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鹎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鵯科
棕耳鹎 (學名:Microscelis amaurotis,分布於日本、朝鮮半島、臺灣、菲律賓及中國大陸東北、河北、浙江、上海等地)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鵯科 Pycnonotidae

鵯鳥鵯科学名:Pycnonotidae)的成員,是中等體型的雀形目鳴禽。牠們遍佈於大部分的非洲大陸並延伸到中東地區,在熱帶亞洲至印度尼西亞地區,向北至日本列島。一些島嶼種(英語:insular species,或譯隔離種、孤立種)分布於印度洋中的熱帶島嶼。藉由生物分類法,牠們可被歸類於32個之下的160個。雖然在廣泛的棲息地中發現了不同的成員物種,但在非洲的成員物種主要存在於雨林中,而亞洲的成員物種主要分佈在較開闊的地區。

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又名紅頰鵯,俗名高髻冠、高雞冠、高冠鳥、黑頭公、紅屎忽等,原產於亞洲熱帶,後來作為觀賞鳥被引入全球各地。

描述

[编辑]

牠們普遍頸部較短、體型修長、尾部長、翅短且形狀偏圓滑,且大多喙較細長、末端微呈鉤狀。大致上來說,雄性與雌性體型相似,儘管雌性經常略小。

牠們是高度透過鳴聲溝通的鳥類。

行為與生態

[编辑]

繁殖

[编辑]

牠們一般呈單配偶制。一些成員物種有共同育幼(英語:alloparenting)的現象,沒有生育後代的個體,經常是年輕且較早出生的,會協助優勢繁殖對(英語:dominant breeding pair)撫育後代。[1] 多達五個有斑點的產在開放的樹巢中,並由雌性孵化。孵化期通常持續11到14天,雛鳥在12至16天後長出羽翼。[2]

食性

[编辑]

牠們的營養來源範圍很廣,從水果到種子、花蜜、小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甚至小型脊椎動物。大多成員物種都以水果類植物之根、芽、堅果和種子為主食,並以一些昆蟲為補充。生活在開闊原野的成員物種傾向雜食,然而有顯著的少數成員物種傾向攝取特定食物,尤其是在非洲。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来源

[编辑]
  • Fishpool, L.D.C.; Tobias, J.A. Family Pycnonotidae (Bulbuls)需要免费注册. del Hoyo, J.; Elliott, A.; Christie, D.A. (编).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10: Cuckoo-shrikes to Thrushes. Barcelona, Spain: Lynx Edicions. 2005: 124–250. ISBN 978-84-8733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