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vorite films
Recent activity
AllRecent reviews
More-
The Strange Case of Angelica 2010
十分可惜,开头很惊艳但观感却不断地走下坡路,直至全部消失。但不得不佩服奥利维拉在当上世纪老人之后还有拍摄电影的动力,这一点值得尊敬。
小体量的奇幻故事,一次生与死之间的爱恋,一次现在对过去的向往与思念。奥利维拉在他的遗作中投入了自己近百年的对生死的参透,并将它以一种浪漫至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电影的问题可能也同样在于奥利维拉的守旧观念,不同于大林宣彦的豁达大度,本片使用了大量篇幅去切入故事的内核:过去VS现代,从而忽略了在男女主之间的情爱之中发展叙事。不仅对内核的探讨十分单薄乏力,甚至浪费了电影的时长使其无法将故事完全展开。同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导演的意图太过明显,镜头中藏了太多的表面信息,一眼便能看穿。例如农民锄地与收割机之间的对比,亦或者是房东太太对旧时代耕作方式的嫌弃,以及男主对此展现的浓浓兴趣。
抛开这一点,本片的摄影与调度是十分优秀的,在关键情节中仍能带动观众沉浸在影像中,同时也可以利用与主线无关的细节描绘,去暗示情节的每一个转折点。但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本片最大的败笔,便是用意明显,处理过于刻意的西安
Translated from by -
L'Enfant Secret 1982
看来早期的加瑞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浪潮之子”,其拍摄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与戈达尔的“半实验化”接近,就连故事内容也充满着新浪潮的影子。
影片开端即是一次充满实验精神的,抽象的情感描绘:元电影部分(也有可能是未经剪辑),钢琴配乐与几个破碎的镜头。正式进入故事后,电影采用了冯提尔式的章回体结构叙事,没有清晰的故事线,文本也少的可怜,有的只是破碎的片段与藏在镜头中的细节与信息。早期的加瑞尔利用随心所欲的笔墨消灭了其后期作品中的结构感(如《一日情人》),但也相应的让整个故事变成一盘散沙,情节之间关联性不强,叙事能力也成问题。配乐被广泛的运用于强调情感的流动,不过还是难以真正的描绘出“形”来,笔触与技法虽大胆但也十分单薄。
人物的表演呆板,毫无生命力,像极了低配版的布列松式表演,观众的目光所及之处是刻意的爱与追求,甚至比《白夜》要更加死板。摄影方面十分平庸,黑白影像的质感也非常粗糙,在低画质的加持下更难看出电影的细节,打光方面唯有开头两人分床一段足够优秀,随后便是将人物的脸庞完全用阴影遮盖,丝毫没有用光线增强构图感与强调重点的意识。加瑞尔与洪常秀十分相似,他们的每一部电影都十分平淡,故事没讲之前跟讲了以后完全一致。如果说《一日情人》还尚有可供观众反复咀嚼的内容的话,那么本片就是完全将观众阻碍在外的那一类电影,难以共鸣,难以接收任何信息。
同“新浪潮五虎”之一的戈达尔,两位导演都在不断的创新,实验,但却往往会忽略对电影最重要的故事本身。可以看出,此时的加瑞尔还尚未发现此类爱情小品的精髓。
Translated from by
Popular reviews
More-
Onibaba 1964
完全因寓言故事而应运而生的电影,除了个别镜头调度还算不错外,几乎是全方位的平庸,甚至有点恶心观众的属性。
第一次对一部电影的摄影有如此大的意见,而这恰恰还是在客观层面上”还不错“的情况下,造成观感不适的直接原因是影像的质感太过粗陋,而过于凌乱的布景也在暗地里放大了这一缺点。新藤兼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用灯光突出画面对比度并制造压抑氛围,但却好巧不巧的完全“照亮”这些难以察觉到的缺点,简直无时无刻不在强奸观众的眼睛。除开画面外,电影的节奏与前半段的叙事也十分缓慢,平淡,丝毫没有一点紧凑感与恐怖氛围,寓言故事的既视感过重,导致情节完全失去了生命力,只剩用来拼凑完整故事的空壳。
发现自己对”寓言改编“题材电影越来越接受无能,重点并不在于形式,而是电影的阐述其内容的方法都大同小异,只有形变没有质变。因为寓言故事的精髓就在于结尾处的主题升华,看重的是道理/信息而不是整个故事,由于此类改编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故事本身的质量,即故事的内核是否深刻,是否能促使观众反思并得到些什么。但矛盾的是,电影也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故事,导演通常会把还原度放在了创作的首位,从而忽略了除内容外其他的电影组成部分。新藤兼人便选择了一个几乎无法告诉观众任何信息的烂故事,只见人性险恶,战争残酷,情节诡异,但却无法真正的对命题进行深度探讨。
形式无法抓住观众,内容则又流于表面,但凡新藤兼人重视两者中的任意一点都不会让电影沦为目前的”双不沾“境界。
Translated from by -
Da 5 Bloods 2020
选材虽紧跟时事,但却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电影的表层故事难以跟其内核挂钩。
剪辑方面值得玩味:大量影像素材被相互拼贴至一起,使其贴合叙事方向并用以增加电影的现实意义。越战回忆与现代故事不断交叉,并利用画幅的改变区分两者,越战部分的影像也相应的有胶片做旧质感。诸如此类的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十分亮眼,甚至盖过了影片的大体部分。电影形式虽然十分风格化,但在很多电影中都可以找到近乎相同的案例,斯派克·李原创的成分并不多,可以从电影的方方面面看出明显的借鉴痕迹,东拿西凑,因此不足以成为优点。
故事方面则更是短板,其问题过于严重,如前文所提,电影的故事内核与故事本身呈断裂状,观众难以被真正的触动。概念先行的特点(种族平权/战后创伤)更是导致了故事本身缺乏雕刻,难以想象剧本的完成度究竟有多低。甚至有一种斯派克·李拿假大空的概念(指电影对于其概念缺乏探讨与论证)浑水摸鱼,混淆视听,把观众当傻子的感觉。人物塑造则更是问题所在,人物行动的动机不明,性格等深层特点更为模糊,后续的设定补充显得生硬干涩,结尾处主题(父爱)强行升华则更显尴尬。
虽然斯派克·李仍尽可能的安插了一些设定上的亮点和令人感到新奇的桥段:查德维克·博斯曼角色的“伪·麦格芬”设定、“父亲”角色对着镜头无厘头自言自语等桥段,但实在是无法弥补剧作本身的巨大缺陷。
Translated from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