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不懂...
蘇打綠的歌好聽
這是一部探討愛的電影,張作驥《醉.生夢死》,與本部作品有相似的詩境,而台灣國寶吳郭魚在兩部片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且在兩部電影內都犧牲了不少,在《醉》、《川》中基本上都不得好死,先讓我們為吳郭魚們的賣力演出哀悼十秒鐘,其次,在對於底層人物那近乎是奢求、追求歸屬與愛的情感上的刻畫,此兩部有著相似的觀點,並各有韻味。
我認為本片表現上利用三個角色,交互、相對詮釋著什麼是愛、怎麼去愛,最後自我覺察,人都是追求愛的動物。
晃動不定的鏡頭,是這部電影最明顯的特徵,也是整個故事的面貌,搖擺不定、而且失落渺茫,大量的手持鏡頭、大量的人物特寫鏡頭,聚焦在人本體的整體美學,將本片帶來更大的窒息感,一方面壓抑的構圖將造成觀者心理上、視覺上的壓迫,一方面,茫茫蒼生不過如煙的畫面符號,都表現著各個人物的心理世界;好像我們就是那條魚般,離水而不能呼吸。
我想這樣類型的影片是可貴的,電影展現的面貌或許是非常、非常廣的,可以講述的議題也是無可限量,但我想,電影藝術之所以更加美好、其也為影像之最高集成的原因,在於我們可以更加凝視何為人的本質,是超越影像或是議題本身的,所以話說回來,本片確實有很多的在地面向、議題,但作者以他超脫台灣電影既定框架的方法來表現這部作品,基本上不落入議題發展的俗套(基本啦,嗯),恰當的讓背景,就只是背景,而人的故事,就讓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