上解決,恐夜長夢
多,會影響全局。」在決定先敉平閩變後,眾人進一步研究閩方的行動計畫,
認為「十九路軍的行動可能有四種方案:一、不顧一切,出浙江襲南京。二、
回廣東去。三、退軍閩南,誘我深入,與共軍夾擊我們。四、守延平,準備一

50
「蔣中正致張鑾基禡電」(1933 年 11 月 22 日),〈勾結閩逆叛變(二)〉,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10281。
5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500。
52
「蔣委員長致朱培德哿電」(附朱培德等復電一件)(1933 年 11 月 20 日),〈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25。
53
「陳儀電蔣中正號電」(1933 年 11 月 21 日),〈勾結閩逆叛變(一)〉,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09274。

-87-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戰。眾人討論認為第四案最有可能,於是決定以第四案進行軍事部署。」54

蔣和將領會談後,從各方面抽調部隊入閩討伐十九路軍。南昌行營於 11
月 24 日重新調整剿共軍事,頒布北路軍剿共計畫及戰鬥序列,以該軍之第二
路軍為入閩軍,嗣後增編為第二路、第四路、第五路等三路,抽調在贛之第三、
第四、第九、第十、第三十六、第七十九、第八十、第八十三、第八十七、第
八十八、第八十九等十一個師;55 派毛邦初為空軍指揮官,集中大部分的戰鬥
機及轟炸機於建甄,偵察十九路軍的調動情形,並轟炸福州各地;將原駐在南
京最好的兩個砲兵團──第一、第五兩團(這兩團各有德造卜福斯山砲 36 門,
裝備齊全,係經由德國顧問訓練出來的)的大部分,運到建甌集結。派海軍艦
隊到福建海面活動,進行偵察和威嚇。俟各部隊大體集結完畢後,蔣至建甌設
立行轅,指揮各部隊開始攻擊。此外有二點值得注意,一是抽調入閩的兵力,
全是蔣的嫡系部隊,並集中了海空軍及砲兵的優勢力量。二是蔣在福州、廈門
等地有其情報網,加上劉和鼎軍在閩北一帶表面上敷衍閩方,實際上效忠於
蔣。56

此次蔣中正部署對閩戰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空軍的應用。蔣指派飛機
在閩執行偵察和轟炸等任務之前,首重各地機場的修建。如於 11 月 23 日,蔣
電閩北劉建緒旅:
「飛機場可否擴張至五百米突見方,俾大轟炸機可在甌著落,
如可擴充,則望星夜趕築。」57 25 日蔣電徐培根:
「應一面趕快準備溫州大機
場,一面準備隨時候令轟炸。」58 同日又電閩北張鑾基旅:「浦城應速築四百
米至七百米突見方飛機場,限一星期內完成。」59 27 日蔣電徐培根、空軍航
校副校長毛邦初:「對閩暫緩轟炸,此時令各隊積極練熟,並速修築蘭谿、溫

54
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北伐平亂》(臺北:國史館,2005 年),頁
123-125。
55
劉維開, 《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臺北:國史館,1995
年 6 月),頁 193。
56
宋希濂, 《鷹犬將軍──宋希濂自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年) ,頁 78-79。
57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500。
58
「蔣中正致徐培根有電」(1933 年 11 月 25 日),〈勾結閩逆叛變(二)〉,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10319。
59
「蔣委員長致張鑾基有電」(1933 年 11 月 25 日),〈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40。

-88-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州、衢州、上饒各機場限一星期內完成。」60 12 月 3 日,蔣電徐培根限期完
成溫州機場及擴充建甌機場。同日電三十九軍軍長劉和鼎:「在邵武速修五百
米突轉方飛機場,並限十日內完成。」61 9 日,蔣再電徐培根,詢問「溫衢甌
各機場修理程度如何,何日可以開始實施。」62 在修建機場的同時,蔣也開始
。63
計畫空軍的出動序列。11 月 22 日,蔣電徐培根指示「對閩轟炸目標十二項」
,64 10 日,再電
12 月 9 日,蔣電徐氏,詢問「空軍對閩逆轟炸準備程度如何」
徐氏,囑咐「關於我空軍進討閩逆路線,應避免其沿途各城市之監視哨。」65

除了空軍之外,因福建地形多山,故蔣特別重視山砲在對閩戰事的布置。
山砲是一種砲管短,砲身、輪子可以分解拆卸分別攜帶的曲射砲,彈道類似於
榴砲,適用於山地作戰中摧毀敵人的陣地、堡壘、火力點。66 蔣在攻閩所調動
的山砲主要是卜福斯(Bofors)山砲和大正 6 年式山砲。此時正值中德軍事合
作時期,卜福斯山砲是從瑞典卜福斯(Bofors)兵工廠引進的重要火砲,而大
正 6 年式山砲為漢陽兵工廠仿造日本大正 6 年式山砲。12 月 1 日,蔣電軍政部
次長陳儀,請「預備大正六年式山礮一連,約六門,兵夫與礮彈配足,在京候
令搭船,限灰(10)日前準備完畢。」67 12 月 11 日,蔣電蔣鼎文,「對卜福
斯新砲團,應特別注意,使其能如期運到建甌參加攻擊,望派得力人員與多雇
輸卒協助其運動。」同日,再電陳儀,
「留駐各地砲兵團中,如有六年式山砲,
請準備十二門,伕馬齊備,限巧(18)日前在南京裝船運三都澳,其餘海船暫
可不雇,如各團無此山砲,則可再調卜福斯山砲八門,運船砲伕與騾馬,請加

60
「蔣委員長致徐培根毛邦初感電」(1933 年 11 月 27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
時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48。
61
周美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24─民國 22 年 12 月至 23 年 2 月》(臺
北:國史館,2005 年),頁 17。
62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34。
63
「蔣委員長致徐署長培根毛副校長邦初禡電」(1933 年 11 月 22 日) ,〈閩變〉 ,革命
文獻─統一時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35。
64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34。
65
「蔣委員長致徐培根等灰電」(1933 年 12 月 10 日)
,〈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63。
66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編審委員會,《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 年),頁 45。
67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4。

-89-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倍攜帶,務於 25 日前運到目的地待命,如何準備盼詳復。」68 12 日,蔣又電


蔣鼎文,「卜福斯礮團無論如何困難,必須於巧(18)日以前全部搬運到浦城
前方,與主力同時集中,倘因道路崎嶇,騾馬不易運動,則須雇用人力,或抽
調一、二團徒手士兵,協同搬運,達成任務,勿誤。」69 卜福斯山砲不需車輛
運送,可以人力和騾馬運輸,為當時機械化程度不足的國軍帶來許多便利之處。

從閩變爆發到 12 月上旬,蔣關注閩方的軍事企圖,偵知其動向以供參考。
11 月 26 日,港訊:
「頃據港訊,閩軍事進行,因桂方未表同情,決急攻浙,由
蔡率原十九路集中閩東北入浙江。」70 12 月 4 日,蔣得報,
「偽府決定如閩北
軍隊不足應付中央軍時,決放棄閩南漳泉永興地盤,全部集結閩北頑抗,並採
用共匪之遊擊手段,對付中央。」71 6 日,蔣電軍政部部長何應欽:「閩逆決
攻浙,逆部已積極向浙邊集中。」72 13 日,「閩方現決集中第十九路軍主力,
向浙出動,閩西已與共黨取得聯絡,不作軍事設備,閩南決取守勢。」73 在了
解閩的動向以攻浙為主要目標的同時,國軍對閩究採急攻或緩攻,蔣電汪兆銘
詢問意見,汪答覆應採急攻。74 8 日,蔣又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詢問「對閩
逆軍究竟應攻應守」75,林森答覆「盼剋日撻伐妖氛,以蘇民困。」76 在取得
國府同意對閩加速討伐的情況下,蔣認為閩變如曠日持久,中共將乘機坐大,
故決心乘閩主力未集中前,迅速擊破其閩北部隊,進而一鼓予以蕩平。77 因此,
蔣規定討閩計畫,「敵軍半數尚在閩南,我軍應乘其主力未集中以前,迅速擊

68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77。
69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88。
70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513。
7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9。
72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5。
73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89。
74
「蔣委員長致汪兆銘支電」(1933 年 12 月 4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
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57。
75
「蔣委員長呈林主席庚電」(1933 年 12 月 8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
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60。
76
「林主席復蔣委員長佳電」(1933 年 12 月 9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
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61。
77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 2(臺北:未對外刊行,1978 年),
頁 385。

-90-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破其現駐閩北之部隊為宜。……旬日內進攻延平。」78 國軍部隊將直擊閩北,
目標指向延平。輿論對此的觀察是,《北平晨報》:「中央對閩變辦法,政治解
決絕望,決用武力對付,已交軍事當局辦理。」《益世報》:「閩方備戰甚亟,
各軍均奉命開閩北。」79 寧閩雙方的大戰似有在閩北一觸即發的態勢。

蔣在進行軍事布署的同時,對強化敵我意識也相當重視。蔣於 11 月 30 日
檢閱第三師及第九師,強調「十九路軍勾結日本、中共,推翻中華民國,我們
非消滅它不可。」80 12 月 1 日檢閱第三十六師,告以「應盡討逆之責」
。由於
該師是由第八十七及八十八師抽編而成,官兵多曾參加一二八淞滬戰役,蔣特
別強調十九路軍在上海戰役「不過乘倭寇兵力極為單薄的時候投一個機,因而
僥倖博得莫大的可恥的虛名,而且獲得許多不義的利益,實際他們並沒有什麼
犧牲。而正式和倭寇惡戰苦鬥,而受到最大的犧牲的,卻是現在我們第三十六
師一般官兵」81,蔣特別提出三十六師官兵在一二八淞滬戰役所受的委屈,意
在激發其戰鬥意志。82 12 月 10 日,蔣校閱第十師和第八十三師,告以「十九
路軍的官長,沒有幾個人是由正式學校出身的,甚至蔡廷楷等原來就是土匪,
有什麼智識可言,……此次討逆即是剿匪。」83 從以上資料看來,蔣至少檢閱
5 個師,訴說十九路軍叛國各項罪狀,加強各部隊的信心,堅定其討閩意志。

此外,如何對閩方內部加強分化,也是蔣所注意的工作。11 月 30 日《京
報》報導,「蔣派機飛閩,散發通告十九路軍各部將士,……於此一星期內,
肅清福州的偽政府,自拔來歸,否則玉石俱焚。」84 12 月 17 日,蔣電立法院
長孫科,商議獎勵閩空軍來歸辦法:「閩空軍個人來歸,當以原級任用,整隊
來歸與率機來歸,則各升一級,並以機價為獎金。」85 而蔣對宣傳、輿論也有
所管制。11 月 28 日,蔣電軍令部次長陳儀,
「時據南京消息,中央由贛派兵師

78
「蔣委員長致蔣鼎文真電」(1933 年 12 月 11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66。
79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473、476。
80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526-530。
8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6-7。
82
宋希濂,《鷹犬將軍──宋希濂自述》,頁 80。
83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39、46。
84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3 冊,頁 281。
85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00。

-91-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要求嚴加徹查。86 12 月 3 日,蔣電行政院長汪兆銘、國民黨秘書長
數甚詳」
葉楚傖要求「中央宣傳應遵軍政當局所示之方針辦理。」87 5 日,電漢口警備
司令部,令會同公安局取締小報,「閩變發生後,武漢小報推波助瀾,為逆張
舌,影響所及,危害非淺。」88 9 日蔣認為《太原中報》社評「捏造事實詆毀
中央」,電山西省主席徐永昌,要求「將該報查封,並將其負責人及著評者,
拘拿嚴懲,以明順逆,而安人心」。89 其次,對福建各地情報的偵查,蔣也極
為重視。11 月 27 日,蔣電浙江省保安處處長俞濟時,要求「諸事須鎮靜秘密,
不可稍現慌張,……重要鄉鎮均須派遣便衣隊與偵查組,并商由戴笠同志多帶
小無線電機到以上各處試與杭州直接通電。」90 12 月 1 日,蔣電參謀本部次
長賀耀祖,要求「速檢福建各種地圖各一千份,派員直送浦城,交蔣銘三(鼎
文)總指揮,并限灰(10)日前送到浦城為要。」91 在對閩作戰準備階段,蔣
不忘地圖是各部隊作戰的基本需求。92

大體而言,從閩變爆發到 12 月上旬,蔣的軍事準備,包括部隊調動、空
軍布署、山砲運輸和強化敵我意識等已大致完成。不過要妥善處理閩變,兩廣
的態度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如果其倒向福建一同對抗南京的話,全國局勢將
一發不可收拾;反之,如兩廣選擇袖手旁觀的話,蔣將可從容不迫地應付福建
的挑戰。

肆、對兩廣的關注和拉攏
對福建而言,兩廣的態度動見觀瞻。因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外臨東海,內

86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522。
87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8。
88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3-24。
89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36。
90
「蔣委員長致俞濟時沁電」(1933 年 11 月 27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49。
9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4-5。
92
蔣在正式討閩後,1934 年 1 月 10 日仍要求上海市長吳鐵城購置福建地圖 200 張,
應付戰場需求,可見蔣在作戰中對地圖相當重視。見周美華編註, 《事略稿本 24》,
頁 180。

-92-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有閩江南北之隔,境內崇山峻嶺,交通不便,戰略形勢易攻難守,如與兩廣有
了同盟,則進可攻,退可守,就無後顧之憂。閩在事變發動前日,陳銘樞、李
濟深、蔣光鼐、蔡廷鍇等人聯名致電兩廣主導的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執行委員
會:「蔣中正獨裁禍國,六載於茲,倒行逆施,天人共憤。……今民族存亡,
迫於眉睫,弟等為情勢所迫,不得不先主發動。贏泰無道,陳涉發難於先,定
國安邦,沛公繼起於後。今望吾兄本歷來之主張,為一致之行動,不特西南之
福,亦中國再造之機。」93 福建要求兩廣響應,但陳銘樞採取了與中共聯合、
改元、廢旗、脫黨等重大政治措施,94 讓兩廣對福建的行動無法名正言順的給
予支持。胡漢民於 11 月 21 日即致電中國國民黨西南執行部,稱「閩變真相己
明,背叛主義,結納匪黨,以組織農工政府相號召,請迅以西南黨的立場及不
能苟同態度,電示海內外黨部,以正視聽為要。」95 故 22 日胡漢民、陳濟棠、
李宗仁等人復電閩方,對於福建當局的主張顯不贊同,認為其叛黨聯共,自毀
過去光榮的歷史。96 而蔣對胡漢民的態度也有所掌握,21 日蔣接到戴笠的報
告:「元老派對醞釀政變,均對冷觀,胡並表示陳等離開國民黨立場以稱中央
政府,彼先視為一樣倒行逆施,彼不赴京亦不赴閩云。」97

93
中國青年軍人社編著, 《反蔣運動史》 ,下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年) ,頁 641。
94
陳銘樞會採取激烈的改元、廢旗、脫黨等行動與其思想轉變有關。陳銘樞思想的轉
變是在與 AB 團(即反布爾什維克的縮寫)團員王禮錫等人接觸後開始。陳出資辦
理《讀書雜誌》,組織神州國光社,在任命王禮錫出任《讀書雜誌》編輯之後,陳
的思想上開始轉變。陳銘樞自言受王禮錫發動的中國社會史論戰影響很深。神州國
光社吸引了許多對政治不滿份子,尤其是托派份子,他們紛紛聚攏到《讀書雜誌》
周圍。後來這個團體成為陳銘樞所領導的社會民主黨的核心,即閩變中陳銘樞的智
囊團。詳細可參見易勞逸(Lloyd. E. Eastman)著,陳謙平等譯,《1927-1937 年國
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流產的革命》,頁 109;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頁 117。
另外陳公博認為陳銘樞的個性志大而才疏,好高而騖遠,原是一個好好的軍人,但
因為志大才疏,以為天下事不足平,中國的政治非他出來治理沒有辦法;也因為好
高騖遠,於是許多共產黨和第三黨失敗下來的人物,一時麕集其門,時時拿理論去
影響他,拿領袖去引誘他,於是陳銘樞很想取蔣而代,甚至乎以為國民黨的政綱和
政策還不夠。見陳公博著,《苦笑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年),頁 196。
95
「胡漢民致西南執行部電稿」(1933 年 11 月 21 日),收入陳紅民輯註,《胡漢民未
刊往來函電稿》,第 9 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497。
96
中國青年軍人社編著,《反蔣運動史》,下冊,頁 642。
97
「江漢清呈蔣中正號中電」(1933 年 11 月 20 日),〈勾結閩逆叛變(一)〉,特交文
電─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09270。

-93-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胡漢民等人表明反對閩變的立場,但是對於南京政府企圖拉攏,採取不屑
與之為伍的態度。12 月 11 日,張繼等到港與胡漢民會談,呼籲團結邀其入京,
結果遭到胡的怒斥。12 月 25 日,胡漢民發表了針對閩變的「對時局宣言」
,具
體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八項政治主張,中心是「蔣汪下野,福建回頭」。98 當然
胡要求蔣下野的主張,並未得到蔣的首肯。蔣致電上海市長吳鐵城曰:「聞昨
晚報有中已允許反動派辭職消息,應由政府負責聲明,此皆反動派投機者之造
謠,蓋赤匪一日未滅,即中正責任一日未完成,故此時決無辭職之理也。」99 蔣
自認剿共未完成,責任即未能卸下,故此時斷無辭職之理。

廣西方面,李宗仁在閩變爆發前夕認為只要李濟深不參加,陳銘樞就無法
另組政府。李宗仁曾試圖派飛機接李濟深至廣西,不過並未成功。100 在閩變
爆發後,李宗仁決定先整頓內部軍事,準備視情勢發展決定下一步行動。11
月 22 日戴笠向蔣中正報告廣西動態:
「桂李於昨在南寧召集軍事會議,其內容
如下:(一)對閩變暫時不表明真態度。(三)政府與人民要一致行動。(二)
軍隊與民團準備行動,暗中密集於粵桂邊境,待閩粵兩方接觸劇烈時乘機入
粵。」101 這表示廣西欲先觀察閩變後各方反應,再伺機聯閩入粵。李宗仁於
24 日致電胡漢民,希望能利用時機,另立政府,與福建方面有條件合作:

閩事橫決至此,同深痛惜。前仁(李宗仁)曾電我公,貢獻開府以
謀挽救,復另電任(李濟深)、真(陳銘樞)、憬(蔣光鼐)、賢(蔡
廷鍇)
,力陳利害,勸當慎重計慮。不幸未蒙採納,鑄成遺悵。顧事
勢雖成僵局,我人救國職責,仍無旁貸。前此救國中樞不能成立,
致有閩變,策後辦法,惟有急速提出救國大計,組織中樞,領導各
方反蔣勢力,則閩中或可商量,共趨一致。萬不獲已,亦不失如寧、
漢分裂往例,共同完成北伐,庶幾殊途同歸。現之蔣氏,禍國匪惡

98
陳紅民, 〈友乎?敵乎?──兩廣與福建事變關係述論〉 ,收入《函電裡的人際關係
與政治:讀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 ,
頁 251。
99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35。
100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年),頁 494-495。
101
「江漢清呈蔣委員長迴電」(1933 年 11 月 24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38。

-94-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昭著。復組藍衣社私黨,誅鋤異已,若不剪除,黨國皆亡無日。102

胡漢民對李宗仁的提議頗有興趣,復電表示,「環顧內外,亦唯有秉此方
針,力圖推進。」103 胡漢民與其他人對建立反蔣政府也曾有過較深入的討論,
無奈陳濟棠的態度非常消極,反對在廣州建立反蔣政府。陳濟棠對形勢的基本
判斷有兩點:其一是「閩局不足兩月必崩,不能持久」,其二是「兩廣兵力有
限,如果出兵討蔣,則兵萬不能出長江,不能出長江,則大勢自推不動,推不
動,則粵斷不能支。」因而只能按兵不動,否則連現狀都無法維持。104

陳濟棠和蔣中正的關係的改善,可追溯自一二八事變開始。一二八事變後
蔣與陳銘樞的關係漸行漸遠,蔣轉向與陳濟棠合作,主因是陳濟棠呼應蔣的抗
日剿共政策,並派余漢謀部入贛助剿,同時有使者駐京與蔣建立密切關係。蔣
在陳的要求下補助剿共軍費,期望其能服從中央。而當閩變爆發後,陳濟棠不
支持閩變的態度,從其於西南政務委員會會議上的表現可見一斑。西南政委會
11 月 22 日討論閩變處置議案,會議作成不支持的決定。此結論除了受胡漢民
的影響外,陳濟棠的態度也扮演關鍵的角色。陳濟棠自述道:「當事變發生數
日後,余即在西南政務委員會,提議通過反對此次事變之議案。當會議進行之
際,李宗仁曾持異議,謂不可遽而通過,主張暫靜觀其變,余事先已接獲情報,
謂李與閩方已早有默契,今觀此而益信。余遂決意及早表明余之態度,主導政
策。」105 至於陳濟棠的態度為何如此消極,對閩變未表同情或支持的態度,
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首先,陳濟棠滿足於現狀,反對與南京政府公開
決裂,是其一貫的政治立場和主張。閩變時期的態度不過是這種立場和主張的
延續。改組派陳公博認為:「陳伯南現在那樣舒服,肯冒險麼?他不滿意胡展
堂,便捧出中央,不滿意中央,又拿出胡展堂,他為什麼要組織政府,再戴上
一頂大帽子。」106 野心不大,滿足於維持現狀,是陳濟棠西南反蔣以來基本

102
「李宗仁致胡漢民電」(1933 年 11 月 24 日)
,收入陳紅民輯註, 《胡漢民未刊往來
函電稿》,第 8 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497。
103
「胡漢民致李宗仁電稿」(1933 年 11 月 26 日),收入陳紅民輯註,《胡漢民未刊往
來函電稿》,第 8 冊,頁 498。
104
陳紅民,〈友乎?敵乎?──兩廣與福建事變關係述論〉 ,收入《函電裡的人際關係
與政治:讀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頁 252。
105
陳濟棠,《陳濟棠自傳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年),頁 51-52。
106
陳公博,《苦笑錄》,頁 198。

-95-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不變的政治心態。其次,陳濟棠與十九路軍,特別是與陳銘樞有心結,如在 1931
年陳濟棠領銜反蔣前夕,陳銘樞離職出走。在十九路軍進入福建後,雖在政治
上傾向西南,但在粵閩兩省或粵桂閩三省合作「抗日反蔣」的問題上,陳銘樞
和陳濟棠的意見並不一致,而陳濟棠也擔心與廣東有歷史關係的十九路軍重新
染指廣東,所以特別加以防範。再者,福建方面在事變爆發後決定退出國民黨、
廢棄孫中山遺像等的做法,陳濟棠等西南勢力難以接受。最後,蔣中正對陳濟
棠的拉攏,也使陳決定不支持閩變。107 其中蔣對陳濟棠的拉攏更是扮演關鍵
的力量。

蔣中正深知西南實力派對閩變情勢有重大影響,尤其是最具實力的陳濟
棠,閩變爆發前後,蔣對陳的舉措極為關注。11 月 19 日,吳鐵城電蔣中正報
告:「據港訊任潮(李濟深)一行篠(17 日)午赴閩,粵方恐桂加入局面更形
緊張,伯南(陳濟棠)現籌軍事布置,伯南與任潮決無妥協可能,各元老除胡
私憤未易消除外,餘多主張與中央共維黨治等語。」108 同時戴笠向蔣報告:
「陳
濟棠以廿團兵力防閩,並通令部隊長官不得擅離,刻託陳融、蕭佛成向胡疏通,
請胡勿往閩,待閩以友軍之禮,對李濟深往閩聽其自然,必要時閩省組府粵省
亦擁護,但軍事須自成系統,但蕭佛成對此極不滿,胡往否未悉,李濟深有日
內往閩說。」109 這兩人的報告指明廣東和福建不可能妥協合作,不僅如此,
廣東還正在對閩提高軍事戒備,不過廣西則有可能協助福建舉事。

陳濟棠早在 11 月 18 日電蔣表明在閩變爆發後將支持南京,這從 20 日蔣
致汪兆銘電文中可見端倪:「據伯南(陳濟棠)巧午(18 日)電謂,閩事如箭
在弦,勢在必發,據報任潮(李濟深)、賡陶、惠長等已於昨日赴閩,其兄維
周電則謂伯南必擁護中央,不為閩利用,粵中軍事布置確有把握,望中央於 3
個月內平定閩亂云。」110 蔣明瞭閩粵之間有矛盾,兩者必不能合作,而事變
前陳濟棠已向中央輸誠。同時蔣指派湖南省主席何鍵與陳濟棠會面,晤談未來

107
蕭自力,《陳濟棠》(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225-226。
108
「吳鐵城呈蔣委員長皓電」(1933 年 11 月 19 日),〈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20。
109
「江漢清呈蔣中正效電」(1933 年 11 月 19 日),
〈勾結閩逆叛變(一)〉 ,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09263。
110
「蔣委員長致汪兆銘哿電」(1933 年 11 月 20 日),〈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23。

-96-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軍事合作問題。20 日何鍵電蔣報告:「職前奉面諭與伯南兄約期一晤,茲已約
定漾(23)日在樂昌晤談,明日由長起程,往返約一星期。」蔣復電希望何鍵
穩定陳濟棠忐忑不安的心情,並協助廣東防備桂、閩的進攻,同時勸陳濟棠速
作派兵入閩之準備。111

在閩變爆發後,對廣東而言,除了要應付可能來自福建的軍事威脅外,最
大的危機是因粵幣擠兌而引發的財政危機。蔣中正收到陳濟棠的報告:「粵中
紙幣因閩變影響擠兌,迫不得已,將十元者停兌,但五元一元者,現亦擠兌不
堪,伯南深慮軍事進行,受此牽掣,懇財部無論如何困難,火速接濟多少,以
救眉急而安軍心。」蔣於 11 月 23 日致電財政部長孔祥熙,說明閩變正殷,中
央正需廣東的協助,所以必須全力拉攏,蔣希望財政部速籌款項,以維持廣東
的財政。112 而孔祥熙的答覆是要求廣東同意洋米進口稅113 徵收回歸中央,以
此向銀行抵借二三百萬元以應急需。 114 不過這個建議並未得到陳濟棠的同
意。關於救濟粵省金融事項,蔣於 11 月 30 日電陳濟棠:

粵省金融紊亂,牽動市場,影響人心,焦急萬分,酉申電已轉汪(兆
銘)孔(祥熙)諸同志妥商救濟辦法,尚未得復,而中央財政拮据,
公債暴露,稅收大減,困苦情形,與粵無異,而且過之,故中對閩
事欲於軍事財政兩方面為中央與粵省擬一通盤之籌畫,必使中央與
粵皆能兼顧,非受虛名而能獲實惠者,方為得策,否則專注一方,
凡有害於中央者,未必即有益於粵省,例如關餘為內外債整個之擔
保,粵若留用,必直接影響債款之償還,即間接影響中央固定之收
支,兩粵一切協款,勢亦從而牽動,損益得失,實不相償,徒令人
認粵閩異調同嗚,更將引起西南愈複雜之糾紛耳,鄙意粵如借款,
最好指定粵省其他之中央稅收為擔保,由中央名義承認,於一年以
後乃開始還本,否則日前孔部長來電主張以米麥進口稅作抵,先為
粵籌二三百萬元應急,是亦一法,中意鉅款恐決非旦夕所能望成,

111
「何主席鍵呈蔣委員長號電」(1933 年 11 月 20 日),〈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
期,《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26。
112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99。
113
1933 年 9 月,南京決定開徵洋米進口稅為國稅,廣東卻立即設專稅局徵收,把國
稅變成地方稅。南京不甘國稅被變相截留,曾下令廣東取消洋米稅,改歸海關一律
徵收,不過陳濟棠並未接受。見蕭自力,《陳濟棠》,頁 164。
114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521。

-97-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不如先籌二、三百萬元以安人心,然後再作後圖,實為最切實而迅
速之步驟,亦即不受虛名而獲實利之方策也,未知兄意如何,盼妥
籌電復。115

從上文可見蔣強調中央財政困難程度與廣東並無分別,廣東如留用原屬中
央之關餘,必使中央財政惡化,如此將牽連中央對粵之補助,且破壞中央之威
信,蔣希望廣東借款以指定中央稅為擔保,或者以財政部主張之米麥進口稅來
抵押向銀行借二、三百萬應急。蔣認為陳濟棠要求「鉅款」資助,非旦夕可達
成。

既然陳濟棠對蔣建議先借二三百萬應急並未獲得同意,那到底陳所要求的
「鉅款」數額是多少呢?從 12 月 4 日蔣電孔祥熙商量粵金融辦法可見答案:

伯南東(1 日)電,此間亦已接到,自難堅拒,第款額達千五百萬之
鉅,如得款後,不與中央切實合作,亦極可慮,且關稅向為整個之
擔保,如開分割抵借之端,恐華北魯川紛起效尤,則對外對內均無
法應付,鄙意中央可懇切委婉復之,粵與中央,利害同體,願助具
借款成功,以救粵之金融,且可用中央名義辦理,惟擔保財源及償
還方法之規定,應加詳商,請其介紹商人開具條款,與財政部直接
商洽,以免發生誤會,至其借款詳細之用途,暫時不必併提,俟事
已垂成再說,未審兄意如何,希即與汪院長熟商電復為盼。116

原來陳濟棠希望中央答應廣東以關稅為擔保,向銀行抵措一千五百萬元,
而蔣中正並不贊同,其擔心其他省份群起效尤,且廣東得款後如未與中央合作
將貽患無窮。蔣希望孔祥熙協助其向商人借款,如此一來即不必過問廣東借款
之詳細用途。由上可知,蔣為了得到陳濟棠的支持,對於其所提出的借款要求
可說是小心翼翼的應付。以中央的立場而言,既不想因地方質借中央關稅而破
壞財政的一體性,也不想因拒絕借款而失去了廣東在閩變中對南京的支持。

蔣中正對廣東的要求不僅是口頭上效忠中央而已,更希望陳濟棠在攻閩上
提供實質的協助。蔣於 12 日 6 日電陳濟棠贊同其主張應儘速平定閩變,但若
要達成此目的需要浙粵一同出兵福建,故蔣希望陳濟棠派人共同研究出兵福建

115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533-535。
116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0-21。

-98-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的計畫。117 既然蔣對廣東有出兵的要求,陳濟棠於 12 月 5 日的電文中便再度


要求以中央名義抵押外債,借款來穩定金融,日後再由中央補助項下按月撥
還。陳聲稱金融上的不安,將使得軍事無法計畫。118 蔣在 6 日將此電文轉知
汪兆銘和孔祥熙,希其妥予核復。119 11 日陳濟棠再度電蔣,懇請「特准粵省
以關餘抵押外債救濟金融,俾迅速計畫軍事。」120 這使得蔣 16 日再電汪兆銘
協助處理廣東金融,電文中蔣認為廣東在閩變中有其重要性,甚而阻止胡漢民
等人在西南開府,故中央對其要求借款甚難拒絕,不過以關餘為擔保向外借
款,蔣仍然不表贊成。蔣希望行政院另外設法籌款,以安廣東陳濟棠之心。121
。122 可見蔣處置閩變,對
29 日,蔣在《事略稿本》自記目前只有「遷就粵陳」
陳濟棠的財政要求雖沒有全盤答應,但籌集資金支應廣東,卻是必須要做的工
作。

蔣除了極力爭取廣東對中央的支持之外,對於廣西在閩變後動向,蔣也十
分的關注。11 月 21 日,蔣電孔祥熙,
「桂方駐粵辦事處十一月份協餉廿萬元,
應照發。」123 蔣仍發放經費予廣西,不讓其有藉口攻擊中央,同時也有拉攏
之意。25 日,中國國民黨組織部部長陳立夫報告電蔣報告:
「據報桂系李宗仁、
白崇禧對閩決持冷靜態度亦無調兵西下之意」。124 27 日,陳立夫再報告:「閩
軍事分為三步驟:1、希望粵參加,2、合閩桂以侵粵,3、犯浙境為流寇。粵
則希望守中立,如閩相犯決迎擊,東江布防甚忙。桂與閩有默契,惟暫取靜觀
態度,非閩侵粵有相當勝利,亦不輕易響應。」125 可見廣西暫時按兵不動,
除非桂閩粵三省力量可以合而為一,有足夠的力量向中央提出挑戰,廣西才可

117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6-27。
118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7。
119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7-28。
120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82。
12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98-99。
122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37。
123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492-493。
124
「陳立夫呈蔣中正有電」(1933 年 11 月 25 日)
,〈勾結閩逆叛變(一)〉 ,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09359。
125
「陳立夫呈蔣中正感電」(1933 年 11 月 27 日)
,〈勾結閩逆叛變(一)〉 ,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09410。

-99-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能出兵助閩。28 日,廣西李宗仁派人送信予蔣,126 似乎有與南京中央接近的


可能。因此,12 月 6 日蔣派南昌行營二廳組長王有庸赴桂聯絡,並電李宗仁:
「閩變自公然聯共後,以不得各方同情,……中亦不忍見其橫決,憂慮之意,
彼此正同,吾兄設法轉圜,有無一線希望,尚祈惠告一二。」從蔣的角度看來,
廣西似乎對閩變持保留態度,曾設法阻止李濟深赴閩,而蔣希望如能防止廣西
支持福建,對己方即是有利。127 正因如此,蔣想進一步確認廣西的真實態度。
12 月 8 日,蔣電湖南省主席何鍵,希望透過何鍵了解廣西的真實意向,消弭其
與胡漢民合組政府的主張,勸李宗仁與中央真誠合作。128

因此何鍵於 12 月初承蔣之命至廣東、廣西一行,與陳濟棠、白崇禧等人
會面。
《華北日報》報導,
「何鍵上週赴桂,與李宗仁,白崇禧晤商,應付閩變
剿匪等事,……略謂:粵桂湘各省,絕不因閩變而影響剿匪工作,彼此聯防,
嚴防亂黨活動擁護中央處置閩變辦法。」129 此次會談結果,何鍵向蔣報告:
「此
行印象頗佳,桂李對閩變極不謂然,桂不合閩攻粵,仍願與粵陳合作,湘桂在
剿匪之立場,相互為助,未提及港胡另行組府之說,祇希望中央健全內部。」130
經由何鍵的報告,蔣進一步確認廣西並不支持閩變,並願意與湖南合作剿共,
不過其對南京頗有意見。至於李氏對中央有何不滿,12 月 18 日何鍵向蔣的報
告說明詳情:
「德鄰(李宗仁)等之欲中央改善健全,曾表示擬電請鈞座下野,
及財政公開,軍隊待遇平等,中央與地方採均權制,劃全國為若干國防區及綏
靖區,縮短訓政時期等項意見。」131 由上可知,李宗仁雖不支持閩變,但對
蔣頗有意見,希望其自動下野,打破獨裁體制。即便如此,由於其不支持福建
的態度,卻也讓蔣能騰出更多的力量來處理閩變。

126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3》,頁 522-523。
127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5-26。
128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33-34。
129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589。
130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94。
13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08-109。

-100-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伍、武力討伐和善後
時序進入 1933 年 12 月下旬,閩浙間戰雲密布。12 月 21 日《世界日報》
報導:「中央為消滅叛亂起見,對閩軍事,布置已就緒,溫州已集勁旅,將由
海軍任先鋒,攻霞浦。中央軍因閩軍積極北犯,決對閩取海陸空大包圍形
勢,……陳紹寬已奉召赴贛受機宜。」26 日《華北日報》報導:「中央軍已集
中浙邊者,有十五萬,槍械精良,給養充足,作戰能力極強,均開預定地點,
重要地方,築有堅強工事,以逸待勞,叛軍開閩北邊境者,數不過三萬餘,飢
軍征糧,不難一鼓蕩平。」28 日《大公報》
:「對閩軍事以討伐令尚未頒下,故
前方主力軍,並未正式接觸,……現我軍各路配置均已妥貼、海軍空軍亦準備
就緒,聞正式討伐令日內可下,海長陳紹寬、航空署長徐培根,均將出發前方。」132
蔣將入閩中央軍增編為第二路、第四路、第五路等三路,直接加入討逆,而第
三路則控制於閩贛邊境,以為策應。其部署大略如下:(一)右翼隊:以第九
縱隊指揮官劉和鼎率領第四、第三十六、第五十六各師主力,圍攻延平。
(二)
左翼隊:以第四縱隊指揮官李延年率領第九師主力及第三師、第十師各一部進
攻水口。又令第二縱隊指揮官王敬久率領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兩師進攻古田,
並派空軍協同各地區部隊之作戰。133

面對南京軍隊的來勢洶洶,福建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 12 月中旬召開一
次緊急會議,由李濟深主席,軍委會委員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黃琪翔、
鄧世增、李章達等人參加,主要討論作戰方針問題。當時提出三案,蔡廷鍇提
出集中主力在閩北採取主動,先行消滅劉和鼎部,與東進之敵在建甌以南、順
昌以東地區,將敵第一批先頭部隊擊敗,爭取有利的戰鬥形勢。蔣光鼐則提出,
主張將各軍主力撤至閩西南,背靠共軍作持久抵抗,不然即將主力使用在閩東
方面,乘敵人之虛進入浙東,打亂敵軍進攻計畫。而陳銘樞、李濟深、黃琪翔
等人則認為福州是人民政府的首都,非萬不得已決不放棄。我軍力量有限,不
宜分散,應集中主力守福州,只要福州能確保,如此政治影響將不斷擴大,陳
銘樞等人認為在閩北迎擊敵人的主張和東出浙東的行動過於冒險,而太早將部
隊撤至閩西過於消極,將嚴重影響革命士氣。會議對以上三個方案展開激烈辯

132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595、620、625。
133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 3,頁 1。

-101-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論,最後軍委會通過了放棄閩北守福州案。134 這個決議著重在政治上的影響,
把堅守福州作為戰略目標。

1933 年 12 月下旬,蔣由南昌出發,親自前往福建前線的浦城指揮作戰。
蔣已探知閩方將主力集中於福州,135 其自籌如何應付:
「如果集中負隅,則以
封鎖之法處之,我軍以畧定全閩,一面進剿閩西殘匪,一面監視福州之逆,勿
與決戰,以待其內變可乎。又曰,如進攻福州不克,或陷于對峙狀態,則中央
甚不利,各方叛變必繼起矣,此尤應注意者也。」136 蔣小心翼翼希望先漸次
攻占通往福州的要點,深怕有所閃失而影響大局,故其預定依序攻擊延平、水
口、閩清、永泰、莆田、泉州和漳州等地,完成對福州的包圍封鎖,以待叛軍
自行瓦解。蔣的戰略規劃是希望廣東陳濟棠出兵夾攻福建,因為福建軍隊集中
於水口與古田之線,準備與中央決戰,如其戰敗南竄,將退據閩西聯合中共以
要脅廣東。因此蔣發電勸告陳濟棠勿給十九路軍死灰復燃的機會,並許之以「如
果粵軍能入閩夾攻,則不惟財政不成問題,即閩軍事政治自當託伯南全權處
理」。137 但是陳濟棠還是關注財政問題,多次電蔣要求協助其財政困境,如 1
月 4 日電蔣:「現在粵行擠兌風潮仍未停息,而舊曆年關在邇,形勢嚴重,險
象環生,若此二十天內無法維持,則全粵商場,必盡行瓦解,不難因粵省一隅,
牽動全局,關係黨國前途至重且大,萬懇體念危急,立撥 1933 年公債二千萬
元,藉以救急粵行,安定人心。」138 蔣在接粵電後將其轉給財政部長孔祥熙,
不過中央財政並不寬裕,因此未答應陳濟棠的要求。

1934 年 1 月 5 日,蔣中正親自指揮各部,開始攻擊延平。延平,位於閩北
上游,為閩北重鎮,三面環水,西北為高山,南面是九峰山,地勢險要,是閩
北通往福州的重要門戶,自古以來就是福建戰爭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根據劉和
鼎的報告,延平城為了防範中共進攻,因此防禦工事修建的特別堅固。 139 1

134
蔡廷鍇, 〈回憶十九路軍在閩反蔣失敗經過〉 ,收入《文史資料選輯》 ,第 59 輯,頁
99-100。
135
「蔣委員長致楊永泰豔電」(1933 年 12 月 29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092。
136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46。
137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44-146。
138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69-171。
139
〈劉和鼎報告攻略延平詳報〉 ,收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

-102-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月 3 日,蔣指示宋希濂,
「進攻時必須待飛機轟炸奏效,或暫取包圍監視姿勢,
以待延平城攻擊之結果,再定部署,惟我軍進攻延城時,九峰山方面亦須佯攻
協助,望相機處置。」140 1 月 5 日,開始發動對延平攻擊。在空軍和山砲的助
戰下,延平守軍雖有頑強抵抗,當日九峰山即為宋希濂師所攻取。宋立即電蔣
回報,「九峰山實延平唯一屏藩,即為我軍佔領,延城已成釜底游魚,敵縱頑
強,不難一鼓而下。」蔣喜曰:
「延平為入閩第一城關與重鎮,幸得如期佔領,
豈非上天所賜乎。」141 克復延平後,下一個軍事重點為水口。因水口與北之
古田,西之延平成犄角之勢,亦為進出福州之咽喉。第四縱隊指揮官李延年奉
令進攻水口,自 1 月 7 日上午開始攻擊,在陸空協力之下,奮勇衝擊,至下午
5 時許,水口為李延年部所克復。142 蔣喜曰:
「推進之速,實天助之。」「巳而
得蔡逆果率全力來援古田消息,真令人喜懼交集。」143

在攻下水口後,下一個重要據點為古田,古田四周環山,形勢險要。蔣的
軍事部署是對古田採取佯攻,企圖誘使蔡廷鍇率主力增援,在閩北殲滅十九路
軍主力。144 10 日,廈門為海軍所收復。13 日,第二縱隊指揮官王敬久率領第
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兩師進攻古田,據時任八十七師旅長劉安祺回憶:「戰
鬥一開始打得非常激烈,我軍配合德國山砲攻擊,苦戰後才終獲勝利。」145 之
後古田守軍趙一肩部投降繳械。146 閩北戰事宣告結束。蔣下個目標就是圍攻
福州。

蔣調集軍隊包圍福州之時,認為十九路軍「皆已調集省城,期與我軍在省
附近決戰,以冀引起外交上之干涉」。故電何應欽商量戰略部署。何氏回電建

匯編》,第 5 輯第 1 編,軍事(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年),頁 776-777。


140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53。
14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65。
142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 3,頁 2-3。
143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74。
144
周美華編註, 《事略稿本 24》 ,頁 174-175。攻取古田的過程另可參考「國民黨陸軍
第八十八師古田圍城之役戰鬥詳報」 ,收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
案資料匯編》 ,第 5 輯第 1 編,軍事,頁 752-773。兩者對蔣中正企圖佯攻古田、誘
使蔡廷鍇主力來援的記載大致相符。
145
張玉法、陳存恭訪問,黃銘明記錄, 《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1991 年),頁 52。
146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 3,頁 3-4。

-103-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議:「暫不攻城,用政治手段迫陳(銘樞)李(濟深)蔡(廷鍇)離閩;派妥
員於上海、東京、臺灣與日方接洽。」147 此所謂「外交上之干涉」主要是指
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兵干涉,增添政府處置的複雜。早在 1933 年 12 月 1
日,汪兆銘電蔣:
「(日本)聲明福建日僑甚眾,如亂事危及其生命財產,將採
必要之處置。」148 12 日,蔣得到情報:
「如有危及日僑,日本決自行斷然處置,
日本第三艦隊……前往臺灣,因閩中形勢惡化,準備應付也。」149 12 月 29
日,蔣考慮國事:「對倭祇有避戰,如不得已,則不攻福州,以延平為省會,
成立政府。」150 1934 年 1 月 1 日《大公報》報導:
「偽府自知福州一被攻擊,
必陷落,經長時間籌議,決定放棄,同時使當地發生戰事,陰謀誘引日本陸戰
隊登岸,使與中央軍發生衝突,造成嚴重局勢云。」1 月 6 日《大公報》發表
社評,「閩偽府決放棄福州,但同時欲使當地發生戰事,誘日本陸戰隊登岸,
使與中央軍發生衝突,造成嚴重局勢,此說也,無論真偽若何,聞之先不寒而
慄。……頃戰事已動,漸迫福州,如何避免因內亂招來之外患,實目前旬日內
最緊急之問題!」151 輿論對日本可能的進攻也憂心忡忡,希望政府勿強攻福
州,應規劃良策妥善因應,以免福州、廈門因治安惡化波及外人,給予日本用
兵之藉口。1 月 9 日蔣電陳儀預作因應之道:
「決派憲兵兩團,以四營預備到福
州協同海軍陸戰隊維持治安,其餘兩營另裝一船預備護送砲兵到廈門登陸維持
治安。」152 蔣決加派中央憲兵第四、第六兩團及砲兵營運抵馬尾,153 協同海
軍陸戰隊維護福州、廈門等日人較多之地的治安情況,以免提供日人動武的藉
口。

戰事發展對十九路軍如此不利,9 日夜,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和黃琪

147
「蔣委員長致何應欽虞電」(1934 年 1 月 7 日),
〈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期,《蔣
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106。
148
「汪兆銘致蔣中正先電」(1933 年 12 月 1 日),〈勾結閩逆叛變(一)〉,特交文電
─共匪禍國,《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09107。
149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85。
150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37。
151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639、642。
152
「蔣委員長致陳儀佳電」(1934 年 1 月 9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蔣
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112。
153
〈國民黨海軍參與鎮壓「閩變」史料〉 ,收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
檔案資料匯編》,第 5 輯第 1 編,軍事,頁 775。

-104-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翔等在白沙開會,討論行動方案。蔡廷鍇力主火速向閩南撤退,否則後方聯絡
被遮斷,全軍陷入重圍。蔣光鼐表示同意,惟陳銘樞捨不得福州,不信軍心已
亂難以作戰的事實,也不信敵在閩東南行動如此迅速。蔡廷鍇條陳種種利害,
最後陳銘樞被迫放棄原議,同意撤退。陳偕同蔣光鼐、黃琪翔等人星夜乘輪船
回福州,通知政府撤退。1 月 10 日,李濟深、陳銘樞宣布將暫時放棄福州,擇
地再戰,重要人員不必隨軍行動,可先去香港,於是未足兩月的福建人民政府
即告解體。154 16 日,國府海軍克復福州,海軍陸戰隊入福州城占領,155 維持
福州治安及秩序,以杜絕日本出兵之藉口。此次海軍在攻取廈門、福州等役表
現突出。17 日蔣得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陳友仁等,均由福州退向
「閩逆不久可平定矣。」156 而陳濟棠眼見中央進軍如此迅速,
漳州。」蔣喜道:
13 日電蔣中正表示:「十九路軍放棄漳泉麕集福州,閩南空虛……除已飭部準
備剋日前進外,並委陳維遠為南路軍閩南警備司令。」157 22 日陳又電蔣表示
願意出兵閩西南堵截十九路軍:「平閩軍之如此迅速,仰見指揮如意,至慰,
惟恐其投入共匪,後患正長,職部早經準備堵擊,現接防武平、上杭部隊,今
已到達蕉嶺附近,武平、上杭黃師一俟接防部隊到達,即向龍岩推進,堵彼竄
連城、汀城之路。」蔣復電道:「兄部何日可達龍岩,務望於 28 日以前進佔,
否則恐失時機,可令駐漳部隊如期佔領也。」158 以上可見陳濟棠原本對戰事
保持觀望態度,見中央軍勢如破竹,福建已注定失敗,才進軍閩南、閩西協助
討伐。輿論對此也有所觀察,
《大公報》社評:
「即閩變發生,粵港態度,始終
曖昧,至福州瀕危,大勢已定,陳濟棠始執行中央命令,封禁十九路軍駐粵辦
公處,宣告停止其協餉,而增兵三師,進入閩省西南,積極進行,復與月來之
冷淡態度迥異,其舉措殊無以自解於國民。」159

154
蔡廷鍇, 〈回憶十九路軍在閩反蔣失敗經過〉 ,收入《文史資料選輯》 ,第 59 輯,頁
105。
155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95。
156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96。
157
「陳濟棠呈蔣委員長元電」(1934 年 1 月 13 日),〈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118。
158
「陳濟棠呈蔣委員長養電」(1934 年 1 月 22 日),〈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123。
159
〈十九路軍失敗之鑑戒〉 ,
《國聞週報》 ,第 11 卷第 31 期(民國 23 年 1 月 25 日),
〈論評選輯〉,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 5 輯(臺北:文海

-105-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國軍克復福州後,即以莆田、仙遊、安溪、同安、龍溪為目標,分途繼續
追擊,以期堵截十九路軍於安溪、同安以東地區。21 日,國軍進抵泉州附近,
即將十九路軍全部包圍。是時,國軍第三師亦已由馬尾海運至廈門對岸嵩嶼登
陸,並占領同江。蔡廷鍇見情況危急,即乘飛機避走龍岩。而被包圍於泉州的
沈光漢、毛維壽、區壽年等,通電投降並表示擁護中央。160 不過蔣對上述投
降將領抱有疑慮,22 日電蔣鼎文、衛立煌表示:「其既想整個收編又想推戴戟
為其過渡領袖,此決不能允許,希一面設法令其各部照原有師之番號各別收
編,限日分駐於莆田、福清、惠安各城,讓出泉州,一面從速準備部隊向泉州
逼進圍剿,務期根本消滅勿留後患。」161 23 日,蔣又電兩人要求立即將「卜
福斯砲星夜運泉,如十九路軍餘部不遵令離開泉州,則不問一切,於 25 日圍
攻以澈底解決。」162 24 日衛立煌電蔣報告,原駐泉州的毛維壽等部提出:
「(一)
因泉州官佐、眷屬及輜重甚多,擬請准留一部,暫駐泉州各處。(二)請中央
補發經費。」蔣回電道:「准其在泉州駐兵一營,保護眷屬之用,經費自移防
之日起發放,但最晚在 25 日移防,否則作罷。」163 25 日,蔣電蔣鼎文、衛立
煌要求,俟十九路軍餘部開赴指定地點後,即將其繳械並重新編遣,但應嚴守
秘密,勿先與其說明。164 由上可見閩變平定在即,蔣最關切的是十九路軍餘
部如何澈底解決。

另一方面,胡漢民希望保存十九路軍,以為日後反蔣的力量。1 月 19 日胡
發表宣言,對閩局善後主張:「一、雙方即停止戰事。二、閩軍應即驅除一切
叛黨叛國份子,自承其咎,取消組織。三、改編十九路軍,保存抗日歷史。」165
胡電各方作了一番努力,不過並未成功。166 因為蔣的立場是澈底解決十九路

出版社,1985 年),總頁 1746。


160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 3,頁 7。
161
「蔣委員長致蔣鼎文等養電」(1934 年 1 月 22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122。
162
「蔣委員長致蔣鼎文等漾電」(1934 年 1 月 23 日)
,〈閩變〉
,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124。
163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06-207。
164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16。
165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697。
166
關於胡漢民對保存十九路軍所做的努力,其曾致函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
鍇等人要求取消一切謬誤之組織,回復黨徽國徽,如此才能發聲為保存十九路軍而

-106-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十九路軍須根本解決,免貽後患。」167 又電張
軍。1 月 26 日蔣電衛立煌曰:
治中曰:「對逆敵寬容即對同志殘忍,現在逆部如不根本解決,則黨國後患伊
於胡底,希令第八十七與第八十八各師照前電部署完妥,限 28 日以前對各逆
部一律繳械,從(重)新改編,望兄切實施行,勿稍猶豫。」168 27 日,蔣「決
收編十九路軍,撤換中級官長,委毛維壽、張炎為正副指揮。」169 2 月 2 日,
蔣接閩電得知十九路餘部已改編完畢。蔣自言道:「三個月以來之苦難至此始
得稍慰矣。」170 2 月 10 日,蔣電胡宗南道:
「閩逆全部繳械與改編完畢,此次
逆軍無一漏網,實為開革命戰史之創例。」171 由此可知,蔣對於這次能澈底
解決十九路軍極為滿意,過去十九路軍和中央若即若離的關係實為心腹大患,
如今嫡系部隊能入主福建,也代表著中央的力量更加深入地方。

南京中央的勢力進入福建,首要工作是選任新的福建省主席,冀其執行南
京命令以控制地方。在閩變平定前,蔣就已預定「成立閩省府,以陳儀為主席,
蔣鼎文為綏靖主任,或以楊樹莊為主席。」172 1934 年 1 月 6 日蔣電汪兆銘商
量新任福建省主席人選:「閩省主席蔣光鼐叛變,當另委人,未知兄有否想定
其人選,如一時無相當之人,則弟意擬以陳公俠(儀)或楊幼京(樹莊)二人
中挑選一人,並請徵求林主席意見如何。」173 1 月 12 日主閩人選揭曉,國府
明令:「任命陳儀為福建省政府主席,特派蔣鼎文為贛粵閩湘鄂剿匪軍東路總

努力。李濟深等人也回信表示認同保存十九路軍,歸西南政務委員會節制。詳細內
容可參見陳紅民,〈友乎?敵乎?──兩廣與福建事變關係述論〉 ,收入《函電裡的
人際關係與政治:讀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頁 256-258。
167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18。
168
「蔣委員長致張治中宥電」(1934 年 1 月 26 日),〈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126。
169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20-221。另據宋希濂回憶稱,「毛維壽、張炎接
受了中央提出的改編條件,照原番號縮編為師,所有師長團長均由中央另派人接
充,原十九路軍的高級幹部由中央資遣出洋留學或考察,中級幹部依其志願送入陸
軍大學或高級教育班學習。」宋的回憶與《事略稿本》的記載大致相符。見宋希濂,
《鷹犬將軍──宋希濂自述》,頁 80。
170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53。
17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380。
172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146。
173
「蔣委員長致汪兆銘魚電」(1934 年 1 月 6 日),
〈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期,《蔣
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20200018103。

-107-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司令。」174 最後陳儀出線的原因,可能是蔣中正和陳儀同為浙江人,又都有
留日的背景,當時陳儀擔任軍政部次長,表現得到蔣的賞識,相較於楊樹莊為
海軍出身,雖擔任過福建省主席,畢竟和蔣淵源不深。15 日《益世報》報導:
「陳儀定銑(16 日)赴贛謁蔣請示,即赴福州接收視事。」27 日,陳儀與記
者談話,稱「閩財政本困難,戰後當益甚,其主要原因為軍事不統一,形成割
據,余赴任當力矯此弊,財部對閩協款,當無問題。」175 關於福建的財政,
蔣與財政部長孔祥熙已有默契,10 日孔祥熙電蔣請示財政部駐閩事宜,蔣回電
稱「財部可派財政特派員來閩辦理財政。」176 陳儀預定 2 月 1 日上任,1 月
30 日陳氏告訴記者:「閩省建設最重要者,為完成閩浙贛三省公路,俾可便利
剿匪。」177 由上可知,蔣指派陳儀出任福建省主席,希其貫徹己身意志,並
配合南京剿共。另外,選派福建省主席過程中有一段插曲,根據宋希濂的回憶:
「蔣總指揮(鼎文)認為打下福州後,一定會發表他為福建省政府主席,所以
帶來的人很多,單是黨政處就有二百多人,許多都是蔣銘公(鼎文)的親友推
薦來的。但昨天晚上收聽中央廣播電臺的消息,行政院已決議派陳儀為福建省
政府主席,蔣總指揮聽了後,氣得暴跳如雷,一腳把收音機都踢翻了!」178 可
見原來蔣鼎文對福建省主席一職勢在必得,後來得知陳儀出任,其內心之不快
可想而知。這也難怪閩變平定後,2 月 4 日蔣鼎文電蔣中正要求辭去贛粵閩湘
鄂剿匪軍東路總司令一職,蔣中正復電:「希即遵令就職,完成使命,勿再謙
辭,以副厚望。」179 蔣鼎文故作姿態遞上辭呈,在蔣中正稍表重視及慰勉後,
蔣鼎文順勢打消辭意。180

閩變告一段落,蔣中正與汪兆銘聯名發表通電,對於中央與地方關係作了

174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673。
175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680、707。
176
「孔祥熙電蔣中正齊電」(1934 年 1 月 8 日),〈民國 23 年 1 月至民國 23 年 4 月〉,
特交文卷─親批文件,《蔣中正檔》,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70100-00033-006。
177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710。
178
宋希濂,《鷹犬將軍鄉──宋希濂自述》,頁 88。
179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256。
180
蔣鼎文對閩變的回憶中關於選任福建省主席一事並無著墨,不過在蔣氏回憶中認為
陳儀掌政福建後缺失相當多,可見兩人心結頗深。詳見李毓澍訪問,周道瞻記錄,
〈蔣鼎文先生訪問紀錄〉,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
編,《口述歷史》,第 9 期(1999 年 6 月),頁 42-46。

-108-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一番論述:「處中央者往往以集權為念,處地方者往往以分治為言,其實國家
須有整個的機構,必須脈絡貫通,始能收身使臂、臂使指之效。所謂貫通脈絡,
決非專恃政治軍事權力之強制,必須於經濟文化,種種建設通力合作,使相需
相求之程度日以加增,……自今之後,中央與各地方更宜開誠相與。」181《大
公報》社評贊同汪、蔣宣言中「注重於中央地方之密切合作,先求全國之安定」

更對南京政府有所期許,其強調兩點「一、國家萬不可再亂!二、徒相安合作,
猶不足救亡圖存,必須就現有之財政上,節約一切,求生產建設的出路!」182
此時中國實在是國危民困,人民望治心切,沒人希望再見到軍人政客發動內
戰,冀求政府能重視國計民生,加速國家經濟建設。

陸、結 論
自 1928 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以來,蔣中正不以達成形式上的統一為滿足,
其念茲在茲的是中央如何澈底控制地方。蔣透過召開國軍編遣會議,準備解除
地方實力派的武裝,如此一來引起地方的反抗,南京政府也以武力強硬對付
之。一連串的軍事討伐南京雖然獲得了勝利,卻也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故
於 1930 年中原大戰之後,蔣中正對地方實力派的策略變得靈活多元,武力討
伐不再是唯一選項,蔣常以和戰交互運用來應付地方派系,並希望以和談取代
動武,以免妨礙剿共之進行。

一二八事變後蔣與陳銘樞的關係降至冰點。1933 年陳銘樞回國後,即串連
各方以實現其倒蔣計畫。蔣中正知道陳銘樞的不滿,透過管道力邀其至南京任
職,但是蔣的努力並未奏效。對蔣而言,一旦福建有變,必然對第五次剿共有
所影響。而當陳銘樞準備發動事變的消息日漸明朗,蔣希望蔡廷鍇能力勸陳銘
樞與中央合作,不過蔣的和平努力全告落空,閩變已蓄勢待發。閩變爆發後,
蔣透過上海、香港等地的情報網,對閩變的各項消息多方接收並有相當程度的
掌握。

181
周美華編註,《事略稿本 24》,頁 390。
182
〈讀汪蔣宣言〉,
《國聞週報》 ,第 11 卷第 9 期(民國 23 年 2 月 13 日)
,〈論評選輯〉

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 5 輯,總頁 1763。

-109-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蔣在閩變爆發之前,即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軍事部署。閩變爆發後,蔣決定
用迅速撲滅的方式來對付福建,從各路抽調部隊入閩討伐十九路軍。因福建地
形多山及靠海,故蔣特別重視空軍、海軍陸戰隊及山砲在攻閩時所發揮的作
用,此外,蔣多次校閱攻閩部隊強化敵我意識。在各方反應方面,胡漢民對閩
變的態度雖不表支持,但其認為南京應擔負釀成閩變的責任。而廣西的態度是
游走於福建與南京之間,最後對閩變採取旁觀的態度。廣東陳濟棠對閩變是抱
著與中央合作的態度,反對在廣州建立反蔣政府,甚至閩變爆發前陳就已致電
蔣中正表達支持之意。但是對蔣而言,陳濟棠的態度是搖擺不定的,因此蔣派
特使何鍵到廣州穩住陳濟棠,希其剿共和攻閩上提供中央實質的協助。陳濟棠
趁機向中央提出 1,500 萬元的財政需求,而蔣的態度是儘量協助廣東籌款,並
未全然滿足廣東財政要求,以免妨礙中央稅收的完整性。最後閩變在中央迅速
調集大軍攻入福建的情況下,不及 3 個月即告平定,並澈底解決十九路軍,蔣
並指派陳儀為新任福建省主席,這代表南京中央的勢力正式進入福建。

閩變落幕,輿論對中國政局也有所期許,《大公報》社評認為中國今日,
外則強鄰壓迫救亡為急,內則盜匪遍地安定為先,此等責任全在軍人,故軍人
若不進步,無覺悟,任何安內攘外之方策,皆等於癡人說夢。陳銘樞、李濟深
等人的失敗乃是民眾心理使然,非盡中央軍隊之力而成,目前全國民眾厭亂思
治,望統一而惡分裂,已成國民一致的心理。183 可見閩變揭示了一般民眾厭
戰的心理,希望中國不要再有內戰,軍人政客應以此為戒,勿輕易起兵破壞統
一。如此國民心理有助於中央權威的增強,中央號令更能深入地方,有利於推
動國家統一。

以蔣與粵系的關係來觀察,閩變的平定,代表進入一個新階段。在閩變前,
粵系以陳銘樞、福建蔣光鼐和蔡廷鍇,廣東陳濟棠等人為代表,蔣必須和福建、
廣東均保持良好關係,以防粵系受到胡漢民的慫恿來反對中央,當然還包括陳
濟棠利用己身的重要性,在南京中央和西南政委會之間游走,藉機謀取最大的
政治利益。閩變後十九路軍瓦解,福建為蔣中正嫡系部隊掌握,中央的勢力向
南擴展並直接與廣東接壤。對蔣中正而言,平定閩變增加了中央的威信,使其
他地方實力派不敢輕舉妄動,中央更可騰出力量來全力剿共。對粵系而言,十

183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 44 冊,頁 681-682。

-110-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九路軍垮臺後只剩陳濟棠獨撐大局,失去福建作為與中央的緩衝,其將直接面
對來自南京的挑戰。

-111-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徵引書目

一、檔案、史料彙編

《蔣中正總統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閩變〉,革命文獻─統一時期。
〈民國 23 年 1 月至民國 23 年 4 月〉,特交文卷─親批文件。
〈勾結閩逆叛變(一)〉,特交文電─共匪禍國。
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20─民國 22 年 5 月至 6 月》 。臺北:
國史館,2005 年。
周美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23─民國 22 年 10 月至 11 月》。臺
北:國史館,2005 年。
周美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24─民國 22 年 12 月至 23 年 2 月》

臺北:國史館,2005 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 5 輯第 1 編,軍事。
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林忠佳等編,《申報廣東資料選輯》。廣州:廣東省檔案館,1996 年。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
料》,第 43、44 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
陳紅民輯註,《胡漢民未刊往來函電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福建省檔案館編,《福建事變檔案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
薛謀成、鄭全備選編,《福建事變資料選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年。
國聞週報社輯,《論評選輯》。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五輯》。
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二、日記、文集、自傳、回憶錄、口述歷史

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年。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112-
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社,2005 年。
李毓澍訪問, 〈蔣鼎文先生訪問紀錄〉 ,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
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第 9 期(1999 年 6 月)。
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北伐平亂》。臺北:國史館,2005 年。
宋希濂,《鷹犬將軍──宋希濂自述》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1986 年。
陳公博,《苦笑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年。
陳濟棠著,《陳濟棠自傳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年。
蔡廷鍇著,《蔡廷鍇自傳》。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 年。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未對外刊行,1978 年。
黃和春,〈對「福建人民政府」的點滴回憶〉 ,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
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廣東文史資料》 ,第 3 輯。廣州:廣東
人民出版社,1986 年。
黃紹竑,〈我與蔣介石和桂系的關係〉,收入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廣州文史資料》,第 7 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2 年。
張玉法、陳存恭訪問,黃銘明記錄, 《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 。臺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年。
蔡廷鍇,〈回憶十九路軍在閩反蔣失敗經過〉 ,收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
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 59 輯。北京:中國
文史出版社,1986 年。

三、專書

王順生、楊大緯合著,《福建事變──一九三三年福建人民政府始末》。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編審委員會,《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
業》。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 年。
中國青年軍人社編著,《反蔣運動史》,上、下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年。
朱宗震、汪朝光著, 《鐵軍名將──陳銘樞》 。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年。
吳明剛著,《1933:福建事變始末》。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易勞逸(Eastman, Lloyd. E.)著,陳謙平等譯,《1927-1937 年國民黨統治下的
中國流產的革命》。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年。

-113-
國史館館刊 第 28 期

陳紅民,《函電裡的人際關係與政治》。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 。臺北:國史館,
1995 年 6 月。
蔡行濤, 《福建事變(一九三三、一一~一九三四、一)敗亡原因之分析》 。臺
北:三民出版社,1978 年。
蕭自力,《陳濟棠》。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年。
贛粵閩鄂湘北路剿匪第三路軍指揮部參謀處編印, 《五次圍剿戰史》 。臺北:中
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重印,1968 年。

四、論文

李守孔,〈閩變之研究〉,《珠海學報》,第 16 期(1988 年 10 月)。


施家順,〈福建事變與陳濟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 ,第 8 卷 2 期(1999
年 6 月)。

-1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