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青年: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未显示20个用户的3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otheruses|subject=[[中國]]20世紀初的《新青年》雜誌|other=新青年的其他意思|新青年 (消歧义)}}
{{otheruses||新青年 (消歧义)}}
{{Infobox newspaper
[[File:新青年封面.jpg|thumb|right|200px|《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封面]]
| name = 新青年
| image = 新青年封面.jpg
| caption =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封面
| image_size = 200
| language = {{wikidata|property|linked|references|edit|P407}}
| founder = {{wikidata|property|linked|references|edit|P112}}
| foundation = {{wikidata|property|references|edit|P571}}
| ceased publication = {{wikidata|property|references|edit|P576}}
| staff =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
《'''新青年'''》({{lang-fr|La Jeunesse}})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雜志,後來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面嚮青年,宣揚民主與科學<ref>{{Cite wikisource|wslanguage=zh|author=陳獨秀|title=敬告青年|date=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第1卷第1號|quote=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ref><ref>{{Cite wikisource|wslanguage=zh|author=陳獨秀|title=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date=1919年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1號|quote=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ref>。開始名爲《青年雜誌》,一年後改爲《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編輯部進一步擴大,包括[[錢玄同]]、[[劉半農]]、[[陶孟和]]、[[沈尹默]]、[[胡適]]、[[高一涵]]、[[周樹人|魯迅]]、[[李大釗]]。這一時期中國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們紛紛在該刊物上發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從1920年9月第8卷第1號開始,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


== 历史 ==
《'''新青年'''》({{lang-fr|La Jeunesse}})是在1910年代末期[[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中國學生運動史|中国青年运动史]]尤其[[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传刊物。
=== 创刊 ===
[[File:La jeunesse.jpg|thumb|180px|《青年杂志》第一期,封面印有[[安德鲁·卡内基]]头像]]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无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中華民國|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编辑部在陈独秀家,[[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
==历史==
[[File:La jeunesse.jpg|thumb|180px|《青年杂志》第一期]]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无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中華民國|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编辑部在陈独秀家,[[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
#自由的而非奴隶
#进步的而非保守
#进步的而非保守
#进取的而非退隐
#进取的而非退隐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第18行: 第28行: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青年杂志》(法文刊名“La Jeunesse”)初期,并未引起社会注意,“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份。” <ref>{{cite book |title =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2编|author = 张静庐 |date =1959 |language =zh |publisher =中华书局|pages = 316}}</ref>
《青年杂志》(法文刊名“La Jeunesse”)初期,并未引起社会注意,“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份。” <ref>{{cite book|title=《中国近代出版史料》2编|author=[[张静庐]]|date=1957|language=zh|publisher=中华书局|pages=316|id={{NLC|001094086}}}}</ref>


===走向风口浪尖===
=== 走向风口浪尖 ===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抗议,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为了避免诉讼麻烦,出版方陈氏兄弟与汪孟鄒和陈独秀商议后,自第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下文简写为《新》)<ref>{{cite book |title =《陈独秀全传》第三章:中国启蒙大师|author = 唐宝林 |date =2011-11 |language =zh-hant |publisher =香港中文大学|}}</ref>。最初由陈独秀主编,刊登投稿。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抗议,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为了避免诉讼麻烦,出版方陈氏兄弟与汪孟鄒和陈独秀商议后,自第2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下文简写为《新》)<ref>{{cite book||title=《陈独秀全传》第三章:中国启蒙大师|author=[[唐宝林]]|date=2011-11|language=zh-hant|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学|isbn=978-962-996-461-0}}</ref>。最初由陈独秀主编,刊登投稿。
1916年2月5日1卷6期后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复刊,后因北洋当局尊孔风起,1卷6号和《新》2卷1号上发表[[易白沙]]《孔子平议》,开始批孔。后陈自2卷2号至3卷6号(16年10月—17年6月)连续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袁世凯]]复活》、《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尊孔与复辟》等文,推动批孔运动。
1916年2月5日1卷6期后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复刊,后因北洋当局尊孔风起,1卷6号和《新》2卷1号上发表[[易白沙]]《孔子平议》,开始批孔。后陈自2卷2号至3卷6号(16年10月—17年6月)连续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袁世凯]]复活》、《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尊孔与复辟》等文,推动批孔运动。
[[File:Hu Hsen Hsu and Hu Shih.jpg|right|thumb|190px|[[胡先驌]][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z_special/2009/02/200902261415.shtml] {{Wayback|url=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z_special/2009/02/200902261415.shtml |date=20110615225939 }} ()与[[胡适]]()]]
[[File:Hu Hsen Hsu and Hu Shih.jpg|right|thumb|190px|[[胡先驌]] [[胡适]]]]
1916年11月陈独秀与汪孟邹为[[亚东书馆]]和群益书社招股在京停留数月,后[[蔡元培]]聘请其出任[[北京大學|北大]]文科学长,陈在1917年1月将新青年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月,《新》发表[[胡适]]给陈独秀的回信,名为《[[文学改良刍议]]》,产生重大反响。1917年初[[四川]][[吴虞]]响应,致陈独秀数稿,支持批孔,文响一时,被称为四川“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8月,《新》出齐3卷后因“不能广行,书肆拟终止”停刊<ref>{{cite book |title =《鲁迅全集》11卷 1918年1月4日,致许寿裳信|author = 鲁迅 |date =1981年 |language =zh |publisher =人民文学出版社|pages =345}}</ref>。
1916年11月陈独秀与汪孟邹为[[亚东书馆]]和群益书社招股在京停留数月,后[[蔡元培]]聘请其出任[[北京大學|北大]]文科学长,陈在1917年1月将新青年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月,《新》发表[[胡适]]给陈独秀的回信,名为《[[文学改良刍议]]》,产生重大反响。1917年初[[四川]][[吴虞]]响应,致陈独秀数稿,支持批孔,文响一时,被称为四川“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8月,《新》出齐3卷后因“不能广行,书肆拟终止”停刊<ref>{{cite book|title=《鲁迅全集》11卷 1918年1月4日,致许寿裳信|author=鲁迅|date=1981年|language=zh|publisher=[[人民文学出版社]]|pages=345|id={{NLC|000300676}}}}</ref>。


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树人]](魯迅)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誌编辑部启事》:“本誌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誌?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5月15日4卷5号发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进一步推进批孔运动。
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树人]](魯迅)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誌编辑部启事》:“本誌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誌?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5月15日4卷5号发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进一步推进批孔运动。


1917年秋,上海[[中华书局]]费逵、俞复等开设“盛德坛”,组织“灵学会”。并于1918年1月起出版宣传灵学及研究鬼神的《灵学杂志》,《新》对此展开激烈抨击,同时与[[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展开了[[东西文化论战]],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批判传统道德观念。
1917年秋,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中华书局]]<!--两个中华书局条目里都由上海这段历史-->费逵、俞复等开设“盛德坛”,组织“灵学会”。并于1918年1月起出版宣传灵学及研究鬼神的《灵学杂志》,《新》对此展开激烈抨击,同时与[[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展开了[[东西文化论战]],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批判传统道德观念。


到1919年初,群益书社翻印再版1—5号卷《新》,发售预约卷的广告一经推出,即被抢购一空。《新》销量日渐兴旺,全国不少新式学堂设其代销点。
到1919年初,群益书社翻印再版1—5号卷《新》,发售预约卷的广告一经推出,即被抢购一空。《新》销量日渐兴旺,全国不少新式学堂设其代销点。


===分裂衰落===
=== 分裂衰落 ===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誌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誌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File:New Youth cover.jpg|thumb|220px|《新青年》改革后的封面]]
[[File:New Youth cover.jpg|thumb|220px|《新青年》改革后的封面]]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ref>{{cite book |title = [[茅盾]]回忆录》『四』|author =茅盾 |date = 1979年|language =zh-hans|publisher =《新文学史料》4辑|pages =2|quote = 这一期的封面上有一小小图案,是一东一西,两只大手,在地球上紧紧相握。这暗示中国革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ref>。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ref>关于《新》问题的几封信,原件于北大</ref>。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ref>{{cite book|title=《茅盾回忆录》『四』|author=[[茅盾]]|date=1979年|language=zh-hans|publisher=《新文学史料》4辑|pages=2|quote=这一期的封面上有一小小图案,是一东一西,两只大手,在地球上紧紧相握。这暗示中国革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id={{NLC|000272631}}}}</ref>。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ref>关于《新》问题的几封信,原件于北大</ref>。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ref>{{cite journal|author =邓明以|title =《五四时期的陈望道》 |date =1979年5月9日|publisher =《[[人民日报]]》|language =zh}}</ref>。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ref>{{cite journal|author =邓明以|title =《五四时期的陈望道》 |date =1979年5月9日|publisher =《[[人民日报]]》|language =zh}}</ref>。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第44行: 第54行: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后话===
=== 再刊 ===
为借《新青年》的影响力,中共于1923年6月15日再刊《新青年》,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主持。[[中共四大]]决定改为月刊,由[[彭述之]]负责。1925年4月1日,第一期后,彭述之因病住院,复由瞿秋白主持。后因人力物力困难,难以为继,1926年第5号后,终刊。
为借《新青年》的影响力,中共于1923年6月15日再刊《新青年》,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主持。[[中共四大]]决定改为月刊,由[[彭述之]]负责。1925年4月1日,第一期后,彭述之因病住院,复由瞿秋白主持。后因人力物力困难,难以为继,1926年第5号后,终刊。


==作用与影响==
== 影响 ==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File:A Madman's Diary - Lu Xun.JPG|thumb|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
[[File:A Madman's Diary - Lu Xun.JPG|thumb|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
*1916年9月2卷1号胡适翻译的俄国泰来夏浦的小说《决斗》,这是《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文。<ref name=易竹贤胡适传>{{cite book|author=易竹贤|title=《胡适传》|year=2005|publisher=湖北人民出版社|location=武汉|isbn=7-216-02346-3|url=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58076/|edition=2005年4月第4版|accessdate=2013-11-03|language=zh-hans|archive-date=2019-05-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3024426/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58076/|dead-url=no}}</ref>
*1916年9月2卷1号胡适翻译的俄国泰来夏浦的小说《决斗》,这是《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文。<ref name=易竹贤胡适传>{{cite book|author=易竹贤|title=《胡适传》|year=2005|publisher=湖北人民出版社|location=武汉|isbn=7-216-02346-3|url=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58076/|edition=2005年4月第4版|accessdate=2013-11-03|language=zh-hans|archive-date=2019-05-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3024426/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58076/|dead-url=no}}</ref>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应「'''文学改良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应「'''文学改良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57行: 第67行:
许多高層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许多高層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德先生和赛先生===
=== 德先生和赛先生 ===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提出“本誌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democracy的音譯)和赛因斯(科学science的音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ref>{{cite news|title=陈独秀:“德”、“赛”救中国|newspaper=中国共产党新闻网|date=|last=|first=|url=http://cpc.people.com.cn/GB/34136/2543709.html|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2002428/http://cpc.people.com.cn/GB/34136/2543709.html|archivedate=2021-03-12|accessdate=2020-12-01|dead-url=no}}</ref>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提出“本誌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ref>{{cite news|title=陈独秀:“德”、“赛”救中国|newspaper=中国共产党新闻网|date=|last=|first=|url=http://cpc.people.com.cn/GB/34136/2543709.html
|archiveurl=|archivedate=}}</ref>


在中國大陸教科书中,以「四個反對」和「四個提倡」概括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其中首兩條即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在中國大陸教科书中,以「四個反對」和「四個提倡」概括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其中首兩條即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第69行: 第77行:
#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批判==
== 评价 ==
《新青年》发行以后,受到《[[学衡]]》等的批判。
《新青年》发行以后,受到《[[学衡]]》等的批判。

==参考文献==
{{Wikisource}}
{{Reflist}}

==外部链接==
{{Commonscat|La Jeunesse}}
*[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5/04-22/04104643.htm 《新青年》创刊] {{Wayback|url=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5/04-22/04104643.htm |date=20171031023332 }}
*[http://www.chenduxiu.net/ReadNews.asp?NewsID=389 《新青年》发行人苏新甫] {{Wayback|url=http://www.chenduxiu.net/ReadNews.asp?NewsID=389 |date=20070927051122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107144452/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8/11.htm 《青年》杂志与《青年杂志》]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9/16/content_3498123_3.htm 《新青年》90周年纪念: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 {{Wayback|ur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9/16/content_3498123_3.htm |date=20061221092438 }}
*[https://archive.is/20140306123725/http://pkunews.pku.edu.cn/Show_News.asp?Newsid=106860&zt=&zid= 北京大学与《新青年》编辑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03002147/http://www.studa.net/xinwen/061226/16383827.html 《新青年》与现代中国文化形态转型]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8193042/http://www.womimi.net/software/yy/dzyd/2007/35046807944.html 新青年杂志第1卷1-6号下载(简体中文)]
*罗志田:〈[http://jds.cssn.cn/ztyj/sxs/201605/t20160506_3325731.shtml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Wayback|url=http://jds.cssn.cn/ztyj/sxs/201605/t20160506_3325731.shtml |date=20180203130928 }}〉。
*张旭东:〈[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65406677 启蒙主义“伦理自觉”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反思《新青年》早期论述中的文化与国家概念] {{Wayback|url=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65406677 |date=20180212201613 }}〉。


== 参见 ==
== 参见 ==
{{Portal box|中华民国|文化}}
{{Portal box|中华民国|文化}}

* [[中國學生運動史]]
* [[中國學生運動史]]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學運動]]
* [[新文學運動]]
*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上海)
*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上海)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inline|La Jeunesse}}
*{{Wikisource-inline}}

{{-}}
{{-}}
{{民国军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中国思想史]]
[[Category:中国思想史]]
[[Category:上海民国时期已停刊杂志]]
[[Category:上海民国时期已停刊杂志]]
[[Category:北京民国时期已停刊杂志]]
[[Category:中国月刊]]
[[Category:中国月刊]]
[[Category:陈独秀]]
[[Category:陈独秀]]

2024年4月19日 (五) 06:42的最新版本

新青年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封面
創辦者陳獨秀在维基数据编辑
作者群李大钊鲁迅胡适
創刊日1915年9月15日在维基数据编辑
停刊日1926在维基数据编辑
語言中文在维基数据编辑

新青年》(法語:La Jeunesse)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雜志,後來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1915年9月陳獨秀上海創辦,面嚮青年,宣揚民主與科學[1][2]。開始名爲《青年雜誌》,一年後改爲《新青年》,1917年搬到北京,1918年編輯部進一步擴大,包括錢玄同劉半農陶孟和沈尹默胡適高一涵魯迅李大釗。這一時期中國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們紛紛在該刊物上發表文章,《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從1920年9月第8卷第1號開始,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

历史

[编辑]

创刊

[编辑]
《青年杂志》第一期,封面印有安德鲁·卡内基头像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无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编辑部在陈独秀家,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1.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2.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 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青年杂志》(法文刊名“La Jeunesse”)初期,并未引起社会注意,“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份。” [3]

走向风口浪尖

[编辑]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抗议,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为了避免诉讼麻烦,出版方陈氏兄弟与汪孟鄒和陈独秀商议后,自第2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下文简写为《新》)[4]。最初由陈独秀主编,刊登投稿。

1916年2月5日1卷6期后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复刊,后因北洋当局尊孔风起,1卷6号和《新》2卷1号上发表易白沙《孔子平议》,开始批孔。后陈自2卷2号至3卷6号(16年10月—17年6月)连续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袁世凯复活》、《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尊孔与复辟》等文,推动批孔运动。

胡先驌(左)与 胡适(右)

1916年11月陈独秀与汪孟邹为亚东书馆和群益书社招股在京停留数月,后蔡元培聘请其出任北大文科学长,陈在1917年1月将新青年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月,《新》发表胡适给陈独秀的回信,名为《文学改良刍议》,产生重大反响。1917年初四川吴虞响应,致陈独秀数稿,支持批孔,文响一时,被称为四川“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8月,《新》出齐3卷后因“不能广行,书肆拟终止”停刊[5]

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树人(魯迅)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誌编辑部启事》:“本誌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誌?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5月15日4卷5号发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进一步推进批孔运动。

1917年秋,上海中华书局费逵、俞复等开设“盛德坛”,组织“灵学会”。并于1918年1月起出版宣传灵学及研究鬼神的《灵学杂志》,《新》对此展开激烈抨击,同时与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展开了东西文化论战,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批判传统道德观念。

到1919年初,群益书社翻印再版1—5号卷《新》,发售预约卷的广告一经推出,即被抢购一空。《新》销量日渐兴旺,全国不少新式学堂设其代销点。

分裂衰落

[编辑]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誌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新青年》改革后的封面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6]。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7]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8]。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為何?]。《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再刊

[编辑]

为借《新青年》的影响力,中共于1923年6月15日再刊《新青年》,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主持。中共四大决定改为月刊,由彭述之负责。1925年4月1日,第一期后,彭述之因病住院,复由瞿秋白主持。后因人力物力困难,难以为继,1926年第5号后,终刊。

影响

[编辑]

《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
  • 1916年9月2卷1号胡适翻译的俄国泰来夏浦的小说《决斗》,这是《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文。[9]
  •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应「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许多高層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德先生和赛先生

[编辑]
  •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提出“本誌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democracy的音譯)和赛因斯(科学science的音譯)這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10]

在中國大陸教科书中,以「四個反對」和「四個提倡」概括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其中首兩條即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1.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獨裁。
  2.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迷信。
  3.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4.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评价

[编辑]

《新青年》发行以后,受到《学衡》等的批判。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陳獨秀. 链接至维基文库 敬告青年. 维基文库.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第1卷第1號 (中文). 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 
  2. ^ 陳獨秀. 链接至维基文库 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维基文库. 1919年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1號 (中文). 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 
  3. ^ 张静庐.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2编. 中华书局. 1957: 316. NLC 001094086 (中文). 
  4. ^ 唐宝林. 《陈独秀全传》第三章:中国启蒙大师. 香港中文大学. 2011-11. ISBN 978-962-996-461-0 (中文(繁體)). 
  5. ^ 鲁迅. 《鲁迅全集》11卷 1918年1月4日,致许寿裳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345. NLC 000300676 (中文). 
  6. ^ 茅盾. 《茅盾回忆录》『四』. 《新文学史料》4辑. 1979年: 2. NLC 000272631 (中文(简体)). 这一期的封面上有一小小图案,是一东一西,两只大手,在地球上紧紧相握。这暗示中国革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 
  7. ^ 关于《新》问题的几封信,原件于北大
  8. ^ 邓明以. 《五四时期的陈望道》. 《人民日报》. 1979年5月9日 (中文). 
  9. ^ 易竹贤. 《胡适传》 2005年4月第4版.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2013-11-03]. ISBN 7-216-0234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中文(简体)). 
  10. ^ 陈独秀:“德”、“赛”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