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象文學社
原名 | Inklings |
---|---|
成立時間 | 1933年 |
類型 | 文學群組[*] |
地址 |
跡象文學社(英語:Inklings,又譯為淡墨會社或吉光片羽社)是1930年代時期一個與英國牛津大學有關的非正式的討論組。組員是崇尚記敘文的文學狂熱者,並推動奇幻小說的寫作。雖然參與者之中部分人的作品表現出基督教的價值觀,部分成員依然有着無宗教的價值觀[1]。
跡象文學社的著名成員有J·R·R·托爾金和C·S·路易斯[2],他們也是該團體的組建者[3]。美國學者艾倫·雅各布斯認為:C·S·路易斯其實是該團體的核心,「其他成員主要是因為他才來聚會」[4]。
前身
[編輯]托爾金在牛津大學任教不久之後,便組建了一個讀書會「燙煤人」(Coalbiters),讓對冰島史詩有興趣的人可以相聚,路易斯及其他一些教授雖不懂冰島文但也應邀加入。1930年代初,「燙煤人」的活動逐漸減少,路易斯與托爾金便另組跡象文學社[5]。
聚會歷史
[編輯]「跡象文學社」原先是1930年代中期牛津大學一個學生文學社團的名字,由大學生李恩所創,在1933年李恩離開牛津後,該社團很快就解散了;但路易斯、托爾金等另一批學者繼續沿用了這個名字作為其團體的名稱[5][6]。1933年秋季學期,跡象文學社正式成立[7];為非正式社團,並無會員制,但入會者必須是路易斯的朋友或被路易斯所邀請[8]:125。托爾金曾描述跡象文學社是「圍繞着路易斯、沒有特定目標、未經刻意選擇的一群朋友,在莫德林學院內聚會時,通常朗誦各種文學作品,長短不拘」[8]:120。
在純男性成員的跡象文學社,一直以來從沒有女性獲准加入。傳說:著名推理小說女作家多蘿西·L·塞耶斯曾在1943年試圖到老鷹與小孩酒吧參與討論,但被委婉地請出去[5]。
當時的跡象文學社成員每周均有固定聚會,周一上午是在老鷹與小孩酒吧碰面,周四晚上則是在莫德林學院路易斯的研究室裏[8][6]。聚會時成員會共同討論北歐神話和史詩,還會各自朗讀自己近來的作品[3];托爾金就曾在聚會時朗讀了《哈比人歷險記》與《魔戒》的一些章節,並從中得到不少鼓勵[8][9]。
《魔戒》首部《魔戒現身》於1954年出版時,托爾金在扉頁上題詞「獻給跡象文學社」[8],並且解釋說:「因為他們已經耐心地聽過它,而且的確有興趣,這幾乎使我懷疑在他們可敬的祖先那裏是否有哈比人的血」[7]:187。
成員名單
[編輯]跡象文學社有不少正式成員,許多是大學教授,其中包括了以下人物[10]:
參考資料
[編輯]- ^ Kilby, Clyde S., and Mead, Marjorie Lamp, eds. (1982) Brothers and Friends: the diaries of Major Warren Hamilton Lewis, p. 230.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 ^ 安娜·卡敏斯基. 漫步牛津——難忘的文學之旅. BBC 中文網. 2016-01-12 [2018-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中文(繁體)).
- ^ 3.0 3.1 金玉梅. 協同創作引爆創意火花. 天下雜誌. 2011-04-13 [2018-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中文(臺灣)).
- ^ 艾倫·雅各布斯. 納尼亞人:C·S·路易斯的生活與想像.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11月. ISBN 978-7-5675-2312-8.
- ^ 5.0 5.1 5.2 麥可·懷特. 托爾金傳. 臺北: 聯經. 2002年10月. ISBN 957-08-2512-X.
- ^ 6.0 6.1 幸佳慧. 走進魔衣櫥:路易斯與納尼亞的閱讀地圖. 臺北: 時報文化. 2006年1月. ISBN 957-13-4429-X.
- ^ 7.0 7.1 柯林·杜瑞茲. 魔戒的鍛造者:托爾金傳. 黑龍江: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15年2月. ISBN 978-7-5316-7894-6.
- ^ 8.0 8.1 8.2 8.3 8.4 柯林·杜瑞茲. 聖經、魔戒與奇幻宗師. 臺北: 啟示出版. 2004年6月. ISBN 986-7470-03-6.
- ^ 陳欣妤. 牛津社團催生托爾金魔幻之作. PeoPo公民新聞. 2008-04-15 [2018-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中文(繁體)).
- ^ Eseu - The Inklings | Bloomsbury Group |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Scribd. [2017-05-2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