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里地区」:修訂間差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無編輯摘要
修饰语句
 
(未顯示由 1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0 次修訂)
第38行: 第38行:
|temperature_mean =
|temperature_mean =
|precipitation =
|precipitation =
|population_total = 10.31
|population_total = 12.33
|population_as_of = 2015
|population_as_of = 2020
|population_ratio = 3.18
|population_ratio = 3.38
|population_total_rank = [[西藏自治区各地市人口列表|全区第7位]]
|population_total_rank = [[西藏自治区各地市人口列表|全区第7位]]
|population_urban =
|population_urban =
第75行: 第75行:
|footnotes =
|footnotes =
}}
}}
'''阿里地区'''({{bo|z=མངའ་རིས་ས་ཁུལ།|w=mnga' ris sa khul|p=Ngari Sak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区行政公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土地面积为337,174.95平方公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元朝]]称纳里,[[明朝]]称[[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俄力思]]。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和印度[[巴里加斯]]領土爭議。
'''阿里地区'''({{bo|z=མངའ་རིས་ས་ཁུལ།|w=mnga' ris sa khul|p=Ngari Sak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区行政公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土地面积为337,174.95平方公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文化路6號。[[元朝]]称纳里,[[明朝]]称[[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俄力思]]。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和印度在[[阿克赛钦]]南部和[[巴里加斯]]領土爭議。


== 地理 ==
== 地理 ==
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117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在这里相汇,境外著名的[[印度河]]、[[恒河]]等和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均发源于此。水域面积有12418平方公里,河流总长度达9089公里,人均水资源丰富。
与[[尼泊尔]]、[[印度]](包括[[克什米尔]]地区的[[拉達克]])接壤,边境线长117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在这里相汇,境外著名的[[印度河]]、[[恒河]]等和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均发源于此。水域面积有12418平方公里,河流总长度达9089公里,人均水资源丰富。


===位置===
===位置===
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东起唐古拉山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市]]相连;东南与冈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则市]]仲巴、萨嘎、昂仁县接壤;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连接[[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毗邻。辖域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南北宽约680公里,东西长700多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78°23′40″~86°11′51″,北纬29°40′40″~35°42′55″。平均海拔高度为4 500米以上。
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东起唐古拉山以西的杂美山,与[[那曲市]]相连;东南与冈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则市]]仲巴、萨嘎、昂仁县接壤;北倚[[昆仑山脉]]南麓,与[[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连接[[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印度]](包括其管辖的[[克什米尔]]南部)、[[尼泊尔]]毗邻。辖域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南北宽约680公里,东西长700多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78°23′40″~86°11′51″,北纬29°40′40″~35°42′55″。平均海拔高度为4 500米以上。


===地貌===
===地貌===
阿里地区地貌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沖積扇、冰碛和火山等类型,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玛”,总称为“阿里三围”。
阿里地区地貌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沖積扇、冰碛和火山等类型,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玛”,总称为“阿里三围”。


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南部和西南部为深切的沟、谷及零星的沖積扇地带;东部及西北部地势相对平缓,形成宽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总的地势特征是从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脉主脊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普兰县]]境内的[[纳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点在[[札达县]]什布奇附近的朗钦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
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南部和西南部为深切的沟、谷及零星的沖積扇地带;东部及西北部地势相对平缓,形成宽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总的地势特征是从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脉主脊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普兰县]]境内的[[纳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点在[[札达县]]什布奇附近的朗钦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
第105行: 第105行:
在[[藏文]]古籍中,[[吐蕃|吐蕃王朝]][[赞普]]之后裔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区域后,吐蕃王朝灭象雄王朝后改称纳里(阿里)<ref>{{cite web|title=历史文化|url=http://www.xzali.gov.cn/lishd.jhtml|access-date=2016-01-04|publisher=西藏阿里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25201130/http://xzali.gov.cn/lishd.jhtml|archive-date=2016-03-25|dead-url=yes}}</ref>。
在[[藏文]]古籍中,[[吐蕃|吐蕃王朝]][[赞普]]之后裔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区域后,吐蕃王朝灭象雄王朝后改称纳里(阿里)<ref>{{cite web|title=历史文化|url=http://www.xzali.gov.cn/lishd.jhtml|access-date=2016-01-04|publisher=西藏阿里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25201130/http://xzali.gov.cn/lishd.jhtml|archive-date=2016-03-25|dead-url=yes}}</ref>。


[[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纪随[[西藏自治区|西藏]]一起归属[[元朝]](1206-1368),统属于[[元朝]]设立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代称“纳里速古鲁孙”,阿里地区的實際事务则由萨迦政权处理。
[[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纪随[[吐蕃分裂时期|吐蕃诸部]]一起归属[[元朝]](1260-1368),统属于元朝在[[薩迦政權]]设立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代称“纳里速古鲁孙”,阿里地区的實際事务则由萨迦政权处理。


元朝称纳里速古鲁孙,明朝设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之后,[[清朝政府|清廷]]的扶持下,阿里地区逐步归入[[西藏]][[噶厦]]政府管理,后又设立宗(相当于县)和管理阿里地区的总管——“阿里基巧”。明代称“俄里思”,到了清代方称“阿里”。下设6宗长官为世袭的本
元朝称纳里速古鲁孙,明朝初年[[羁縻]]性质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在古格王朝灭亡后一度被[[拉达克王国]]占领。<ref>{{cite web |title=拉达克政权 |url=https://www.tibetol.cn/html/2013/geju_0306/67.html |website=西藏在线 |accessdate=2013年11月23日}}</ref>17世纪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之后,[[拉达克战争]]阿里地区逐步归入西藏[[噶厦]]政府管理,在[[清朝政府|清廷]]的扶持下,后又设立宗(相当于县)和管理阿里地区的总管——“阿里基巧”。明代“俄里思”,到了清代方称“阿里”。下设6个[[ (行政區)|宗]],长官为世袭的


===解放軍進入阿里===
===解放軍進入阿里===
{{seealso|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独立骑兵师第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由该团第一连为进藏先遣连共138人从[[和田县]][[普鲁]]出发,翻越[[昆仑山脉]],挺进西藏阿里。8月29日,先遣连全员到达预定目的地:阿里地区[[改则县]]的扎麻芒保,开始好越冬准备。李狄三迫使阿里政府的噶本代表签订“五条协议”。1950年10月,先遣连后方供给线中断。李狄三鼓励部下自己动手,贮柴打猎。由于严重缺氧,先遣连干部战士普遍患上[[高山症]],同時后方物资接济不上。1951年5月6日,独立骑兵师第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领的援藏后续挺进西藏阿里部队2个连及机关人员,共计280余人,从于田县普鲁出发,踏着李狄三先遣连的足迹,跋涉千余公里,于1951年5月28日全员到达扎麻芒保,与先遣连会师。会师当天李狄三病逝。李狄三与先遣连因高山症等原因牺牲的62人葬在阿里的扎麻芒保。[[安志明]]率部于6月5日从扎麻芒保出发,6月19日翻越东君拉达坂,1951年8月3日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今[[噶尔县]][[噶尔雅沙|噶尔雅沙镇]]),完成从新疆進入阿里的任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軍入藏]]后,堆里噶本驻噶大克(即噶尔雅沙)。辖布达巴、日土、噶大克。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独立骑兵师第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由该团第一连为进藏先遣连共138人从[[和田县]][[普鲁]]出发,翻越[[昆仑山脉]],挺进西藏阿里。8月29日,先遣连全员到达预定目的地:阿里地区[[改则县]]的扎麻芒保,开始好越冬准备。李狄三迫使阿里政府的噶本代表签订“五条协议”。1950年10月,先遣连后方供给线中断。李狄三鼓励部下自己动手,贮柴打猎。由于严重缺氧,先遣连干部战士普遍患上[[高山症]],同時后方物资接济不上。1951年5月6日,独立骑兵师第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领的援藏后续挺进西藏阿里部队2个连及机关人员,共计280余人,从于田县普鲁出发,踏着李狄三先遣连的足迹,跋涉千余公里,于1951年5月28日全员到达扎麻芒保,与先遣连会师。会师当天李狄三病逝。李狄三与先遣连因高山症等原因牺牲的62人葬在阿里的扎麻芒保。[[安志明]]率部于6月5日从扎麻芒保出发,6月19日翻越东君拉达坂,1951年8月3日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今[[噶尔县]][[昆莎乡]]南部),完成从新疆進入阿里的任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軍入藏]]后,堆里噶本驻噶大克(即噶尔雅沙)。辖布达巴、日土、噶大克。


安志明率部进藏的同时,独立骑兵师第2团营长[[贺景福]]率1个骑兵连追击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青海[[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等地逃入阿里地区的[[烏斯滿·巴圖爾|乌斯满]]部,1951年7月经扎麻芒保进驻[[日土县|日土宗]]。
安志明率部进藏的同时,独立骑兵师第2团营长[[贺景福]]率1个骑兵连追击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青海[[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等地逃入阿里地区的[[烏斯滿·巴圖爾|乌斯满]]部,1951年7月经扎麻芒保进驻[[日土县|日土宗]]。


1952年2月,以李狄三先遣连、安志明率的2个连、贺景福剿匪的1个连,共计4个连为基础,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阿里骑兵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安志明]],参谋长[[贺景福]]、政治处主任高峰。1952年10月组建[[中共阿里地区工委]],书记由阿里支队领导兼任。首任工委书记[[安志明]]
1952年2月,以李狄三先遣连、安志明率的2个连、贺景福剿匪的1个连,共计4个连为基础,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阿里骑兵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安志明]],参谋长[[贺景福]]、政治处主任高峰。1952年10月组建中共阿里地区工委”,书记由阿里支队领导兼任。首任工委书记安志明。


1954年设阿里总管,管辖仲巴洛强、普兰宗、札布让宗、达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1954年设阿里总管,管辖仲巴洛强、普兰宗、札布让宗、达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设立人民政府===
===设立人民政府===
1960年设阿里专区,专署驻噶尔昆沙(今噶尔新村),原驻地噶尔雅沙镇改为噶尔县驻地。噶尔宗改為噶尔县(驻雅沙);日土宗改為日土县;革吉改為革吉县(驻那坡);改则改為改则县(驻隆仁,又称鲁玛仁波);仲巴洛强溪改為仲巴县(驻札东);普兰宗改為普兰县;札布让与达巴2宗合并设札达县(驻托林)。辖7县。
1960年设阿里专区,专署驻噶尔昆沙(今[[昆莎乡]]噶尔新村),原驻地噶尔雅沙镇改为噶尔县驻地。噶尔宗改為噶尔县(驻雅沙);日土宗改為日土县;革吉改為革吉县(驻那坡,今[[革吉镇]]那坡社區);改则改為改则县(驻隆仁,又称鲁玛仁波,今[[改则镇]]鲁仁社區);仲巴洛强溪改為仲巴县(驻札东,又称老仲巴,今[[拉让乡]]玛永村);普兰宗改為普兰县;札布让与达巴2宗合并设札达县(驻托林,今[[托林镇]]托林社區)。辖7县。


1962年将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辖6县。
1962年将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辖6县。
第127行: 第128行:
1966年阿里专署迁驻狮泉河,噶尔县从噶尔雅沙迁驻噶尔昆沙(噶尔新村)(因[[西藏土地改革运动|民主改革]]时在昆沙设噶尔新乡乡政府,故昆沙又称噶尔新村)。
1966年阿里专署迁驻狮泉河,噶尔县从噶尔雅沙迁驻噶尔昆沙(噶尔新村)(因[[西藏土地改革运动|民主改革]]时在昆沙设噶尔新乡乡政府,故昆沙又称噶尔新村)。


1970年阿里专区改为阿里地区,地区驻噶尔县狮泉河。由改则县的路南4区设立措勤县(驻门董)。阿里地区辖噶尔(驻昆沙)、革吉(驻那坡)、札达(驻托林)、措勤(驻门董)、日土、改则(驻鲁玛仁波)、普兰等7县。
1970年阿里专区改为阿里地区,地区驻噶尔县狮泉河。由改则县的路南4区设立措勤县(驻门董,今[[措勤镇]]門東社區)。阿里地区辖噶尔(驻昆沙)、革吉(驻那坡)、札达(驻托林)、措勤(驻门董)、日土、改则(驻鲁玛仁波)、普兰等7县。


1979年3月7日复归西藏自治区领导。
1979年3月7日复归西藏自治区领导。
第133行: 第134行:
1979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1987年噶尔县从噶尔昆沙迁驻狮泉河(实际1988年9月迁驻)
1979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1987年噶尔县从噶尔昆沙迁驻狮泉河(实际1988年9月迁驻)


1997年地区行政公署驻狮泉河镇。辖噶尔、普兰、措勤、革吉、改则、扎达、白土7县。
1997年地区行政公署驻[[狮泉河镇]]。辖噶尔、普兰、措勤、革吉、改则、扎达、白土7县。


2017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計划升空,阿里設立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ref>{{cite news|url=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6-05/28/c_129023081.htm|title=中国首个量子卫星探秘|work=新华社|date=2016-05-28|accessdate=2016-07-30}}</ref>
2017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計划升空,阿里設立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ref>{{cite news|url=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6-05/28/c_129023081.htm|title=中国首个量子卫星探秘|work=新华社|date=2016-05-28|accessdate=2016-07-30|archive-date=2016-06-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601030355/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6-05/28/c_129023081.htm}}</ref>


== 政治 ==
== 政治 ==
=== 现任领导 ===
=== 现任领导 ===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1em auto 1em auto; 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1em auto 1em auto; text-align:center"
|+阿里地区四大机构现任领导人
|+ 阿里地区四大机构现任领导人
|- span class="nowrap"
|- span class="nowrap"
! 机构
! 机构
! style="width:20%" |{{CPC/logo|25}}<br>中国共产党<br>阿里地区委员会<br><br>书记
! style="width:20%" |{{CPC/logo|25}}<br>中国共产党<br>阿里地区委员会<br> 
! style="width: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25}}<br>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br>常务委员会<br>阿里地区工作委员会<br>主任
! style="width: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25}}<br>[[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br>常务委员会]]<br>阿里地区工作委员会
! style="width: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25}}<br>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br>阿里地区行政公署<br><br>专员
! style="width: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25}}<br>[[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br>阿里地区行政公署<br> 
! style="width:20%" |{{CPPCC logo|25}}<br>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r>阿里地区委员会<br><br>主席
! style="width:20%" |{{CPPCC logo|25}}<br>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r>阿里地区委员会<br> 
|-
! 职务
! 书记 !! 主任 !! 专员 !! 主席
|-
|-
! 姓名
! 姓名
| [[段海]]<ref>{{cite web|title=段海 简历|url=https://ldzl.people.com.cn/dfzlk/front/personPage19610.htm|publisher=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accessdate=2022-05-24}}</ref>
| [[段海]]<ref>{{cite web|title=段海 简历|url=https://ldzl.people.com.cn/dfzlk/front/personPage19610.htm|publisher=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accessdate=2022-05-24|archive-date=2022-06-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1001940/https://ldzl.people.com.cn/dfzlk/front/personPage19610.htm}}</ref>
| [[旦增]]<ref>{{cite web|title=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url=http://epaper.chinatibetnews.com/xzrb/html/2017-05/18/content_768391.htm|access-date=2017-08-17|publisher=西藏日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18005551/http://epaper.chinatibetnews.com/xzrb/html/2017-05/18/content_768391.htm|archive-date=2017-08-18|dead-url=yes}}</ref>
| [[扎西]]<ref>{{cite web|title=扎西措姆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阿里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url=http://district.ce.cn/newarea/sddy/202305/31/t20230531_38569653.shtml|publisher=中国经济网|access-date=2023-06-29|archive-date=2023-06-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629223322/http://district.ce.cn/newarea/sddy/202305/31/t20230531_38569653.shtml|dead-url=no}}</ref>
| [[旦巴旺久]]<ref>{{cite web|title=旦巴旺久 简历|url=http://ldzl.people.com.cn/dfzlk/frontpage/personPage18974.htm|publisher=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accessdate=2022-05-24}}</ref>
| [[旦巴旺久]]<ref>{{cite web|title=旦巴旺久 简历|url=http://ldzl.people.com.cn/dfzlk/frontpage/personPage18974.htm|publisher=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accessdate=2022-05-24|archive-date=2021-05-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15033021/http://ldzl.people.com.cn/dfzlk/frontpage/personPage18974.htm}}</ref>
| [[吕新民 (西藏)|吕新民]]<ref>{{cite web|title=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url=http://www.xzali.gov.cn/stock/360.jhtml|access-date=2017-08-17|publisher=阿里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18010404/http://www.xzali.gov.cn/stock/360.jhtml|archive-date=2017-08-18|dead-url=yes}}</ref>
| [[吕新民 (西藏)|吕新民]]<ref>{{cite web|title=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url=http://www.xzali.gov.cn/stock/360.jhtml|access-date=2017-08-17|publisher=阿里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18010404/http://www.xzali.gov.cn/stock/360.jhtml|archive-date=2017-08-18|dead-url=yes}}</ref>
|-
|-
第158行: 第162行:
|-
|-
! 籍贯
! 籍贯
| [[重庆市]][[渝北区]] || || [[西藏自治区]][[日土县]] ||
| [[重庆市]][[渝北区]] ||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日土县]] ||
|-
|-
! 出生日期
! 出生日期
| {{Birth year and age|1973|09}} || || {{Birth year and age|1965|01}} ||
| {{Birth year and age|1973|09}} || {{Birth year and age|1970|08}} || {{Birth year and age|1965|01}} || {{Birth year and age|1966|04}}
|-
|-
! 就任日期
! 就任日期
| 2021年9月 || 2017年5月 || 2019年4月 || 2016年10月
| 2021年9月 || 2023年5月 || 2019年4月 || 2016年10月
|}
|}


第171行: 第175行: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1em auto 1em auto; width:90%; font-size:smaller; 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margin:1em auto 1em auto; width:90%; font-size:smaller; text-align:center"
! colspan=9 | '''阿里地区行政区划图'''
! colspan="10" | '''阿里地区行政区划图'''
|-
|-
| colspan=9 style="font-size:larger" | {{阿里地区行政区划图}}
| colspan="10" style="font-size:larger" | {{阿里地区行政区划图}}
|- span class="nowrap"
|-
!! rowspan=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区划代码]]<ref>{{Cite web|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url=http://www.mca.gov.cn/article/sj/xzqh/2019/2019/201912251506.html|date=2019-11|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f>
!! rowspan=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区划代码]]<ref>{{Cite web|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url=http://www.mca.gov.cn/article/sj/xzqh/2019/2019/201912251506.html|date=2019-11|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access-date=2020-07-24|archive-date=2020-02-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204023148/http://www.mca.gov.cn/article/sj/xzqh/2019/2019/201912251506.html}}</ref>
!! rowspan=2 | 区划名称<br>藏文
!! rowspan=2 | 区划名称<br>藏文
!! rowspan=2 | 汉语拼音<br>藏语拼音<br>威利转写
!! rowspan=2 | 汉语拼音<br>''藏语拼音<br>威利转写''
!! rowspan=2 | 面积{{noteTag|土地面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数据。}}<ref>{{Cite book|author=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author2=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title=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集}}</ref><br>(平方公里)
!! rowspan=2 | 面积{{noteTag|土地面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数据。}}<ref>{{Cite book|author=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author2=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title=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集}}</ref><br>(平方公里)
!! rowspan=2 | [[常住人口]]{{noteTag|常住人口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ref>{{cite web |title=阿里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url=https://www.al.gov.cn/info/1097/39636.htm |website=阿里地区行政公署}}</ref><br />(2020年普查)
!! rowspan=2 | [[常住人口]]{{noteTag|常住人口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ref>{{cite web |title=阿里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url=https://www.al.gov.cn/info/1097/39636.htm |website=阿里地区行政公署 |access-date=2021-10-06 |archive-date=2022-06-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11003714/https://www.al.gov.cn/info/1097/39636.htm }}</ref><br />(2020年普查)
!! rowspan=2 | 政府驻地
!! rowspan=2 | 政府驻地
!! rowspan=2 | [[邮政编码]]
!! rowspan=2 | [[邮政编码]]
!! colspan=2 | [[乡级行政区]]<ref>{{cite book|autho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year=2018年10月|publisher=中国社会出版社|isbn=978-7-5087-5594-6}}</ref>
!! colspan=2 | [[乡级行政区]]<ref>{{cite book|autho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year=2018年10月|publisher=中国社会出版社|isbn=978-7-5087-5594-6}}</ref>
! rowspan="2"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边境管理区]]范围
|-
|-
!! width="8%" | [[行政建制镇|镇]]
!! width="8%" | [[行政建制镇|镇]]
第188行: 第193行:
|- style="font-weight:bold"
|- style="font-weight:bold"
! 542500 !! 阿里地区<br>{{藏|མངའ་རིས་ས་ཁུལ།}}
! 542500 !! 阿里地区<br>{{藏|མངའ་རིས་ས་ཁུལ།}}
| {{lang|pinyin|Ālǐ Dìqū<br>''Ngari Sakü''<br>''mnga' ris sa khul''}}|| 337,174.95 || 123,281 || [[噶尔县]] || 859000 || 7 || 30
| {{lang|pinyin|Ālǐ Dìqū<br>''Ngari Sakü''<br>''mnga' ris sa khul''}}|| 337,174.95 || 123,281 || [[噶尔县]] || 859000 || 7 || 30 || 境内部分地区
|-
|-
! 542521 !! 普兰县<br>{{藏|སྤུ་ཧྲེང་རྫོང་།}}
! 542521 !! [[普兰县]]<br>{{藏|སྤུ་ཧྲེང་རྫོང་།}}
| {{lang|pinyin|Pǔlán Xiàn<br>''Burang Zong''<br>''spu hreng rdzong''}}|| 13,194.05 || 12,242 || [[普兰镇]] || 859500 || 1 || 2
| {{lang|pinyin|Pǔlán Xiàn<br>''Burang Zong''<br>''spu hreng rdzong''}}|| 13,194.05 || 12,242 || [[普兰镇]] || 859500 || 1 || 2 || 全境
|-
|-
! 542522 !! 札达县<br>{{藏|རྩ་མདའ་རྫོང་།}}
! 542522 !! [[札达县]]<br>{{藏|རྩ་མདའ་རྫོང་།}}
| {{lang|pinyin|Zhādá Xiàn<br>''Zanda Zong''<br>''rtsa mda' rdzong''}}|| 24,601.60 || 8,454 || [[托林镇]] || 859600 || 1 || 6
| {{lang|pinyin|Zhādá Xiàn<br>''Zanda Zong''<br>''rtsa mda' rdzong''}}|| 24,601.60 || 8,454 || [[托林镇]] || 859600 || 1 || 6 || 全境
|-
|-
! 542523 !! 噶尔县<br>{{藏|སྒར་རྫོང་།}}
! 542523 !! [[噶尔县]]<br>{{藏|སྒར་རྫོང་།}}
| {{lang|pinyin|Gā'ěr Xiàn<br>''Gar Zong''<br>''sgar rdzong''}}|| 17,669.72 || 31,052 || [[狮泉河镇]] || 859400 || 1 || 4
| {{lang|pinyin|Gā'ěr Xiàn<br>''Gar Zong''<br>''sgar rdzong''}}|| 17,669.72 || 31,052 || [[狮泉河镇]] || 859400 || 1 || 4 || 全境
|-
|-
! 542524 !! 日土县<br>{{藏|རུ་ཐོག་རྫོང་།}}
! 542524 !! [[日土县]]<br>{{藏|རུ་ཐོག་རྫོང་།}}
| {{lang|pinyin|Rìtǔ Xiàn<br>''Rutog Zong''<br>''ru thog rdzong''}}|| 77,095.83 || 11,167 || [[日土镇]] || 859700 || 1 || 4
| {{lang|pinyin|Rìtǔ Xiàn<br>''Rutog Zong''<br>''ru thog rdzong''}}|| 77,095.83 || 11,167 || [[日土镇]] || 859700 || 1 || 4 || 全境
|-
|-
! 542525 !! 革吉县<br>{{藏|དགེ་རྒྱས་རྫོང་།}}
! 542525 !! [[革吉县]]<br>{{藏|དགེ་རྒྱས་རྫོང་།}}
| {{lang|pinyin|Géjí Xiàn<br>''Gê'gyai Zong''<br>''dge rgyas rdzong''}}|| 46,104.28 || 18,012 || [[革吉镇]] || 859100 || 1 || 4
| {{lang|pinyin|Géjí Xiàn<br>''Gê'gyai Zong''<br>''dge rgyas rdzong''}}|| 46,104.28 || 18,012 || [[革吉镇]] || 859100 || 1 || 4 || 无
|-
|-
! 542526 !! 改则县<br>{{藏|སྒེར་རྩེ་རྫོང་།}}
! 542526 !! [[改则县]]<br>{{藏|སྒེར་རྩེ་རྫོང་།}}
| {{lang|pinyin|Gǎizé Xiàn<br>''Gêrzê Zong''<br>''sger rtse rdzong''}}|| 135,615.97 || 25,327 || [[改则镇]] || 859200 || 1 || 6
| {{lang|pinyin|Gǎizé Xiàn<br>''Gêrzê Zong''<br>''sger rtse rdzong''}}|| 135,615.97 || 25,327 || [[改则镇]] || 859200 || 1 || 6 || 无
|-
|-
! 542527 !! 措勤县<br>{{藏|མཚོ་ཆེན་རྫོང་།}}
! 542527 !! [[措勤县]]<br>{{藏|མཚོ་ཆེན་རྫོང་།}}
| {{lang|pinyin|Cuòqín Xiàn<br>''Coqên Zong''<br>''mtsho chen rdzong''}}|| 22,893.50 || 17,027 || [[措勤镇]] || 859300 || 1 || 4
| {{lang|pinyin|Cuòqín Xiàn<br>''Coqên Zong''<br>''mtsho chen rdzong''}}|| 22,893.50 || 17,027 || [[措勤镇]] || 859300 || 1 || 4 || 无
|-
|-
| colspan=9 | {{阿里地区行政区划}}
| colspan="10" | {{阿里地区行政区划}}
|}
|}


== 人口 ==
== 人口 ==
截至2022年末,阿里地區常住人口12.3萬人,居住着藏、漢、蒙、回、維等34個民族。
根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次全国人口普查|第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为95465人<ref>{{cite book|author=阿里地区统计局|title=阿里地区2010年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ef>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次全国人口普查|第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8212人,增长23.57%年平均增长率为2.14%。其中,男性人口为49802人,占52.17%;女性人口为45663人,占47.8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9.06。0-14岁人口为25367人,占26.57%;15-64岁人口为65576人,占68.69%;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22人,占4.74%。

根据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次全国人口普查|第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为123,281人<ref>{{cite web |author1=阿里地区统计局、阿里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title=阿里地区第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url=http://al.gov.cn/info/1097/39636.htm |access-date=2023-07-23 |archive-date=2023-08-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819141853/https://www.al.gov.cn/info/1097/39636.htm |dead-url=no }}</ref>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次全国人口普查|第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5,46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7,816人,增长29.14%年平均增长率为2.59%。其中,男性人口为65,604人,占总人口的53.22%;女性人口为57,677人,占总人口的46.7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3.74。0-14岁人口为32,303人,占总人口的26.2%;15-59人口为82,646人,占总人口的67.04%;60岁及以上人口为8,332人,占总人口的6.7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593人,占总人口的4.5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3,839人,占总人口的43.6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9,442人,占总人口的56.33%。


=== 民族 ===
=== 民族 ===
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367人,占7.72%;[[藏族]]人口为87493人,占91.6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05人,占0.63%。
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4,695人,占11.92%;[[藏族]]人口为107,199人,占86.96%;其他[[中国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1,387人,占1.1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7,328人,增长99.4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4.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0,488人,增长23.26%,占总人口比例下降4.2个百分点。其中,藏族人口增加19,706人,增长22.52%,占总人口比例下降4.69个百分点


{{-}}
{{-}}
第252行: 第259行:


===宗教===
===宗教===
[[File:2005 Chortens and Kailash High reso.jpg|thumb|[[冈仁波齐峰]]脚下的[[藏传佛教]]龛]]
[[File:2005 Chortens and Kailash High reso.jpg|thumb|[[冈仁波齐峰]]脚下的[[藏传佛教]]龛]]
阿里为[[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发祥地。公元1世纪,苯教沿[[雅鲁藏布江]]开始传播到卫藏以至整个[[藏区]]。8世纪初,[[印度]]佛教大师[[佛密]]来到[[冈仁波齐]]朝圣,并广传佛法,此为藏传佛教在阿里传播的开端。10世纪末,[[仁钦桑布]]在阿里创立了第一座寺庙。11世纪中叶,应[[古格王]][[绛曲沃]]邀请,[[阿底峡]]来到[[古格]]与[[仁钦桑布]]一起传经弘法,是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之始。相隔20多年后,在[[托林寺]]召开大法会,史称“火龙年大法会”。12世纪末,传入[[竹巴]][[噶举派]]。13世纪中叶,[[直贡]]噶举派传入阿里。15世纪,[[古格]]人[[阿旺扎巴]]前往[[后藏]]拜[[宗喀巴]]为师,学成后,返回古格,传播[[格鲁派]],托林寺为该教派传播中心。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耶酥会]]传教士经[[克什米尔]]到古格扎布让传授[[基督教]]。古格灭亡后,西方基督传教士被驱逐出境。全地区共有开放寺庙及[[拉康]]75座(其中寺庙57座,拉康18座)。
阿里为[[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发祥地。公元1世纪,苯教沿[[雅鲁藏布江]]开始传播到卫藏以至整个[[藏区]]。8世纪初,[[印度]]佛教大师[[佛密]]来到[[冈仁波齐]]朝圣,并广传佛法,此为藏传佛教在阿里传播的开端。10世纪末,[[仁钦桑布]]在阿里创立了第一座寺庙。11世纪中叶,应[[古格王]][[绛曲沃]]邀请,[[阿底峡]]来到[[古格]]与[[仁钦桑布]]一起传经弘法,是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之始。相隔20多年后,在[[托林寺]]召开大法会,史称“火龙年大法会”。12世纪末,传入[[竹巴]][[噶举派]]。13世纪中叶,[[直贡]]噶举派传入阿里。15世纪,[[古格]]人[[阿旺扎巴]]前往[[后藏]]拜[[宗喀巴]]为师,学成后,返回古格,传播[[格鲁派]],托林寺为该教派传播中心。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耶酥会]]传教士经[[克什米尔]]到古格扎布让传授[[基督教]]。古格灭亡后,西方基督传教士被驱逐出境。全地区共有开放寺庙及[[拉康]]75座(其中寺庙57座,拉康18座)。


第273行: 第280行:
== 交通 ==
== 交通 ==
=== 公路運輸 ===
=== 公路運輸 ===
* 全地區境內有1條國道及3條省道,分別為{{中国国道名|219}},{{中国省道名|301|P=西藏}}、{{中国省道名|206|P=西藏}}、{{中国省道名|207|P=西藏}},均為[[砂石]]路面。
* 全地區境內有7條國道及5條省道,分別為{{中国国道名|216}}、{{中国国道名|219}}、{{中国国道名|317}}、{{中国国道名|564}}、{{中国国道名|565}}、{{中国国道名|693}}、{{中国国道名|695}},{{中国省道名|301|P=西藏}}、{{中国省道名|302|P=西藏}}、{{中国省道名|303|P=西藏}}、{{中国省道名|519|P=西藏}}、{{中国省道名|520|P=西藏}},均為[[砂石]]路面。


=== 航空運輸 ===
=== 航空運輸 ===
第296行: 第303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Commons category|Ngari Prefecture}}
{{Commons category|Ngari Prefecture}}
* [http://www.al.gov.cn/ 阿里地区行政公署]
* [http://www.al.gov.cn/ 阿里地区行政公署] {{Wayback|url=http://www.al.gov.cn/ |date=20210515032934 }}


{{-}}
{{-}}

於 2024年6月17日 (一) 06:29 的最新修訂

阿里地區
མངའ་རིས་ས་ཁུལ།
地區
位於阿里境內的岡仁波齊峰是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藏傳佛教的聖山
位於阿里境內的岡仁波齊峰苯教印度教耆那教藏傳佛教的聖山
阿里地區在西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阿里地區在西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坐標:32°30′15″N 80°05′50″E / 32.50405°N 80.09721°E / 32.50405; 80.09721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設立1970年
政府駐地噶爾縣獅泉河鎮
下級行政區7個
政府
 • 地委書記段海
 • 人大常委會主任平措旦增藏族
 • 地區專員旦巴旺久(藏族)
 • 政協主席呂新民
面積
 • 總計337,175 平方公里(130,184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全區第2位(佔全西藏自治區28.05%)
海拔4,500 公尺(14,800 英尺)
人口(2020)
 • 常住12.33萬人
 • 排名全區第7位(佔全西藏自治區3.38%)
 • 密度0.3人/平方公里(0.8人/平方英里)
語言
 • 方言藏語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電話區號897
車輛號牌藏F
行政區劃代碼542500
舊稱納里、俄力思
國內生產毛額(2015)¥37.12億(全區第7位,佔全西藏自治區3.62%)
5.96億美元匯率
人均¥36,378(全區第3位
5,841美元(匯率)
網站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阿里地區藏語མངའ་རིས་ས་ཁུལ།威利轉寫mnga' ris sa khul藏語拼音Ngari Sak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的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擁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貌。土地面積為337,174.95平方公里。地區行政公署駐噶爾縣獅泉河鎮文化路6號。元朝稱納里,明朝俄力思。阿里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等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之為「萬山之祖」。同時,這裡也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故又稱為「百川之源」。和印度在阿克賽欽南部和巴里加斯有領土爭議。

地理

[編輯]

尼泊爾印度(包括克什米爾地區的拉達克)接壤,邊境線長117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崑崙山脈在這裡相匯,境外著名的印度河恆河等和境內的雅魯藏布江均發源於此。水域面積有12418平方公里,河流總長度達9089公里,人均水資源豐富。

位置

[編輯]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東起唐古拉山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市相連;東南與岡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則市仲巴、薩嘎、昂仁縣接壤;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相鄰;西南連接喜馬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包括其管轄的克什米爾南部)、尼泊爾毗鄰。轄域總面積34.5萬平方公里。南北寬約680公里,東西長700多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78°23′40″~86°11′51″,北緯29°40′40″~35°42′55″。平均海拔高度為4 500米以上。

地貌

[編輯]

阿里地區地貌有高山、溝谷、土林、冰蝕、沖積扇、冰磧和火山等類型,歷史上曾經把這種特徵概括為冰雪圍繞的「普蘭」、岩石圍繞的「古格」、湖泊圍繞的「瑪域」,總稱為「阿里三圍」。

主要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南部和西南部為深切的溝、谷及零星的沖積扇地帶;東部及西北部地勢相對平緩,形成寬谷和一望無際的草原戈壁。總的地勢特徵是從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脈主脊線逐漸降低,最高點為普蘭縣境內的納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點在札達縣什布奇附近的朗欽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對高差4894米。

氣候

[編輯]
阿里地區氣候乾旱,居住條件惡劣

阿里屬二類風區,年平均風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風頻率高達8級以上,年大風日數在149天左右。年平均氣溫0℃,日平均溫度變化幅度極大,真正是「晚穿棉襖,午穿紗」。獅泉河鎮冬季終年低溫嚴寒,年平均氣溫不足零度,獅泉河鎮冬季極端最低氣溫-41度,夏季極端最高氣溫21度,晝夜溫差相當大,年溫差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以上,而夜間氣溫則降至0℃以下。

阿里全年降水量相當少,且季節性強。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20%,而5月到9月間,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阿里地區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降雨量相當的少,日夜溫差大。阿里的冬季漫長而又嚴寒。

噶爾縣獅泉河鎮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6.4
(43.5)
9.5
(49.1)
13.4
(56.1)
15.7
(60.3)
20.5
(68.9)
25.2
(77.4)
32.1
(89.8)
26.4
(79.5)
23.7
(74.7)
16.7
(62.1)
12.7
(54.9)
7.1
(44.8)
32.1
(89.8)
平均高溫 °C(°F) −4.1
(24.6)
−2.0
(28.4)
2.3
(36.1)
7.4
(45.3)
12.6
(54.7)
18.1
(64.6)
21.5
(70.7)
20.5
(68.9)
16.3
(61.3)
8.2
(46.8)
2.9
(37.2)
−1.6
(29.1)
8.5
(47.3)
日均氣溫 °C(°F) −12.0
(10.4)
−9.2
(15.4)
−4.8
(23.4)
0.1
(32.2)
5.1
(41.2)
10.7
(51.3)
14.4
(57.9)
13.8
(56.8)
9.3
(48.7)
0.5
(32.9)
−5.7
(21.7)
−10.1
(13.8)
1.0
(33.8)
平均低溫 °C(°F) −19.7
(−3.5)
−16.9
(1.6)
−12.6
(9.3)
−7.9
(17.8)
−2.7
(27.1)
3.1
(37.6)
7.7
(45.9)
7.5
(45.5)
2.0
(35.6)
−8.0
(17.6)
−14.8
(5.4)
−18.2
(−0.8)
−6.7
(19.9)
歷史最低溫 °C(°F) −36.6
(−33.9)
−30.2
(−22.4)
−25.3
(−13.5)
−17.9
(−0.2)
−11.2
(11.8)
−6.6
(20.1)
−0.6
(30.9)
−0.4
(31.3)
−10.0
(14.0)
−17.0
(1.4)
−23.5
(−10.3)
−32.9
(−27.2)
−36.6
(−33.9)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6
(0.06)
1.2
(0.05)
1.4
(0.06)
1.3
(0.05)
2.9
(0.11)
3.7
(0.15)
21.4
(0.84)
23.8
(0.94)
5.7
(0.22)
2.0
(0.08)
0.3
(0.01)
1.1
(0.04)
66.4
(2.61)
平均相對濕度(%) 36 33 31 29 30 31 39 43 36 27 24 31 33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歷史沿革

[編輯]

1950年以前

[編輯]
阿里境內的古格王國遺址是阿里早期人類歷史的遺存

「阿里」一詞是藏語音譯,意為「屬地」、「領地」、「領土」等。直到9世紀初,這裡仍稱「象雄」(羊同、楊童)。在漢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對其稱呼各異。

阿里古為藏族地區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漢族史籍稱為「羊同」。羊同經過逐步發展,在約公元4-5世紀建立了象雄王國,鼎盛時將地域劃分為上(內)象雄、中象雄、下(外)象雄,上(內)象雄即今阿里地區所轄範圍。

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贊普之後裔來到這塊原屬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區域後,吐蕃王朝滅象雄王朝後改稱納里(阿里)[1]

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紀隨吐蕃諸部一起歸屬元朝(1260-1368),統屬於元朝在薩迦政權設立的「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元代稱「納里速古魯孫」,阿里地區的實際事務則由薩迦政權處理。

元朝稱納里速古魯孫,明朝初年設羈縻性質的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後在古格王朝滅亡後一度被拉達克王國占領。[2]17世紀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之後,拉達克戰爭後阿里地區逐步歸入西藏噶廈政府管理,在清廷的扶持下,後又設立宗(相當於縣)和管理阿里地區的總管——「阿里基巧」。明代所稱的「俄里思」,到了清代方稱「阿里」。下設6個,長官為世襲的宗本。

解放軍進入阿里

[編輯]

1950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獨立騎兵師第一團保衛股長李狄三率領由該團第一連為進藏先遣連共138人從和田縣普魯出發,翻越崑崙山脈,挺進西藏阿里。8月29日,先遣連全員到達預定目的地:阿里地區改則縣的扎麻芒保,開始好越冬準備。李狄三迫使阿里政府的噶本代表簽訂「五條協議」。1950年10月,先遣連後方供給線中斷。李狄三鼓勵部下自己動手,貯柴打獵。由於嚴重缺氧,先遣連幹部戰士普遍患上高山症,同時後方物資接濟不上。1951年5月6日,獨立騎兵師第二團副團長安志明率領的援藏後續挺進西藏阿里部隊2個連及機關人員,共計280餘人,從于田縣普魯出發,踏着李狄三先遣連的足跡,跋涉千餘公里,於1951年5月28日全員到達扎麻芒保,與先遣連會師。會師當天李狄三病逝。李狄三與先遣連因高山症等原因犧牲的62人葬在阿里的扎麻芒保。安志明率部於6月5日從扎麻芒保出發,6月19日翻越東君拉達坂,1951年8月3日進駐阿里首府噶大克(今噶爾縣昆莎鄉南部),完成從新疆進入阿里的任務。1951年解放軍入藏後,堆里噶本駐噶大克(即噶爾雅沙)。轄布達巴、日土、噶大克。

安志明率部進藏的同時,獨立騎兵師第2團營長賀景福率1個騎兵連追擊從新疆阿勒泰、青海柴達木等地逃入阿里地區的烏斯滿部,1951年7月經扎麻芒保進駐日土宗

1952年2月,以李狄三先遣連、安志明率的2個連、賀景福剿匪的1個連,共計4個連為基礎,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阿里騎兵支隊」。支隊長兼政委安志明,參謀長賀景福、政治處主任高峰。1952年10月組建「中共阿里地區工委」,書記由阿里支隊領導兼任。首任工委書記安志明。

1954年設阿里總管,管轄仲巴洛強、普蘭宗、札布讓宗、達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設立人民政府

[編輯]

1960年設阿里專區,專署駐噶爾昆沙(今昆莎鄉噶爾新村),原駐地噶爾雅沙鎮改為噶爾縣駐地。噶爾宗改為噶爾縣(駐雅沙);日土宗改為日土縣;革吉改為革吉縣(駐那坡,今革吉鎮那坡社區);改則改為改則縣(駐隆仁,又稱魯瑪仁波,今改則鎮魯仁社區);仲巴洛強溪改為仲巴縣(駐札東,又稱老仲巴,今拉讓鄉瑪永村);普蘭宗改為普蘭縣;札布讓與達巴2宗合併設札達縣(駐托林,今托林鎮托林社區)。轄7縣。

1962年將仲巴縣劃歸日喀則專區。轄6縣。

1962年中印戰爭,阿里支隊是班公錯以南的西線對印作戰的主力部隊。1966年6月6日總參通知新疆軍區成立野戰軍某師,阿里支隊編為該師某團。

1966年阿里專署遷駐獅泉河,噶爾縣從噶爾雅沙遷駐噶爾昆沙(噶爾新村)(因民主改革時在昆沙設噶爾新鄉鄉政府,故昆沙又稱噶爾新村)。

1970年阿里專區改為阿里地區,地區駐噶爾縣獅泉河。由改則縣的路南4區設立措勤縣(駐門董,今措勤鎮門東社區)。阿里地區轄噶爾(駐昆沙)、革吉(駐那坡)、札達(駐托林)、措勤(駐門董)、日土、改則(駐魯瑪仁波)、普蘭等7縣。

1979年3月7日復歸西藏自治區領導。

1979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區行政公署。1987年噶爾縣從噶爾昆沙遷駐獅泉河(實際1988年9月遷駐)

1997年地區行政公署駐獅泉河鎮。轄噶爾、普蘭、措勤、革吉、改則、扎達、白土7縣。

2017年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升空,阿里設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3]

政治

[編輯]

現任領導

[編輯]
阿里地區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阿里地區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阿里地區工作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
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阿里地區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專員 主席
姓名 段海[4] 扎西措姆[5] 旦巴旺久[6] 呂新民[7]
民族 漢族 藏族 藏族 漢族
籍貫 重慶市渝北區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 西藏自治區日土縣
出生日期 1973年9月(51歲) 1970年8月(54歲) 1965年1月(59歲) 1966年4月(58歲)
就任日期 2021年9月 2023年5月 2019年4月 2016年10月

行政區劃

[編輯]

阿里地區下轄7個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阿里地區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8] 區劃名稱
藏文
漢語拼音
藏語拼音
威利轉寫
面積[註 1][9]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2][10]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11] 邊境管理區範圍
542500 阿里地區
མངའ་རིས་ས་ཁུལ།
Ālǐ Dìqū
Ngari Sakü
mnga' ris sa khul
337,174.95 123,281 噶爾縣 859000 7 30 境內部分地區
542521 普蘭縣
སྤུ་ཧྲེང་རྫོང་།
Pǔlán Xiàn
Burang Zong
spu hreng rdzong
13,194.05 12,242 普蘭鎮 859500 1 2 全境
542522 札達縣
རྩ་མདའ་རྫོང་།
Zhādá Xiàn
Zanda Zong
rtsa mda' rdzong
24,601.60 8,454 托林鎮 859600 1 6 全境
542523 噶爾縣
སྒར་རྫོང་།
Gā'ěr Xiàn
Gar Zong
sgar rdzong
17,669.72 31,052 獅泉河鎮 859400 1 4 全境
542524 日土縣
རུ་ཐོག་རྫོང་།
Rìtǔ Xiàn
Rutog Zong
ru thog rdzong
77,095.83 11,167 日土鎮 859700 1 4 全境
542525 革吉縣
དགེ་རྒྱས་རྫོང་།
Géjí Xiàn
Gê'gyai Zong
dge rgyas rdzong
46,104.28 18,012 革吉鎮 859100 1 4
542526 改則縣
སྒེར་རྩེ་རྫོང་།
Gǎizé Xiàn
Gêrzê Zong
sger rtse rdzong
135,615.97 25,327 改則鎮 859200 1 6
542527 措勤縣
མཚོ་ཆེན་རྫོང་།
Cuòqín Xiàn
Coqên Zong
mtsho chen rdzong
22,893.50 17,027 措勤鎮 859300 1 4

人口

[編輯]

截至2022年末,阿里地區常住人口12.3萬人,居住着藏、漢、蒙、回、維等34個民族。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為123,281人[12]。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5,46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7,816人,增長29.14%,年平均增長率為2.59%。其中,男性人口為65,604人,占總人口的53.22%;女性人口為57,677人,占總人口的46.7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3.74。0-14歲的人口為32,303人,占總人口的26.2%;15-59歲的人口為82,646人,占總人口的67.0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332人,占總人口的6.7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593人,占總人口的4.5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53,839人,占總人口的43.6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9,442人,占總人口的56.33%。

民族

[編輯]

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4,695人,占11.92%;藏族人口為107,199人,占86.96%;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1,387人,占1.1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7,328人,增長99.47%,占總人口比例增加4.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0,488人,增長23.2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4.2個百分點。其中,藏族人口增加19,706人,增長22.52%,占總人口比例下降4.69個百分點。

阿里地區民族構成(2010年11月)[13]
民族名稱 藏族 漢族 回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白族 苗族 彝族 撒拉族 蒙古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87493 7367 253 92 35 34 28 28 26 21 88
占總人口比例(%) 91.65 7.72 0.27 0.10 0.04 0.04 0.03 0.03 0.03 0.02 0.09
占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99.31 --- 0.29 0.10 0.04 0.04 0.03 0.03 0.03 0.02 0.10

能源

[編輯]

阿里曾長期屬於中國罕有的自主供電地區,其電網獨立於國家電網之外,鄉村及農牧民聚集地通電率低,關鍵是無較大容量的可靠的電源和電網。

2020年7月26日,阿里地區電力聯網工程竣工,並於同年12月4日正式投運,阿里地區全面併入國網統一供電,電力供應能力和水平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與東部省份無異。

阿里基本上沒有煤炭資源,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地熱資源一般。

文化

[編輯]

阿里地區文化藝術是象雄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了許多以傳說形式詮釋大自然的神話。7世紀,佛教傳入阿里本土以後,出現了佛教傳說故事和歌謠,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和內心追求,具有鮮明的西藏西部風格與魅力。

藝術

[編輯]

阿里的傳統藝術主要包括音樂舞蹈曲藝戲劇工藝美術,尤以藏族樂舞和工藝美術最為耀眼奪目。普蘭札達一帶為果諧的發祥地之一。苯教羌姆據傳是辛饒米沃且時期流行的一種宗教歌舞,後又與佛教進行了融合,廣泛流行於朗欽藏布、馬甲藏布一帶的寺院和民間。起源於札達的弦舞是阿里最古老的舞蹈種類之一,在古格遺址紅廟殘缺的壁畫中依稀可見,至今仍在普蘭、札達一帶民間流傳。阿里的雕塑岩畫在整個西藏藝術畫廊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格時期的佛像雕塑不惜重金,雍容大氣;古格壁畫融高原質樸簡約和南亞波斯開放、誇張於一體,獨具特色,開一代畫風。

宗教

[編輯]
岡仁波齊峰腳下的藏傳佛教佛龕

阿里為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發祥地。公元1世紀,苯教沿雅魯藏布江開始傳播到衛藏以至整個藏區。8世紀初,印度佛教大師佛密來到岡仁波齊朝聖,並廣傳佛法,此為藏傳佛教在阿里傳播的開端。10世紀末,仁欽桑布在阿里創立了第一座寺廟。11世紀中葉,應古格王絳曲沃邀請,阿底峽來到古格仁欽桑布一起傳經弘法,是為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傳之始。相隔20多年後,在托林寺召開大法會,史稱「火龍年大法會」。12世紀末,傳入竹巴噶舉派。13世紀中葉,直貢噶舉派傳入阿里。15世紀,古格阿旺扎巴前往後藏宗喀巴為師,學成後,返回古格,傳播格魯派,托林寺為該教派傳播中心。17世紀上半葉,葡萄牙耶酥會傳教士經克什米爾到古格扎布讓傳授基督教。古格滅亡後,西方基督傳教士被驅逐出境。全地區共有開放寺廟及拉康75座(其中寺廟57座,拉康18座)。

旅遊

[編輯]
位於中印邊界班公錯是阿里的一大旅遊點之一

城市建設

[編輯]

城市供熱

[編輯]

阿里地區獅泉河鎮的集中供暖工程將在2015年夏天啟動,2017年內完工;阿里將成繼拉薩之後第二個市縣主要城區集中供暖的地區。[14][15]

交通

[編輯]

公路運輸

[編輯]

航空運輸

[編輯]

鐵路運輸

[編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2. ^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

[編輯]

註:如無特殊標註,參考文獻均為簡體中文。

  1. ^ 历史文化. 西藏阿里地區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2016-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2. ^ 拉达克政权. 西藏在線. [2013年11月23日]. 
  3. ^ 中国首个量子卫星探秘. 新華社. 2016-05-28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1). 
  4. ^ 段海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2-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5. ^ 扎西措姆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阿里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國經濟網.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6. ^ 旦巴旺久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2-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7. ^ 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 阿里網. [201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9. ^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西藏自治區第二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集. 
  10. ^ 阿里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阿里地區行政公署. [2021-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11.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12. ^ 阿里地區統計局、阿里地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阿里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9). 
  13. ^ 西藏自治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西藏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西藏調查總隊. 《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6月. ISBN 978-7-5037-6517-9. 
  14. ^ 平措代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年内启动城区集中供暖工程. 新華社. 2015-03-07 [2015-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5. ^ 阿里革吉县集中供暖工程正式点火. 新華網西藏頻道. 2017-12-11 [2020-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