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英宗
元英宗 格堅汗 Гэгээн хаан | |||||||||||||||||||||||||
---|---|---|---|---|---|---|---|---|---|---|---|---|---|---|---|---|---|---|---|---|---|---|---|---|---|
元朝皇帝 蒙古大汗 | |||||||||||||||||||||||||
元朝第5位(任)皇帝 蒙古大汗 | |||||||||||||||||||||||||
統治 | 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3年138天) | ||||||||||||||||||||||||
登基 |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猴年三月十一日 1320年4月19日 元大都皇宮大明殿 今北京市境內 | ||||||||||||||||||||||||
前任 |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 ||||||||||||||||||||||||
繼任 |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 ||||||||||||||||||||||||
出生 | 元成宗大德六年壬寅虎年二月初六日 1302年2月22日 | ||||||||||||||||||||||||
逝世 | 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豬年八月初四日(二十二歲) 1323年9月4日 (21歲) 南坡(元上都以南三十里) | ||||||||||||||||||||||||
安葬 | 起輦谷 | ||||||||||||||||||||||||
王后 | |||||||||||||||||||||||||
| |||||||||||||||||||||||||
父親 | 元仁宗(普顏篤汗) | ||||||||||||||||||||||||
母親 | 阿納失失里 | ||||||||||||||||||||||||
宗教信仰 | 藏傳佛教、騰格里、薩滿教 |
元英宗碩德八剌(蒙古語:ᠰᠢᠳᠢᠪᠠᠯᠠ,中蒙胡都木文轉寫:Sidibala,西里爾字母:Шадбал[1];藏語:སི་ཏི་ཕ་ལ།,威利轉寫:si ti pha la[2];1302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是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國第九位大汗,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在位,在位3年零5個月,是元仁宗之子。
1321年11月28日,群臣為碩德八剌上漢語尊號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去世後,諡號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蒙古語稱號格堅皇帝[3](蒙古語:ᠭᠡᠭᠡᠨ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Gegen qaγan,西里爾字母:Гэгээн хаан[4][5]或蒙古語:ᠭᠡᠭᠡᠭᠡᠨ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Gegegen qaγan[1])。
生平
[編輯]延祐七年農曆正月二十一日(1320年3月1日),元仁宗去世。延祐七年農曆三月十一日(1320年4月19日),18歲的碩德八剌在太皇太后答己及右丞相鐵木迭兒等人的扶持下,在大都大明殿登基稱帝,是為元英宗,改元「至治」。英宗自幼受儒學薰陶,登基後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但是前期英宗的權力受到太皇太后答己和權臣鐵木迭兒的很大限制。
延祐七年農曆五月十一日(1320年6月17日),元英宗任命拜住為左丞相,以遏制太皇太后和鐵木迭兒的權力擴張。
至治元年農曆十一月九日(1321年11月28日),群臣為元英宗上尊號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6]
1322年10月6日右丞相鐵木迭兒去世,1322年11月1日太皇太后去世[7],元英宗終於得以親政。
至治二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1322年12月4日),元英宗任命拜住為中書右丞相,並且不設左丞相,以拜住為唯一的丞相。在右丞相拜住、中書省平章政事張珪等的幫助下,元英宗進行改革,並實施了一些新政,包括裁減冗官、監督官員不法行為、頒佈新法律、採用「助役法」以減輕人民的差役負擔等等[8],史稱「至治改革」。
英宗在位後期,官修政書《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元典章》),內容包括元太宗六年(1234年)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大約90年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方面官方資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9]
至治三年農曆二月十九日(1323年3月26日),元英宗頒佈了繼《至元新格》之後元朝第二部法律典籍—《大元通制》,一共有二千五百三十九條,其中斷例七百一十七、條格千一百五十一、詔赦九十四、令類五百七十七。[8]
元英宗曾想把征東行省(高麗王國)郡縣化,罷征東行省,改立三韓行省,和元朝的其他行省相同待遇,「制式如他省,詔下中書雜議」,然而集賢大學士王約說:「高麗去京師四千里,地瘠民貧,夷俗雜尚,非中原比,萬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舊制。」得到丞相的贊同,因此設立三韓行省的奏議沒有實行,使高麗國祚得以存續,高麗人知道這件事後,將王約的畫像帶回高麗設祠供奉,並說:「不絕國祀者,王公也。」[10]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的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而且英宗下令清除朝中鐵木迭兒的勢力,隨着清理朝政的擴大化,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至治三年八月初四(1323年9月4日)趁着英宗從上都避暑結束南返大都途中,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地方南坡的刺殺了英宗及右丞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英宗去世時年僅21歲[11] 。
尊諡廟號
[編輯]泰定元年農曆二月十六日(1324年3月11日),元泰定帝為碩德八剌上諡號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
泰定元年農曆四月八日(1324年5月1日),元泰定帝為碩德八剌上蒙古文稱號「格堅皇帝」。[3][12]
《英宗皇帝諡冊文》[13],內容如下:
伏以瑤圖纘緒,神已御於鼎湖;玉冊揚休,禮宜升於太室。悼降年之不永,儼立政以如新。爰述徽猷,以傳信史。欽惟大行皇帝文明天縱,剛健日嚴。辨奸邪於嗣位之初,彤庭袛畏;廣儀注於熙朝之際,清廟肅雍。絕封敕以杜憸人,申憲章以勵多士。罰茲無赦,令必惟行。君臨三載而有成,智周萬物而莫隱。豈運逢艱否,大命靡終。然號謹追崇,尊名是著。謹遣攝太尉某官某,奉玉冊玉寶,上尊諡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
伏惟炳靈有赫,歆格無違,祔於新宮,以妥以宜。
英宗實錄
[編輯]泰定元年十二月十四日(1324年12月30日),元泰定帝命翰林國史院修纂《英宗實錄》、《顯宗實錄》[14]。
至順元年五月十七日(1330年6月3日),翰林國史院修《英宗實錄》成,進呈元文宗[15][16]。《英宗實錄》,包括《英宗皇帝實錄》40卷,《事目》8卷,《制詔錄》2卷,總計50卷。明朝初年史官修《元史》,參照實錄修成《英宗本紀》2卷,《英宗實錄》今已失傳,其主幹內容保存在《英宗本紀》中。
翰林國史院《進實錄表》[17],內容如下:
瑤圖啟運,新元會之重熙;金匱絀書,述先朝之顯烈。素慚載筆,今幸成編。洪惟英宗睿聖文孝皇帝,德洽堪輿,恩覃動植。制禮作樂,粲乎宗廟之儀;登明選公,秩若朝廷之紀。四年無前之盛治,兆民至今而永懷。惟刪定之公,乃可稱於信史;固纂修之久,將有俟於明時。欽惟皇帝陛下遹駿有聲,粵若稽古,謂文武之道必方冊而後傳,而堯舜之心在典謨而可舉。彰繼述之善志,大揚厲之洪休。蓋尊所聞,莫匪爾極。臣等事征四系,學愧三長。煥乎文章,無能名其為大;寫之琬琰,庶有補於將來。臣等所編成《英宗皇帝實錄》四十卷,《事目》八卷,《制詔錄》二卷,總計五十卷,繕寫已畢,謹具進呈。
家庭
[編輯]妻妾
無子女
相關史料
[編輯]-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元英宗在位後期(1322年—1323年)官修政書,收錄1234年—1322年元朝各地地方官吏會抄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方面的聖旨條畫、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門所判案例的匯編,分為前集和新集,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 《至正條格》,1346年元順帝頒佈的元朝第三部法律,現存殘本收錄1260年—1344年元朝官方頒佈的關於法律方面的聖旨條畫、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門所判案例的匯編,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 《元史·英宗本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明朝官修正史
- 《新元史·英宗本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民國官修正史
- 《續資治通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清朝史學家畢沅撰寫。
- 《元史類編》,清朝史學家邵遠平撰寫。
- 《元史新編》,清朝史學家魏源撰寫。
- 《元書》,清朝史學家曾廉撰寫。
- 《蒙兀兒史記》,清末民初史學家屠寄撰寫。
評價
[編輯]-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的評價是:「英宗性剛明,嘗以地震減膳、徹樂、避正殿,有近臣稱觴以賀,問:『何為賀?朕方修德不暇,汝為大臣,不能匡輔,反為諂耶?』斥出之。拜住進曰:『地震乃臣等失職,宜求賢以代。』曰:『毋多遜,此朕之過也。』嘗戒群臣曰:『卿等居高位,食厚祿,當勉力圖報。苟或貧乏,朕不惜賜汝;若為不法,則必刑無赦。』八思吉思下獄,謂左右曰:『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八思吉思雖事朕日久,今其有罪,當論如法。』嘗御鹿頂殿,謂拜住曰:『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櫛風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邪?卿元勛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拜住頓首對曰:『創業惟艱,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億兆之福也。』又謂大臣曰:『中書選人署事未旬日,御史台即改除之。台除者,中書亦然。今山林之下,遺逸良多,卿等不能盡心求訪,惟以親戚故舊更相引用邪?』其明斷如此。然以果於刑戮,奸黨畏誅,遂構大變雲。」[18]
- 清朝史學家畢沅《續資治通鑑》的評價是:「帝性剛明,嘗以地震,減膳,徹樂,避正殿,有近臣稱觴以賀,問:『何為賀?朕方修德不暇,汝為大臣,不能匡輔,反為諂耶?』斥出之。嘗戒群臣曰:『卿等居高位,食厚祿,當勉力圖報。苟或貧乏,朕不惜賜汝;若為不法,則必刑無赦。』巴爾濟蘇下獄,謂左右曰:『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巴爾濟蘇雖事朕日久,今有罪,當論如法。』嘗御鹿頂殿,謂拜珠曰:『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櫛風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耶?卿元勛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拜珠頓首謝曰:『創業維艱,守成不易,陛下言及此,億兆之福也。』又謂大臣曰:『中書選人署事未旬日,御史台即改除之。台除亦然。今山林之士,遺逸良多,卿等不能盡心求訪,惟以親戚故舊更相引用耶?』其明斷如此。然以果於刑戮,奸黨懼誅,遂構大變雲。」[20][21]
- 清朝史學家魏源《元史新編》的評價是:「舊史謂英宗果於誅戮,奸黨畏懼,遂構大變。烏乎!是何言與?以鐵木迭兒之奸,不明正其誅,但疏遠俾得善終於位,已為漏網,而復任用其子,曲貸其子,釀成梟獍。此失之果乎?失之不果乎?拜住於鐵木迭兒引其黨參政張思明自助時,或告拜住為備,拜住反以大臣不和,彼仇我報,非國家之利。及鐵木迭兒死,又往哭之痛,此皆失之果乎?失之不果乎?且除奸莫要於奪兵權,乃以宿衛新兵掌於鐵失之手。司徒劉夔冒賣浙田之案,真人蔡道泰殺人賕逭之案,皆奸贓巨萬。拜住既平反其獄,獨赦鐵失不問。中書參議諫以除奸不可猶豫,猶豫恐生他變,拜住是其言而不能用。大抵安童、拜住皆木華黎之孫,木華黎用兵所過,動輒屠戮。安童從許衡受學,故其子孫皆出於寬容,以水懦救火猛,德量有餘,機警不足,所謂君子之過過於厚也。乃胡粹中因舊史之言,謂英宗在位數載,除誅戮外無一善政可紀,甚至皇太后以嬖孽失勢之故,鬱鬱而終,胡氏並指為英宗不孝祖母之罪。烏乎!其性與人殊,乃至此乎?」[22]
- 清朝史學家曾廉《元書》的評價是:「論曰:英宗知趙世炎之非辜,抑亦漢昭之流亞也。然漢昭能誅燕王、上官桀,而專任霍光,英宗不能誅鐵木迭兒諸權倖之徒,獨任拜住也。抑考元時蒙古人橫不可悉裁以法度,以拜住之世舊勛貴而不能驟正也。夫自古無無小人之朝,在振紀綱而已。自世祖好貨開倖進之門,安童不能與阿合馬、桑哥爭,況幼沖在位乎?使霍光處此,則必射隼,於高墉藏器,儃回操刀,弗割明君賢相,胥受其禍,悲夫!」[23]
- 清末民初史學家屠寄《蒙兀兒史記》的評價是:「汗性剛明,勵精圖治,嘗御上都大安閣,見太祖、世祖遺衣,皆以縑素木綿為之,重加補綴。嗟嘆良久,謂侍臣曰:『祖宗草昧經營,服御節儉乃爾,朕焉敢頃刻忘之。』敕畫《蠶麥圖》於鹿頂殿,以時觀之,藉知民事。一日御殿,謂拜住曰:『朕沖齡嗣祚,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節風沐雨,戡定大難,曾有此樂耶?卿元勛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拜住頓首對曰:『創業惟艱,守成亦不易,陛下睿思及此,億兆之福也。』汗承延祐寬政之後,思濟之以猛,御下甚嚴,在諒闇中。中書參議乞失監坐鬻官,刑部議法當杖,太后欲改笞,汗不可,曰:『法者,天下之公,徇私而輕重之,非所以示民也。』卒從部議。每戒群臣曰:『卿等居高位,食厚祿,當勉力圖報。苟或貧乏,朕不惜賜汝;若為不法,則必刑無赦。』八思吉思下獄時,汗謂左右曰:『法者,祖宗之制,非朕所得私。八思吉思雖事朕日久,今既有罪,當論如法。』其明決如此。然過信喇嘛,大起山寺,不受忠諫,飲酒逾量,有時至失常度雲。」[24]
- 民國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的評價是:「英宗誅興聖太后幸臣失列門等,太后坐視而不能救,其嚴明過仁宗遠甚。然蔽於鐵木迭兒,既死始悟其奸,又置其逆黨於肘腋之地。故南坡之禍。由於帝之失刑,非由於殺戮也。舊史所譏殆不然矣。」[25]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註釋
[編輯]- ^ 1.0 1.1 見《黃金史綱》
- ^ 見《紅史》
- ^ 3.0 3.1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紀二》:「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諡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四月,上國語廟號曰格堅。」
- ^ 見《蒙古源流》。
- ^ 「格堅」在蒙古語中意思是「光明、英明」。
- ^ 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元史·卷二十七. www.guoxue.com.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 ^ 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元史·卷二十八. www.guoxue.com.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 ^ 8.0 8.1 国学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元史·卷二十八. www.guoxue.com.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 ^ 根據《元典章年代索引》(作者:[日本]植松正編,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版),《元典章》中收錄的官方文件,最早的頒佈於元太宗六年(甲午年,1234年),最晚頒佈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具體可查看詞條《元典章》。
- ^ 根據《元史》卷一百七十八《王約傳》記載:朝廷議罷征東省,立三韓省,制式如他省,詔下中書雜議,約對曰:「高麗去京師四千里,地瘠民貧,夷俗雜尚,非中原比,萬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舊制。」丞相稱善,奏罷議不行。高麗人聞之,圖公像歸,祠而事之,曰:「不絕國祀者,王公也。」節選自《元史》卷一百七十八《王約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朱耀廷 <正說元朝十五帝> P210
- ^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紀一》記載:泰定元年二月「壬申,請上大行皇帝諡於南郊,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泰定元年四月「癸亥,以國言上英宗廟號曰格堅皇帝。」
- ^ 《英宗皇帝諡冊文》作者為袁桷,冊文內容節選自:蘇天爵《國朝文類》卷十《冊文》。
- ^ 參見《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紀一》
- ^ 參見《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紀三》
- ^ 參見《新元史》卷二十二《文宗本紀下》
- ^ 《進實錄表》作者為謝端,內容節選自蘇天爵《國朝文類》卷十六《表》。
- ^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紀二》. [201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 ^ 《元史類編》卷七《英宗》
- ^ 卷二百一_续资治通鉴(清)毕沅_国学导航. www.guoxue123.com.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續資治通鑑》,作者:(清)畢沅,中華書局1957年8月第1版,1979年6月上海第4次印刷。
- ^ 《元史新編》卷十《英宗本紀》
- ^ 《元書》卷九《英宗本紀》
- ^ 《蒙兀兒史記》卷十二《碩德八剌汗本紀》
- ^ 新元史(民国)柯劭忞编撰-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_国学导航. www.guoxue123.com. [202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元英宗 出生於:1303年2月22日逝世於:1323年9月4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者: 元仁宗 |
大元皇帝 1320年—1323年 |
繼任者: 元泰定帝 |
前任者: 普顏篤汗 (元仁宗) |
蒙古大汗 1320年—1323年 |
繼任者: 也孫鐵木兒汗 (元泰定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