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𝑼𝒕 𝒒𝒖𝒐𝒅 𝒂𝒍𝒊 𝒄𝒊𝒃𝒖𝒔 𝒆𝒔𝒕 𝒂𝒍𝒊𝒊𝒔 𝒇𝒖𝒂𝒕 𝒂𝒄𝒓𝒆 𝒗𝒆𝒏𝒆𝒏𝒖𝒎.
 
關於觀後感,汝之熊掌,彼之砒霜。
我的蜜糖當然也有可能是你的毒藥。

Favorite films

  • Millennium Actress
  • Howl's Moving Castle
  • Love Letter
  • Call Me by Your Name

Recent activity

All
  • Dead Talents Society

    ★★★

  • No More Bets

    ★★★½

  • The Two Lives of Li Ermao

    ★★★★

  • 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

    ★★★★½

Recent reviews

More
  • All About Lily Chou-Chou

    All About Lily Chou-Chou

    ★★★★

    青春電幻物語
    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

    /
     
    其實𝟐𝟓歲以後才去看《青春電幻物語》描寫青春的各種暗面,所接收的衝擊感真的比預想中來得少上許多;猜想這或許是從死去的青春期自我之上碾踏過去後,人心基於抵禦疼痛而生的麻木無謂,所堆疊形成的一種保護緩衝。唯一的收穫是再次明白,靈魂的瀕死是人生中僅有一次的珍貴體驗,至於第二次、第三次以後的嘗試都只能稱得上贗品。
     
    這也是為什麼𝟐𝟓歲後看《青》的過程,會致使我聯想起𝟏𝟔、𝟏𝟕歲時讀完《剪》的衝擊。聯想起,當時在意識到生命是一連串無能為力的悲傷所組成的瞬間,內心彷彿流淌出飽含顫慄、絕望和痛苦的黑色血水,並將青春期的無知自我一點一滴溶解殆盡的過程。
     
    那真的是非常非常迷人,且絕無僅有的體會。

     

    「青春是一場死亡,
     活著的人後來都變成大人。」
     ── 𝑮𝒊𝒍𝒐𝒐直播聊天室觀眾。

     
    因此可惜,聯想也就只能是聯想。

    已經死過,也過去太久了;現在再怎麼想重現,也只能得出一個空有外殼的、虛偽的大人式體悟。只能說沒能在自我完全破碎前,體驗一次被《青》摧毀的痛苦,大概是觀影完後最為令我感到惋惜的事。

  • Given

    Given

    ★★★½

    GIVEN 被贈與的未來
    ギヴン
    /


    看原著漫畫時,大人組的感情橋段一直是我心頭好,而電影在一個小時內呈現多少必須有所刪減,這我完全可以理解,不過節奏上感覺還是抓得稍微緊湊,劇場版跟原著兩者相比之下,還是更喜歡漫畫適時地留白跟醞釀,像在緩緩訴說某個已然遙遠日子裡的故事,同時緬懷並接受那些不再歸來的人事物。
     
    又,雖然漫畫較為觸動我,但劇場版秋彥的渣男屬性彷彿像被套上Buff(?)讓春樹傷心了的那句台詞,居然比當初讀漫畫時更讓我神傷,只能說劇場版某些部分的台詞張力跟氣氛渲染還是很不錯的。


    (@南港喜樂時代.包場)

Popular reviews

More
  • Love Letter

    Love Letter

    ★★★★½

    情書
    ラヴレター
    /
     

    お元気ですか?
    私は、元気です。

     
    第二次看就能在影院真的好幸福,特愛這部片的兩個長鏡頭。
     
    一個是電影最開頭一遍茫茫白雪的景色,超級美,無話可說的美;另外一個是女藤井樹準備離開學校時,在門口跟老師聊天無意間得知男藤井樹已經在兩年前去世的那個剎那,在那個移動的長鏡頭裡,所有的聲音、包括背景音樂都瞬間停止,像窗外沉默且蒼白的雪,像女藤井樹心裡的措手不及。
     
    而最後畫面只輕輕帶出女藤井樹與老師道別,騎著腳踏車離去的身影,沒有更多的配樂和對話,卻讓那種遺憾的感覺被無限放大,無法被言說,也無法被傾聽。
     
    超美,真的超美。
     
    覺得情書是時間間隔越久越值得欣賞的電影,也許過很多年再回來看這部,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也不一定,不得不說我已經忍不住開始期待起來了。

  • Parasite

    Parasite

    ★★★★½

    寄生上流
    기생충

    /
     
    每次看到金基澤試圖嗅聞自己身上的氣味時,我都會忍不住想起Patrick Süskind在《Perfume》中的某段敘述,大意大抵是如此:

    人們可以在偉大、恐怖和美麗之前閉上眼睛,對於優美旋律或迷惑人的話可以充耳不聞,但是他們不能擺脫氣味。氣味深入到人們中間,逕直到心臟,在那裡把愛慕和鄙視、厭惡和興致、愛和恨區別開來。誰掌握了氣味,誰就掌握了人們的心。

     
    充滿了黑色幽默與諷刺意味的手法,階級複製、貧富差距、社會問題(韓國國民年金制度等等)也永遠是這類手法最為適用的題材之一,當以為劇情停在某個地方已經可以收尾收得很漂亮時,導演一次又一次地讓觀眾意識到後面橋段的延伸,都更加圓滿整個電影的意境。
     
    很喜歡主角一家眼中善良與富有的關聯;有錢人夫婦做愛時以內褲跟毒品的話題來助興,既低級又廉價的調情形成反諷;金基宇說不是他抱著石頭,是石頭黏著他不放時的那縷執念;金基澤將刀捅進男主人胸口時那瞬間複雜難言的情緒;金基宇說賺了錢把房子買回來,要跟母親站在院子看著陽光灑落,讓父親自己從地下室走上來。
     
    這些橋段裡的寓意甚是耐人尋味。
     
    有錢就能夠善良,也許是吧。
    但因為貧窮而無法良善,何嘗不是身為人最可悲也最真實的困境。